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谈天说地问自己之每周一经节目 |
||
|
||
列位朋友:在我们人类生活的世界里,人与万般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由物貭组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乃至电子等等组成。有着相同的化学元素,从这一点说人与万物彼此平等,它们都是时刻都在变化、变易之中,所以又叫做无常(不恒久)变易之法。 此种观察思维的方法,正法佛学称为“平等慧观”。这种观察的结果认为,人的由“色受想行识”组成的五蕴物质之身心,简称“识身”,与外部物质相同一样;如此这般。所以人们对身心之外的一切物质的喜欢、欲爱永远是一埸空欢,所谓的理想、信念、追求、享乐永远不会满足永恒不变属于我的欲贪之心需求的,也叫做无我、无我所、不相在。实现这一目标的人就是到了苦边的人!下面且来聆听先贤圣哲的亲切教诲吧! 第22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佛告罗睺罗:善哉!善哉!能问如来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耶?罗睺罗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告罗睺罗,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罗睺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罗睺罗比丘:若如是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22经释文: 注:什么是“我”?什么是“我所”?什么是“我相”?所谓“我”者就是说,由于色物的客观存在,对内在心里就产生了触、受、想、思、识的心意识作用,产生了爱喜、欲贪。由于不间断的追求、执著而渐渐地形成“淤结”,是一种病症。而淤结是认死理,不由分说顽固地坚持,这就形成“结使心”。一味遍地寻求、获取,我们把这样的思想行为起主导与支配作用的结使心,叫做“我”。 人们自从有了“我”之后,凡事都要分人我、彼此;不间断地寻求满足“我”的目标,于是就有了“我所”的思想概念。在采取行动之前要不断的对过去色、未来的色、现在的色的存在,进行忆念、想相,并将我之想相,深深地印在身及外境界一切所能触及到的色法上,有我的想相存在,这就产生了“相在”的理念。只要有“相在”的地方,就是“我所”了。“相在”是理想;“我所”是規划。此“我”、“我所”、“相在”三种结使支配着人们的心身一切活动,而且还错误地认为五色受蕴是恒常存在,永久不变的。 实际上自我之识身与外境界都是由相同的物质、化学元素构成的,彼此之间无有差异。“内身心,外山河,成一统,称世界”,它们的本有属性都是无常、变易之法,根本就没有什么“我”、“我所”、“相在”的存在。 如是我闻,一个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睺罗,来晋见佛陀。礼仪过后,提出问题说:怎样了解、怎样看待、我此识身(全称应为色,受,想,行,识身,简称为识身)以及外部境界的一切相,才能没有“我”、“我所”、“我慢”等结使的系著呢? 佛告罗睺罗:很好!你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之一切相中,“我”、“我所”、“我所见”、“我慢”的系缚结使已去掉了呢?是这样的吧!回答说是的。 佛告罗睺罗:认真听,仔细想,我现在就对你说:佛说罗睺罗啊!你应当这样的观看,凡是所有诸种色蕴,不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它们的存在形式,或内、或外;或是粗相的、或是细相的;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所有一切皆非是我;也与我不差殊;无有想相的存在。用平等的智慧做正确的观察思维,因为构成彼此的物质元素是相同的、无常的、变易的。同样,用相同的方法去观察“受,想,行,识”的过去、未来、现在;或是内在、或是外表;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做如实观。 佛说比丘就要这样的如是知、如是见,能做到这样的人,就能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等诸结使了。佛说比丘:若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叫做断除为爱欲所转使,去除了诸种结使。顺此正确方向不间断努力,就到了究竟的苦边了。此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列位朋友:让我们沐浴在正法佛学的暖阳春风里,轻松愉快地渡过每一周!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