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净土法要新白话版(八)


   日期:2017/5/25 19: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书摘六十

  念佛必须收住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都须要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要用耳专注的听,字字句句,进到心中。耳根一专注,其它五根(眼鼻舌身意)就不会乱跑了,就可以迅速达到一心不乱。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就是这个意思啊。文殊菩萨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也是这个意思啊。切不要以为持名念佛一法浅显,就舍弃它而去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因为四种念佛,只有持名最为契合众生根机。行持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部显露,西方净土的妙境,彻底圆满的彰显。这就是持名念佛而能亲身证到实相,不作观想却能完全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持名念佛一法,乃是进入佛法奥妙大门,成佛的捷径。今天的人教理观法,都不怎么明确,如果修观想、实相,可能会著魔,弄巧成拙,求上升反倒坠落下来。应当修易行的法门,自然会感应到妙果啊。(增广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

  书摘六十一

  至于读佛经,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首先看经文,其次看经的注解。如果不是精力很充足,见解超过常人,那没有不是白费心力,虚度岁月的。如果想根据自己的缘分得到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身口意三业。或者先端正的坐一会儿,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者只是默读,或者拜佛后端正的坐一会儿,然后打开经书。必须端身正坐,就如面对着佛的容颜,亲耳听佛的圆满音声,不敢有一点懈怠的念头,不敢起一念“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分别,从头到尾,一直看下去,无论什么文字含义,一概不多加注意。这样读经,根性好的人,便能悟到法我二空的道理,证实相法。即使根机愚钝下劣,也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惠能大师说“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指的就是这样看经啊,所以说“但”。能这样的看经,所有大乘经典,都能明心见性,岂只是《金刚经》才可以吗?如果一边看一边在分别,“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全都属于凡夫情识的妄想,凡夫的猜测思量。岂能暗暗符合佛意,圆融领悟经旨,因此业障消灭,福慧增上呢?如果知道恭敬,还能少种一点善根。倘若完全像老学究读儒家书一样,将看到他亵渎轻慢的罪,像高山那么高深渊那么深。因为善因而招来恶果,就是这一类人啊。

  古人特别重视听经,因为心不能起分别的原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在旁边,用心去听,字字句句,一定要听的分明,心很专注,不敢向外注意其它一切声音事物。如果稍微有点放纵走神,便会断绝听经,经文的含义不能贯通了。诵经的人有文字可依赖,心不大专注,也能诵得清楚。听经的人只有声音是依托,一旦放纵走神,就造成经文前后割裂。如果能这样听经,与诵经的人能至诚恭敬的功德是相等的。如果诵经的人恭敬稍差一些,那么他的功德,难与听经的人相比了啊。

  今天的人视佛经就如旧纸,放经的桌案上杂物与经书乱堆。而手不清洗,口不漱洗,身体要么摇摆,腿脚要么翘起,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还想要读经求得获福灭罪?只有想要灭佛法的魔王,为他证明赞叹,认为他活泼圆融,深深契合大乘佛法不执著的妙道。真实修行的佛子见了,只有黯然神伤,潸然泪下,感叹他是魔的眷属横行无忌,无可奈何啊。有智慧的人诵经,豁然大悟,不知不觉的入定,哪里有用分别心所能得到的东西呢?一位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结果念到极点一切都忘了,直到天黑定了,还在依旧写。侍者进来,说:“天已黑了,怎么还写呢?”说完马上就伸手不见五指了。这样的读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都是一样的专心致志。至于用力用的久了,自然会有某一天豁然贯通的好处啊。

  明朝雪峤圆信禅师,宁波府城人,没文化不识字。中年出家,苦下功夫参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苦行确实是别人难以做到的。时间久了就大彻大悟,随口所说的话,又妙又契合禅机,还是不识字,不能写。再久一点就会识字了,又久一点就能手笔纵横,居然是一个大写家。这些利益,都是从不用意识分别专心精研参究中来的,读经的人也应当以此作为榜样。这位老禅师的语录,已经载入《乾隆大藏经》。谭埽庵当时是位有名的进士,皈依到老禅师座下,为老禅师制作介绍修行事迹的道行碑,碑文有一万多字。读经时,绝不可以起分别心,自然妄念潜伏不露,天性真觉开发显现。

  如果想研究佛法义理,或者翻阅佛经的注解,应当另外定一个时间,专门研究。研究的时候,虽不像读的时候那么严肃,也不可以完全没有恭敬心,不过比读的时候稍稍舒缓一些。没有能够业障消除智慧大开,还须以读为主,研究只是略略附带。否则整日整年的,总是在研究,纵然是研究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也只是口头上的功夫。对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不相关。腊月三十日到来(比喻临终),肯定是一丝一毫也用不著。如果能按前面所说的读经,必定业障消除智慧大开。身见边见邪见三种情见,理当归到什么都没有的乡间去了。如果不是这样读经,不但三种情见,未必没有,恐怕因为过去世的业力,引起邪见,不信因果,以及杀盗YIN妄种种烦恼,都接连不断的兴起,如大火一样的燃烧,却还以为是大乘行人,一切无碍。于是借六祖“心平何劳持戒”的话,而所有的戒都破了当作不破这样以为是真持戒了。太难了啊!修行最难的是得真法啊。所以佛和祖师们,主张修净土法门。因为依靠佛的慈力,制伏业力,才不能再发起现前啊。

  应当以念佛为主要,读经为辅助。如《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涅槃经》,《金刚经》,《圆觉经》等。或者专读其中一经,或者六部经,一一轮番阅读,都没有什么不可以。而阅读的方法,绝不可以不依照我的说法,而随随便便,导致佛法不可思议的利益,由于肆无忌惮,并且分别妄想的情识而失掉了,岂不可悲啊?

