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印光法师:念佛600问(十二)


   日期:2017/5/15 10: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十二)

  550、《净土圣贤录》是一本什么书?

  《净土圣贤录》辑录往生净土诸传近千余人。首弥陀,以示立此法门之教主。次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以示阐此法门之圣众。次往生比丘僧、尼、王臣、士庶、女人、物类,以示往生净土之四众。其间若圣若凡,若智若愚,同入如来大誓愿海,以渐证夫常寂光乐。观此,知净土法门,犹如大海,普纳众流,亦如太虚,遍含万象。尽法界众生,无一人不摄其中,尽法界诸法,皆由此得其实际。以其为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三世诸佛之总持要道故也。

  清乾隆间,彭际清居士,饬其侄希涑,辑录往生净土诸传。首弥陀,以示立此法门之教主。次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以示阐此法门之圣众。次往生比丘僧、尼、王臣、士庶、女人、物类,以示往生净土之四众。共五百余人,名曰《净土圣贤录》,是为初编。其间若圣若凡,若智若愚,同入如来大誓愿海,以渐证夫常寂光乐。观此,知净土法门,犹如大海,普纳众流,亦如太虚,遍含万象。尽法界众生,无一人不摄其中,尽法界诸法,皆由此得其实际。以其为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三世诸佛之总持要道故也。至道光末,莲归居士胡珽,辑乾隆后之往生者,得百数十人,名为《净土圣贤录续编》。

  咸同之际,兵劫弥漫,提倡者少,稍形寂寥。近来世道人心,愈趋愈下,凡具通方眼,存救世心者,莫不提倡因果报应,信愿念佛之法,具正知见者,无不靡然风从。故数十年来,又辑二百余人,名为《净土圣贤录三编》。此稿乃德森师所辑,今已排竣,故为叙其缘起。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82页 净土圣贤录序)

  551、《生西金鉴》是一本什么书?

  《生西金鉴》是在《净土圣贤录》正续录中,略录事迹显著者二百余条,并附之以赞。实为迷背家乡者作指南,为不识自己者作宝鉴也。

  二林居士,取佛菩萨立法度生之因缘,与历代古德僧尼王臣士女,下及物类,念佛往生之事迹,兼录其宏扬净土之切要言句,以成一帙,名为《净土圣贤录》。莲归居士,又为续录,皆所以为迷背家乡者作指南,为不识自己者作宝鉴也。但以卷帙浩繁,不利初机,对凫居士欲令初机易生信向,于彼正续录中,略录事迹显著者,二百余条,附之以赞。名曰《生西金鉴》。冀阅者鉴古而怀景仰,咏叹而悉兴起焉,其意固甚深且远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39页 生西金鉴序)

  552、《阿弥陀经白话解释》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此书是黄智海居士,取《疏钞》,《要解》之义,以白话解释之,使初机净土学人亦得了知经义。

  黄智海居士,利人心切,取《疏钞》,《要解》之义,以白话解释之,俾彼稍识字者,亦得了知经义。由是更加精进,竭诚修持,并以转化有缘,则现生身心清净,优入圣贤之域,临终感应道交,直登极乐之邦。其为利益,莫能名焉,爰书大义,以贡阅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085页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553、《信愿念佛决定往生浅说》是一本什么书?

  古德所说经论,皆文深义奥,初机不易领会。童莲国居士乃宗其义意,而以浅近之语言出之,因名之为浅说。

  童莲国居士,欲令同人,同生正信,同发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以古德所说,率皆文深义奥,初机不易领会。乃宗其义意,而以浅近之语言出之,因名之为浅说。须知能说之文虽浅,所说之法,乃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之无上甚深第一法门也。阅者倘不以浅近忽略而依行之,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为极乐之嘉宾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22页 信愿念佛决定往生浅说跋)

  554、唐飞锡法师《念佛三昧宝王论》的内容是什么?

  《念佛三昧宝王论》令念佛人,即一佛而圆念三世诸佛。虽圆念三世诸佛,而必专致力于阿弥陀佛,庶可念佛之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即此念佛之心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心,无时不相契合也。

  唐飞锡法师,驻锡终南紫阁山草堂寺,大宏净化。特撰《念佛三昧宝王论》,令一切四众,圆念三世佛,专注于西方阿弥陀佛。以若不念未来佛,则不能发大菩提心,折伏慢幢,于一切境,犹有凡圣情见,何由圆离四相,彻证一真。若见一切众生皆是佛,其心自无凡圣情见可得,方得究竟断除烦恼,究竟圆证自心也。若不圆念过现诸佛,则其念阿弥陀佛之心,或有拘局,不能圆满普遍。故令念佛人,即一佛而圆念三世诸佛。虽圆念三世诸佛,而必专致力于阿弥陀佛,庶可念佛之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即此念佛之心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心,无时不相契合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57页 念佛三昧宝王论疏序)

  555、《阿弥陀佛圣典》是一本什么书?

