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闻佛名号可获大利益,闻的关键在哪里?


   日期:2017/11/8 14: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里要和大家说到“闻”,闻这个字看上去很简单,各位看《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关于闻名就会得到非常多利益,不下十条,但是因为各自的条件不同,有人格局,有菩萨格局,有天人格局的种种不同,闻名所获得的利益也不同。

  1.行持决定了获益的多少

  到底什么样的闻名才能契合这些利益?比如四十八愿中闻名得忍愿、女转男身愿、常修梵行愿、天人礼敬愿、闻名诸根无漏、闻名获得解脱清净三昧愿、闻名得福、闻名修菩萨行、闻名获得普等三昧、闻名不退等等。如果我们把闻名就能获得的利益简单罗列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闻名可能有说道,不是字面的那个意思;如果我们就是读两遍《阿弥陀经》,念了几会诸佛赞叹,就可以得到如此众多的利益,这和大乘佛法的精神契合吗?大乘佛法不是讲求外在的加持如何,而是讲我们内在的行持能获得什么样的加持,并非是外在加持决定我们获得什么,而是我们的行持决定了获得什么。

  这个闻就不是简单听一耳朵叨咕叨咕那个水准了,我们说一切一切佛教中的利益,没有一个是外在他人就可以决定生死予夺的,佛教的立教宗旨是众生平等,没有谁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所以佛教不承认唯一神,不承认造物主,不承认有外在力量超越你业缘的生杀予夺。我们所有遭遇到的件件桩桩,完全都是个人的业缘为根本,由此引发无尽的,于是痛苦轮回是由这些业缘,那么出轮回必然也是由这些业缘。

  2.入轮回与出轮回的过程

  《楞严经》中说:束缚你的是六根,解脱你的还是这六根。于是在《二十五圣圆通》中就说:捆绑你的是某根、某尘、某识,成就你的还是某根、某尘、某识。只是方向是相反的,入轮回就像早晨穿衣服出门,出轮回就是回家脱衣服睡觉。最先穿的衣服,也是最晚才能脱下;最后穿的衣服,也是最容易脱下的,这是一返一来的两个过程。入轮回是根尘对偶,是识心计较;出轮回就是根尘不偶,磨灭诸识。这是修行正路,于是《耳根圆通》说到“返闻闻自性”,这个返闻就是逆路,反着走回去;而我们进入轮回是因为随顺了自性闻的功能,遇到了被闻的诸尘诸色,就这样一层一层的无明贴加上,让我们越来越远离了自性的本然状态。

  从自性出来最内的是什么?是根,然后是识,最外的是尘;而微细到粗重又有不同,如《楞严经》中说到: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于是说无明、说妄想、说分别、说执著,这三个是铁三角非常牢固;比这三个再粗重的就是贪嗔痴慢疑五钝使;再粗重的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利使。这一大堆东西一摆出来吓人了,我们很多时候对这些名词都不理解,就不要说发现自己内在的某个心念行为是五利、还是五钝、还是铁三角了,这个道理可以几十个字说明白,但是若要修持行走,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拿下的沙堡了。

  首先我们不认识他们,就不要说发现他们,更不要说去克制、去战胜、乃至去消灭了。这些才是学佛里耗费功夫的地方,所以很多时候想理解经文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泡在里面,如《念佛圆通》中的“染香”一样,要把香味熏染到本来没有香味的东西上是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坚持的,这里没有快速完成的路径,就算明心见性,回到了先天智中,没有后得智的补充,先天智就像根和尘不能对偶一样。

  这后得智是学习才能有的,就像六祖惠能明心见性,但是他还是不认识字,这个认识字是后得智,需要后天努力的。所以不要以为明心见性了,就万事大吉,什么都可以了,这个想法是偏僻的。所以千万不要指望一瞬间就完全懂了,没有那样的事情。

  顿悟其实是无数个渐悟促成的,没有渐悟做基础,就没有顿悟可以被激发。一如虚云长老五十六岁在高旻寺参加禅七,他是去参加禅七,可是他却在发表禅前讲话,可就算是发表了禅前讲话的虚云,还是要等到被禅合子烫了手、摔碎茶杯才顿悟,那么禅前讲话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渐悟,不是顿悟。

  因为我们迷失以来,不是一瞬间就晕厥了,跑到轮回里,陷入了这样深重的苦难中;而是渐渐迷失的,这个渐渐就是四十一层无明,一层一层披盖上的过程。就像灰尘遮蔽了明镜,灰尘是那种可以飞在空气中的小尘埃颗粒,就算是那样微小的颗粒,不断地累积,能把本性光明挡个严严实实。于是我们清洗这些灰尘污垢也不是一瞬间就完毕的,顿悟就像用凿子楔出一个洞,渐悟就像鸡毛掸子一下一下地扫落灰尘,终究会有一刻把自性的光明露出来,只是每个人最后露出自性光明的那个点不同。有人是通过尘,有人是通过识,有人是通过根。总体来说就是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抓了太多在手里、揣在兜里了,想轻松自在,就要把兜里的抖落掉,把手里抓的放下,抓是入,放是出,这是一返一正的过程。

