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日期:2017/7/24 12: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太上感应篇》上面说:“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实在是一句不可多得的金玉良言!不仅在世间的做人做事方面,这句话对我们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学佛这件事情上面,这句话对我们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佛上的“道”是什么?就是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自始自终在自己的内心寻找种种不足和缺点,去除内心的种种烦恼污垢,培养种种美德,使自心本具的光明逐渐显现出来。所以,六祖大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确实,学佛别无他事,唯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而已,犹如一个农民在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上不断地下功夫一样。大家知道,农民总是不停地在自己所拥有的田地里除草施肥,辛勤培育呵护着庄稼的成长。一旦发现有杂草,就立即锄去;一旦发现有小虫子在危害庄稼,就立即洒农药去除;一旦发现某个地方庄稼缺乏肥料,立即就施肥洒水。同样,学佛人也是这样,要不停地到自己的“心地”里寻找缺点、不足和种种烦恼污垢,一旦发现,就要立即下决心断除。如果不仔细观察自心,发现弱点,寻找不足,那么无论怎样学习,都只是在做表面文章、白白浪费光阴而已。

  学佛上的“非道”是什么?就是远离去除自心的烦恼污垢这个目标而谈论和行持佛法。远离修心的目标,所谓的学佛行为就成了毫无修心实质的影像佛法。例如,虽然已经亲临放生场所,但是对“为什么要放生、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参加放生”等仍然处在一种懵然无知的状态,于是虽然参加了很多次放生,但内在的慈悲心丝毫也没有得到半点增上,自私自利的心丝毫也没有减少,因此对放生的殊胜性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是人云亦云地说:“放生好!好!好!好!”当被问及为什么好时,他们也说不出来什么。又如,虽然参加了一个殊胜的灌顶,但对灌顶是什么、为什么要灌顶、灌顶要持守什么密乘戒律等一无所知,只是傲慢地逢人便说:“我在某某地方灌了一个什么什么极其殊胜的顶!殊胜啊!”又如,虽然自己对火供、烟供的仪轨和意义一窍不通,自心也没有通过火供、烟供得到任何利益,但仍然乐此不疲。这些都是将“佛事”与“修心”这两件事情进行隔离并放置在两个不同地方的例子。所以,虽然身体上很辛苦,时间也花费了不少,但自己并没有得到任何真实的利益,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所以,对于一个学佛人来说,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弄清楚学佛到底是怎么回事,辨别清楚学佛的“道”与“非道”。一个诚实的学佛人会经常反问自己:正确的佛法到底是怎样的?我到底有没有理解正确的佛法?我有没有误解佛法?我有没有走入学佛的误区?我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否符合佛法?如果能经常这样反问自己,则一定会有进步。如果不经常这样反省自我,就很有可能步入“非道”而不自知。

  事实上,学佛就是要真切地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在心田之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绝对是一件真实不虚的事情。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污垢断除一分,内心就得到一分喜悦和清凉;断除两分,就得到两分喜悦和清凉;没有断除就没有喜悦和清凉;内心藏污纳垢而不自知,就只能饱受种种痛苦而不能自拔。同样,在自己的内心培养一分高尚的美德,内心就得到一分安详和美好;培养两分高尚的美德,内心就得到两分安详和美好;没有培养任何美德,就没有任何安详和美好可言;内心从来没有对美德生起希求心,则安详和美好与这样的人永远无缘。

  所以,“菩提从心而觅”是“道”,“向外求玄”是“非道”,学佛之人于此不可不知!

  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要特别强调呢?因为这是一个“忘却自心、追逐外境”的时代。对现今的时代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整个社会都在高唱“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口号,这里的“自然”当然是存在于心对面的外境,而不可能是心本身,而提倡“认识自心、改造自心”的智者却是凤毛麟角;人们迷信和崇尚认识外境、改造外境的学问,而歧视和排斥认识自心和改造自心的学问;人们解决任何问题时,总是习惯于到外境上寻找答案,而根本不知道一切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来自内心而不是外境的道理;人与人产生矛盾和争端时,人们认为都是自心之外的人和事出了问题,自心之内的一切都是没有任何过失的;绝大多数人认为,安乐和幸福,痛苦和灾难,都来源于外境,因此拼命地到外境上寻找所谓的安乐和幸福,遇到痛苦和灾难,都认为是外境强加给自己的,因此拼命地去与外境进行抗争。这一切归根结底说明现在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忽略自心、追逐外境的人。

  由于“忽略自心、追逐外境”的习惯从无始以来就在众生的相续中存在,今生降临人世之后,也是在这样的环境和习气中长大,并且从来没有对此“大病”进行认真地观察和思考过,所以不少人进入佛门之后,也不自觉地将这个严重的习气带到了佛门里面来。须知,佛法的特色和要领就是观察自心、认识自心、改造自心,要想真正进入佛门,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这一点。如果“忽略自心、追逐外境”的习性不改,即便整天穿着出家的衣服,行持着一些毫无修心实质的影像佛事,实际上都与佛法毫不相干。

  经书上说,诸佛出世皆因一个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让众生认识自心、改造自心、修炼自心,以去除自心之上的污垢,显现心体的光明。这是一切诸佛出世的根本缘由,也是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佛经的指归处。如果不认识佛法的这个特色,纵然能够背诵三藏十二部又有何益?所以,背离自心、追逐外境是与诸佛出世的目的格格不入的。虽然身在佛门,但是心仍然追逐外境,不知回归自心,这样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佛法的“道”就是背尘合觉、回归自心,佛法的“非道”就是背觉合尘、追逐外境。每一个真正的学佛人都应当仔细检察自己的身口意,判断自心是在“道”还是“非道”之上。如果是“道”,则可以进趣;如果是“非道”,则应当速退!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修行)(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