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15


   日期:2017/11/30 13: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论广行之益

  助扬王化

  国家所依赖作为治理的,不过是赏、罚二端。明确刑法辅助教化,儒术所以应当广行啊。但是赏罚能够达到的效果,不过千百中之一罢了。若是要深究那幽暗独处的作为,心念的动态,那即使家家设一孔子,户户设一皋陶,也有所不能的。所以世人畏惧王法,总是不如畏惧天谴,因为王法可以逃脱,而天谴不可以逃脱啊。能广泛实行释、道二教,使因果的学说,传扬世间,那世人的心中,自然有所畏惧,比起孔子作《春秋》,那功德不在其下了。

  [按]刘宋朝的文帝对何尚之说:“范泰、谢灵运曾经说,儒家六经本意是在救济世俗,若是求性灵真要,那必须以佛理为指南,使本领土内都受佛的感化,我就坐享太平了。”何说:“渡江以来,王导、周顗、庾亮、谢安、戴逵、许珣、王蒙、郗超、王坦之、臣高祖兄弟,没有不归依。那百家的乡村,一人持五戒,就是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就是十人行善。行一善就除去一恶,除去一恶就息止一刑罚。一刑息是一家,一万刑息是一国,就是陛下所谓的坐享太平啊。”后来的儒生忌讳佛,只是想借“君子小人”四字,去辅助赏罚达不到的,我看这种办法是有疏漏了。”

  培植真儒

  我们有志学孔孟,应当学那大本领处,比如“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吾道一贯”(我的始终一样),无“意必固我”(孔子四绝),是孔子的大本领啊。发扬“克己复礼”,“忠恕之道”,是颜回、曾子的大本领啊。仲尼的学说,主要是治己,所以说:“默而识之”(检讨自己),“夫我不暇”(没空说别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责自己少责别人),等等教导。孟子的时候,虽然有杨朱、墨翟,被孟子批判,这还是礼让演变为讨伐,不是可以人人效仿的啊。不像后人对于仲尼的亲身实践,有畏难情绪苟且偷安;一听说能抵制杨朱、墨翟,就是圣人一类,便踊跃鼓掌,放下难的趋向容易,反而怪当今的世道,没有杨朱、墨翟这样的人可以批判;想方设法找那稍有类似的,就当成杨朱、墨翟对待,于是把攻击转移到释道上。但只是从事讲学,而因此自治的就疏忽了。那何不如存有圣贤大公的心,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党同伐异就好了。

  [按]佛家的五戒,仿佛儒家的五常,只应当交口相赞,不应当相互诋毁。世俗的人不详细了解,听到慈悲的说法,是出自佛家,必定反对说,而我儒家的仁,就这样丧失了。听到盗YIN的戒,是出自佛家,必定反对戒,而我儒家的义,就这样亡失了。听到妄言的禁忌,是出自佛家,必定反对禁,而我儒家的忠信,就这样灭失了。岂不是要捍卫“道”,却反而害“道”了吗?昔日有学者,认为佛教有害,问象山先生(宋朝陆九渊),先生说:“试问害在哪里?如今那害道的,正是这种无聊的话。”

  潜消祸乱

  茫茫宇宙,不是没有出类拔萃的英雄,用在正道上,就是张良、周勃、陈平、萧何;用在邪道上,就是王莽、董卓、司马懿、曹操。自从开设科举考试,使那垂髫少年时,就开始从事笔墨,年复一年,不知不觉两鬓斑白牙齿脱落,而其中奸雄的丧气,狡猾的灰心,就多了。又有一种才智杰出,功名不能够打动他的心,就让丛林寺院收取,使他暮鼓晨钟,东参西访,看富贵如浮云,视死生如梦幻。把飞扬跋扈的材料,作为念佛参禅的用途,就暗中消灭了祸乱的源头,又不知有几千万万了,哪里是区区不堪的小辅助呢?

