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智信与福信


   日期:2017/7/6 9: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2017年第2期 文/释虚鉴

  “信”之概说

  “信”之于佛法修行的重要性,《华严经》偈一语以道之:“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无论是圣道门(通途)或净土门,所有的善法都必须靠“信”来长养。“信”是圣道门的入道之基,而对于净土门来说,则是成就修行的一种成始成终的核心要件,因为念佛往生净土一法,完全肇立于佛的果地觉层面,唯佛与佛方能究尽,我辈凡夫不能知其少分,是故离却其“信”,则概莫能入,终将一事无成。

  “信”之定义,《成唯识论》有简洁扼要的说明:“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概言之,即为深忍、乐欲、心净三个层面,深深地认可肯定,真心好乐而追求,且自净其心,不著染污,不图人天福报而直趣解脱大道。

  关于“信”的内容,圣道门与净土门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圣道门在“信”的前提下,依循着“信教、解理、修行、证果”的次第有序进行;净土门的“信、愿、行”亦具有着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的次第关系,但这三者随举一法,则另外二者尽在其中。具体到净土之“信”,历代祖师均有详尽说明,且各自从不同侧面予以阐发,归纳起来有“二有”(有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之信,此为展开净土门的最初元点,即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信称名必生。蕅益大师概括为自他因果事理的六信。善导大师则从机法契入,提出了“二种深信”之重要开示:一信我机之出离无望,二信他佛之大愿大慈大力,“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

  人与人交往,国与国往来,或以礼行事,或以理行事,或以法行事,总之都有一定的轨则,非此则势必乱成一团。世间万事万物,总是先明其理而行其事,终至得其功。但在佛法修行中,尤其是仰仗弥陀愿力救度的净土法门,若事事都得先明其理,非弄个水落石出而不跨出一步的话,恐怕终生都将原地踏步了,故古今大德有将净土法门形象地称为“不讲道理”的法门。不是没有教理,而是面对我等“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的现实状况,一切道理我们何以能领解?对于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的超世玄义,我们又何能窥其堂奥?其理之深邃与吾机之陋劣,不啻天渊悬隔,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不在一个论域,并非无法可讲,而是多数人无法领悟。

  莫说我辈陋劣凡夫,就是证果罗汉、声闻、缘觉,对于念佛得以往生之奥妙,也是一知半解,大乘菩萨犹有诸多不解之失。由此则深知唯有“信”可得入,准此而行方能成就。

  释迦世尊在《佛说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中多处感叹此法之难信难宣。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此不赘述。既无“道理”可讲,而又要让我辈深信不疑,这真是令许许多多净业行人难以逾越的一个“黑洞”。为此,古大德提出了“解信”和“仰信”之说,以此作为可供行者选择的两条信入的路径和方法。

  智信与福信

  解信与仰信,是从“信”之果的角度切入,在此笔者稍稍作一调整,从“信”之因上作些探讨,即智信和福信,智信之因得解信之果,福信之因得仰信之果。

  关于福与智的关系,究实而论,二者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智有多深,福就有多长;福有多厚,也必然昭示其智有多高。但众生以分别业习,加之机缘千差万别,契入点总是有所不同,且也很难在二者的总体性上予以完整把握。而以智入的解信,却是一个烧红的铁疙瘩,令人无从下嘴。相较而言,单纯地积累福德则容易得多。古德有“福至心灵”一说,至者,极也,福德积集至一定程度,自然引发质变而心开意解。故注重实行才是真正下手处。

  我们理解“信解行证”之修行次第,可以把它视作一个封闭的圆环,不能机械绝对地说哪里是起点,在一个圆环上,处处都可以是起点。既然“解”依赖于福,“福”又有待于行的积集,我们不妨就先行起来,不论信不信,行起来再说。而所有的行持中,又莫过于念佛的功效最为显著。经言(大意):日行千里,行之千年,所过之地尽一切宝藏供养于佛,获福甚大;而末法时期,众生称佛一声,其福更大于彼。

  念到极处,彼佛十二光种种调摄,自然障消慧朗,也可谓净土门之“行起解绝”。“行起”之“起”,印光大师有精辟论述,大师在《复范古农居士书一》中说:“愚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忘,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有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足见行之重要,更见“行起”之重要,即行极之重要。念佛的利益,即超乎世人凡情和逻辑思维,则不妨如印光大师所言,尽管“颛蒙念佛”,自得实益。念佛能增福,而之所以能念,又无不依赖于宿福的激发,有福方能念佛,念佛又增益福德,二者互为因果。在封闭的圆环上,任何一点都可是起点,也可是终点,端看各自的因缘了,凡有行入,无不归益。

  但纵有宿福,也必依待于外缘的那么一次激活,总归要有所谓“第一次推力”的作用。这样,善知识的善巧因缘又显得尤为重要了。现实生活中,确乎有那么多的行者,考其一生行持,根本就谈不上“智”,更遑论“解”,仅因善知识平常因缘而能启宿福,一闻即信,一信即行而得益。笔者姑举二例以明之。