  我过去以为你与师㲀已经能够彻底信向净土法门,直到发现你问徐君要那些稿子。原来你又要持咒,又要研究戒学,因为密咒功德,净土法门中没有这些内容,你就心中荡漾,毫无主见。你是何等根机,而想要法法都通达吗?你急切忙乱,时间一久就可能导致心理失控。我对徐君说,请他极力开示你,以尽到法门师友的情谊。师㲀认为密宗大大小小,都可以获得解脱,净土宗没这样的效益。怎么没看见五逆十恶的罪人,临终时地狱现前,念佛几声,就获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又怎么不看看《华严经》证到了所有佛果的等觉菩萨,还要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净土,以此达到圆满佛果呢?如果以为有胜过这个法门的,就想废这个法门修那个法门,为什么不体会佛祖千经万论殷勤叮咛的最真实的意思呢?实事求是说,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是因为根机有生熟,缘分有浅深,所以才导致效益有难得与易得啊。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所示现的专修持名念佛,是怕念佛修行人心志不坚定,被其它法门教师吸引走了。依次叙述了小乘阿罗汉初、二、三、四果圣人,以及大乘菩萨阶位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菩萨,最后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来劝念佛修行人放弃净土法门,来说殊胜妙法,念佛修行人也不肯接受。因为最初发愿专修净土法门,不敢违背这个誓愿。善导和尚,早就知道后人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固定的见识,所以才这样说,为了让那些犹豫不决到处羡慕的人死掉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的人,都不依从善导的法,那依从的人,结果就不多见了。难道不是往世恶业所造成的,使得最契理契机的法,当面错过,而去作“无禅无净土”不知死往何处去的,无依无靠的轮回中人吗?哀痛啊!(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书摘六十二

  居士应当以研究大乘经论、领悟到佛法最圆顿的奥妙为先导,信愿持名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为正行。至于凭心做事,就恐怕有过错也不知道,消掉福报也不察觉。应当详细阅读《安士全书》,及《法苑珠林》,自然大事小事,知道该做不该做,心心念念,不会随便妄想啊。如果还怕不能监督自己,就按照孚佑帝君吕洞宾的“功过格”实实在在去做,那么超凡入圣,断除烦惑证悟真心,在整个中国,应该推举先生为第一了。“功过格”是明朝云谷禅师传授给袁了凡的,千万不要以为它啰嗦麻烦而藐视它。(增广文钞·复邓新安居士书)

  书摘六十三

  看经的人有的是为了种善根,有的是为了开知见,有的是为了作功课等等不同。为了种善根,那么三藏经典都是一样的,不分彼此。为了开知见,那就可以选取容易明白的而且契合根机的。为了作功课,那就专心受持一种二种经,至诚恳切,一直的看下去,看明白也不管它,看不明白也不管它,看时间久了,就会业力消除智慧大开,障碍消除福德崇高啊。(文钞三编·复周智茂居士书三)

  书摘六十四

  倘若有富余的精力,那些大乘经典,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应当以专心受持为根本,且不要急着想把“弄明白经典的义理”当作正事了。果然能志诚到极点,教理自然会透彻。如果先要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入手,就算是透彻了也没有实际意义,何况绝对是很难透彻的呢?(增广文钞·复周智茂居士书)

  书摘六十五

  依靠自己的力量解脱生死那是很难的,依仗佛的力量解脱生死那就容易了。又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根机陋劣。所以特别开启净土法门,希望上中下三等根性,都同等蒙受佛法利益,都同登不退菩萨果位。世间有些好高务胜的人,不观察时机合不合适,总是以多半不容易契悟的法,教人修习。他的用意虽然也很好,但只重视教而不重视机缘,结果是用力也多,而得到益处很少啊。(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书摘六十六

  念佛法门,愚钝的人还能修。律、教、禅,智高的人也难通晓。怎么说这个法门统领其它法门呢?要明白这个道理,必须深明佛力和自力的大小优劣,那一切疑惑,顿时如冰消雪化了。要知道佛与众生,心性虽然是一样的,如果论力量,那是天地悬殊了。因为众生具足无量烦恼恶业,功德智慧,不能显现。佛是具足无量功德智慧,而烦恼恶业,彻底清净没有啊。佛与众生,迷悟不同,所以两种力量,优劣明显不同。律、教、禅,都是靠自力解脱生死。所以经历长久的大劫,还是难以出离轮回。念佛法门,全靠赖佛力又兼自力,解脱生死。所以这一生结束,就登上不退菩萨的果位了。(增广文钞·净土问答并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净土法要)(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净土法要)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老年人的学佛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佛家养生之道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你有烦恼吗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世界就是你自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漫谈从生死解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家的超脱与回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