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如何念佛,如何成佛


   日期:2017/8/27 4: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当下社会,念佛法门非常流行,普遍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见效快,甚至有人认为完全可以依靠佛力而得解脱。总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读方式,所以有必要从实质上剖析一下这个法门,供大家参考。

  念佛法门就是通过专注念佛这种方法达到往生净土或成佛解脱目的。至于能否实现目标,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极乐?什么是佛?以及佛是怎样修成的?只有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循着圣人的脚步,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如果道理不明,难免盲修瞎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像人想去一个地方,既不知道路,又不明方向,怎能到达呢?有人倡导只需一句佛号,则远远不够。如果那样可行,岂不是说:念佛机先成就了。不知即迷,其信就是迷信。不论修什么法门,正信应为前提。否则就是迷信、盲信,结果就会背道而驰,事与愿违。

  当人想通过念佛求生净土,表明人的追求开始发生改变,由原来的追求外在名利为主,转变为追求内心的自由解脱,从而把颠倒的人生颠倒过来。可是当人想回头时,就会面临一个很现实的棘手问题,那就是既有习惯的障碍,所谓积习难改,就是说明这个问题。因为习气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并且是在错误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有的习气容易发现,有的习气不容易发现,需要在念佛过程中逐渐发现并加以纠正。而改变由来已久的习气则需要勇气和魄力,非大丈夫所不能为。寺院的大雄宝殿,就是因为供奉着被人们称赞为大英雄的佛陀而得名,所以佛陀是众生学习的真正榜样。不论学佛、念佛就是要以佛为参照,时时提醒人不要忘记目标和初衷。

  念佛既然是方法,那么通过念佛达到一定的目的,才是问题的关键。而没有效果的念佛,则徒劳无益。那么如何念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呢?

  首要是确立目标,确立人生的主导追求,然后通过专注念佛,来实现追求目标。只有专注,才会有效果。念佛的作用效果,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静心,明心,净心。

  第一阶段是:静心。就是通过一心念佛,降服杂念,使人静下心来。

  当人能集中精力,一心念佛,就可以减少分散,受外在的影响会越来越小,逐渐把世间的一切看淡,从而使心能静下来。当人心能静,那么就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明心。

  人一旦能静下来,思维和眼光就被解放,就可以全方位接收宇宙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大脑翻译出来,就是所谓的灵感或感悟,这对人认识的完善和提升大有帮助。与此同时,人心会越来越清明。心光明亮,对事物看得越来越清楚全面,越来越深入透彻。尤其对自我的了解越来越清楚,各种习气相应被暴光,就像灰尘和污渍,只有在光明之下,才清晰可见。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是:净心。当人对自身了解越来越清楚,“时时勤拂拭”就成了经常性工作。习气被及时发现、克制和转变。结果会使内心越来越纯净,越来越强大,对习气的控制能力就越来越强。从而形成内心驾驭能力的增强而习气逐渐减弱的良性循环。

  通过念佛,不仅人生态度发生改变,而且人的心性也发生明显变化,人的情绪由失控到可控,再由可控到自控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念佛的效果,产生效果才是念佛的意义所在,所以念佛一定要注重效果。然后用效果来检验念佛是否得法。这样相互检验和印证,才不至于出偏差,这种谨慎,不仅是对当下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任的严谨态度。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关键在于:念佛与圆通。念佛是方法,圆通是效果。念佛得法,无论是悟性,还是功夫境界都会得到提高。如果通过念佛,心性没有改变,对世俗的追求还那么强烈,依然看重名利,在意得失,还有很多放不下等等,就说明念佛方法有问题,就要及时总结和改进。

  欲要往生净土,那么向往净土的力,一定要大于其他的力。如果还存在一种或几种力,深深吸引你,使人很难做出取舍,那么往生净土就存在很大变数。就像一个学生,即想考上大学,同时对游戏还很痴迷,游戏的吸引力那么大,还想考上大学,怎么办?最关键就是要确立目标,目标确立之后还要克制对游戏的迷恋,努力学习,才有可能考上大学。念佛也是如此。既要树立目标,又要控制习气,并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实现往生净土的目标。

