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教你一招解决信仰与家庭关系的四字真言


   日期:2017/6/2 21: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

  一、信

  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是多数,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是少数,约占百分之十。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于专业,这种专业比较单纯化,没有一切累赘,所以僧众是住持正法,居士是护持正法。

  作为僧众,应该住持正法;居士作为广大的群众,具有各种能力,很多事情僧众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为护法是很恰当,而且很实际、很有力量。

  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作为护法,来护持正法。正法是人天眼目,你们护持正法,也就是使众生的法身慧命得到保护,这个功德是很大的。那么作为这一群力量,比较特殊,是在家修行者。

  从信仰方面来讲,信仰三宝、信仰因果、信仰业报,有因必有果,有功就有德,要坚定这个信仰。这个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而是智慧的信仰、理智的信仰。这样的话,太虚大师讲过,梁启超讲过,欧洲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讲过,所以首先要确立这个观点,建立这个信仰,养成正信,巩固正信。

  二、解

  从解上来讲,有信必须要有解,从解之中了解基本教理,从而就能够认识到为什么要信,认识到为什么要学,巩固正信,这是解的重要。

  我以《维摩诘经》来讲,对于处在家庭来说,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维摩诘经》上讲:“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虽然住在家里面,但是在内心来讲,不要有所贪恋,要认识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并不安乐的,三界如是,家也如是,所以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有妻子有儿女,但是要晓得与家人的聚合都是缘分,缘聚则合,缘尽则散。内心要保持清净,要依照佛法修清净之行,梵行就是清净之行,也就是说不要留恋、不要沾染,要看得清楚。一切都是因缘会合,因缘是有生有灭、有聚有散,要有个正确的观察,这是《维摩诘经》里讲的。

  《维摩诘经》中就讲到对于出家的四种鉴别:第一种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种身在家而心出家,等于说我身在尘世、心在山林,那心胸就很清高、很淡泊;第三种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第四种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这是一般人。

  所以说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真正意义上的出家应该是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世俗家只能说是形式上离开家庭,穿了一件僧衣,但实际上他心里面没有修养、贪恋红尘,那么就等于没出家。因此,作为在家居士,你只要心里边清净淡泊,看问题清楚明白,有个正确的人生观,也就等于出家。

  另外《华严经净行品》里智首菩萨向文殊菩萨提问,他提问的内容有十一个总类,每一个内容里面又有十种问题,实际上是一百一十个问题。这个提问主要就是说做人怎样才殊胜,怎样才有功德?

  文殊菩萨就进行了一百四十一个解答,其中就包括从在家到出家、日常生活的语言和行动,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微。禅宗讲,生活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现实就是道。文殊菩萨的解答,就体现了这个真义。

  对于智首菩萨的提问,文殊菩萨有一句总的解答:“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你学佛走正道,你要想获得一切功德,就看你的心,要善用其心。这个善字很重要,等于儒家讲的要正心诚意。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致、诚、正是一种修养功夫,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共同的,不过浅深不同、宽窄不同而已。

  文殊菩萨在这里说要善用其心,为什么众生有烦恼痛苦?世界上有争斗?这是什么原因?就是这些人不能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就恰恰能招来烦恼痛苦,一定要找出这个原因。

  文殊菩萨在解答里讲,不管你出家在家,你的行住坐卧、言语说话、动作走路,存心要善,要一切想到别人,想到一切众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当愿众生如何,只想到众生,不是说愿我怎么样,这就是无我精神了。

  一百四十一个“当愿”中,开头几首是关于家庭的。

  (一)第一首:“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你处在家,就要善对家庭,要认识到家的组合都是缘,有善缘有恶缘,顺心一点就是善缘,不顺心的就是恶缘,都是因缘组合,有聚有散,有分有离,都是性空的,这个要搞清楚,那么这样子就不会受逼迫,不会走投无路。

  (二)第二首:“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把父母当成佛想,一切众生在孝养父母时,要把父母当成佛想。这样子的话,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养,这是彻底的大孝,希望众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众生,报众生恩。