  《阿弥陀佛圣典》节录诸经论,阐扬念佛诸义,章分十门,理畅一行,可为修净业者之一助。

  净土法门,实为如来一代时教契理契机之特别法门。以故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东瀛某某,节录诸经论,阐扬念佛诸义,为《弥陀说林》。章分十门,理畅一行,可为修净业者之一助。范古农居士,特为校勘,改为《阿弥陀佛圣典》,用示尊崇之义。然其所录,绝未叙明源委,待有暇时,居士必当依经详别,令一切人,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为一切上圣下凡共修之道。庶不致生自诩上根,不肯修习,并自委下根,不堪修习等过。排工将竣,令光作序,遂约所知,以为表白。须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如不见信,请质之普贤菩萨。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61页 弥陀圣典序)

  556、《净土辑要》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净土辑要》辑古今提倡净土法门诸要义,以为一书,分为三篇。上篇辑录《增订广长舌》,以为初机入门之阶。中篇则辑录龙舒居士等祖师大德最切要、最圆顿诸开示,以期由浅入深,领略净土法门之旨趣。下篇辑录念佛仪式,净土日课经咒,及回向诸文,以为朝暮课诵之仪轨。

  浏阳潘子慧纯,邵子慧圆,笃信佛法,鉴时机宜,因辑古今提倡净土法门诸要义,以为一书,分为三篇。上篇辑录《增订广长舌》,稍加芟正,以为初机入门之阶。中篇则辑录龙舒居士、觉明妙行菩萨,以及善导、永明、优昙、天如、莲池、憨山、蕅益、截流、省庵、彻悟诸大师,及最近彭二林诸居士,最切要、最圆顿诸开示,以期由浅入深,领略净土法门之旨趣。下篇辑录念佛仪式,净土日课经咒,及回向诸文,以为朝暮课诵之仪轨。末后附录觉明妙行菩萨,及哆哆婆娑诃菩萨应化因缘,以明净土法门之深契时机。拟排印流通,以供遍界诸同志之阅览,爰为题之为净土辑要,并略述净土法门之所以。以期见者闻者,同生正信,同修净业,庶可同生净土,同证无生,以迄同成正觉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63页 净土辑要序)

  557、《饬终津梁》是一本什么书?

  此书为李圆净居士编辑,共为四篇。第一饬终章程,第二饬终言论,第三预知利害,第四饬终实效,乃名之曰《饬终津梁》。

  李圆净居士,犹恐过为简略,或致人不介意,因会萃各处章程,及诸言论,又复采取古今发明临终利害等文,并近来因助念故,遂得往生之事证,厘为四篇。第一饬终章程,第二饬终言论,第三预知利害,第四饬终实效,乃名之曰《饬终津梁》。祈光作序。光年届古稀,学无所成,窃恐一气不来,又复轮回六道,则其苦何堪设想。因兹灭踪长隐,专修净业,庶不致平常为他人说者,自己反无其分,令无知者因兹谤法,以堕恶道也。兹于将入关前,接得伊书,不禁有感于衷。爰为撮举净土法门之大意,及助念之利益,以期世之学佛者,咸各注意,庶可大畅如来普度众生之本怀,亦堪成熟自己多劫培植之胜因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74页 饬终津梁序)

  558、印祖为什么极力推荐《观音感应课》?如何占卜?

  《观音感应课》者,俯顺世情,令卜休咎,以期同种善根之妙方便也。凡占者,皆须称菩萨名。如小儿有病,不肯服药,涂药于乳,则不服而服矣。菩萨名号,如返魂香,若得见闻,宿业自消,宿善自生,以渐至于上追观音之志事,究竟自利利他于无既也。

  欲决疑者,若原供有菩萨像,则于像前焚香礼拜。若无,则即向此课本焚香礼拜。取五净钱,在香烟上熏过,心中默祷所问之事,按下所列之偈,并念菩萨若干声,将钱掷于桌上,按次查是几字几幕,照课本查是何卦,即得其所示之兆云。

  观世音菩萨,湣念众生之心,不可以言语形容,虽天地父母,未足喻其少分。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喻如日丽尧天,万象咸蒙照烛;春回禹甸,百卉悉荷生成。有感即通,无谋不应。良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故得遍法界感,遍法界应,悉副彼念,了无差殊也。《观音感应课》者,俯顺世情,令卜休咎,以期同种善根之妙方便也。凡占者,皆须称菩萨名。如小儿有病,不肯服药,涂药于乳,则不服而服矣。菩萨名号,如返魂香,若得见闻,宿业自消,宿善自生,以渐至于上追观音之志事,究竟自利利他于无既也。兹因徐积余居士,与其夫人,得前明古本,石印千卷,以结净缘,略叙菩萨行慈之意云。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79页 观音感应课序)

  观世音菩萨湣念众生,寻声救苦。凡作善事,恳求菩萨,必垂加被,令其得成;若作恶事,亦垂加被,令决不成,以成则造罪堕苦,其苦难救矣。此菩萨之真慈大悲也。欲决疑者,若原供有菩萨像,则于像前焚香礼拜。若无,则即向此课本焚香礼拜。取五净钱,在香烟上熏过,心中默祷所问之事,按下所列之偈,并念菩萨若干声,将钱掷于桌上,按次查是几字几幕,照课本查是何卦,即得其所示之兆云。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66页 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法语)

  559、为什么要重订《西方公据》?