  [按]说“孔子完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哪里惧呢?是惧怕身后的恶名啊,但这还是太平盛世的事啊。若是后世的乱臣贼子,并不畏惧这虚名了。岂只是乱臣贼子,就是叫做有文化的人,也丝毫不知有《春秋》了。只有指示那人命无常,死后受报,不忠不孝的人,化作畜生、饿鬼,才知道用尽奸心诡计,最后一场空;来世的万苦千愁,都是我自己造成的。回想龙争虎斗,称王称霸的谋略,不知不觉就冰消瓦解了。可叹!自从有佛法以来,不知使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巨恶豪强丧胆,使民众一天一天变善却不知谁的作用,我从如来的大教中见到了。下附征事(一则)

  毁教现果(出《魏书》)

  北魏的司徒崔浩,博学记忆强,才智过人,太武帝很信任他,但他就是不信佛,劝武帝毁佛灭僧。见妻子郭氏念诵佛经,就愤怒烧掉。崔颐、崔模,是他弟弟,深信三宝,见到佛像,虽然在粪壤中也必定下拜,崔浩嘲笑斥责他们。后来崔浩因为《国书》事件,触怒武帝,押上囚车,送到城南刑场,拷打极其惨酷。更使卫士数十人,往他身上撒尿,哀声嗷嗷叫,传遍整条道路,自古高官被杀,没有比崔浩更惨的。崔氏的族人不论老少,都被灭了,只有他弟弟崔模与崔颐,因为与崔浩志向不合,却避免了灾祸。

  [按]太武帝灭佛法后,有沙门昙始,亲自去见武帝,武帝叫人杀他,没有损伤。武帝愤怒,抽出自己的佩刀亲自杀他,也不损伤。把昙始投放到虎笼里,老虎都害怕不敢动。又让天师寇谦之,去虎笼处,老虎就向寇咆哮要咬他。武帝这才惊醒,请昙始到大殿上,再次礼拜悔罪,许诺恢复佛教(见《北山录》)。可叹!三教的圣人,无非是要教化人们行善罢了,哪里希望各立门庭,计长较短呢?秦始皇受李斯计策的迷惑,焚书坑儒,最终自己死在沙邱,李斯也灭族。汉桓帝、汉灵帝,唐昭宣帝,受宦官和宠幸的人迷惑,杀尽天下名士,而协助皇帝作恶的人被杀身,皇帝自己也亡国(见《资治通鉴》)。魏太武帝受崔浩迷惑,毁寺焚经,不到三四年,崔浩灭族,魏太武帝父子都不得正常死(出《魏书》)。周武帝受卫元嵩迷惑因而灭佛法,不到四五年,卫元嵩贬死,武帝忽然有恶病,全身溃烂,三十六岁就死了,临终的丑恶,不忍细说了(出《周书》)。唐武宗信任赵归真、李德裕,毁掉天下佛寺,不到一年,赵归真被杀,李德裕流放死了,武宗三十二岁短命,没有儿子继承(出《唐书》)。五代时期的皇帝中,没有比周世宗贤能的了,但不知佛法,于是毁坏佛像拿去铸钱,所以不到六年,国家灭亡(出《通鉴》)。可究竟的是秦朝废除儒教后,没到三十年儒教就复兴;汉唐禁锢后,没到数年文人就渐渐兴盛;魏武废佛教后七年就恢复,周武废佛教后六年就恢复,唐武废佛教后,不到一年就恢复,难道不是仰面向天吐口水,反而弄脏了自己的脸吗?李斯、崔浩是灭儒、灭佛最首位的,所以他们受的现报尤其惨酷。宋徽宗虽然改天下寺院为道观,但还没有到灭佛法的地步,所以自身虽然受辱,而国运能延长。这都是前事分明摆在那里可以考查的。所以希望全天下的人,都敬仰体会广行三教的用意,儒教按儒教的,佛教按佛教的,道教按道教的,合力同心,共同教化,互相没有诋毁,那么天下的生灵实在幸运了。

  附问答二则

  问:僧徒不耕种不养蚕,安心受供养,只能耗费衣食罢了,有什么利益呢?