  (三)第三首:“妻子聚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妻子儿女聚会,其中有怨有亲,怨亲之中你不要有分别执著,亲固然可贵,怨你也要容忍,这就是缘嘛。佛法讲怨亲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结怨,结了怨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怨亲平等,化冤为亲,这样子就免得贪著,从中受痛苦,受缠绕。

  (四)第四首:“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你在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之中,就要正确面对这个境界。众生就是留恋于五欲,于五欲之中贪恋不舍就造业受苦。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歌舞厅、娱乐厅、卡拉OK厅等很多,吃的、穿的、听的无不是欲,使人贪恋,但是作为学佛的在家菩萨、居家的居士,你就必须要正确对待。就像那个莲花一样,生在污泥之中,保持微妙香洁的品质,不为污泥所染。

  要有真正的菩萨行,才可以超脱。我如是,希望众生都如是。“拔除欲箭,究竟安稳”,欲就等于箭一样,箭一射出来到身上,就要致命,丧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脱。能够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稳,永远的、彻底的得到安乐稳定,这才是真正的安乐稳定。

  这四首诗都是说明在家居士应该建立正确的观点和行动,我们学佛后就必须以正法来解决与家庭和工作的问题,平心静气地平等对待一切,才处得好各种关系。只有这样,在家庭中才能够使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单位里才能与职工、群众和睦相处。

  三、行

  最重要的就是以因果思想,明因识果,修五戒十善之行,结合五戒十善发菩提心,以四无量心,修四摄之行。般若宗的第一代祖师龙树菩萨在《菩提资粮论》里提出菩萨四种真实行,哪四种呢?(1)知性空而求业报;(2)知无我而生慈悲;(3)乐涅槃而行生死;(4)广布施而不求报。

  第一,知性空而求业报。

  菩萨四真实行是很重要的,修学菩萨行要以这个为标准,我们要相信空的道理,但是不要否定因果业报的道理。由真空而妙有,由妙有而真空,这是辩证的统一,不能说“空”是什么都没得了,业报都没得了,那是错误的。因此,在因果方面,我们就不能违背,处处要从因上着想,有好因必有好果。

  第二,知无我而生慈悲。

  能够达到了解空的道理,就可以证无我的道理。无我就能达到身心广大、境界广大,视众生平等,他中有我,我中有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平等,相资相助。那么众生在苦痛中,我们就要有慈悲心去救拔,要修四无量心,不能只顾我不顾众生。所以知无我而生慈悲,一方面无我,另一方面要生慈悲。

  第三,乐涅槃而行生死。

  这也是菩萨行,我作为菩萨,希望清净解脱,涅槃就是清净解脱的境界,但是乐住于涅槃、耽住于涅槃那是小乘思想,大乘菩萨他就不乐住涅槃。在生死之中度脱众生,这是一种无住涅槃。什么叫无住?由于大智慧不染生死、大悲心不住涅槃,这是莲花精神。度众生成佛,求菩提,证菩提,就在生死中求证,不是在生死之外另外找个菩提、找个涅槃,这种莲花精神是最现实的,不能忽略这个现实。

  第四,广布施而不求报。

  在行动上要修六度行,六度以布施为首,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虽然行布施,但是不要执著,能施、所施、施果三轮体空,不求报,这是真正的布施。《金刚经》上讲:“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施。”行布施,你不要执著布施,有执著就不是真布施,没有执著,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布施。

  四、证

  证就是果了,有了上面的解和行,能得到什么果呢?身心得到受用,心胸就广大、安静,智慧高,看得远,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脱,与平常人不同,犹如脱胎换骨。进入因位菩萨境界以后,就与果位菩提相应。

  彻悟禅师讲:“以佛果地之觉彻我因地之心,以我因地之心证佛果地之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念佛都是种这个因,念一声佛号,这个佛就是果觉的佛,我们念就是因位的念,果觉的佛与因位的佛心相应,因果相应,就可以走入佛位,走入成佛的因位。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就佛教修行次第的“信解行证”简单讲了一下,希望大家听到以后得到法喜、开启智慧,能很好地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悟到法性,证得涅槃,得到解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