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修心七要》讲记(二十)


   日期:2017/9/20 19: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7年9月7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解《修心七要》。

  为乐莫求苦

  作为一名胸怀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很多凡夫都有这种习气,内心充满毫无意义的恶念,贪图穷奢极欲的生活而不择手段、费尽心机。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严重的我执和自私之心。

  当然,人生在世要趋利避害,追求快乐和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不为他人着想,不考虑他人的处境。若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通过歪门邪道去攫取快乐,则是错误的。

  无论投资于何种企业公司,即使经营一个小门店,肯定会存在很多竞争对手。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并没有错,但是面对竞争对手,我们的心态却不好。妄想别人办的企业都倒闭,自己的企业就能做好;妄想别人开的公司危机重重,自己的公司就能顺利开展;妄想顾客盈门, 生意红火的门店,遭遇厄运甚至倒闭,自己则财源广进。许多经营大企业、公司,甚至微利门店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这种不好的想法,心存恶念,这个是最不好的。

  作为一名胸怀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要杜绝歪思邪念。一名真正懂得因果,深信因果的人,不会产生这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邪恶的念头。如果自己拥有福报和好运,即使别人再火,生意做得再好,也不会影响你的事业;如果自己没有福报,且运气低迷,即使人家都倒闭了,自己的事业也不一定能做好。

  福报和好运是自己修来的,跟别人没有太大的关系。现在有很多人心怀梦想却犹豫不决而导致烦恼纷扰。我们经常讲随缘、随缘,随缘就能顺利。

  比如同在一个单位,有些同事业绩比较好,能力强,自己没法与之相比,这时心里容易产生邪思恶念,巴望这个人倒霉,甚至想,如果他得病了、死了多好啊,我就能在单位里争风头,就能升到那个位置……

  甚至同修道友里也不乏此类。比如寺院里,道场里,有些人学修成绩比较好,考上了辅导师,甚至法师,得到了很多人的恭敬和供养,自己无法跟他相提并论,也容易产生这种邪思恶念,内心巴望对方破戒,修行出偏差,走火入魔,自己就能得到更多人的恭敬和供养。

  我们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要断除以上种种邪思恶念,自己是自己的命运主宰。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皆由自己所造,与他人没有关系。虽然只限于起心动念,没有在言行上表露出来,但此罪过是非常严重的。如同前几天讲过的公案。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尤其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注意起心动念,因为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这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无论何时,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虽然人们也承认以上所说言之有理,且佛经里也有同样的教言。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杜绝此类错误,是非常难的,只有真正明理的人,真正有修行的人才不会犯此种错误。

  我们反观自身,很多时候根本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从来没有站在他人的立场立身处世。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做人做事。嘴上都会说“要为别人着想,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而凡夫在家庭和单位,甚至在道场,屡屡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以致闲愁万种、自寻烦恼。如果真能做到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就不会有这些矛盾和烦恼。

  家庭和睦,工作顺利,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但真正要获得这样的福报,就要明白道理,没有一定的修行,很难做到。

  诸瑜伽持一

  “瑜伽”指一切的所作和所行,都不离修行,不离菩提心。此教言至关重要,强调我们在行住坐卧、吃喝玩乐的过程中,须臾不可远离菩提心,要把一切转为道用。如果在我们的相续中,生起了真正的利他菩提心,有证悟空性的见解,或者安住于密宗大光明的境界,则行住坐卧、吃喝玩乐,一概变成修行,吃穿、休息、玩乐皆为众生而做。

  关于这一点,十年前学修加行时我曾讲过,很多人都用上了,经常说:“我在为众生吃,在为众生穿,在为众生玩。”后来我又补充一点,确实可以为众生吃、穿、玩,但前提条件是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真正的利他心,否则,不可以这么说,也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们还没有放下自我,没有断除自私自利,说是为众生,实际上还是为自己。

