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大和尚:“嗡、嘎、吽”三字明的修行要诀


   日期:2017/7/20 8: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首先讲一讲三字明的含义、道理和演变过程。三字明是万咒之源,它的持诵是古人创立的修行方法之一。如果你们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所有的咒语都离不开我们每天晚上念的三字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演变,上至出世间,下至世间,都在“嗡、嘎、吽”三个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俗世间的为人处事,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律也都如此。

  第一步为破。念“嗡”的时候,观想你周围不好的磁场全部散开,同时观想你旧的思想观念、不良习惯、坏毛病和业力也全部散开,从你的体内释放出去,消散在虚空中。也就是通过一种意识观想,把体内不好的黑色能量和物质释放出去——这就是破。

  第二步为立。念“嘎”的时候,观想所有美好的事物从遥远的天边向我们包围过来,好的能量、白色的物质包围着我们,把我们全身都灌满。就像很多人不远千里、万里跑来,请我给他们摸头,灌顶,为他们祝福,祈福。我在给人家摸头祈福的时候念咒语,就是采用这种观想的方式,观想他身体里面不好的磁场出去了,好的东西通过我的手赋予了他,充满了他的全身。

  第三步为施。念“吽”的时候,观想你身上的能量一下散开,分享给你周围和天下所有的众生。你不仅从头上放光,整个身体都放光,能量从你全身扩散出去,只要在你周围跟你一起打坐的人,全都让他们受益——这是最大的法布施啊!

  “嗡”是什么意思?就是破的意思,清理的意思。我们世间上有一句话叫“不破不立”,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规则都是不破不立。“嗡”是把外至周围,内至我们身心不好的思想、磁场全都摧毁,破坏掉。“嘎”是建立的意思。也就是在破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叫先破后立。最后再把所得到的、所拥有的分享给大家,叫“吽”。所以“嗡”就是把不好的东西赶走,摧毁掉。“嘎”是把好的东西招感过来,归我们所有。“吽”是释放,把得到的好东西与大家分享。“嗡”也是释放,但它是摧毁,破坏后再整合的意思。“嘎”是建立、收获、成功的意思。“吽”是分享、布施的意思。

  世出世间的规则都是破、立、施。如果你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逃不出这三个字,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则、这个道,这个理。做人也是这样,第一步先端正我们的身心,纠正我们的言行;然后再树立良好的形象,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充实自己,使自己学有所成;最后再把所学的分享和奉献给他人和社会。我们修道也是如此。你有多大的破,就有多大的立;有多大的立,就有多大的施。所以世间有一句话叫:不破则不立,不立则无以施。

  念三字明的时候,头不能抬起来,而是稍微往下垂,也不要垂得太低,如果太低,脖子会受到压抑。视线落在前面一米远距离的地方(这是最自然,最标准的),和身体正好保持垂直。身体是斜直,倾直的。念的时候先用鼻孔吸气,把气吸到丹田,把肚子吸鼓,停留十秒钟左右,然后开始念“嗡——”。吸气的时候不念,呼气的时候念。

  怎样才是三字明最正确的念法呢?我今天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一个表法的工具——订书机(师拿出一订书机并打开,其中有三个部件),用订书机来表法太形象了!(师指着打开的订书机说)这就是我们的口腔(订书机上下两部分打开,像张开的口),中间是我们的舌头,背后三个部分的连接点就是我们的气管。你们在念咒语的时候,舌头不是顶着上颚,而是抬起来往上颚平贴。你们看,这么大的一个口腔,如果舌头放在下面(师把中间的部件放到下方),上面是一个大的空间,你一念咒语,气都在口腔里面憋着,不会通过气管往上升。如果你念的时候把舌头往上抬,空间留在了口腔下面,气被舌头封闭,就不会跑到下面,念的时候产生的音流的振动力,就从我们的口腔通过咽喉里的气管往上升,头顶就有了振动力。

  接着用同样方法吸气,然后念“嘎——”,把肚子念瘪。在念的时候,注意力和观想仍然放在头部。这一点(囟门、顶轮)和梵穴轮是相通的。最后念第三个字“吽——”。

  念“嗡”和“吽”的时候,舌头不能耷拉下来,,一定要往上抬,气才能从头顶出去——那么一点点的气就决定了你的生死。这时候头不能往上昂,也不能过于往下垂,要保持脊柱畅通。念的时候,你们可以把舌头往下耷拉试一试,看看气是不是停留在嘴巴里不往上走。如果舌头一抬,气一下就从头上出去了,就这么微妙!