  《西方公据》一书,流传已久,内容及编辑方式多有不如法处。《重订西方公据》首列经、咒、念佛仪;次列古今显豁浅近各开示,而复注重于临终助念一法,以期不至功将成而被无知眷属破坏也;次列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四料简》各略释,及佛号百颂,以期初发心者,略知意义。订作一本,以为永远传阅之书。其九品图记数之法,则另作一本,随附正书,以备行者记数,及将来焚化耳,其法甚善。

  《西方公据》一书,流传已久。其所采录之言论,繁简不一。有列《弥陀经》、《往生咒》于首者,亦有不列者。而其中列三圣像、九品莲台、莲中备圈,令人点以记数,则同。多有九品各莲台,均画一佛像者。此后则择古今切要开示,及显明事迹,以期阅者生决定信愿,得以决定资此以往生耳。其用意抑何深厚而周到也。然以念满,或没后则烧,殊觉有毁坏经像之过。而一本利人好书,终必付之一烧,不徒暴殄天物,又复不能普利。

  若留以传世,则点得乌黎巴皂,难起人之阅兴。进退思之,殊难合适。吾友逸人,特为另订章程。首列经、咒、念佛仪;次列古今显豁浅近各开示,而复注重于临终助念一法,以期不至功将成而被无知眷属破坏也;次列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四料简》各略释,及佛号百颂,以期初发心者,略知意义。订作一本,以为永远传阅之书。其九品图记数之法,则另作一本,随附正书,以备行者记数,及将来焚化耳,其法甚善。遂为排印以广施送,以期一切同伦,同得往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84页 重订西方公据序)

  560、《日诵经咒选录》是否专为在家净土行人编辑?

  此书以开本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列诸经咒,无论专兼持诵,悉作修持净业助。以冀彻悟五蕴原空,诸法非相,遍行万行,而不见能行之相。专志念佛,而了知心作心是。为便于在家二众,于日用伦常中,即能真俗并融,儒佛两尽,因附录《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及净土修持各开示,以为改过迁善,趋吉避凶,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规矩准绳。

  其修持次序,当以开本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以故首列《金刚经》、《心经》、《观世音普门品》、《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阿弥陀经》、《往生咒》、《念佛起止仪》、《发愿文》,以及大悲咒、准提各咒。或兼持各种,或专持一种,悉以作修持净业助。以冀彻悟五蕴原空,诸法非相,遍行万行,而不见能行之相。专志念佛,而了知心作心是。能如是修,则顿出迷途,直登觉岸矣。良以末世众生,障深慧浅,匪仗佛力,实难解脱。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法门,较彼一切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奚啻天渊悬殊焉。又欲初机行人,深知各种法门之所以,在家二众,于日用伦常中,即能真俗并融,儒佛两尽,因附录《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及净土修持各开示,以为改过迁善,趋吉避凶,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规矩准绳。庶可现生即出三界六道之外,直入七宝九莲之中。愿诸修士,同加注意。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14页 日诵经咒选录序)

  561、初机及老年人阅读《佛法导论净土篇》方便有益吗?

  此书文近万言,而一字一义皆本佛经祖语,绝无自立意见,并无误人坏法之咎。佛学书局,以其有益初机,故特列于小丛书中,以期广传。今又另排三号大字,以期老年目力衰弱者,均不难看。

  李圆净居士,本《净土四经》,及古德著述之意,述为语体,用阐净宗。虽科列十门,文近万言,而一字一义皆本佛经祖语,绝无自立意见,并无误人坏法之咎。佛学书局,以其有益初机,故特列于小丛书中,以期广传。今又另排三号大字,以期老年目力衰弱者,均不难看。又祈为序引,以启正信。其余要义,书中自具,何须多赘。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16页 净土篇序)

  562、《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是什么样的书?

  劝修净土之向导。凡有志于希圣希贤者,祈勿以此为琐屑而忽略之,则善矣。

  以故朱燮臣居士,唯恐世人狃于常见,不肯修习,以致自误,故以己先所存之种种疑情,一一剖析明了,而为一切同人之向导。又复附以劝孝戒YIN等篇,俾于首善首恶,严事法戒,则根基巩固,进修无滞矣。又以日用伦常,或恐疏略,故复以《功过格》,附于其后。窃以此格,实为格致诚正之要务,尽心力而行之,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凡有志于希圣希贤者,祈勿以此为琐屑,而忽略之,则善矣。又《功过格》属散文,不便记诵。《感应篇》、《阴骘文》,实为《功过格》之源本,以故恭录于首,以期朝夕讽诵,互相鉴照,俾得三业清净,一心淳笃。庶可无忝所生,行为世法。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齐修;成己成人,了无二致。前继往圣,后开来学,参赞化育,辅翼郅治,皆于此庸言庸行中得之。若舍此不行,别求玄妙,纵令大得,亦只能利一类之机,而况专资空谈者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18页 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

  563、王博谦居士编辑《学佛浅说》的缘起是什么?

  王博谦居士以佛教经论著述文深义奥,故作《学佛浅说》二十篇。概用通俗文字发挥之,以期雅俗同观,智愚咸了耳。印祖详阅之不胜欢喜,作序抒怀,以示同意。普愿阅者,同生信心,所有利益,当自证知。

  王博谦居士,宿根深厚,救世心切。兼且主笔报馆,操言论之机关。欲令同人,同皆学佛,以佛教经论著述,文深义奥,纵慧业文人,久经研究,尚难悉其指归,入其阃奥,况愚夫愚妇乎哉?由是以己所见之理,作《学佛浅说》二十篇。概用通俗文字,其语悉本佛祖经论,不过借显浅之文发挥之,以期雅俗同观,智愚咸了耳。以光形迹虽异,志道原同,虚心下问,以稿见寄,谬令鉴订,以便流通。因详阅之,不胜欢喜,聊抒愚怀,以示同意。普愿阅者,同生信心,所有利益,当自证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25页 学佛浅说序)

  564、《慧远法师文钞》是如何编辑完成的?

