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略谈弥勒经典的人本主义精神内涵


   日期:2017/5/7 14: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略谈弥勒经典的人本主义精神内涵

  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依据

  弥勒净土信仰是佛教净士信仰中的重要一支,也是佛教众多法门中的重要法门之一,在中国大乘佛教信仰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宗派中,唯识、天台、禅宗等宗派与弥勒信仰有密切关系,近现代佛教界倡导的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思想与弥勒信仰也关系紧密,可以说弥勒下生信仰是近代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渊源,弥勒下生经中所描绘的未来佛弥勒出世时的阎浮提净土即是近代大虚、印顺等高僧大德所倡导的人间净土的蓝本。近年来,随着官方对佛教文化的重视,弥勒信仰颇受学术界关注。但当今学术界对于弥勒信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文献资料整理、考证考据的层面,且多侧重于弥勒信仰的外部研究,譬如注重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弥勒信仰的文化渊源、兴起的原因、历史演变和衰落的原因等问题,真正对弥勒信仰自身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性格进行学理层面的阐释和探究的论著并不多见,对于弥勒信仰的人本主义精神内涵更是稀有论及。本文将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侧重于从学理层面对弥勒信仰的人本主义精神内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察,以期对于弥勒信仰的专题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弥勒经典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在研读弥勒经典时,末学惊喜地发现弥勒经典的内容竟然与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有诸多契合之处,弥勒信仰的精神内涵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调也十分吻合。下面末学将对两者做一初步的比较研究。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继承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传统,着重研究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格的发展,致力于发掘人的潜力和创造性,对人类的未来满怀信心,充满理想主义色彩。马斯洛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或中性的,恶是受环境影响产生的,可以通过教育消除恶,也可以通过教育提升人的品格。总之,马斯洛认为人有走向健康的可能性,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是可以实现的。马斯洛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专门以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他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发展得好的人、出色的人,因此,马斯洛心理学理论的整个基调是健康的、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马斯洛自称他的研究和发现是“正在发生一次人的形象的改变。”

  无独有偶,早于马斯洛心理学理论两千多年的弥勒经典也展望了人类理想的远景,也使人的形象发生了一次根本性改变。《佛说弥勒下生经》详尽地描绘了弥勒下生时人间理想国的情形:此时,阎浮提众生具足智慧、威德、色力,寿命八万四千岁,女人500岁出嫁;国土清净,风调雨顺,土地平坦,一尘不染,金沙覆地,满地珍宝弃之若瓦砾,无人捡拾;国土内处处鸟语花香、树木茂盛,果实飘香;物产丰富,一种七获,各种生活必需品得来毫不费力;没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夜不闭户,也没有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人过着安隐快乐的生活。除了仍有大小便、饮食和衰老三种生理困扰,人类并无其他忧虑,真是神仙般的生活。

  从整体上说,弥勒经典乐观向上的基调与马斯洛心理学理论积极健康的色调相一致。就具体内容而言,弥勒下生经所描述的人间净土的情形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相契合。换句话说,弥勒下生经中描绘的人间净土几乎是完美无缺的,生活于人间净土的未来人类可以满足马斯洛所说的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是马斯洛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斯洛关于人的动机的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将前四个层次的需要称为匮乏性需要,意谓这是人的生存必须满足的需要,不能缺少。而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成长性需要,并非人人在一生中都能满足,未满足也不影响人的基本生存。马斯洛认为,每一种需要,都是个人行为的一种动机。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性的集中表现。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发生,即人在满足高一层次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地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个需要层次理论,指明了人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的与心理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两个部分。

  弥勒《下生经》涉及未来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道德面貌、城市建设等内容,将未来人类社会描绘成前所未有的清净乐土。弥勒降生成佛的人间是富盛安乐的、庄严美好的、幸福自由的、和平统一的、平整洁净的、善良互助的理想国,经文中不厌其烦地描述了未来人间净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城市文明,具体到地形、地貌、道路、交通、住宅、饮食、衣服、池沼、园林、花卉、果树、禽鸟、人的寿命、婚嫁年龄、人际关系、人的体貌、健康状况、生活起居、人的道德面貌等各个方面。若用马斯洛的理论来比对,弥勒经典中所描绘的这一切基本上囊括了马斯洛所说的人的前四个层次的需要。现存的弥勒下生经有5个译本,现以描写比较详细的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为例列表说明:

