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二)


   日期:2017/10/16 7: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决定往生语录】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二)

  道绰禅师所著作的《安乐集》云: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那么为何道绰禅师会说“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因为进入末法时代,和正法时代、像法时代的众生一比,根性下劣,所以要修圣道门教法,很难成就道业,很难解脱生死,为什么?下面就说出两个理由:

  “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第一个理由就是末法时代,距离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已经很遥远了,那我们现在离释迦牟尼佛入涅槃更遥远,两千五百多年前。假使说释迦牟尼佛现在如果还没有入涅槃,还在印度讲经说法,我一定邀请大家一起到印度,拜见释迦牟尼佛,跟随在释迦牟尼佛的身边,学佛修行这样。可惜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了,怎么办呢?我教大家一个妙法,每天你都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每天读佛经。佛经就是佛祖留下来的遗教,你每天读佛经不就是每天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吗?

  第二个理由就是“理深解微”,大乘佛法,譬如禅宗的经论,唯识宗的祖论,你光是要通达教理,别说做到,就很不容易了。你将《金刚经》好好读一读,《六祖坛经》好好读一读,《心经》好好读一读,你能够体会出《金刚经》的真义吗?能够体会《六祖坛经》的真义吗?能够体会《心经》的真义吗?斌宗法师对《心经》的注解注的很好,你用心研究一年,你也可以体会到禅宗的心法,可是你了解禅法了,就算开悟了,开悟就能了生死吗?还没有!开悟是知道自己的佛性,和诸佛无二无别,开悟之后要进一步修道,将见思二惑断尽才能出离生死。唯识学你只要读三本就好了,其它的不必读太多,你想要把唯识学的名相搞的清清楚楚就不容易。《八识规矩颂》《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你好好读几遍,你要明白就很难了,明白了就转识成智了吗?明白唯识学的名相道理,你就转识成智了吗?你前五识就已经转成成所作智了吗?你第六识就已经转成妙观察智了吗?你第七识就已经转成平等性智了吗?你第八识就已经转成大圆境智了吗?没有那么容易。买一本食谱来读一读,读到滚瓜烂熟,你下厨房的时候,你就会烹饪料理了吗?我告诉你,或许连菜刀你都不会拿。因为上期在香港主办佛七,我看香港在大寮发心的老菩萨,有的年纪八十多岁来发心,他们在切红萝卜的时候,我看了实在是很感动,我向那位老菩萨说:老菩萨!借师父切看看。因为我不曾下过厨房,我发觉我菜刀真的不会拿,要切红萝卜的当时,那些老菩萨围在旁边说:“师父!您还是下去讲经好,您不要来切菜,万一手指头切掉了……”

  所以,修学佛法一定是经过信、解、行、证的历程,哪一个法门都是同样。大乘佛法道理要了解,就非常的不容易,了解了只是知道,知道跟做到是两回事。有时候知道跟做到,距离是非常的遥远,哪一个佛教徒不知道伏断贪瞋痴,可是哪一个佛教徒没有贪瞋痴。诸位菩萨!没有贪瞋痴的人请举手?凡夫就是有贪瞋痴,没有贪瞋痴,你难道还是人吗?你不是人,你是菩萨、你是佛。

  所以,大圣距离道绰禅师唐朝时代已经很遥远了,世尊入灭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第二个理由就是道理很深,要了解很困难,所以下面道绰禅师就引用《大集月藏经》,说明圣道门难以成就的道理。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这段经文不是原文,在此向诸位先说明一下。《大集月藏经》并没有这段经文,所以道绰禅师是取《大集月藏经》经文的含意所开示出来的。这段文不但道绰禅师,印光大师、彻悟禅师都经常在引用。《大集月藏经》这部经份量很大,有六十卷,是《大方等大集经》的简称,是北凉昙无谶大师所翻译的,全经总共有十七分,其中第十五分就是〈月藏分〉,所以〈月藏分〉有这段经文的含意,因此称为《大集月藏经》。〈月藏分〉有十卷二十品,经文很长。这品的经文我看过了,确实这段文并没有在《大集月藏经》的原文,大意是如此,“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可见要在末法时代修行,证悟自性菩提,或者是要断见思二惑,证悟阿罗汉,断尘沙惑证悟辟支佛,分断无明证悟菩萨,是不简单,所以《安乐集》道绰禅师才会引用《大集月藏经》的意思说“未有一人得者”,也就是要有一个人在末法时代断惑证真,是非常的困难,表示圣道门教法是很难成就。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所以道绰禅师以末法时代的众生契应的法门是念佛法门。道绰禅师这样的开示确实没有错,就机法相契的事实来论,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要根据圣道门的教法修学,断惑证真,是不容易,但是念佛因为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了办生死就容易,所以下面说出容易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净土一门。