  《慧远法师文钞》为如皋沙健庵太史编录,分正附二编。其门人项智源又为补录。由此书故,给后学者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必至当仁不让,追踪先觉,同出五浊,同登九莲也。

  如皋沙健庵太史,晚年笃信佛法,专修净业。博览群书,凡远公著述,及后人所作传赞记颂等,悉备录之,题曰《慧远法师文钞》,分正附二编。其门人项智源,又为补录,委光校订而排印焉。窃以远公为莲宗初祖,其书广布,阅者必能兴起。但以资斧不给,先印万册以为之倡,则后之源源相继而印者,又何可计其数耶。后之学者,由此书故,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必至当仁不让,追踪先觉,同出五浊,同登九莲也。故于付排之前,略叙来历。至于远公之道德、功业、文章、感通,备载文钞正附二编,兹不繁述。(《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39页 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

  565、罗两峰居士《正信录》主要是什么内容?

  此书以大通无碍之眼光,凡世人所疑之事,一一据经引史,证明其事。而道学渊源,名人至论,以及各种修持,与夫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之法,悉皆详示所以,使人知其门径,有所依凭。其为利益,莫能名焉。

  适有以罗两峰所著之《正信录》见赠,阅之,心怀为畅。居士乘愿再来,以大通无碍之眼光,凡世人所疑之事,如天堂地狱,人畜轮回,前身后身等,一一据经引史,证明其事。而道学渊源,名人至论,以及各种修持,与夫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之法,悉皆详示所以,使人知其门径,有所依凭。俾拘墟者得见天日,令孤露者归本家乡,其为利益,莫能名焉。乃为校正字句,拟排板先印一万本,以为提倡。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647页 罗两峰居士正信录序)

  566、《佛学救劫编》对求知佛法真理的人说了些什么?

  语云,救人必须救得彻。然而于求知佛法真理人前,最初不得不以浅近之因果事迹,启其信心。《佛学救劫编》如是之救,可谓彻之极矣。切勿以其浅近,即不欲观而置之。

  潘对凫居士,有见于此,于上年请许止净居士,辑《佛学救劫编》。以三皈、五戒、十善,为改过迁善,返迷归悟,净身、口、意三业,修戒、定、慧三学,以期去原无之妄业,复本有之真心。又复令其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永离五浊恶世,常享四德法乐。而复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为依归,庶可承弥陀之慈力,与自己之愿轮,于十方界,随类现身,种种方便,度脱众生,普令含识,同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此救劫之极功也。

  语云,救人必须救得彻。如是之救,可谓彻之极矣。然而于求知佛法真理人前,最初不得不以浅近之因果事迹,启其信心。切勿以其浅近,即不欲观而置之,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妙道,当自得之矣。普愿同人,各共勉旃。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677页 佛学救劫编序)

  567、《务本丛谭》一书主要是什么内容?

  《务本丛谭》之书,逐条发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事理,与夫发菩提心,自利利他,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等法则。果能依是而行,则必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

  以故郭介梅居士,有《务本丛谭》之书,普遍流通,以期挽救也。其书逐条发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事理,与夫发菩提心,自利利他,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等法则。果能依是而行,则必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庶可不负可以为尧舜,可以作佛之真心,及与天地并立为三,称为三才之嘉名也。其有欲张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大维,欲办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大事,欲证烦惑净尽,福慧圆满之大果者,请以此书为引人入胜之前导。及其入之既深,则其所造诣,固非此书所能详尽也。愿见闻者,切勿忽诸,则幸甚幸甚。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681页 务本丛谭序)

  568、读《无量寿经颂》获益何处?

  《无量寿经颂》,虽于佛心经义,未能彻底显示,和盘托出。然读之亦可以助发我辈无力断惑证真者之信愿,以壮其坚决往生之雄心。

  《无量寿经颂》,古疏甚多,近悉遗轶,所存无几。道传大师,读诵此经,深感佛恩,作颂赞扬。虽于佛心经义,未能彻底显示,和盘托出。然读之亦可以助发我辈无力断惑证真者之信愿,以壮其坚决往生之雄心,故令排印流通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22页 无量寿经颂序)

  569、《歧路指归》是一本什么书?

  此书以问答方式阐杨净土宗之初级接引读物,庶可于佛一代教典中,唯依契理契机,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而修。

  近有山东莒城战德克(编者注:印祖皈依弟子),李德明(编者注:即李炳南)者,谬闻人言,函祈归依。因示以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绝无一法能满愿者。又为寄《文钞》等,以为修持之据。德克因取其义,述《歧路指归》借为问答,以释疑虑而明宗旨,又祈德明为之参订,志期利人,不惜心力。已经排印流通,寄书求为印证。光阅之,不胜欣慰。以间有词意欠圆,恐阅者或难领会,稍为修正,令其一目了然,绝无疑议,另行排版,期广流通。庶可于佛一代教典中,唯依契理契机,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而修。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58页 歧路指归序)

  570、《法雨涓滴录》一书主要讲什么内容?

  临终助念一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法雨涓滴录》一书,于临终助念,及破坏正念之利害,颇有发明。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愿见闻,咸生正信,辗转劝导,功德无量。待己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

  《法雨涓滴录》一书,于临终助念,及洗沐、换衣、哭泣等,破坏正念之利害,颇有发明。周师导之母,幸得助念之力,故得正念昭彰,现诸瑞相而终。由是彼昆季石印数百册,以送远近有缘者。今又以母所遗资,印《莲宗正传》一万册,以结净缘,冀其母未往生则即得往生,已往生则高增品位。因将此录,附于其后,冀一切人,咸知助念,及破坏之利害。庶不至以爱亲,及爱兄弟、妻子、眷属者,背道而驰。以爱恋之心,行损害之事,尚自以为吾于亡者,能尽其职。

  但以凡夫知识陋劣,未闻佛法,所有损益,人孰得知。此书传布遐迩,庶一切正信念佛者之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生则深种善根,没则神超净土。此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愿见闻,咸生正信,辗转劝导,功德无量。待己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66页 莲宗正传跋)

  571、印祖对《莲宗三种撷要》、《净土三字经》如何评价?

