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修行人的幸福来源


   日期:2017/8/13 20: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个孩子从小长大,父母会很用心照顾他的健康、培养好的习惯,以及送他到学校学习知识,等等,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活得更幸福。

  人生要学会储蓄。你若耕耘,就储存了一次丰收;你若努力,就储存了一个希望;你若微笑,就储存了一份快乐。你能支取什么,取决于你储蓄了什么。没有储存友谊,就无法支取帮助;没有储存学识,就无法支取能力;没有储存汗水,就无法支取成功。想要有取之不尽的幸福,就要每天储蓄感恩和付出。

  人生不需要与别人竞争,因为每个人都走着自己的路,都有自己的因果。人生的价值,名利地位绝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人生的幸福,更不是金钱荣誉就能够赋予的。

  物质世界虽然越来越繁华,但人们的内心世界却越来越迷茫、痛苦。人人都追求幸福,为什么幸福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要学会反省、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树立内心不变的信念。

  物质贫乏者也可以过得快乐,物质丰厚者也不一定没有痛苦,佛法认为:决定人幸福或痛苦的真正根源在于内心,而不是外在。所以,要放下的是内心的烦恼,要培养的是正确面对外境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以外在的获取为考量成功与否的标准,那人生终将走向幸福的反面;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能让更多人因自己的存在获得快乐,让环境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佛法讲“有求皆苦”,把目标放在外在,必定有苦,因为外在的因缘是自己无法主宰的,外在的一切也都是会改变的。求不得,苦;得到了,会失去,也苦。所以应该把重心放到对自我的提升上。自我的修行如同一把真正的金钥匙,能够打开通向幸福的大门。

  幸福、快乐,向外追寻都是不可得的。珍视自己拥有的生命和经历,从内心发愿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自己的生命行走在身心合一的路上,你就会找到莫大的力量,不假他人。否则,心永远在漂泊、苦闷、孤独。

  幸福或痛苦,我们经历它,穿过它,感受它,然后放下它。 学佛有很多阶段,在最浅的层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经营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幸福的果报是善因与善缘和合而得。懂得因缘、果报、善恶是一种智慧,勤劳需要智慧的引导,勤勇于善法。

  现在的种种幸福,都是暂时的,它会随着无常而变化、消失。人的心,就随着这个“幸福”不断起伏:未得到时攀求,得到后害怕失去,失去后无比痛苦。在这个所谓幸福的光环背后,实际上有种种苦,只是人们未能认识到,会随着解脱消失的,是这些苦。放下与放弃无关,而是一种无畏的拥有。

  佛法有三种道: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世间所追求的幸福属于安乐道所摄,而佛法所说的“安乐”更进一步,不仅包括此生的安乐,还包括来生的安乐,这只有通过为善去恶来实现。但追逐外在的安乐远非佛法所求,还要进一步解脱人内在的烦恼,乃至发大心帮助一切众生究竟离苦得乐。

  爱能变成恨,原本以为的幸福变成伤害,就是无常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执著带来的痛苦。看不透、放不下,就只能永远被囚禁在这个圈圈里;看破了,这个圈圈不过是自己画地为牢而已。

  不要怀揣“不幸”的自我定义过日子,而要反过来,借外境来磨练自己,让自己做一个给别人带来希望的人,让自己成为别人幸福的原因。

  不要把幸福寄托在无常的感情和人身上,自己的幸福要靠善业来创造。不要幻想自己没有的,多珍惜自己拥有的,把握自己能做的。

  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寄托在外在的人和事上,但外在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这种托付本身就如在沙滩上建造城堡,毫无根基,但我们内心却以为这稳固如磐石,并执持不舍,乃至沙堡倒塌了还不肯相信。皈依三宝、修行佛法,就是要从这错误的追求和愚痴的执著中醒来,才有办法超越一切痛苦。

  宁静是一种力量。不被五欲八风扰动,因为“志不在此”,当我们内心有了超越世俗的理想,心有所止时,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宁静与深沉的幸福。

  若深信因果,为求善果而勤种善因,这种“功利”,至少比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要强上百倍。如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所愿,但要以正确的方法去实现它。在此基础之上,智慧更加明利的人洞察果相的虚妄,超越一切执著。这是果地的境界,不宜倒果为因。

  福报,是指修习善法所感得的令人幸福的果报。人造了善业,能感得幸福快乐的果报,称之为福报,富贵、健康、美貌、长寿等都是福报。福业感果后就没有了,如银行存款一样会越用越少。同时,在享受这些果报的同时,人又在造新的业,如果没有智慧的摄持,这些福报很可能变成造恶业的缘,来生则堕落受苦,这就是“三世怨”。

  绝大多数人在无常降临到自己头上之前,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而在与生死无关的事情上耗费了大量时间。但体会无常不是让人压抑沉重,而是要提醒自己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把自己短暂的小幸福升华为更长远的自利利他的大愿力。

  把他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对立起来,是因为对“利益”认识得太狭窄。佛法所认为的“利益”,是善业带来的果报,是无私助人时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是破除我执的究竟大利。有时候我们帮助了别人却觉得不开心,内心有疑虑困惑,是因为我们没有把道理认识清楚。先明理,再步步实践。

  把自己痛苦的原因都归罪于他人,就永远也无法得到快乐。因为我们的生命目标已经严重偏失,怨恨他人成为了主线,“令自己幸福”的真正命题却被掩盖了。如果怀着“我对你错”的心态去纠正对方的行为习惯,对方内心感受到的不是真正的爱和关心,而是排斥与否定,会很受伤。

  把自己不如意的理由都算在外境,用恨意面对他人,“因为他不好,他害了我,所以我才不好”,这样的心态才是让自己过不好一生的罪魁祸首。不要把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也不要把不幸归罪于他人,要找到自己的路,懂得和把握自己的因果。

  做不到的就先放下,过去的要放下,对自己的要求也要放下。面对困境不要挣扎,越是想摆脱它,它会把你缠得越紧,此时,关键是要让心静下来。不懊悔过去,不悲观地看待未来,用全部心去做现在的每一件事,例如彻底清扫一下房间、完成一幅画、种一株植物等。

  浮躁,是因为生命缺少根。无根,水中的浮萍永远随波逐流;有根,树木就能屹立不倒、不断成长。信仰,就是一个人生命的根。丧失了信仰的能力,就难以坚守,难以幸福。

  宽容,才有宁静。人心如江河,窄处水花四溅,宽时水波不兴。宽容,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语。无论多少委屈,一笑泯恩仇。宽容,让烦恼融化在心里。 其实太多计较,只是一时的想不开。 世间太大,一颗心承载不起,事事想占尽先机,会输了起码的幸福。

  修行人的幸福来源于:身心合一的安详,勤勇于善的充实,莫向外求的自在,悲悯众生的柔软,正视无常的释然,心怀光明的希望。

  无论如何,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某个人或某段关系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