  阿弥陀佛虽然缔造了净土世界,并有四十八大愿,但也是有条件的。就像大学录取学员一样,只有符合条件者,才能如愿。圣人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推动和强迫。圣人不会强行改变人的追求,而改变习气也要靠众生自己。圣人的愿力作用是正确引导,增强众生信心,但是道路还需众生亲自去走,这个过程不能代替。所以不能产生依赖心理,功夫需要在平时积累,否则事态现前,很难不会被影响和干扰。所以要时时观注自己,真正了解自己,有针对性加以总结和改进,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附几点说明——

  关于经典:

  经典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结合现实来加以验证应用。有的观点,明显违背事实,就要警惕了,或是解读错误,或是经典被篡改等。真正的道理经得起检验,不论在各个领域都说得通。

  现实中,正邪并存,佛魔共在,这是规律决定的必然。佛一直在用智慧引导众生走向解脱,而魔一直在用能力诱惑、控制众生不得解脱。外道从未停止过对正法的破坏,会使用各种手段来迷惑众生,尤其是末法时期,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如果不具备一定辨别能力,又没有正确指引,则很难保证不偏离正途。佛陀传法49年而言:没有说法。旨在说明:不要把佛说当成教条,而要在现实生活中亲身实证。只有实证,才能真得。

  真境与幻境:

  宇宙之大,浩瀚无穷。既有宏观存在,也有微观存在;既有现象存在,也有本质存在;既有真实存在,也有虚幻存在。无论哪一种存在都无穷无尽,所以道有千万条,结果亦有千万种。至于经历多少,体验多少,知道多少,则因人而异。如果不明真幻、虚实,就很容易被幻境吸引,而误入歧途。

  有形有相的世界,或以物质为基础的世界都属于幻境。有些所谓的特异能力人所见的景象也是幻境,原理很简单,就是意识进入另外时空的所见,就如梦境一般。这种现象与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胡言乱语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对幻境的描述。本不神奇,可世人好小术,再加上有人把其当成优势加以利用、炫耀,无形中夸大其作用,并且予以神化,从而迷惑很多人。执著小术,就会障碍大道,这也是本末倒置的典型表现。

  那么什么是真境呢?心境才是真境界。当下的心情,虽然无形无相,但却清楚的知道。所以真正修行,要从心入手,注重心境状态和心性转变,才是正道。所以念佛,不能靠想像见佛或进入极乐世界,因为靠想像日久会产生幻觉。就如一个人,经常思念某个人,就会在不经意间出现这个人的形象,如果信以为真,就会被吸引而进入幻境。那么应以什么态度对待呢?虽见亦如不见,即:见相非相,则见如来。

  关于放下:

  放下是放在下面,是处理主次关系的一种态度。即:把重点放在主要位置,而把次要放在下位。开始人把世俗的利益看得很重,而忽视内心,就是主次颠倒。当人没有看到更宝贵利益之前,则不能放下原来的拥有或追求。

  当人开始关注内心,真正走入内心的时候,才会把世俗的一切看淡,这时才是真正看破。真正看破,才能真正放下,否则即使说放下也做不到。放下世俗短暂的虚幻利益,追求内心的自由解脱。真正放下,才会真正拿起,从而担负起家庭和社会责任,勇于付出和奉献,让内心充实、安宁、强大,真正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才是放下的真正意义。

  关于带业往生:

  佛说:带业往生。这里的“业”是指善业,即良好习惯,而不是恶习。只有带着善业可以往生,而带着恶习则不能往生净土。所以佛陀一直强调:善男子,善女人。极乐是光明秩序等等美好的集合,而贪婪、计较等等不良习气则不能与极乐相融。如果带着恶劣的习气也能进入极乐,那么极乐也就不能称之为极乐,因为已不是名符其实的净土了。所以不能抱有侥幸心理,那样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

  关于成佛:

  佛是结果,成佛是过程。成佛要经历,众生——罗汉——菩萨——佛,这样一个过程。修行的入手处很关键,入手得当可以减少弯路,但没有捷径可走。圣人的思想或经典只是指引而已,道路需要众生自己去行走。不经历则不能深刻体会,即使说的再好,也只能是口头功夫,无法真正受益。