  此二书,其法至良,其意至善,简捷明晰,随机设化,可为莲宗要中之要。普使见者受持,作度生之宝筏,为乐邦之资粮,不负座下之无量悲心也。

  唯座下所纂辑《莲宗三种撷要》、《净土三字经》,此二书其法至良,其意至善,简捷明晰,随机设化,可为莲宗要中之要。普使见者受持,作度生之宝筏,为乐邦之资粮,不负座下之无量悲心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36页 复尘空法师书二)

  572、《净土生无生论》之大旨是什么?

  以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故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而不住无生之相。此生无生论之大旨也。了此,则谁肯背性而作三途六道之因果。即出世三乘之因果,亦复不以为极则,而直趣无上菩提之因果也。

  幽溪大师乘愿示生,教开圆解,宗悟自心,笃修净业,普利人天。湣世之昧者,不知西方极乐世界,原是唯心净土,导师阿弥陀佛,原是自性弥陀。遂舍实事执空理,令人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竟将如来普利圣凡之道,认作表法寓言,只期一悟,余皆不计。致高明者反不如愚夫愚妇颛蒙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即得往生也。其病由于好高务胜,实未深明高胜之所以然。竟致弄巧成拙,求升反坠,甚可悲伤。大师悲湣不已,特著《生无生论》,直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由迷悟之不同,致十界之差别。即此十界,一一无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求生西方,即真无生。以生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非彼执理废事空有其名,实无其境之西方也。

  乃决定生而无有生相,决定无生而无有无生之相之生无生也。以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故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而不住无生之相。此《生无生论》之大旨也。了此,则谁肯背性而作三途六道之因果?即出世三乘之因果,亦复不以为极则,而直趣无上菩提之因果也。论凡十章,一一皆以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三谛三观之旨而为发挥。俾循乞穷子,亲见衣里之明珠;旅泊孤客,还归本有之家乡。上契佛心,下契时机。故得论成讲演,天乐盈空,以为明证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82页 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发刊序)

  573、《龙舒净土文》的内容和宗旨是什么?

  龙舒着净土文,发挥儒佛之心宗,普遍宣导。言浅而典,理深而着。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婆心,无所不至。其书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生决定往生为宗。详观断疑生信,普劝修持,则上中下三根,无根不被,信愿行三法,无法不彰矣。

  溯自大教东来,远公创开莲社,嗣后宗教高人,无不弘赞,如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以其为初机入道之第一要门,华严成佛之末后一着也。由是具缚凡夫,仗佛力以了生死者,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当南宋时,吾宗先德,有龙舒居士,名日休,字虚中者,乘愿再来,以身说法。虽在尘俗,不纳妻室;虽入国学,不履仕途;发挥儒佛之心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净土,作为此书,普遍宣导。言浅而典,理深而着。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婆心,无所不至。恐其畏难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摄群机之最胜方便。待其渐入渐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则日用云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于一茶之顷,以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愿,毕生坚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

  其书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生决定往生为宗。详观断疑生信,普劝修持,往生事迹,特为劝谕等,以及居士一生所行,末后所现,则上中下三根,无根不被,信愿行三法,无法不彰矣。爰付剞劂,普遍流通。企酬释迦说法,诸佛证明,列祖传灯,居士著书之大慈悲心于刹尘海滴云耳。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801页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574、《近代往生传》的编辑缘起是什么?

  近世百数十年来,修净土往生者,当比前更多,岂可不加纪录,而令其湮没乎哉?故余姚杨慧镜居士,特为搜辑,命名为《近代往生传》,祈予作序。

  迨法流东震,远公大师,倡于庐山,当时群贤毕集,后世众哲咸宗。从兹缁素四众,或圆修万行以回向,或专持佛号以求生,至于临终正念昭彰,现诸瑞相以往生者,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见之也。彼往生集,《净土圣贤录》所载,特千万分中之一二耳。而百数十年来,修此法者,又复何限?况近世人士,眼界大开,密修显化者,实繁有徒。其中以烦惑心,契如来智,出娑婆苦,预莲池会者,当比前更多。岂可不加纪录,而令其湮没乎哉?故余姚杨慧镜居士,特为搜辑,命名为《近代往生传》,其意盖欲为后之辑往生传者,备底稿耳,故其称呼名字,悉本原文,不加修饰,以归画一,但取传信,不任撰修之功。已得若干传,将欲刊布,祈予作序。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30页 近代往生传序)

  575、《净土三要述义》何人所作?