  把气吸到丹田之后,这十秒停留的时间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素质、肺活量来定。有的人可能停留二十秒,有的人可能停留五秒,因每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当你感到不能再停,不需要再停的时候,就开始念。舌头往上抬,保持一种很平缓、缓慢的速度,把音拖长,直到把气念完。在念的时候,意念仍然集中在眉间,很轻松自然地往前看,观想头部如莲花开放。

  这三项完全可以同时做到。如果三个你能同时做到,你就能永远处在这个状态里,也就是所谓的一心不乱,眼前大放光明,口腔里的水缓缓而来。这个水就叫“千口水”。“活”字怎么写?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口,左边一个水。人要活,就必须把这个“千口水”修出来。“千口水”指的就是我们身体的能量升上来了,口腔里的津液缓缓而来——舌下生水方长生。

  当口腔的津液一来,我们的欲望会更强烈。欲望一强烈,能量就要漏掉。能量一漏掉,你这段时间就白修了。如果这段时间你通过一些方法不让欲望产生,能量没有漏掉,它就会往上升。当能量升上来以后,头会往外鼓;眼前的光会非常明亮,眼睛炯炯有神,就像猫头鹰的眼睛一样,晚上可以看到东西;耳朵里的声音会特别响;而且你说话的声音也会变。

  如果这时候你把六根都关闭,我们先天的门——囟门——自然就打开了。但是如果你不懂这个道理,提前做这一切是没有用的。必须等到下面的能量上来了,这样做才有效。

  念三字明的时候,整个力量是往上升,往高处升。阳性的力量是往上升,不像阴气的力量那样是往下走。当能量上来以后,它在印堂、眉心这一带会盘旋很久,疏通这一带。这里是人体智慧的总开关。

  三字明是最传统、最古老的一个咒语。念咒语的目的,就是靠念的时候身体产生的气流和音波把人体的梵穴轮打开。按道家的理论,人体有七轮:海底轮、脐轮、心轮、喉轮、眉轮、顶轮、梵穴轮。我们走的时候,神识就是从梵穴轮上去的。所以佛教里面有一个不变的观点:神识从头顶出去,就通往佛国,和佛国相应;从嘴巴出去,和天道相应;从胸部心轮出去,和人道相应;从肚脐眼出去,和恶鬼道相应;从生殖器出去,和畜生道相应;从脚下出去,和地狱相应。所以禅宗的基本理念就是:关闭六根方能破无明,了生死。

  静坐的时候,与其坐着打妄想,不如一直念三字明。念到没有妄想了,念着,念着,不知道自己在念了,就一直保持这种定境和观想的画面不动。如果这个定境和画面破坏了,说明你有妄想,有杂念了,马上重念,再观想。念着,念着,又没有妄想了,就不需要再念了,还保持那个观想的画面,从眉间轻松自然地看着前面,上面兼顾观想莲花开放。

  如果你不念咒语也可以,就像密宗一样,一定要加强观想,观想头顶开了,上面站着一尊佛。观想的时候,你的心, 也就是你的思想意识放在脚底,你的能量就在脚底;你的心放在胸腔,你的能量就到胸腔;你的心放在头顶,你的能量就到头顶……总之,你的心放在哪里,你身体的能量就到哪里。

  佛教讲天上有三宝——日月星辰,地上有三宝——佛法僧,我们人体也有三宝——精气神。这九宝就是一宝,只是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名词。

  三字明要持续不断地念,因为我们的下丹田是储存能量的,通过念三字明,就把能量从下丹田往上输送。能量是从哪里来的?一是从五谷而来,二是通过修炼从脚底产生,产生之后全都储存在丹田里面。

  为什么叫“丹田”呢?“丹”是光灿灿的一团光,把它释放出去就能生育,调到中部就有无穷的力量,调到头顶就能开智慧,就能和圣人,和宇宙同一体。这股能量可以储存在最上面,可以储存在中间,也可以储存在下面,所以叫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其实它们原本就是一个东西。人体的精气神三者当中,神是挥发性的,气是流动性的,精是沉淀性的。既然精是沉淀性的,我们就有性欲;气是流动性的,我们就有力量;神是挥发性的,我们就能与万物同一体。

  我传的莲花生法门分为动功和静功。动功不是我传的,是拉蒙上师手把手教给我的。静功是我把几家的功法组合在一起,提炼而成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万行大和尚       持咒)(五明学佛网:万行大和尚       持咒)  

 法界法师:药师经释义 第九、持咒灭病分 

 觉明法师:念佛法门和禅宗、密宗持咒有什么不同之处? 

 觉明法师:觉明上人对持咒行人的开示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持咒即妙心流露、念佛明心、持经七不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明心生极乐、专修净土乃大孝、持咒显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精诚持咒除恐怖、祈母病愈法、何名念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刻定期限,持咒礼忏 

 施食的时候除了持咒,如果不会结手印可以吗? 

 诵经持咒的前行 

 宣化上人:能得福报无量无边《楞严咒句偈疏解》持咒方便 

 宣化上人:持咒者犯了这八种法戒,会令鬼神都不恭敬 

 南怀瑾:持咒念诵如何做到心气合一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