  闻也是这样,闻只不过是抓过程的一个总和;返闻是放下过程的总和。那么我们到底抓什么来到人世间了?佛说胎生是因为贪着了情欲,于是我们是抓着情欲这张门票,入场到了人世间这个游乐场了;而天人是化生,抓的是贪离,于是我们如果抓着贪离的念头,任何沾染的事情都能提醒自己离开,这就可以投生天上去做天人。那么到底抓了什么门票跑到六道里了?《地藏经》里无毒鬼王说啊:【若非神力,即需业力,非此二种,终不能至。】也就是说我们入了轮回,不是神力使然,就是业力造作,非此两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不是外力推我们掉下来的,也不是某佛某神仙一甩袖子把我们打到这里的。那么我们就要研究到底因为什么成为跌落轮回的第一念?这里有一个讨论底线是进入六道轮回,并非是妄念一起的那个高度。我们到底因为什么进入轮回?这问题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如果这个问题我们搞不明白,那么就算这一辈子努力念佛回到极乐,还得屁颠屁颠回到娑婆,愿力使然。

  前面章节的分享中已经把这个事情和大家说过了,也就是我们来到轮回的原动力,才是我们舍弃极乐进入娑婆的根本原因,如果这个原因不能找到、不能解决、不能满足,就要无休止地再入轮回,就算无休止地回到极乐,还要无休止地再入轮回,再承受这生死烦恼。我们可以一生解决的事情,有必要一拖就是无量劫吗?所以这个闻可真的是非常非常要紧的事情,到底怎么才是闻,才能叫做闻,才能获得闻的那些利益?这句经文中说到“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如果在轮回里,三不退转是很难触及的。

  3.闻名获利关键,激发菩提心

  我们像数学那样推导一下,能获得不退转无上正等正觉需要什么条件?条件就是闻必须要达成的要求;如果闻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就无法启动不退转的利益,这就是一个数学等式。我们通过对佛法的熏习,知道无上正等正觉是需要发菩提心的,也就是要发心救度众生才可能成就正等正觉;而要发广大真实清净的菩提心,才能配合无上的正等正觉;那么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也就是需要不退转的真实菩提心,才能获得不退转的无上正等正觉。那么我们的闻名,乃至闻诸佛名者,是否达到了激发我们的菩提心,乃至圆满了我们的菩提心?如果这个问题没解决,这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的利益就没在手里,还在佛陀的碗里呢。

  这《弥陀经》啊,就像佛陀从他的钵里不断地流出这些大利益,可是我们的这个碗啊,底朝上扣着呢,和佛陀没达到契合,装一碗底的利益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足够足够了;可是这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不是诸佛的本心。诸佛的本心是要给我们最大最大的那个利益,就像《法华经》里的《穷子喻》一样,不是只要你来除大粪混吃喝,也不是要你管理账目看仓库盈满,而是要把整个家业都交付,可是我们真地不敢接。

  我们理解了诸佛本心,那么就很容易理解佛希望我们都能成佛,希望我们都能获得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希望只是希望,引导的方法在哪里?获得的手段又是什么?这样一来学佛就有意思了,不是拿本经书华丽地读,拿个咒语不管不顾地念,或者磕头拜忏,走不走心这都只是一个方面的,重要的是我们到底要干什么?佛陀到底要我们做什么?这两个能不能连接上,从而获得来自佛陀的源源不断的力量?怎么样才能把扣着的碗翻转过来,和佛陀的碗对接成功?就是发菩提心,可是我们知道慈悲心都发不出来的人,是不可能发出菩提心的,于是就又要回到地基去打基础。

  慈悲心怎么发?一研究慈悲心就又一大堆的事情要去做,于是如果我们能做些事情帮助生发慈悲心,是不是也在获得不退转的力量?在慈悲心和菩提心中间的分水岭就是大慈大悲,什么样的慈悲才能算是大慈悲?在没达到大慈悲前,发出来的所谓菩提心算不算数?这个闻就是这样有趣,越深挖就会发现佛法所有的内容都在其中可以被挖掘到,最后一定会挖到脚下那块地皮。如果挖不到脚下当下要行走的,都不算挖到位了,如果只限于经文的高大上的描述,那也不能算是理解了佛陀教诲的本意。

  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佛说阿弥陀经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名       学佛)(五明学佛网:佛名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