  需要层次经中描述

  生理需要一、自然环境:

  土地平整:

  ——四大海水面,各减少三千由旬,时阎浮提地纵广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净如流璃镜。

  珍禽和鸣:

  ——时,彼国界城邑聚落、园林浴池、泉河流沼,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命命之鸟、鹅、鸭、鸳鸯、孔雀、鹦鹉、翡翠、舍利、美音、鸠鵰、罗耆婆闍婆、快见鸟等,出妙音声;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游集林池。

  奇花异果好香甘泉:

  ——大适意华、悦可意华、极大香华、优昙钵华、大金叶华、七宝叶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甘果美妙,极大茂盛,过于帝释欢喜之园,其树高显,高三十里。

  ——七宝行树,间树渠泉,皆七宝成,流异色水,更相映发,交横徐逝,不相妨碍,其岸两边,纯布金沙。

  ——金色无垢净光明华、无忧净慧日光明华、鲜白七日香华、瞻卜六色香华,百千万种水陆生华,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香净无比,昼夜常生,终无萎时。有如意果树,香美无比,充满国界。香树金光生宝山间,充满国界,出适意香,普熏一切。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若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泽随时。

  ——夜光摩尼如意珠华,遍满世界,雨七宝华、钵头摩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弥布其地;或复风吹回旋空中。

  宝铃妙音:

  ——翅头末城,众宝罗网弥覆其上,宝铃庄严,微风吹动,其音和雅,如扣钟磬,演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二、生存条件:

  住:

  ——城邑次比,鸡飞相及,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俱生彼国。

  行:

  ——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悉皆清净,犹如天园,扫洒清净。

  ——其地润泽,譬如油涂,行人往来无有尘坌。

  ——是时世人福德所致,巷陌处处有明珠柱,光喻于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燿,昼夜无异,灯烛之明,犹若聚墨。

  食:

  ——天园成熟,香美稻种,天神力故,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销化,百味具足,香美无比,气力充实。

  财富:

  ——处处皆有金银、珍宝、摩尼珠等,积用成山,宝山放光普照城内,人民遇者,皆悉欢喜,发菩提心。

  ——是时众宝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不贪着,弃之于地,犹如瓦石、草木、土块。

  卫生:

  ——洒扫清净,设有便利,地裂受之,受已还合,生赤莲华以蔽秽气。

  容貌:

  ——诸根恬静,面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

  临终:

  ——时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乐淡泊,念佛取尽,命终多生大梵天上及诸佛前。

  安全需要无身心疾病:

  ——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无天灾人祸和战争:

  ——其土安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

  适逢圣王:

  ——其国尔时有转轮圣王,名曰穰佉。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有千子,勇猛端正,怨敌自伏。

  归属与爱的需要人人慈爱:

  ——千子七宝,国界人民,一切相视不怀恶意,如母爱子。

  相见容易:

  ——男女大小虽远若近,佛神力故,两得相见,无所障碍。

  尊重需要互敬互尊:

