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希阿荣博堪布 :我们离安乐就差一颗受过训练的心!


   日期:2017/6/8 4: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安乐主要是内心的感受,它在心里,不在身外,所以内心如果不快乐、不满足,外境再美妙再丰富,也很难感到愉悦、富足;

  而一颗宁静柔和的心,在贫乏艰难的环境中,也能生出喜悦、自在。

  倒不是说物资越贫乏,内心就必定越安乐,物质生活丰富就必定让人痛苦。

  这其实还是认为安乐与否完全由外在的物质决定,只不过与常人的思维相反,认为物资越少越快乐。

  多数人却是走入另一个极端,认为安乐就在于物质的积累、财富的增加,占有、享用的资源越多,就必定越幸福快乐。

  现代社会有些人毫无顾忌地竞争、攫取物质以及各种资源,忙于追逐名利,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本身带有快乐的属性,能自然给人带来安全感、幸福感。

  有些人过分投入地竞争、追逐,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是追求幸福安乐,慢慢地,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相信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与人竞争、囤积名利。

  如果有一天,没有比较,也无须抢夺了,便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除了物质生活外,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去抒发情绪、陶冶性情,通过精神的修养和升华,获得内心持久的喜悦宁静。

  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我们仅再需要一颗受过训练的心,就能得到安乐。

  想象一下,每天从早到晚,我们会有多少念头,多少身体的行为。

  由此类推,我们一生以及过往的生生世世,又会有多少身心的行为。

  这些行为,每一个,真真切切是每一个,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后果又成为因,因再结果。

  因因果果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不同的生活际遇。

  我们的生命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局限性。

  每个人都自以为独立,有想法,自由自主。而实际上我们的每个念头、一言一行,都被无数条件、无数因素限制、影响、塑造着。

  无一不是条件的产物!轮回中的生命,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我们不仅误解了事物存在的方式,认为它们是独立、固有存在着,而且还一厢情愿地赋予它们种种特征和定义。

  概念是我们思想的符号,并非事物本身。问题是,天长日久,我们逐渐忘记了它是符号,以为概念就是事物本身甚至是全部。

  我们的概念、判断、推理乃至感觉、知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和成见的影响,像贪婪、嗔恨、傲慢这样的负面情绪,不仅伤害身心,而且使我们的认识远远地偏离事物的真相。

  对其他众生的关怀,让我们的胸怀广阔,能以更现实的态度对待生活,不再任凭自己沉浸在对困难和问题无意义的想象中。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小问题,在闭塞、狭隘的心胸和眼界的“加持”下,也会变成无法承受的大困境。

  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它让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希阿荣博堪布       安乐)(五明学佛网:希阿荣博堪布       安乐)  

 净界法师:追求安乐人之常情 今生后世要当兼顾 

 张秉全居士:法华经品题略解—安乐行品第十四 

 如瑞法师:事事磨练心安乐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一讲、自在逍遥的大安乐法 

 仁焕法师:安祥而生 安乐而死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四章 中韩天台宗关系研究 二、天 

 衍慈法师:合十共祈--世界和平 社会繁荣 风调雨顺 人民 

 温金柯博士:「末法」与「净土念佛得度」考 --由道绰《安 

 游祥洲教授:一行禅师的正念禅——序《步步安乐行》中文版 

 业露华: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安乐行品第十四 

 圣开法师:推行现世即得安乐的人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