  绍兴骆季和居士,笃信佛法,潜修净土,得其纲要。作《净土三要述义》曾登《大云报》中,以饷同志,凡见闻者,咸皆欢喜赞叹,谓为合机。

  绍兴骆季和居士,宿具灵根,笃信佛法,自行化他,唯以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为事。……然佛所说法门,无量无边,求其至直捷,至圆顿,下手易而成功高,俾无力断惑之业力凡夫,现生即得出三界以登九品,舍凡躯而预圣流,唯净土一法为然也。于是潜心研究,得其纲要。值华智法师结社念佛,遂祈代为宣讲,随讲随录,以成一册。曾登《大云报》中,以饷同志,凡见闻者,咸皆欢喜赞叹,谓为合机。余姚佛学会诸居士,劝令刊布,祈余作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48页净土三要述义序)

  576、《法苑珠林》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此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可治近世排因拨果、肆无忌惮等膏肓痼疾。凡净土行人及有信心读书人,皆当令阅此书。

  《法苑珠林》一书(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廿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系新刻),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9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法苑珠林》一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可治近世排因拨果、肆无忌惮等膏肓痼疾。凡净土行人及有信心读书人,皆当令阅此书。岂但有益于身心性命,实于格物致和,文章学问,大有裨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40页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577、为什么说《弥陀要解》是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

  《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其理事各臻其极,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

  《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197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9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578、《印光法师文钞》的要点和作用是什么?

  欲研修净土,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实,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印光文钞》乎?

  欲知禅净之所以然,非博览禅净诸书不可。即能博览,倘无择法智眼,亦成望洋兴叹,渺不知其归着。是宜专阅净土著述。然净土著述甚多,未入门人,犹难得其纲要。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实,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印光文钞》乎?祈息心研究,当自知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96页 复何槐生居士书)

  579、徐蔚如为什么要流通《印光法师文钞》?

  印祖作《文钞》,秘制之阿伽陀万应丸,举虚实寒热种种诸病,皆以此药投之。倘不怀疑,取而服之,立见全愈。徐蔚如居士宏法利生识时机,应今人之病,受印祖之药。故将《文钞》广为流通,以期有志了生死者,共沾法益,同生极乐。

  徐君夙具灵根,而且历代奉佛,自出世来,即受庭训,又经二三十年之学问阅历,何舍高明而取卑劣,宝印光之文而为之流布也?须知宏法利生,贵识时机。今人应受之法,与所受之病,高明者不肯详言。其所言者,纵极玄妙,多非应病之药,或由彼妙药,反增其病。印光譬如无知无识之庸医,不但不知病原,亦且不知药性。唯以先祖秘制之阿伽陀万应丸,举虚实寒热种种诸病,皆以此药投之。倘不怀疑,取而服之,立见全愈。即秦缓、扁鹊无从措手之症,一服此药,立见起死回生。于是有心活人济世者,为之广出招帖,令有病者,同服此药。虽知秦缓等之神妙不测,而不广告者,以病属宿业,有神仙不能疗者,况神医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7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适接手书,不胜感愧。印光一粥饭僧耳,法门中事,概不能知,唯于净土,颇欲自他同生。以故凡有缁素见访,皆以此奉答。徐蔚如居士,以其于禅净界限,分析明了,并佛力自力之难易得失,及主敬存诚等种种肤论,皆于初机稍有利益。以故虽文词鄙拙,亦不见弃,而三四次排印流布,以期有志了生死者,同皆纳此刍议而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72页 复包右武居士书一)

  580、印祖对《印光法师嘉言录》编辑作了什么开示?

  尤当以注重因果诚敬伦常,为救国救民弘法利生之要务。凡涉此义,似宜多采。

  接手书,不胜感愧。阁下此一编辑,则眉目清醒,利人多矣。窃谓此录皆取材书中,即论疏序跋等中,亦可节取。非书中可节,余皆不可节也。且此录原属节录,固不宜恐涉断章取义之嫌。而今之时势,尤当以注重因果诚敬伦常,为救国救民弘法利生之要务。凡涉此义,似宜多采。所立十科,颇为通畅。略有字句不均,及不甚畅亮之处,因另开于旁。一赞净土超胜,二诫信愿真切,三示修持方法,四论生死事大,五勉居心诚敬,六劝注重因果,七分禅净界限,八释普通疑惑,九谕在家善信,十标应读典籍。祈为裁度。(《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49页 复李圆净居士书二)

  581、李圆净居士为什么编辑《印光法师嘉言录》?他为初级念佛人带来什么方便?

  《文钞》繁广,初机或难于简别其易晓了而合机宜者,欲令先得其门径,从兹着实进修,自至其极,免致望洋兴叹,或至退屈之虞。故李圆净居士遂摘录要义,分门别类,编作《印光法师嘉言录》。

  勿以所说皆平实庸常而弃之,以求其高深玄妙者。夫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能于平实庸常之事而实行之,行之及极,其高深玄妙之理,岂待别求。否则高深玄妙,但属口头活计,生死到来,一毫也用不着,愿阅者悉注意焉。

  圆净居士李荣祥,近数年来,专心佛学,于起信、楞严、圆觉,各为疏解。光谓青年人宜先着实用念佛功夫,待其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时,再行发挥,自可阐明佛意,宣传宇宙。当时彼尚不以为然,后以用心过度,形神日衰,始知光言不谬。乃复详阅《文钞》,不胜欢喜,遂摘录要义,分门别类,编作一册,祈光为作题词。拟用报纸印一千册,以应急欲即阅者。(以先曾逐次登居士林林刊,故屡有催促令印之者。)及光五月至申,乃与其妻,同受归依。八月书出,不久送完。函索者纷至沓来,遂令漕河泾监狱署,排作书本。陈荻洲居士,愿任排工,并打四付纸板费,又任印二千册,一时任者,将近二万。