  ——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如子爱父,如母爱子,语言谦逊。

  自我实现需要经中无描述

  从上表可见,弥勒上生经中对人类的生理需要描述最多,对安全需要的描述次之,描述归属与爱的需要的字数不及前两者,对尊重需要的描写只一笔带过,而对于俗世意义上的自我实现需要只字未提。这说明人类对于需要的满足是从下到上追求的,先追求低级层次需要的满足,再追求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生理需要尽管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生产力和经济都十分落后,人们不可能轻易获取各种生活必需品,要满足生理需要谈何容易。人类生存必须满足而又是最匮乏的需求才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故此上生经中对于生理需要描述最多。需要层次越高经中的描述越少,因为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未充分满足之前人们不太会去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这充分印证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五个层次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人的基本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规定着人性发展的方向。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人就要得病。马斯洛指出:“健康的生活取决于这些需要的满足,而不是其他。” 基本需要的满足能够“产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效应。” 言下之意,基本需要的满足是自我实现的基础。由此,马斯洛提出了一个假设,即人的基本需要的性格是本能的或“似本能”的,人的“似本能”的需要有着可以察觉的遗传基础。换句话说,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是由人的遗传因素先天决定的。按照这个理论,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人类共性,中外相通,古今相通,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在生活中都必须满足这些基本需要,只不过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不同教养的人追求需要满足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马斯洛的这个假设似乎在弥勒经典中得到了印证。弥勒的人间净土之所以是人类的理想王国,就是因为充分满足了人的基本需要。佛教不是心理学,却具有丰富的心理学资源;佛陀也不是心理学家,却具有心理学家的才识。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在向弟子勾勒未来人间净土的情形时竟然能如此细致入微地眷顾到人的各种需要,生理的与心理的需要、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需要无一遗漏,不能不佩服佛陀过人的智慧和远见以及他的大慈大悲、救世济人的悲悯情怀。

  从心理学角度说,宗教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而产生的,而这些需要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全部满足,才需要以宗教的形式获得替代性的满足。若哪一天这些需要实际上都能满足了,那么人类也就不需要宗教了。但以当今人类的实际生活情形看,要充分满足或完全满足马斯洛所说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其路途还十分遥远,所以,宗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消失。

  二、弥勒经典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佛教的因果业报说主张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善恶业力决定的,否定救世主的主宰和拯救,也否定命运不可改变等宿命论观点。总的来说,佛教是强调自力拯救、自力解脱的宗教。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这说的是理体,不是事相,从事相上说,想成佛首先要如法修持,自己不修持,即使佛菩萨愿意加被,也不能帮人成佛。这说明佛教的总体修行原则是坚持自力解脱的。但在具体的修行实践中,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和法门对于自力和他力各有主张,如禅宗主张自力解脱,通过参禅、修禅,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弥陀净土法门则主张他力解脱,信众通过称名念佛,仰仗阿弥陀佛愿力接引而往生西方净土。弥勒信仰是净土法门之一,自然也具有净土法门的他力接引、他力助成的特征。上生经中有关于弥勒“本愿接引”的描述:“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然而,弥勒法门更侧重于自力解脱。根据上生经的经义,弥勒法门的行持为持戒、修善、礼敬弥勒。上生经对于兜率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和往生的条件作了具体说明:必须具备净土信仰的信愿行三种最基本的资粮,日常修持需常称念弥勒如来名号,发愿求生兜率净土。除此之外,在行持方面还必须具足六事行法:1.精勤修诸功德。2.威仪不缺。3.扫塔涂地。4.香花供养。5.行众三昧。6.深入正受,读诵经典。经中说:“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由此可见,众生若严格按照弥勒法门的行持如法修行,修到功德圆满,无需弥勒接引,命终必定往生兜率净土成为弥勒弟子。那叫功到自然成。只有功德不足而又愿意作弥勒弟子的众生才需要弥勒接引往生兜率净土。

  弥勒法门因侧重于自力解脱,更符合佛教的因果业报说。自力解脱是佛教的主流观点,其理论依据是佛教的业力说。佛教主张众生的命运由自己的业力决定,佛菩萨不能主宰众生的命运,佛菩萨的作用只是引导和帮助众生修行、开悟、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侧重自力解脱的弥勒法门更能契合现代人自立自救的思想观念,比着重于他力解脱的弥陀法门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更高的当代价值。上生经以持戒修善作为往生兜率净土的主要条件,下生经中所描绘的弥勒下生的条件更是强调了自力因素,明确指出弥勒的人间净土是阎浮提众生广修福德的果报,这样的净土观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在止恶扬善、促人向善方面具有更积极的社会意义,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积极作用。他力说体现了佛教的神圣性、超越性,也体现了诸佛菩萨无量的功德成就、非凡的超现实的神力,毕竟佛菩萨是具足六神通的得道者,不是普通众生,凭他们的智慧、慈悲、愿心、神力可以加被众生、救度众生。但他力解脱也容易使众生产生依赖性,有碍于众生自我潜力的发挥,即不利于马斯洛所说的人的自我实现。而主张自力解脱不但有利于开发众生的智慧福德潜能,完善众生的人格修养,而且对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风尚也大有裨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弥勒信仰因其侧重于自力解脱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当今社会对于民众的道德要求有诸多合拍之处。