  要想成佛,菩萨是必经阶段,因为缺少这个阶段的伟大奉献与付出,就不能结出无上的成功果实。大舍,才能大得,这恰恰是公平公正的体现。

  有人说:可以横超三界。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横超三界,那需要基础和条件,就像火箭上天,没有足够的动力来突破大气阻力,又不能保证所有部件不出故障等等必要条件,想要上天就是妄想。所以成佛也需要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就如:没有春天播种,就没有秋天收获果实。但是只要循着正确道路,坚持不懈,终会到达理想的终点。

  关于解脱:

  一个生命要想解脱,内因与外缘都不可少。即使是圣人也要尊重众生的选择,还要看众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果不信,我们可以看下面这一幕:一个人不论是否有解脱想法,不论对金钱名利有多么热衷等等,佛菩萨都强迫其放下;不论人是否愿意,佛菩萨都强行将其带走,送到极乐世界。如果那样的话,极乐成了什么?众生成了什么?强制送入,这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劳改犯被强行押送监狱的场景。如此之强迫,何来自主,没有自由,谈何解脱!!!

  现实中有的孩子不爱上学,父母强行送去学校又如何?有的即使上学,但是不努力学习,又能怎样?实质问题不解决,只有形式则无济于事。

  圣人的作用是提供解脱方法,指明方向,增强众生信心,而完全依靠佛菩萨力量而得解脱则不切实际,还容易使人产生依赖心理,坐等佛菩萨救度,这就为无所事事、躲避劳动、逃避责任等等不道德行为提供了似乎有道理的借口,这与佛菩萨的勇于担当相背,这根本就不是在学习圣人,恰恰是离圣人越来越远的背道而驰!!人最终都要独立、自立,否则就不能自主,更谈不上解脱,所以这种理念,既害人,又害己,不可不防。

  佛说:无缘不度。非佛菩萨不度,而是众生不想。佛菩萨尚有不能的无奈。而与之相对照的是,当下盛行的超度之风,就非常可笑而且令人匪夷所思。信众花钱,和尚法师操办,谓之超度。超度真的能让一个生命解脱吗?要把一个生命的态度和心性完全彻底转变,谈何容易,显然是不自量力的异想天开。无量久远之前成就的那么多佛菩萨,凭他们的智慧、慈悲、愿力和能力,谁人能与相比,包括现在的和尚、法师们。如果只靠超度就能解决问题,做为被众生敬仰的伟大佛菩难道会坐视不管,置之不理?这无异在说佛菩萨不慈悲,并缺乏能力和智慧,简直就是亵渎和诽谤!

  而且超度的对象竟然是灵魂,而不是心,这种超度本身就是本末倒置。因为真正要解决的是心的问题,而不是灵魂的问题。拿人来说,要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衣服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超度就是典型的外道行为。

  至于超度的形式,更令人费解。有的寺院举办法会,还要扎纸人、纸马、纸船等用品,需要燃烧的物品堆积如山,且不说燃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空气污染,而迷信色彩就非常浓厚,完全偏离了宗教文化传播的主旨,带着浓重的迷信色彩并流于形式的超度行为是典型的无知表现。

  关于净土:

  净土是清净、不受世俗影响和干扰的心境状态。净土的清净,并非脱离现实,无人打扰的清静,这是一些修行人的误区。大隐隐于世,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大菩萨积极入世,广利众生,而不怕影响和干扰,这才是真清净、真境界。念佛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与极乐相融。就像收音机的调台一样,需要频率相同,才能同频共振,收到声音,否则就不能相通相融。有人认为死后才能进入极乐世界,也是误区。生前不能做到,死后就更难以把握。

  不论何种修行方法,都要以修心为主,并且注重效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愿人人都能走入内心的广阔天地,建设好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家园。

  可参考本人曾经发表的帖子——

  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的危险理念

  烦恼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深度剖析情绪及其掌控方法

  再驳:本来是佛

  也谈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

  《驳斥:本来是佛》一文发表之后

  潘麟的生命观

  这样的极乐害了多少人

  质疑:没有修行,只有认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成佛)(五明学佛网:念佛       成佛)  

 傅味琴居士:向释迦佛学习成佛就快了(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普献法师:成佛的条件 方便具足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从菩萨道到成佛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4.成佛之道──禅定偈颂讲记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四十天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九天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