  单单有利他菩提心还不能真正放下自我,断除自私自利,只能暂时对治、压制,若从根上断除,要依靠胜义菩提心。

  《入行论》里讲,真正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之后(此菩提心特指世俗菩提心,非胜义菩提心),即使在睡眠、放逸的状态下,也会不停地积累资粮。意思是说,当你的相续中产生无伪的菩提心时,虽然在睡眠、放逸的状态中无所事事,看似在唱歌跳舞,但依然能不间断地积累资粮。

  我们可以以这些教言作为依据。寂天菩萨并非随口而说,而是有依据的,佛经中有类似的教言。

  所以,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证实这种情况。但是大家要知道,此处讲的菩提心特指世俗菩提心,就是利他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并非胜义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非菩提道的近因,而是远因,但也是菩提果的因,在其摄持之下,一切善法都可以成为菩提果的因,但只能成为菩提果的远因,而非近因。远和近的差别在于,前者为间接因,后者为直接因。若缺失了世俗菩提心的摄持,即便做再多的善事,表面上再精进,皆非菩提果之因。

  关于证悟空性的见解,分为两种,一是通过比量了知,一是通过现量见到,二者是有区别的。若现量见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的妙用,吃饭、行走等,都可以观空性,在大空性的境界中进行,比如参茶,若无有此境界,则谈不上参茶,只是喝茶而已,最多就是品茶。

  参茶要具备境界,若是现量见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即使是喝茶,也可以说是在感悟空性。因为万法都不离空性的自性。包括吃饭也一样,能参茶,也能参饭。如果有炉火纯青的功夫,喝茶能入定,吃饭也能入定。

  如果我们真能参茶,那么也能参饭、参水。茶和水有何区别?现在都说“参茶、参茶”,以前有很多大德、高人能参茶,他们才真正有这个功夫,后人纷纷效仿,其实真正参茶需要有一定的功夫。

  能参茶就能参水,吃饭也是如此,吃喝玩乐都可以参,都可以转为道用,都可以在大空性的状态中,在妙用的状态中进行。做这些需要有胜义谛菩提心的摄持,与前所述不同,它是菩提果的近因,即直接因。有菩提因的善法的摄持,我们在世间的一切言行,都可以直接成为菩提果的近因,直接和间接是有区别的。

  还有密宗里大光明的境界,如果在你的相续中产生了大光明的境界,那么比空性的见解还高。在大光明的见解中,万法皆清净圆满,无有丝毫的不清净、不圆满。

  有个比喻说,好比到了金洲(岛屿),那里遍地黄金,哪怕用一百年、一千年的时间,也找不到一块普通的石头。

  用此比喻来说明,当你的相续中真正产生了大光明的境界时,一切都是清净、圆满的,你特意去寻找不清净的也不会有任何收获,如同极乐世界的功德一样,那里没有痛苦,连痛苦的名称都听不到,想在那里寻找尘土也寻觅不到。

  如今很多学佛人都在夸夸其谈:“我已经进入密乘了,已经学密法了……”其实这皆非正确的说法。如果缺乏证悟大光明的境界,即没有现量见到,但是对此境界和理念,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或有些相似的见地,这样说才是正确的。否则,这种人不知何谓密乘,也根本不知什么叫密法。

  我之前跟大家讲过,显密的区别就在于此。我们学密法时,包括每次修仪轨时,做会供时都有提醒,要观五种圆满!因为这是修密法的前提条件!要进入密乘,必须要一切皆观为圆满、观为清净!

  在你的相续中一旦真正产生大光明的境界时,如同在黄金遍地的地方,找不到一块普通的石头一样,根本不会有不清净、不圆满的显现,一切行住坐卧都是清净圆满的。我之前跟大家讲过这样一句话,卧是法身,起身是大圆满,卧着行,躺着行,睡着可以,坐着也可以,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

  大光明的境界不同于大空性的见解,大空性的见解是即身成佛的因,今生即可成佛。含义是其所摄持的一切善根、言行,都是即身成佛、今生成佛的因,都会成为菩提果的捷径。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而具备大光明见解的摄持,则一切的言行、所作的一切善事,都会变成即身成佛的因,在此生中实现我们最究竟的愿望——成佛。