  更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弥勒信仰强调以自力解脱为主,他力接引为辅,因此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有更多的交汇点,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有契合之处。马斯洛认为,人性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类的终极价值,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性最完美的状态。自我实现需要是一种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能完成和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的需要。简单说,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他的全部潜能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人,自我实现的人是自由的,他的内在本性自由地表现自己而没有被歪曲、压抑或被否定,这些人可以作为人们的向导和榜样。马斯洛指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和命运,因此,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马斯洛的这些观点颇似佛教的业力说,与佛教的自力解脱说也颇接近。

  也许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会以佛教的无我无常说来说事,认为大乘佛教主张人无我,法无我,是否定自我意识和自我存在的,与自我实现沾不上边。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佛教的无我说建立在缘起性空论基础之上,说的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因缘而生,缘尽则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是依条件而产生和存在的,不可能独立存在,也不可能恒常存在。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存在、恒常不变的实体,即一切事物其自性皆为空。按照佛教的缘起性空论和无我说,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的,是暂时的假有。五蕴聚合则人体生,五蕴消散则人体灭。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没有独立存在的、恒常不变的自我。实相即空相,所谓的自我其自性为空。佛教认为人的自性为空,但并不否定个体的假名存在,即佛教承认,在五蕴消散之前,人的个体暂时存在。如果否定了个体的暂时存在,那么学佛修行就没有主体了。既然如此,佛教与自我实现可以有联系。按照上面的表格,似乎弥勒下生经中没有提到人的自我实现。这或许使人产生疑惑,但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因为按照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现是成长性需要,对于人生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即使不能自我实现,并不影响人的基本生存。只有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普通人大多数一生都无法达成自我实现的愿望。照这样说来,弥勒下生经中没有提及自我实现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社会,人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哪里还能想到自我实现需要?佛经是佛陀说的(佛陀是历史人物,也是人,不是神),说法者的观念见识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不能不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局限。人们最希望满足的需要和谈论得最多的需要往往是当时最匮乏而又是最急需满足的需要。这可以从下生经描述最多的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印证。若佛陀生活在现代,以他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毋容置疑会补上自我实现的内容。正如马斯洛所说:“假如我们仍希望产生更完美的人、更美好的社会,教育、法律、宗教等至少应起保护、促进、鼓励安全、爱、自尊、自我实现等似本能需要的表达和满足。” 宗教是历史的产物,应该保持历史的原貌,后人当然不能随意更改佛经,但可以也应该根据当代社会的需要来诠释佛经,在弘扬佛法时应补充佛经中缺少的而又是当代人需要的精神资粮。这样做应该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的初衷和本意,也有利于佛教自身的发展和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弥勒经典中为什么没有提及自我实现方面的内容,我们也可以从弥勒净土本身来解释。弥勒的人间净土是富足安乐的理想国,在这样的理想国中,个人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和满足,人人福德智慧具足,加上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心和善,可以人尽其用,人尽其能,各得其所,自我潜能的发挥应该毫无障碍,俗世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应该不是什么难题。因得来全不费功夫,自然就不会受到特别关注。这样的解释应该不会太牵强附会。

  若说弥勒经典从未涉及自我实现也不是事实。尽管弥勒经典没有言及俗世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但下生经却以相当大的篇幅描绘了宗教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即向我们描述了了生脱死、得道证果的修行方法,叙说了无量无数的阎浮提众生追随弥勒,纷纷出家修行,证得阿罗汉果位的盛况。对于佛教信众来说,自觉觉人、自度度人也是一种自我实现,自力解脱、圆成佛道更是一种自我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俗世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宗教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是更高级也是更难成就的自我实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弥勒       净土)(五明学佛网:弥勒       净土)  

 傅味琴居士:恭礼弥勒不败尊 慈心常与众生乐(2007年弥 

 会性法师:小净土文略说 

 傅味琴居士:笑口常开 大肚能容(2006年弥勒菩萨圣诞开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果煜法师:从禅的观点看净土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人在净土打佛七 - 沉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