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大乘的心胸,利益他人,成就自已


   日期:2017/10/10 10: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

  这句话说的是,舍利弗,在上方无量无边的佛国刹土中,有十尊代表佛,其中第一尊是梵音佛。

  1.什么是梵音?

  梵音,这是我们学佛会常常遇到的一个外语了,是佛陀住世的时候以古印度语为基础的。因为古印度文明发展的方向和中国古文明不同,古印度不善于做文字保留。

  梵语因为内涵更丰富,比中国文字的含义要丰富很多,所以在把佛经翻译到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做出一部分取舍,因为中国文字的表现力没有梵语强。

  为什么把古印度语叫做梵语呢?这是因为印度最古老的婆罗门教的教义是这样认为的,婆罗门教把人分出等级,其中最上等级的人就是婆罗门种族,传说这个种族是大梵天王从口中化生的,是相比其他种族最尊贵的;国王大臣是刹帝利种族,相传是从大梵天王肩膀生出的;然后就是下贱的从肚子出生、从腿出生的。所以婆罗门种族有着种族优越感,认为印度人是大梵天王的子孙,说的语言自然就是梵语了。

  婆罗门教对古印度人的种种思想行为影响非常深远,佛教诞生时印度婆罗门教就有了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佛教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出现,而且倡导众生平等,这严重地刺激了婆罗门教的四类种族的阶级利益,这也是后来在印度佛教被排挤掉的根源。

  佛教在印度真的是昙花一现,从佛陀示现涅槃,佛法有了五百年的正法,在正法行走了三百年左右,古印度的阿育王统一五部印度才有了文字,也才有了最早的文字经书。五百年正法过后,两位菩萨用了三个月辩论到底是有还是无,这个辩论非常有名,其中并不是因为辩论的精彩开显了佛陀本怀,而是这个辩论标志着佛法正式进入到像法阶段,正法正式完结。

  随后古印度的学佛氛围和环境都急剧败坏,被早早得罪的婆罗门教和景教左右打击,相当艰苦。后来达摩祖师东渡这个大家都知道,其中必须要提的是玄奘西行去印度学佛,在古印度的那烂陀学的唯识,教他的老师其实打算在三年前就自杀了。因为这位僧人得了很严重的病,生不如死非常痛苦,有一天就准备自杀,后来被观音菩萨点化说:是宿世业缘才有这个病,想要好病就要等着,三年后会有一个中国僧人来向你学习,你教会他,你的病就好了。所以这老僧人就苦哈哈地等着,果然三年玄奘跑到了那烂陀,成就了一段佳话,也确实教会玄奘他的病就好了。

  后来印度学者通过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补充了很多当代印度人不知道的事物风俗,可见印度不善于保存,也足见当时佛法住世的艰难。在古代中国僧人学佛必须要学梵语,也就是必须要有阅读原文的能力,可是随时间流转,这个要求和学习的条件大不如前了。

  梵有清净的意思、也有高尚、尊敬的意思、也有正规的意思、还有深远的意思。所以这一字弄到中国来,中国文字表现不了这么多含义,就要在其中选取最重要的意义保留,以最重要的意义去翻译成汉语,所以同一部经文经过不同人翻译,可以看到很多地方不同。

  2. 音声成就教体

  我们修行学佛持执法义,要解脱大众,必然要以音声成就教体。十方诸佛都在上演无上妙法,可是对下下根众生来说,还是要以音声宣扬。如五祖到了六祖的磨坊,用丈敲了三下转身走了,六祖就能知道在三更的时候到五祖房间去,各位想一想这是什么样的交流啊?完全可以不用言语,可是如果来一个人敲三百下,我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所以佛法有一种极其高级的传递方式,就是以心印心、心心相传,这个心心相传不是靠言语,而是靠心念。两个人一对视,你要说的他懂,他要问的你知道,这种沟通起码两个人在觉悟水平上要相差不多,如果差得很多这种心心相印是玩不了的。

  因为觉悟水平差不多,所以才可以把法脉衣钵托付给他,这是上上根人的手段。而我们若知道自己根性没那么利,就得合计合计靠什么去学佛了?最后选来选去,还是要以音声、要以持名、要以往生极乐的手段出轮回,可不是佛法就那么一小点,就这么多东西,而是我们的根性实在无法面对佛法的那种广大。所以如古德常常说自己是佛法大海里的一个小生命,不敢贪求认识整个大海;所以大德也常常说自己是佛法里的小孩子。因为佛法这个东西,越学进去发现自己不懂的越多,发现更多更深的东西无法触摸。

  3. 大乘的心胸

  在佛陀的大弟子中有一位阿罗汉,是讲法第一富楼那,在《楞严经-二十五圣述圆通》中一看就晓得了,其实这位阿罗汉是来为佛做助教的,并非是只学佛出轮回、成阿罗汉就完毕了,这才是大乘的心胸。不是为自己去谋求什么,而是为了成就道业,为了支持佛菩萨的道业。