  答:世间不耕种有食物的人多了,岂只是僧人?假设这些人不出家,能保证他们不穿衣吃饭吗?能保证衣食一定是出自他们的耕种吗?何况在俗家的人,除了他自身以外,还有妻子仆人,花费更超过本人,哪里像僧徒的一瓢一钵,到处是家风呢?那貂骚、狐鼠,是贵重的冠帽啊;锦绣龙纹,是贵重的衣服啊;山珍海味,是贵重的饮食啊;那穿戴食用的人,恐怕都不是耕种有食物的人啊。试问这穿戴食用的人,是在家人呢?还是俗家人呢?在俗家的人,为了爱妾的妆饰,不惜用珠宝翡翠围绕;为了梨园唱戏的服装,动不动需要玉带、金冠;或开赌博的场所,而通宵彻夜;或结交YIN朋,而喝酒吃肉;这种游手好闲之辈,车载斗量装不完,为什么不批评他们,却只归咎僧人呢?难道平庸丑恶之徒,就任随他们锦衣玉食,而明心见性之士,反倒不许他们粗茶淡饭吗?多有见到他们党同伐异,心中不平了。

  问:古时候的民众有四种(士农工商),今天的民众有六种(士农工商僧道)。农民只有一家,而吃粮食的有六家;工匠只有一家,而用器具的有六家;怎么能不贫穷并且有偷盗呢?

  吃粮食的少,那粮食卖不出就伤害到农;用器具的少,那器具卖不出就伤害到工。所以农民的利益所在,正是依赖粮食的人多;工匠的利益所在,正是依赖器具的人多啊。且试问吃粮食、用器具的人,是白白伸手要呢?还是出钱贸易呢?若是白白伸手要,那吃粮食、用器具的人,确实担心太多了。若是出钱贸易,也担心太多,那富商大贾,每天卖出千金的货物,他们的父母妻子从门缝中偷看见,都要大哭了。这种迂腐不知世务的论调,何足挂齿。

  “救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

  [说明]“危急”二字,含义很广,与先前“救人之难”二句意思相同,只是先前是帝君说自己,这个是帝君劝告世人啊。“如”字有两个含义,一是直指要救济的事,一是特别形容要救济的心。下附征事(四则)

  免难济厄(《法苑珠林》)

  晋朝太元年间,京兆有叫张崇的,一直信奉佛法。苻坚战败后,长安百姓有一千多家,将南逃归向晋朝,被镇守部队抓获,要杀掉所有男子并抢掠女人。这时张也已被绑缚,锁住手脚,下半身体埋在土中,第二天准备驰马骑射,作为娱乐。张自以为必死,只是至心念观世音菩萨,夜半枷锁忽然自己破解,身体从土中涌出来,于是乘夜逃走。但脚已很痛,又称念大士名号,至心礼拜,用一石头放在面前,发誓愿说:“我要过江东,向晋帝投诉冤情,求救今天被抢掠的妇人。若能如愿,这石头就一分为二。”祝愿后,投石在地,石头果然裂开。张到京城申诉这件事,皇帝都加以安抚,已经卖掉的妇人,都赎回来了。

  [按]不能自度,而先要度人的,是菩萨发心。张既然有大士的心,也应该他的祈祷马上有感应啊。

  遥救堂崩(《唐高僧传》)

  周朝的京城大追远寺,沙门僧实,俗姓程,是咸阳人,素有道德。一天正午,忽然登楼敲钟很急,吩咐众僧各自准备香火。香拿来后,众人问何故,僧实说:“这一刻江南某寺院,有讲堂要崩塌,将要压死千人,各自齐心念观世音菩萨救护他们吧。”就这样经声佛号,响彻禅林。后来几天,江南消息传来,说是当天中午时刻,扬州讲堂内正在说法,听众上千人。忽然听到西北有异常的香火,以及经声佛号,从讲堂北门进来,直出南门,众人都惊异,寻声走出去,听那声音的来源。人们刚刚走完,讲堂就塌下来了,没有一人受伤。梁朝的皇帝听说了,三次诏请僧实不来。后来僧实在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圆寂,哀伤振动朝野。

  [按]一念的诚恳,能使经声佛号,瞬息传达到千里的遥远处,可以领悟一切唯心的道理了。那么修福超度的人,不可以瞬息通达冥府;念佛往生的人,不可以瞬息到达西方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安士全书       因果)(五明学佛网:安士全书       因果)  

 唐仲容居士:谈谈业报因果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