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用这方法对痛苦原因做观察分析,化烦恼为菩提


   日期:2017/9/27 10: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有痛苦,就要去对痛苦做观察,去分析痛苦形成的原因,然后找到方法去解除促成痛苦的因素,这就是见道的方法,这就是苦集灭道。如果能把这个方法推演,遇到烦恼,就去分析烦恼是怎么来的,找办法去解决掉烦恼,这就是在正道上,这样解决烦恼是般若智慧、是菩提、是解脱;如果不能解决烦恼,烦恼就是烦恼,才不会是菩提,才不会生发般若,更不会促成解脱的。因为我们的基础心态不对,佛教里大量大量的这类方法运用不了,成了摆设。其中最最有名、也最最容易解决问题的就是因缘法:一切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因和外在的缘,二者互相促成、形成的结果,找内因、找外缘都可以解决烦恼,只是外缘的总量可以很多,而找内因就更容易,所以因缘法解决烦恼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内因;快速见效的落脚点在外缘。

  一、例观推演

  佛教里有大量的观法,这些观法并不是一定要有天眼才可以去运用,而这些观法其实应该是心法,也就是你的心应该如是思维,你应该顺这个方向去思考,这样就可以运用佛教里提到的、大量大量的观法,帮助我们从当下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比如无常观,如果你有执著,你对某事看不开,我们去做无常观,发现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那么你执著的那个事物,就应该是必然败坏的,你还烦恼什么呢?

  比如因果观,我们承受某不顺境界,这是过去自己没干好事,现在也没干好事,过去干坏事是主因,而现在没干好事是外缘,外缘帮助主因生发,所以一个不顺出来了,自己才是始作俑者,怪不得别人,你还有什么烦恼?

  比如空观、比如不净观等等,这类的方法是非常非常多的,可是很多学佛人真的不会用啊,为什么呢?因为对佛教不了解、对佛教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了解、对佛教只是一腔热情,这不行的,热情会被耗尽,得不到真实利益和收获,这热情就会成为仇恨。就像四禅四天人,前半生二百五十大劫在禅定境界,后半生在咒骂佛陀,自己不读经,不知道佛陀说的这些路程阶段,不能怪佛法不灵。

  二、九字纵横

  为方便大家理解佛法,我过去列举了九个字“闻思修、信愿行、戒定慧”,以这九个字去理解佛法、去阅读佛经,会有一些收获,也会发现当下要去行做什么。在理事通融上有闻思修,在事上有戒定慧,在根本上有信愿行。如果要加上体相用,就成了十二个字,只是体相用不大方便初学来用,所以就很少提。

  1、圣俗二谛体相用

  若我们想理解佛教经典的真实境界,必须要学会体相用,从而要有圣俗二谛的分开,形成了二副体相用。也就是在圣人角度的体相用,和在俗间的体相用是不同的,所以讨论这个就非常辛苦,要不断地变换角度,两个都不能偏,不能独占其一,如果只站在圣人角度理解体相用,对俗人的我们没有指导作用;如果站在俗谛说体相用,又不能尽解佛法深奥。体相用在于帮助我们通理的,若想弄明白佛法说的道理到底是什么,不会用体相用,佛法肯定研究不明白。

  2、信愿行

  这是修行的三个基础。一切信仰,没有信是不可能成就的,学佛是这样的,世间的事情也是这样。就像一个电器,你不相信它可以有用,就算理上完全没问题,事上你也不会去用这个电器;于是需要别人给你演示,你一看,哦可以这样,你的信力上来了,相信了才会去使用。

  愿,这是每个有情众生最最宝贵的力量,是每个众生能扭转生命走向的唯一高效能源,在所有的种种力量中,其他的力量都讲求平衡、对冲、客观等等,而只有愿力,可以无休止地存在、可以无限量地激化、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行,通过行持去落实信愿。就像念圣号,就应该是在念经,什么意思?你的这一句圣号里,应该把经文中对此佛菩萨的感情全部念出来,所以一句圣号里的感恩、感动、震撼、毛发悚立完全可以落实的;而我们念圣号做不到这样的效果,其实是对经文不理解,对此佛菩萨的圣德不清晰,你念得没感情,也没用心。

