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学会辨别善恶(四)


   日期:2017/6/8 8: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知道,农民播种谷物的时候,如果所选择的种子是饱满的,所播种的田地是肥沃的,将来的产量就会很高;如果选择的种子不饱满,或者用来播种的田地贫瘠而缺乏养分,将来就会出现“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实”的现象,或者虽然也能发芽、抽穗、结实,但结出的果实却很少或不饱满,产量很低。行善得善报的原理和农民播种谷物的原理是一样的。如果所行之善是“满善”,将来就能得到圆满而丰厚的善报;如果所行之善只是“半善”,将来得善报时就会显现诸多欠缺和不圆满。

  什么是满善和半善呢?《了凡四训》中说,满善和半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辨别和区分:一、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具有非常稳固而强烈的行善习惯,秉性善良并且行善精勤,在这种情况下所行的善就是满善;如果一个人内在并没有稳固而强烈的行善习惯,所行之善只是偶尔之举,这样的善就是半善。二、行善时为至诚心所驱使,这样的善是满善;行善时无至诚心,只是勉强而作,或是表面应付,这样的善是半善。三、行善时三轮体空,也即深刻了达“行善之人、所行之善以及行善的动作”这三者犹如梦中之事了不可得,行善而不着于善,这样的善就是满善;相反,行善而着于善,就是半善。

  为什么内在善习的稳固和强烈程度会造成满善和半善的差别呢?我们知道,同样一颗种子,如果播在肥沃的田地里,就会茁壮成长,将来会结出很多很多果实;如果播在贫瘠的田地里,将来就很难获得丰收。与此类似,我们的身口意所做的任何一件善事,都是播种在心田里面的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将来能否圆满地发芽、抽穗、结实,变现成善妙的内在身心和外在物质世界,还决定于心田自身是否“肥沃”。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具有稳固而强烈的行善习惯,一向精勤行持各种大大小小的善业,其心田就是“肥沃”的;反之,如果没有稳固而强烈的行善习惯,行善只是偶尔的决定和行为,其心田就是“贫瘠”的。

  经书上说,同样做一件善事,具戒者所获得的功德和不具戒者所获得的功德具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具戒者,内在所受持的戒律不同,其功德亦有天壤之别。例如,有甲乙丙丁戊五人,如果甲没有受过任何戒律,内在不具足任何戒的戒体,乙受了居士五戒而且内在已经真实具备五戒的戒体,丙受了出家人的沙弥、沙弥尼戒或比丘、比丘尼戒,并真实具有戒体,丁受了菩萨戒而且内在真实圆满地具备菩萨戒的戒体,而戊则受了密乘戒并且内在真实圆满地具备密乘戒的戒体,如果甲乙丙丁戊五人共同放生,虽然他们所行持的善事从外相上来看是同样一件善事,但是这五个人所得到的功德却不可同日而语,乙所得的功德远远超胜甲,丙所得的功德远远超胜乙,丁所得的功德则远远超胜丙,戊所得的功德则远远超胜丁。为什么呢?因为甲乙丙丁戊五人内在行善习气的坚固和强烈程度有很大差别的缘故。具足五戒者内在的善习当然超胜于无戒者,具足出家别解脱戒者内在的善习超胜在家持五戒者,具足大乘菩萨戒者内在行善的习性超胜持出家别解脱戒者,而具足密乘戒者内在的行善习性超胜具足大乘菩萨戒者。这五类人内在心田的“肥沃程度”有很大差别,因而他们行持同一件善事,在将来所得的善报也有很大差别。

  如果将内在善习的稳固程度比喻成田地的肥沃程度,则决定善是满善或半善的另外两个方面——行善时的“至诚心”和“三轮体空之心”,就可以比喻成种子的饱满程度。行善时,用心越至诚,善业的力量就越强大;越是做到三轮体空,则善业感果的力量就越不会遭到外缘的摧毁。所以行善时的“至诚心”和“三轮体空心”决定了善业种子的饱满程度。

  过去有个女子来到寺院想做供养,苦于没有钱财,她把仅有的两文钱捐给庙里,寺院的主持僧亲自为她作回向。后来这个女子入宫做了贵妃。一次,她带了几千两银子又来寺院供养,主持僧只让徒弟出来代她回向。贵妃很不理解,就问主持僧:“以前我只供养两文钱,师父亲自来代我忏悔,今天供养了几千两银子,师父竟然不来回向,这是为什么?”主持说:“前次的供物虽然微薄,但施心很真诚,不是老僧亲自为你回向,不足以报答施主的恩德。这次供物虽然丰厚,但施心不像往日真切,所以只叫人代为回向就足够了。”这个故事从侧面说明,真诚心行善具备力量,没有真诚心,纵然行善,善力也很微弱。

  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佛曾问须菩提尊者: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思量否。尊者都说不可思量。佛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这是不着相行善使得福德圆满的证明。如果行善时不着相,则我们所行的善就不会被任何逆缘所毁坏,因而所行的善业就具备了顺利感果和永远感果的能力。当然,要真正达到三轮体空、不住相行善的境界,先要闻思空性的教法,引起空性正见,之后再安住在空性正见中来串习。

  如何才能使我们所行的善变成满善而不是半善呢?很显然,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行持每一件善事的时候,努力用至诚心和三轮体空心来做;其次,用精勤专一之心来行持善业,并努力使得行善成为自己的习性。

  一种习性的培养在于平时点点滴滴的努力。如荀子的《劝学篇》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意思是说,将土一点一点地堆积起来就能形成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将水一点一滴汇聚起来就能形成深渊,蛟龙就会在这里生活。同样,如果我们一点一点地积累善行,渐渐地就会养成坚固的行善秉性,内心就会获得智慧,圣人的品德就会渐渐具备。因此,不从一步一步的路程开始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不汇聚小水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河及大海。即使是千里马,如果只是跳跃一次,也没有十步的距离;即便是劣马,如果连续行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路程,此功劳全在于它不放弃行走。刻一件东西如果又放弃它,就连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刻一件东西如果不放弃,就连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出花纹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硬的筋骨,却能钻入地里吃尘土,钻到地下很深的地方喝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螃蟹虽然有八条足两只像钳子一样的爪子,可是如果没有蛇和黄鳝的洞它就没有可安身的地方,这是因为它用心急躁、不专心的缘故。

  《劝学篇》接着说:“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téng)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意思是说,所以没有专一的志向,就不会获得大智慧;对事业没有坚定追求的人,就不会取得显赫的成就。步入歧途的人不会到达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国君的人,不会被两个君主所容纳。眼睛不能同时看两种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两个声音。腾蛇没有脚却能飞,鼫鼠有五种技能却处于穷途。《诗经》说:“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不停地喂养它的七只幼鸟,鸟儿虽多,将来都不会有什么出息;而心地纯净的君子则与之不同,他们的行为目标就只有一个,因为目标专一的缘故,所以它们的思想意志很坚定。”因此,君子应当用心专一地来修身立德。(未完待续)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善恶)(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善恶)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章 善恶并明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苏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章 善恶并明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8 传授三皈 善用其心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7 问答释疑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6 教导占察轮用法与占察忏法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5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4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3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2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1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