  其纸板拟留本狱署一付,以作上海流通之备;一归圆净居士保存,以备己及诸善士之用;一送哈尔滨宣讲堂,俾关外信心者,易于购阅;一送南洋新加坡商会,俾各岛华侨,同得读诵。其所录之出处某卷某页,一一备载,庶可以《文钞》全文相对阅。由其于诸文中截取要义,汇归一类,故每有文义稍同,而不即删削者,冀阅者受反复劝勖之益,冀其直下断疑生信也。其出处卷及页数,皆依《增广文钞》,以《增广文钞》,作永久流通之本,余则久后必无再印之举也。又以《文钞》繁广,初机或难于简别其易晓了而合机宜者,欲令先得其门径,从兹着实进修,自至其极,免致望洋兴叹,或至退屈之虞。

  因录《文钞》选读目录,附于《嘉言录》序后。庶未曾研究佛学之人,得以坐进斯道,其利人之心,可谓亲切周挚,无以复加矣。因为叙其所以然,以期阅者共知。所愿见者闻者,勿以所说皆平实庸常而弃之,以求其高深玄妙者。夫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能于平实庸常之事而实行之,行之及极,其高深玄妙之理,岂待别求。否则高深玄妙,但属口头活计,生死到来,一毫也用不着,愿阅者悉注意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43页 嘉言录题词并序)

  582、《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一书的作用是什么?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一书由邓慧载等数居士记录,印祖鉴定并作序。序云,此稿,大通家固不要看。倘愚钝如光,又欲即生了生死大事,及欲治心治身,治家治国,无从下手者,阅之或可不无小补云。

  九月初,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菩提学会领袖屈文六居士等,以光年老,或有心得,而不知其只能吃粥吃饭。请于启建护国息灾法会时,来沪演说,固辞不获,只好将错就错。至期,每日邓慧载,及无锡二三居士,各于收音机,听而录之,持来求为鉴定,即欲排印。所录互有出入,而邓之字大,遂依之略为笔削。此稿,大通家固不要看。倘愚钝如光,又欲即生了生死大事,及欲治心治身,治家治国,无从下手者,阅之或可不无小补云。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70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序)

  编者注:1936年夏历十月初九至十五日,因国家多难,水旱频仍,佛教团体在上海佛教净业社启建护国息灾法会(大悲道场)七永日,圆瑛法师主七,恭请印光大师莅沪说法。

  583、《印光法师文钞》对学佛有什么帮助?

  《印光法师文钞》若过细看,则禅净之界限,及所以然,并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利害得失,固已明若观火,可以永无疑虑矣。对于初机入道者,利益不可思议。

  又《印光法师文钞》,乃徐蔚如三四次排印者,已散完矣。若九月到上海,当于商务印书馆请一部寄来。若过细看,则禅净之界限,及所以然,并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利害得失,固已明若观火,可以永无疑虑矣。但文不足观,但取其有益于初机入道者即已。若以古德著述之模范绳之,则将弃置之不暇,何堪更为研究也。最初从此入,已经知其门路,再看古人所著,则固易为了然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足废人,当途指路,玉与行人,当不以粗厉残废见弃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10页 复马舜卿居士书)

  584、为什么熟读《文钞》,依之而行,就会不致受庸人所误?

  须知光乃取佛菩萨祖师善知识之意而说,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故熟读《文钞》,依之而行,自不致受庸人所误。

  既皈依佛法,当熟读《文钞》,依之而行,自不致受庸人所误,致求来生福报,及外道炼丹运气,以求成仙等。汝果能领会得《文钞》义,纵百千外道,亦不能摇动汝心。且勿谓此系光所说,恐不足依据。须知光乃取佛菩萨祖师善知识之意而说,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祈慧察,则幸甚。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18页复周智茂居士书)

  585、初机读《印光法师文钞》有什么利益?

  初机行人阅读《文钞》,则禅净之界限分明,自力佛力之利益大小,明如观火。自不致欲了生死,不知路头,并于一切法中,见其法法圆妙,不至无所适从耳。

  又徐蔚如居士,裒集印光应酬笔劄,两次排印于京,名《印光法师文钞》,二本。所代来者,已经散了。今春又令商务印书馆另编重排,兼令留板,而本馆又谓凡各处分馆,皆为代售。现在尚未出书,或年终春初出书,祈购而阅之。虽无大发挥,而于初机颇有小益。以故蔚如为之屡印,而期其广传也。阅此,则禅净之界限分明,自力佛力之利益大小,明如观火。自不致欲了生死,不知路头,并于一切法中,见其法法圆妙,不至无所适从耳。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92页 复郦隐叟书)

  586、印祖为什么向念佛人极力推荐《印光法师文钞》?

  欲得佛法实益,当从要处着手。倘不知此义,氾滥研穷,只可作未来之善根,断不能即生便得了脱。光之《文钞》,非出自胸臆,乃宗佛祖经论中要义,以浅显之语言,而表章发挥之。若认作光说,便失却来源矣。

  千祈守分,按光《文钞》所说而行,勿入此种党派中则不负宿世善根。此日皈依矣,今为汝取法名为慧扩。汝果能本我所说而行,并以劝家中父母兄弟等,外面乡党朋友等,令彼同依《文钞》所说而行,庶可令此智慧,普遍流通于遐迩。譬如一灯,燃百千万亿灯,俾光明遍照,而我此灯,仍不欠少。若只知为己,不愿利人,则如一灯长只一灯,究有何益。是以贵以此义,扩充推广也。汝且勿谓光乃一粥饭僧,所说者何能受持奉行?欲学佛法,固有佛一代之经论在,唯令人依《文钞》行,岂不是弃大海而宝守一沤,翻成笑话。须知欲得佛法实益,当从要处着手。倘不知此义,氾滥研穷,只可作未来之善根,断不能即生便得了脱。光之《文钞》,非出自胸臆,乃宗佛祖经论中要义,以浅显之语言,而表章发挥之。若认作光说,便失却来源矣。又现今各处不靖,当此时际,若不念佛念观世音,则无所覆庇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4页 复周大赉书)

  卷十二 普通疑惑与解答

  587、如何认识佛恩广大?