  每个大乘佛子,是否也能有这样的胸怀呢?理论上大乘佛子就应该是这样的胸怀,可是实际上还要照顾到很多不学佛的,很多学佛没得利益的,很多学佛了不会消业的,很多学佛了不懂培福的,很多学佛了不肯持戒的,很多学佛了连磕头都拜不下去的,这类所谓学佛人大票大票地漂在人世间,很可能成为一种佛教教育失败的负面旗帜。

  这个群和其他群不同,并不是其他群贴发的东西不对,而是我们的侧重不同于其他,我在很久前漂在奇奇怪怪的佛群太久,所以知道大体都是什么样的,要不就死一般地寂静,要不就胡乱地说话辩论,要不就是转发,不停地转发大段大段的经文讲解,要不就是佛教图片的转发场,佛教音乐佛教视频的市场,还有算命的、看相的、搞对象的,总之种类很丰富,可是这对我们学佛的根本目标有什么帮助呢?

  我们口口声声大乘大乘,可是大乘大在哪里啊?不是口气大,而是真正要有一颗佛菩萨的心,这颗心不仅仅是心灵鸡汤里写的什么感恩、什么慈悲、什么温暖、什么柔软、什么低调、什么谦卑,不是这个水平的东西,而是如持地菩萨那样、如舍利弗这样,本已有成就,来到这就是为做证明,就是为帮助;于是就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本已成佛,却示现菩萨身,无外乎为了救度众生,在救度众生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诸佛菩萨圆满夙愿,这才是大乘的心。于是我们学佛应该有一颗和诸佛菩萨毗邻而居的心,而不是低头匍匐在前,小鸡吃米一样磕头的那个心。

  我不反对也不否定学佛的诸般进程和漫长的过程,可是若各位把自己定位为大乘佛子,就应该继承佛菩萨的心,去承接他的愿,就像火炬传递一样相传不断,互相温暖的同时,也互相照亮,在互相照亮的同时最后互相成就。所以你学佛,就应该学成和诸佛菩萨并肩而行,这才是大乘的样子。我没那个能力怎么办?诸佛菩萨发莲花,我得到了吗?若得到了,能不能也站起来,对佛菩萨说:我也想替你们分发莲花,想分担你们的忧愁和辛劳,想以此感恩和回馈大众的帮助和恩德。这才是诸佛菩萨乐见的事情,这才是和诸佛菩萨心心相印的事情,这才是大乘的样子啊。

  真地希望各位懂得大乘佛子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胸怀,于是你是大乘、他是大乘,可是如果这种胸怀都没有,就连大乘的毛都没摸到,就不要说获得大乘的精髓秘密,也就不要以为持念某个咒就能得总持陀罗尼了。

  4. 传递佛菩萨温暖,利益他人,成就自已

  梵音是什么样的?我们或许可以听到很多咒是梵音唱念的,我们在经文里也知道:佛陀的音声有八种功德,也就是有八种能力。这些我们不容易理解,不过在经文里我们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佛演一音声,众生随类解。佛陀说的一句话,种类不同的众生,会理解到不同的内容,就像一句经文无数人看到,会有无数种感受和理解。到底站在哪个层面理解经文?这不是因为我们想站哪里就会站哪里,而是按各位的觉悟水平自然分级的。

  地狱众生看到经文,和鬼道看到经文收益会不同;畜生和人看到经文也会不同;天人和修罗看到经文还会有不同的理解;阿罗汉和菩萨看到一句经文,体会感受也会大不相同。那么到底我们要站在哪里?佛教的思维体系,这是我们学佛要拥有的,就算一时建立不起来,但是也要在不断地坚持中去构建这个体系,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诸佛菩萨到底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那样做。

  清净的音声是没有错误的,是可以完全信赖的,而就我们个人情绪见解而言还做不到,所以当以佛教的教义为标准,不超越教义,不裹挟情绪,不能满天飞,也不能脚不离地。所以不能抹杀他人的希望,如果把他人的希望抹杀了,就是把他人捆绑在大地上不能动弹了;也不能满天飞脚下没有准头,不接地气就会失去力量。说这些是做什么?告诉各位一些微细的行为准则,只是这些东西要落实在哪里?你走到这里的时候,就会发现是这里;没走到这里,就算我描述得再仔细,你也不知道这里是哪里。

  大乘佛子,以正确的音声,准确地传递佛法转命的根本手段:

  当以极大的关怀分享临终的温暖;

  当以此身和佛菩萨比肩而立;

  当以身心来做佛菩萨应做之事;

  当以此声音做佛菩萨应说之音声;

  当以此短暂生死做为佛菩萨的传音筒,把来自佛菩萨的智慧温暖真正地传递开去,温暖自己的同时,也会温暖更多大众,这些大众无一例外都是我们宿世亲人,也无一例外都是佛菩萨欲度之众生。

  今天就唠叨到这,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乘       利益)(五明学佛网:大乘       利益)  

 唐仲容居士:摄大乘论释义 

 唐仲容居士:《阿毗达摩大乘经·摄大乘品》 ——佛果之涅槃 

 唐仲容居士:关于大乘教义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说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