  “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段《大经》的经文,是道绰禅师以《观经》显示《大经》,所以是《观经》下品下生的经文,与《无量寿经》法藏菩萨第十八愿,两段经文融合贯通说出来,不是道绰禅师说错了。就第十八愿的因愿文,有人就会认为道绰禅师多加“纵令一生造恶”,所以认为道绰禅师没有照第十八愿的原文,会这样误解道绰禅师,就是不知道道绰禅师开示这段法语,就是将《观经》下品下生的经文,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融合贯通一起说。因为第十八愿要救度的众生,是十方的众生。十方众生在《无量寿经》五恶段举出,没有仁、义、礼、智、信的凡夫众生,来作为十方众生下劣的代表;在《观经》以阿阇世太子做下劣众生的代表,所以《观经》显示机的真实,借着阿阇世太子杀父害母的因缘,彰显《观经》要度凡夫。然后,下品下生的经文说出,一生造五逆十恶的凡夫,临终念十声的佛号,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在彰显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以“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要救度的众生,也包括平生造五逆罪、造十恶罪这样的下劣之机,这就是举恶摄善,举出最下劣的恶机,显示法藏菩萨每一个众生都要救度的意思。也对下品下生的行者,在临终念十声佛号,往生极乐世界的事实,来彰显法藏菩萨“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誓言绝对的救度。所以道绰禅师是将《观经》下品下生,和《无量寿经》十八愿融合,所以才会这样开示:“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这段文就在说出,大乘、小乘与人天这三法,对下劣的凡夫而言,要成就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和人天善法,都是非常的困难,说出自力不堪修行解脱的事实。

  “一切众生,都不自量”,为什么不要自己衡量自己,先说大乘,再说小乘,再说人天善法。“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这段话就是说,如果大乘的行者,没有开悟、没有证果、没有开显真如,所以不曾将内心安住在真如本性。“真如实相”就是真如本性,“第一义空”就是说本性不思议空。修大乘的凡夫,不曾将心安住在真如本性。我们的修行用自性在修行吗?我们凡夫都是用意识心在修行,我们凡夫众生真如没有开显,怎能将内心安住在真如。我们修行修到真如本性的空性了吗?没有!没有就不可能将内心安住在自性第一义空,所以道绰禅师说的没有错。下面就说小乘: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是不是道绰禅师看不起末法时代的凡夫?不是!道绰禅师说出事实。论小乘的修行,要修入到见谛都不容易。见谛就是见道位,以小乘来说,就是证悟初果须陀洹果,断三界见惑,要修到这里就不简单了,但是修到见谛见四圣谛,断见惑证初果就不容易了。虽然不容易断见惑,但是证悟初果须陀洹果就了办生死吗?见道位还要进入二果、三果的修道位,修道位就了办生死了?还没有,还要最后七十一品的思惑断尽,证悟四果阿罗汉叫做无学位,这样才是了办生死。“乃至那含、罗汉”,那含就是三果,罗汉就是四果。“断五下”就是断欲界五种烦恼。三果的圣人,断尽欲界的五种烦恼,就是贪、瞋、身见、戒取见、疑,可是什么人能做到?罗汉就是断除五上。“五上”就是色界、无色界五种烦恼,就是色爱、无色爱、掉举、我慢、无明。然后下面才是重点,道绰禅师说:

  “无问道俗,未有其分”,道就是出家人,俗就是在家人,如果要论断尽见思二惑,证悟三果也好、四果也好,要证悟阿罗汉、阿那含,无论出家人、在家人,没有一个有份,表示我们凡夫无力来断惑证真。道绰禅师说出末法时代众生修行的事实,其用意是希望众生好好老实念佛。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要得到生天的果报,一定要做好十善,要来人间出生做人,一定要做好五戒,可是道绰禅师说:“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确实要得人身也不容易,世尊在经上讲:“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就像指甲内的土,很少,失去这个人身,就像大地的土,很多,所以要来人间出生做人,就很不容易。所以诸位!我们在人间出生做人,又遇到净土教法,如果不好好念佛,实在很对不起阿弥陀佛,也很对不起释迦牟尼佛的说法。

  最后才说造罪,前面说行善后面说造罪。“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道绰禅师实在说的太好了,将凡夫下劣的心性一语道破。如果在起恶造罪,就像暴风駃雨,像风雨一般,狂风暴雨。在造罪霹哩啪啦,要行善没有力量。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最后这段话是道绰禅师的鼓励,希望我们好好专心念佛,而且用“常能念佛”,就是经常念佛,一切业障自然就会消除,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用语说的非常肯定,“定得往生”,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怎么不在心中好好思量,将自力之心放下,选择净土门好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了办生死,不然会再继续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这段文,如果有时间,好好体会探讨,了解道绰禅师的悲心,我想我们一定会很感动,也会好好接受道绰禅师悲心的勉励,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问问自己:我能修行到断除见思二惑证悟阿罗汉吗?不能!那表示自力无力解脱生死。自力无力解脱生死,那我靠佛力解脱生死。佛力你又不靠,自力又没有办法了办生死,那这两条路都走不通,就剩下一条路而已,就是死路。所以你若有心要往生极乐世界,接受道绰禅师在《安乐集》的勉励,好好根据净土教法,一心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往生)(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往生)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杨云唐居士:无我与往生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朝向西方路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妙莲长老主持佛七弘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特稿选粹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北部数位法师来访(81、9、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某法师率徒众来山请法(81、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戒期开示节录(81、4、3–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对台北佛教净友参学会开示(8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月是故乡明––上妙下莲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