  佛恩之广大周遍而无有穷尽也。譬如杲日,为照世故,出没无住。亦如船师,为渡人故,往来不停。我等纵使粉身碎骨、肝胆破碎、以致献出生命,佛恩永劫难报!

  甚矣佛恩之广大周遍而无有穷尽也。何以言之,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但以迷而未悟,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妄于六尘境中,起贪嗔痴,造杀盗YIN,由惑造业,由业受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佛于往劫,知此事已,即发大愿,欲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轮回,同成无上觉道,同入无余涅槃。从兹普为法界众生,久经长劫,行菩萨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六度齐修,一法不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其行施也,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悉无吝惜。故《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

  只此布施一行,尚非劫寿能宣,况其余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四摄、万行乎哉!及至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彻证自心,成无上道,普为众生,说所证法,直欲同皆得己所得。但以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复随机施教,令其随分得益耳。及其一期事毕,即入涅槃,犹复不舍大悲,于他方世界,示成正觉,以行济度。如是示生此界他方。固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譬如杲日,为照世故,出没无住。亦如船师,为渡人故,往来不停。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01页 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

  588、佛教与儒教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世人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哀哉。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

  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而其道力,任运不犯杀戒,故凡所至处,虫自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为诚明合一,始本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8页 复汤昌宏居士书)

  589、如何处理好理与事的关系?

  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末法众生,根机陋劣,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亦可永出轮回。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25页 与佛学报馆书(节录))

  590、执理废事有什么害处?

  执理废事者,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饥,陵空作屋。自误误人,罪岂有极。以善因而招恶果,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

  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有一班掠虚汉,闻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或由阅教参宗,悟及此理,遂谓我与佛同,而了无所用其若修若证。遂放心恣意于一切境缘之中,误谓六尘即觉,贪嗔痴即戒定慧,何须制心摄身,无绳自缚。此种见解,最为下劣。谓之执理废事者,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饥,陵空作屋。自误误人,罪岂有极。以善因而招恶果,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46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591、什么是真谛和俗谛?

  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

  克论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然虽了无一物,又复胡来则胡现,汉来则汉现,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虽复群相俱现,仍然了无一物。虽复了无一物,不妨群相俱现。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专说了无一物。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详谈群相俱现。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不弃事修。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还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64页 宗教不宜混滥论)

  592、什么是真无生忍?

  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熔余习,彼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63页 复袁福球居士书)

  593、悟、证的含义是什么?

  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

  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83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594、为什么念佛人不可祈求大彻大悟?

  念佛阅经,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得大彻大悟,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不能,不如老实念佛,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

  念佛阅经,悟二空理,证实相法,乃约省悟修持,示现因后果。且勿笼统自任,谓现生便能如是。现生证实相者,非无其人,恐贤契无此善根。若不详陈其故,或致妄期圣证,则志高而行不逮,久而久之,必致丧心病狂,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求升反坠,弄巧成拙。究其结果,难免永沦恶趣,不但埋没己灵,实为孤负佛恩。二空理唯言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

  若约宗说,则名大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下顿亡玄解。大慧杲闻圆悟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智者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南岳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

  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乃实相之异名。)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

  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曰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证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70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595、《往生咒》需要学梵文吗?怎样持咒利益大?

  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须知译经之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余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胜数。岂千余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50页 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596、出家的条件是什么?印祖为什么不鼓励出家?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己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2页 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

  597、五伦中为什么没有列老师?

  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丽泽互益,则属于友。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故五伦之中,不列其师。

  夫人生大伦,其数唯五: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而父生,师教,君食,三者相等。何五伦之中,不列其师?不知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次则丽泽互益,如二月互照,二手互援,则属于友。(朋从二月,友从二手,古文友作“ ”,又,手也, 系又之变体,)故佛门每谓寻师访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1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598、舍利是怎么回事?

  舍利,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 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舍利也称身骨或灵骨。

  言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后烧之,舍利无数,门人皆得,有一远游未归,及归致祭像前,感慨悲痛,遂于像前得舍利者。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天大起风,烟飞三四十里,烟所到处,皆有舍利。遂群收之,得四石余。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丹家不知所以,妄意是精气神所炼耳。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88页 复郦隐叟书)

  599、佛弟子为什么不可妄学济公吃肉?

  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妄学,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

  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

  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济公传》有几种,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云有八本,多后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义均好,所叙之事,乃当日实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57页复庞契贞书)

  600、扶乩是怎么回事?

  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念佛人切勿为乩教所迷。

  扶乩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无此通力,其优者则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聪明智识而为之。纪文达谓“乩多灵鬼假托,余与兄坦然扶乩,余能诗而不能书,余扶则诗词敏捷,书法潦草,坦然扶则诗词庸常,书法遒劲。”所冒古人,问及集中奥窍,则云年代久远,不复记忆,故知非真。然此鬼之灵,但能于人现知之心,借而为用。于识田中有,现知中无者,或此义非己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业尽情空之他心通,实有天渊之远,但其气分似之。又恐汝等或为乩教所迷,故不得不引及而言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57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550-600题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念佛)(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念佛)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杨云唐居士: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妙莲法师:灵岩甘露第二集 壹、念佛法义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壹、念佛法义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心地功夫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的功德 

 净界法师: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