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一边努力培福报,一边努力减少世俗享受


   日期:2017/4/30 13: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后也要执着,没有执着是不行的。没有执着,好比你是一个浮萍,或者墙头草,根都没有,不起作用。佛弟子要做人天大丈夫,就是大树,你看大树拼命长,根拼命伸。等大树长个一千年,就有灵气了,就是大树神了。人还活不到一百年呢。那它修的有些功夫了。

人要有所执着,因为你的心要安放在哪里嘛。人不是木头,木头石头是无想,但人是有想,楞严经讲的,人的行阴,色受想行识的行阴,就是人的念头好像瀑布一样,从不间断的。好比人有这个精气神,像一块田,你不种粮食,它就长野草了。你挡不住的。

世间人做事,一般人都是摇摇摆摆,好像做生意一样,看到哪个好赚就往哪里跑。但修道不同,修道要有很大的执着心。认定一个,做到最好,道就修得成了。所以佛门讲,和尚和尚三百六十样。每个人执着的不同,而且和世俗人想法观念都不一样,他才能去做和尚。也就是要有奇骨,像罗汉一样,罗汉的长相都跟人不同,所以他想法也不同,执着的东西也不同。这才是罗汉。

你的心不放在佛法上,心也就跟着跑了,不然就犯空,犯空是最麻烦的,犯空很容易变愚痴。就是抓不住念头,觉察不出来。所以修行人,他要智慧,首先六根要很敏锐才可以。就要有所执着。所以要修行的人,都会有些不一样。如果都一样,那就不修行了。

修道要有一股清贵之气,好比山上野草多,但灵芝总是少。像以前的祖师,不仅是拜佛,还是诵经,都有坚强的毅力。做到事情都比普通人要多,而且多好几倍。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岁,建庙建到一百多岁。所以他福报大,成就也大,弟子也多,几乎不停息。

很多人把修行误解为悠哉悠哉。斋堂就有写:莫把光阴遮面目,常把生死挂心头。每天过得很快,到哪里都能混口饭吃,但人身难得。下辈子要做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而只有人身才能修行。又遇到佛法,就更要努力了。儒家都讲,人要立功立德立言,至少要名垂千古。儒家都有这个努力的精神,那学佛后,就更要努力。有了努力,才有福报。

要出家,也要靠福报。庙也一样,有些庙,传了几百年后,香火就断了。有些庙,能上千年一直在出僧才。这也是开山祖师的福报所感召。学佛要成就,福报不够无法成就。人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培养更多的福报,就要爱惜你的精气神。

要进入修行,就要舍弃很多不必要的东西,比如应酬,无效的社交。很多无用的东西在占据我们宝贵的时间。不仅要惜福,生活上也要简单,简单了才能有更多时间来深入一门。很多无用的社交活动,慢慢要停止。一个人能成就,就在于他的心,能安住做一个事情,也容易成就了。

我们的时间浪费,都是在小细节上浪费掉的,比如找东西,东西乱放,结果就到处找。还有看看微信,时间就过去了,看看电视,聊聊天,很多时间都没了。在家人为什么无法修行,因为干扰特别多,嘈杂,心不定。所以修行要保持寂静的功夫。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静默能仁的意思。就是要保持一份寂寞。

《清静经》讲,人心若清净,天地自归宁。世界上本没有事,只是人的欲望太强了,所以乱子特别多。人的欲望少一些,病也少了,人和大地宇宙也合为一体,病就少了。你心清净了,智慧就开发了。智慧是本来就有的,只是要怎么开发,就需要念经来开发。念经能让你的心清净下来,业障消除,智慧就开了。业消智朗。业障消除了,智慧就升起来啦。现在大家都搞佛学,不要变成研究和知识,一定要让心慢慢清净下来,这才是道。心要清净,身也清净,身清净,心神就安,心神安了,就能长寿,烦恼就少。这时你才开始正确地勇猛精进。不然我们很多精进,都带着杂质。你根本搞不懂你是在为欲望服务呢,还是为成佛服务。结果越精进,世俗欲望越重,那就糟糕了。应该越精进时,世俗享受越小,这才是对的。

转自:福安古观音阁 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福报       学佛)(五明学佛网:福报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