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学会辨别善恶(二)


   日期:2017/6/6 9: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阴善和阳善?袁了凡说:“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意思是说,行善贪图让人知道,是阳善;行善而不求人知,是阴德。行了阴德的人,将来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很厚重的善报;而行了阳善的人,其善报就只是得到一些世间的名誉,而不会再有其它善报。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名誉也是福报的一种。名声实际上会加速事物的灭亡,所以一个事物要想长久存在,就要避免得到名声(造物所忌)。世间享有盛名而却名不符实的人,往往会有奇祸。一个人如果没有过错却背了恶名,其子孙往往就会突然发达起来。所以,阴善和阳善在果报上的差别极其细微啊!

  为什么阴善和阳善的果报如此巨大呢?这是由无欺的业果规律来决定的。譬如,在世间田地里种下瓜的种子将来决定得瓜,种下豆子的种子将来决定得豆,不会出现错乱。同样,在心性的田地上这个规律也决定成立。阴善和阳善的差别在于行善时的发心不同——造阳善之人在行善时,其真正的动机是为了自己得到名声,而不是利益他人;而造阴善之人在行善时,发心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名声,而是为了解决问题,真正让他人得到实惠和利益。在“因地”行善时,心既然有如此大的差别,在“果地”受报时,果报的差别当然也就会很大。心田的特点就是“有求必应、感无不通、求什么得什么”,既然阳善是为了求名,所以将来受报时就会得名;阴善不是为了求名,而是默默地真心利他,所以将来受报时就会默默地得到真实的善报。

  所以,我们在行善时,要去除求名之心、爱慕虚荣之心,要培养务实利他的行善习惯,努力使得所行之善都是阴善。求名之心实际上是在“我执”魔王驱使下而发动的自私之心,这种自私心会使得我们所行的善空有漂亮的“外表”,而没有实质性的内涵。在行持阳善的过程中,存在于自心中的“我执”魔王也会被喂养得越来越强壮,从而会使得我们更容易造种种恶业。此外,求名之心实际上也是很愚痴的心,因为在万事万物之上本来并不存在什么“名称”,“名称”只是分别心为了认识事物而制造的戏论,在外境上贴的一个标签而已。将根本不存在的标签执为实有,并为之付出或者生起追求之心,就犹如不懂事的孩童追逐天边的彩虹一样愚痴可笑。

  什么是“是善”和“非善”呢?袁了凡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古代,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有人能出钱赎出在诸候家做事的佣人,政府就给予奖励。子贡用钱赎了人,却不愿接受政府的奖金。孔子知道之后批评子贡说:“你的做法不对!圣人做事,都是为了大众,他们想的是能不能移风易俗,使百姓学会仁爱并明白事理,而决不是为了自己个人。你为了自己不背上‘行善图报’的骂名,就不接受奖金,而你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堵住了赎人的善路,今后没有人愿意向诸侯赎佣人了。因为现在鲁国的富人少穷人多,假如领了奖金就背上‘行善图报’的恶名,以后谁还会去赎人呢?”由此可见,子贡不接受政府的奖金,表面上看上去是善,但实际上是“非善”,因为他的举动只顾及到自己的名声,却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另外一个故事说:子路曾经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者以一头牛来报答他,子路欢喜地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以后鲁国会有很多人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子路虽然知道,救人接受别人的酬谢会被少部分人误解,背上“行善图报”的恶名,但是这样做却会鼓励更多的人去行善,于是就欣然接受酬谢,所以是“是善”。

  以世俗之人的眼光看,子贡不接受奖金是善;子路接受牛,是不善。但孔子却赞同子路,而不赞同子贡。为什么呢?袁了凡说:“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意思是说,从孔子对子贡和子路的不同评论就可以知道,一个人行善,不应当只看他当下怎么做,而应当看这件事对众人的影响;不应当只看对现在的影响,而应当着重看对未来的影响;不应当只看对他一人的利弊,而要看这件事对社会的作用。现在所行虽然是善,但其以后的影响足以损害世人,这样的事情看似善而实际上非善;现在所行虽然像是不善,结果却会拯救他人,这样的事情看似非善而实际是善。这是对“非善之善”这件事来说的,其它还有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等等,都应当善加抉择。

  因此,所谓“是善”是指那些暂时看起来不善,而实际上却会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有良好作用的身口意;而所谓“非善”是指那些暂时看起来善,或者局部看起来善,但从未来和大众的角度加以观察则是不善的身口意。“是善”和“非善”概念的建立,实际上是要让我们懂得,善的标准应当是利他而不是自利,是利益未来而不是只利益眼前。

  袁了凡在这里提到的“义、礼、信、慈”等都是“善”的具体表现,所以“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实际上都是“是善”的表现形式。

  “义”是“理”的意思,“非义之义”是指那些看上去不合理但实际上合理的事情。比如,原来曾经承诺过某人要去做某事,结果发现这件事会危害他人,给他人制造痛苦和灾难,于是就舍弃原先的承诺,不去做这件事。舍弃承诺看起来是不义之举,但是由于舍弃的是造恶之承诺,所以这是“不义之义”。

  “礼”是指行为和语言的社会规范,违越这个规范叫“非礼”。什么是“非礼之礼”呢?禅门有个故事说,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一起过河,由于桥被水冲垮,只得趟水过河,此时正好有一个年轻女子也急着要过河回家看望病重的父母,但她不敢趟水,于是就求助于两位师父。老和尚没有其它办法帮助女子过河,只得背着女子趟水过河。过河之后,老和尚和小和尚走了很远,小和尚问老和尚:“我们出家人不能接触异性的身体,师父您刚才怎么能背那个女子过河呢?”老和尚回答他说:“我早已将她放下了,而你心里却怎么一直‘背’着那个女子到现在?”由此可见,老和尚的行为看似非礼,实质是礼。老和尚背那位女子时心无杂念,故于己无害;一心利他,故具足慈悲。所以,老和尚的行为是“非礼之礼”。

  “信”是指言而有信,不说骗人的话。但是为了利益众生,说方便妄语,这是“非信之信”。比如,猎人追捕鹿群,见到鹿群往南方跑,但若对猎人说:“鹿群往北方跑了。”表面上是妄语,实际是“信”。

  “慈”是给予安乐的意思,“非慈之慈”是指表面上的行为和语言看起来不慈,但是实际上可以通过这种不慈的行为和语言,带给众生安乐。比如,小孩不懂事,偷了别人的东西,做父母的看到,如果小孩偷盗的习性不去除,将来会酿成大祸和大苦,因此以大悲心狠狠地打了小孩一顿。这种打人的行为看起来不慈,但由于能够帮助小孩改掉偷盗的恶习,避免将来的大苦,所以实际上是慈。

  所以,对善要善加抉择。判定一件事是不是善,不能仅从暂时的表相来判定,而要看其内在的发心以及将来的结果。如果能带给他人暂时和究竟的安乐,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善,但实际上也是善;反之,如果会招致他人暂时和究竟的痛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善,但实际上也是不善。(未完待续)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善恶)(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善恶)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苏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章 善恶并明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8 传授三皈 善用其心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7 问答释疑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6 教导占察轮用法与占察忏法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5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4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3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2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1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0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