  一为笔者(那时尚未出家)家中二十年前的小保姆,是来自农村的一位十六岁小妹,只有小学文化,父亲是屠夫,家里没有一个人信佛。刚来时,我们即让其学佛,教念阿弥陀佛,没想到她一口就承担了,并言她自小就喜欢佛菩萨,有时在山里偶尔经过破庙小庙,自己就忍不住要进去拜,她妈为此多次嘲笑她,说你一个小姑娘家,啥也不懂,拜啥子拜。为什么要去拜,她自己也说不明白,只是看到一些破庙,由于天上漏雨,佛菩萨像(其实很多仙道神像掺杂其中的)被淋得走样了,心里就很难过。而今一听说念阿弥陀佛,而且还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她自然很是高兴,从此就深信不疑,至今整整二十年了。

  另一位是九十岁时往生的文盲老太婆。八十八岁时要求女儿送她到寺里,那时还不懂求往生,想的是要“升天”。她大约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四处朝山拜佛,对观音菩萨很有信心,一心就想死后能超生,对这个世界有很深的厌离心。我们得知她的心思后,就跟她讲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大愿救度的事,告诉她去极乐世界与升天的区别,告诉她观音菩萨也信,而且观音菩萨在极乐世界还是阿弥陀佛的徒弟和助手呢,天上虽然也享福,但天福终有尽头,福享完了,还要堕落下来,而阿弥陀佛那里的极乐世界,一去就永远不会退转,永远就在那里享福了。就是这样简单的开示,一下子就改变了她的想法,她对极乐世界信受不疑,一心称名念佛。住寺一年半后,提前两月预知时至,非常庄严而顺利地往生,种种瑞相令人大生信向。

  度人很难吗?就笔者亲自经历的以上二例,实在轻轻松松,毫不费力。可是却又有那么多的人,笔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人家根本不当回事,或者是对佛法压根儿就不感冒,或者是虽诚心诚意学佛,却对净土法门瞧不上眼,对此又能奈其何哉?

  信者如是而信,如是而得,不信者如是不信,如是而失。一切全在于各自的善根福德,所谓善知识者,多数不过是在平凡事相上偶有所学而已。人家能信,全是人家的福德,由善知识之外缘开启。由此观之,注重行持,尽可能将万德洪名送到别人面前是何等重要。我们很难知道谁有善根福德,但名号一历耳根即永为道种,如果他是宿有善根福德者,则又是开启此善福之重要缘起。既然智信无望,唯有福信可入,而福信又离不开外在的必要缘起开启,所以我们无妨处处作个有心人,把阿弥陀佛名号送到千家万户,即便是百次千次的机缘才恰巧碰到那么一个,岂不也是大大的好事吗?况且一切功不唐捐,至少也是播下了道种,总有生生世世以后成就的时候。《净土》杂志二〇一五年第三期《行起解绝信心成就》一文中,作者写道:“在净业行人修行成就的过程中,一个善巧的因缘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很多时候,这个因缘表现得那么简单、平实,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轻视它的重要性。”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因笔者认为无论是能有机缘深入净土法门,还是在多年的度化过程中,都是深深得益于“一个善巧的因缘”。

  一九九四年二月观音圣诞期间,笔者带几位信众去峨眉山皈依、朝拜,在两天的朝山过程中,数数与一位始终沉默无言的游僧逢遇。那时我虽已皈依修学三年,并多少有些体悟,但心底里始终还是有着隐隐的疑虑。既然数数逢遇此僧,想必是大有其缘吧。第二天最后一次相遇时,我向他提了个“简单”的问题,即六道轮回究竟是有还是没有。按理说应该信其有,但又总是觉得心里没底,希望能一锤定音,得个踏实,因之有此一问。游僧一字一顿地答:“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显然是答非所问,我以为他没听清楚问题,便又重新清晰地问了一遍,没想到他依旧一字一顿地答:“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笔者当即心里一顿,好像有某个地方被击中了一般,有种说不出的异样感觉,也不再说什么了。虽然依旧迷糊,但从此就一直开始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路下来,生活境遇发生了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化,直至十多年后出家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我经常向人提起,此一生之中最最重要的经历、最最重大的收获就是那年的峨眉山之行,一生当中读到最最紧要的经典就是游僧的“九字真经”——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今也就郑重将此“真经”转供养给大众吧!珍重!珍重!

  纵然不知其所以然,姑且学学斋公斋婆,两眼一抹黑,蓦直念去,终有豁然开朗之时。佛不欺我,祖师不欺我,众多善知识不欺我。愿你——福至心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信       福信)(五明学佛网:智信       福信)  

 雪漠:智信是一种宗教情怀 

 传喜法师:正确看待 理智信奉 

 贤崇·贤宗法师:中国梦的古老元素:仁义礼智信 

 学会仁义礼智信,善种佛之心、菩提心! 

 印光大师:佛法是智信,非迷信。是积极,非消极 

 明法尊者:智信​合一 

 你对佛教是智信,还是迷信? 

 黄柏霖:仁义礼智信的含义 

 慈诚罗珠堪布:佛教迷信,智信? 

 彭鑫:“仁义礼智信”对五脏的影响 

 净土法门法师:仁义礼智信与身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净土法门法师:守住仁义礼智信身体好,五脏六腑健康,不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