  具有无我和空性的见解,证悟了大空性的真理,以此境界的摄持,我们的言行及所做的一切善事,都会变成菩提果的直接因。虽然是直接因,但不一定能即身成佛,不一定在此生中获得菩提果。

  刚才我讲的捷径因特指今生就可以成佛——即身成佛。这是没有时间限制的,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佛。

  具有空性的见解摄持,我们的言行,所做的一切善事,都会变成菩提果的直接因,这是近因。然而我们并没有这种见解,如果相续中具备真实无伪的利他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则可以成为菩提果的间接因,这是远因,指成就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我们常行积善修德之举,能否成为菩提果的因?这要取决于你的心态及见地。如果你缺乏炉火纯青之境界和入圣超凡之见地,所传的法是即身成佛的方法,对你也不起作用。所以成佛与否跟所传的法没有太大的关系。

  相续中匮乏世俗菩提心,那么所作的善事及言行,都不能成为菩提果的因。大家应该有一个衡量标准。衡量自己处于哪种状态,自己修行的境界或层次在哪里。

  引经论典来考量,则有更细致的标准。比如学般若的时候(般若是五部大论之一),《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所著,但在人间由无著菩萨弘扬。无著菩萨声称此为弥勒菩萨亲传与他的,属于弥勒菩萨的教法——弥勒五论。

  在人间是无著菩萨传扬此法,包含《现观庄严论》,所诠释的是《般若经》的内容,其中更详细地讲述了相关标准。比如何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且有一地到十地的境界即十地道。阐述极为详尽。以这些标准衡量,判断自己有否真正入大乘妙道及所处资粮道还是加行道。

  资粮道分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三个阶段。要反观自己处于资粮道的哪一阶段。

  资粮道之后是加行道,此加行道与九加行是两个概念。加行道分四个阶段。加行道结束之后是见道,见道结束之后是修道,修道结束之后是无学道,无学道又名无修道,此为佛的境界。

  当你真正开悟见性之后,自己处于第一地、第二地、第三地还是第四地,皆可通过《般若经》的标准去衡量。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讲这些,但也可以略知一二。以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修行的境界和层次位于何处。

  有些人反复思忖:我学了这么长时间,也很精进,但到现在还没成佛,没成就。不必如此,成佛是需要有过程,有次第的。首先以上文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有没有世俗菩提心,如果没有,即便乐善好施、精勤如山王,也不能成为菩提果的因,不能成为成佛之因。

  《修心七要》的主旨要义为大乘佛法,宣讲的是菩提心。小乘仅有出离心就可以,有出离心的基础上修无我,能成为阿罗汉。如果连出离心都没生起来,你所做的善事、功德,都不能成为解脱之因。至于能否成为人天安乐、人天福报的因,也很难定论。

  人天道、解脱道、菩提道、密乘道之前都讲解过。我们一般从见解、修行、行为和结果四个角度分析。人天乘有它自己的见解、修行、行为、结果;解脱道、菩提道、金刚乘也都有各自的见解、修行、行为、结果,都不一样。

  我们为何强调足够的闻思呢?若对理论一窍不通,怎么学佛修行?汉藏两地疏于闻思者众多,还妄想走捷径,虽说学佛修行好多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但是对佛理一窍不通,自己学的什么法?是显宗还是密宗?自己的境界在哪里?都一无所知。不要说学佛修行,这都是不如法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犯这种错误,首先应该先有足够的闻思。

  大家现在都在修大圆满加行,且有计划继续学大圆满正行,这也是可以的。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为大家宣讲一些内容。一部分人在研究、学修五部大论,其实很好。居士学五部大论能更全面的掌握佛理,帮助自己精进修行,通过自力能解除很多疑惑,不必靠上师解决这些问题。不然遇到一些对境或问题时,只能靠上师了,这样还是有些不方便或不圆满。