  信愿行这个匹配可以说是万能的,是修行的基础之基础,你信什么、愿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行的是什么。就像大人对孩子说“这糖你不可以吃”,结果一会大人自己吃一个,孩子看到了也会偷偷去吃。行做了什么完全反应出信愿的基本状态,而净土法门强调信愿,如果我们真信切愿,这个行持不用别人叮嘱,自己会牢牢不放地坚持去做;如果反过来只强调行,却不能用真信真愿,这个行就是装模作样糊弄人了,所以佛教里强调行,是在信愿的前提下,而不是抛开信愿单说行持的。

  3、戒定慧

  戒定慧算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这是三无漏学,一切诸佛皆说此法。持守什么水平的戒行,就会获得什么样的保障,在禅定中会获得对应的影响,戒是基础,定是手段,慧是结果。八万四千法门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定上讨论的,基础并不复杂,也不多样;而烦恼痛苦不同,适用定的手段就不同,最后都会彰显慧,这是一个整体的法门,也就是通过这个路程可以到达智慧这个结果上。至于获得什么智慧就又要反推,以什么戒为保障,以什么定为手段了。所以戒定慧是落在事上的、是行持上的。

  4、闻思修

  前面的体相用是理上的,信愿行是基础上的,余下的就是一个闻思修,可以贯彻这些,通过闻思修把这些全部贯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当提到闻思修可以贯彻的时候,是否有同修在想如何去做呢?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这是一个闻了;然后就去思维要如何做呢?这其实已经在激发我们求索的愿了。在这个思维里,就要看各位能不能信了,能信就会想用什么手段去落实,不能信就会止步于此。

  所以在闻思修的带动下,可以贯穿全部方法论的部分。你听到这句话,是否想着:我也想贯彻全部方法论,知道佛法的总纲领。信不信啊?信了,才能讨论愿不愿;不愿意,会有不愿意的行产生;愿,会有愿的行产生;于是愿的人,就会想再多看几遍,我要学会它;不愿的人就会走马观花,不会再去看第二遍的,看第一遍都是浪费时间。

  5、愿是枢纽

  愿在其中是否能激活成为分水岭,不愿的人就不能跟随前进了,若我们都愿意获得这个方法,去掌握贯彻佛法方法论的总纲领,就要思维这个东西怎么达成?进入到思中,也就是应该进入到观中,也就是应该进入到对这个事情的观察中,从而四圣谛可以用,十二因缘可以用,无常因果可以用,空观三法印可以用,四观、不净观、十六观都可以用了。

  到这里已经走过了闻、思,走过了信、愿,最后就是找到方法去落实,差修和行。修和行,又完全落在戒定慧的具体方法中,这就是一盘大棋。我们能不能理解经文佛法中的点滴?可以用这九个字的方法深入进去,以闻思修来带,如果能激发愿,就肯定会落实到戒定慧的行持上。

  有人有病,戒应该做什么?先要把肉类戒了,对不对?先要做出一个基础状态,持了五戒;然后再讨论是去放生、还是去护生,是去做善、还是布施,是念经、还是印刷建造?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类到定上了,你做了这个印刷的事情,做多少够啊?你去放生,放多少才对啊?你去念经,念几遍才行啊?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念五千地藏菩萨圣号就可以有效,而有人五百部《地藏经》没效的原因。

  做这些事情,真的是看数字多少吗?咱们堆数字玩就可以了吗?用心多少、激发的愿是什么状态的,这都会决定使用的方法效率如何的。学佛,真的不是差在方法上,如果说差,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差在心态上,也就是用的心态不对,自然会收获不对的结果,种假种子,怎么可能有真收成呢?而有的人心态太急,就算种下的都是真种子,还没发芽都被他从土里挖出来,急着看结果,就是不肯去浇水,不肯给它发芽成长的时间,所以这个方法我说归类到定上,不是说入定,而是借用定的坚持。

  “如何行做”的内容更多是强调心态,在方法上列举了九个字,可以适用初学同修一窥佛心,若是老参就可以加体相用去理解佛法深奥了。不过如果各位对自己有个明确定位,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在其中找到方法,在经文里找到对治手段,坚持落实,这就是学佛的正常进程了。

  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菩提)(五明学佛网:学佛       菩提)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成道是成的菩提大道(2006年释迦佛成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