  关于五部大论,我们现在并非博闻精研,只限于简略涉猎。不是所有的法我们都要精通,但是我们学习净土或大圆满的过程中,如果明白了相关佛理,比如五部大论的内容,自然就会铲除诸多的障碍,能积累很多的助缘,以事半功倍之效收获成就之果。

  以五部大论的《戒律论》为例,其主要内容为戒律,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的戒律。涵盖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佛宣讲的全部戒律,尽收录于此三戒中。

  而《中观论》的主要内容为诸法的究竟实相,无我和空性的境界。中观虽然分为应成派和自续派,他们抉择的是空性——大空性,我们要了知空性——大空性,同时也要了知其他的境界,也能掌握小乘的无我。

  百日共修最后十天的内容,先讲解有部和经部(小乘)的观点,然后讲唯识和中观(大乘)的见解,按次第抉择,最后抉择的是大空性。

  中观的课程同样,印度分四个大派: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有部和经部的见解也有不同之处,相应不同的究竟的果位,有阿罗汉,也有辟支佛、独觉佛。

  唯识和中观,按次第一一遮破。经部遮破有部不合理的地方并超越它,唯识宗遮破经部的观点并超越它。唯识宗也具有不究竟之处,其承许远离能取所取的刹那心,即承许阿赖耶为实有。此承许是错误的,万法非产生于心,而是自空性中产生。从世俗谛角度讲,自心中所生,但此心也是空性,即生于空性。

  中观遮破唯识宗的观点,最终抉择空性,万法(一切事物)皆自空性而生,俱不离自性空,自性是空性的,所以可以显现。

  中观存在应承派和自续派的差别。自续派抉择暂时的空性——单空;应成派则抉择究竟的空性——大空性。若真正按照次第抉择大空性,最终会对大空性产生定解。否则,只是鹦鹉学舌般说空、空,性空、妙有,何谓性空?何谓妙有?无从了知,毕竟从未分析过,更无深入的研习,不可能产生定解。

  此外,《俱舍论》所阐述的诸多概念,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佛法中涉及的一切法,甚至一切事物都包含于内。

  五蕴涵盖万法,《心经》讲五蕴皆空。世人都不过人云亦云而已,究竟五蕴是怎样空的却不明所以,因此无法产生定解。再者,一切法都包含于十二处内。或者十八界,一切法尽包含于十八界内。《俱舍论》宣讲的内容涉及地球,因果轮回及种种境界,但局限于小乘的境界,非大乘的境界,属于阿罗汉的境界及他们的断证功德。

  《般若论》宣讲大乘及五道十地。通过研修五部大论皆可以掌握。当代藏地的佛学院,常运用辩论等技巧,进行精细入微的研修。我们则处于泛泛涉猎的阶段,能大概了知就可以了。如果有意乐、有时间,即使作为居士,也应该学习五部大论的内容,从而全面掌握佛理。五部大论并不包括密乘,我们的传统是五部大论,之后再宣讲密续,密续要单独学。要全面掌握,要精通佛理,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自己有修行,有境界,一切可以转为道用,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此话尽人皆知,我在汉地处处能听到:佛法在世间,修行在生活中,但是就怕你没有这个能力,生活能转为修行,世间能变成佛法,需要很大的功夫,很高的境界。

  今天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些?就是想让大家清楚,不要糊弄自己,自己是否达到这个境界,是否真有这种功夫,能把这一切转为道用。若起床和躺卧没有区别,都是大光明的境界,都是清净圆满的状态,则堪称成就。佛法在世间,修行在生活中。

  如果还没有真正修出大平等心,那么,世间是世间,佛法是佛法,还是分开的。如果没有真正的修行,没有转为道用的能力,依然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但是,要努力去做,去争取,这是有过程的,而且过程都很漫长。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祗劫,发菩提心时才进入三大阿僧祗劫,最终才成道的,这是过程,不会很快。

  人和人的根基不同,不要欺骗自己,不要忽悠自己。谁都不能欺骗你,谁都不能忽悠你,但是你自己可以忽悠自己,你自己可以欺骗自己。对于凡夫来说,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修心七要)(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修心七要)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