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非消极


   日期:2017/4/18 18: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们从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中看到英雄末路、情场失意、人生绝望者往往遁入空门,青灯黄卷,了此残生,如杨五郎、贾宝玉之流,因此,许多人便以为佛教消极遁世,与现代社会人们积极追求、进取的人生精神格格不入。其实,这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佛家因果说倡言自作自受,把行为的责任承担者归于行为者自身,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其主旨在鼓励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作自己的主人,行善积德,提高精神境界和生命层次,其精神颇为积极,避免了神意论、宿命论、机运论等的弊端。

  辩证地说,佛教徒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世俗的生活角度看,佛教徒是消极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则是积极的。

  佛教的宗旨是解脱生死,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利群生。正如佛教“四宏誓愿”所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也是所有学佛者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因为学佛就是要学佛所行。

  学佛是一项生命改造工程,佛陀是圆满了断德、智德、悲德的觉悟者。所谓断德,就是断除人类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杂染。

  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是因为生命中存在着很多烦恼。烦恼是来自于生命的内在,而客观条件只是造成烦恼的外缘。面对逆境是否生起烦恼,与我们的观念和修养有关。一个没有贪欲的人,欲望不会成为他的牵挂;一个没有嗔恨的人,嗔恨的种子不会在他心中发芽;一个没有愚痴的人,无明不会遮蔽他智慧的眼睛。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本有的清净自性才能得到显现,人格才能得到进一步完善,而这正是济世度人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常人的目标往往只是局限于个人或家庭,非常狭隘,而且追求的不过是财色名食位;学佛是为了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从生死苦海中获得解脱,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还要帮助更多的人寻求解脱,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人间有善、恶两种力量。在我们的人格里,这两种力量也同样存在。学佛,就是要开发生命中善的力量,使我们的起心动念,都和善法相应,使我们的慈悲念念增长。

  《华严经》中有一著名的偈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佛教的基本纲领,是佛教徒修持的根本依据。

  佛法固然博大精深,但在具体行持中,又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佛教强调持戒,即“诸恶莫作”,事实上,持戒本身就是一种行善的方式。如果每个人都不杀生,我们就不必担心受到他人的伤害;如果每个人都不偷盗,我们就可以夜不闭户;如果每个人都不邪YIN,就少了许多家庭纠纷;如果每个人都不妄语,我们就不必担心上当受骗;如果每个人都不饮酒,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

  而佛教菩萨乘更强调“众善奉行”,不仅要以持戒来利益众生,还要积极行善。善事不论大小,凡是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随分、随力、随时去做。像观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只要众生有困苦,就积极主动地为人分忧解难。对所有众生都视如己出,无有分别,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不求回报,不论得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行菩萨道,不仅要说法度人,更要以自己的德行和实际行动去感召他人,让所有人感受到菩萨的慈悲和智慧。菩萨的心量是常人难以度量的,菩萨在行布施时,不仅要施舍财物,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布施如此,六度万行莫不如此,为了众生的利益,牺牲一切都在所不惜。所以说,真正行菩萨道就意味着彻底的奉献。这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要尽未来际无有间断,广度众生无有疲厌。

  作为佛弟子,就要以佛菩萨为榜样,以佛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明确人生目标的前提下,积极追求真理,传播真理,从这个意义来说,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佛教认为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化无常,不足贪恋。佛经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不懈地追求财、色、名、食、位,犹如渴饮咸水,越饮越渴,越渴越饮;又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痒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却至。

  佛经上说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蕴炽盛苦。穷人因衣食愁苦,富人为贪欲煎熬,男男女女被欲火燃烧,人人都有烦恼。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短暂的,痛苦却是长久的。许多人麻木了,习惯了以苦为乐,犹如蛆虫在粪坑里也不觉得臭秽。

  觉者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但最终目的是“出世”。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净化、改造这个世间,庄严这个世间。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佛教从来也没有完全游离于现实的社会人生之外,它自有入世的一面存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所最为关注的就是现实的人生问题。佛教四圣谛的根本教义、八正道的基本内涵,无不以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为基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佛教的内核是一种人生哲学。

  “佛”不是全智全能、具有无上威权的至上神灵,而是自觉觉他的人生导师。佛教对出世理想的追求,不是通过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简单否定、一味逃避或故意轻忽,而是通过对它的热切关注、积极参与和努力改造来实现的。离开了积极的入世精神,超然的出世理想就缺少了根基,失去了意义。

  佛经上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就是说修行要在世间,觉悟也要在世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间,逃避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一个人要想成佛,除了具备般若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度众生,要以这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

  释迦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地藏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天生,不为己身,而求解脱。” 这种不怖地狱,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无畏精神,是多么勇敢伟大呀!

  在许多佛典中都体现了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可见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而是最具同情心、最大公无私的宗教,具有彻底的自我牺牲的服务精神,她要拯救一切众生,帮助他们脱离苦海。

  你要学佛,就必须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能与世间的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从而可知,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佛教是以出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心底无私天地宽”“无欲则刚”,因此更彻底、更积极、更无私无畏。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声色上的沉醉,谁会想到牺牲自我,普度众生,上求大觉,精进不懈才叫积极呢!

  佛教揭示 “人生无常”,认为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 名、利、食、色、权都是虚幻的,转瞬即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劝世人不要爱恋不舍这些虚幻的东西,因为“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本。劝人要少欲知足,自己的条件不够,却整日空思梦想,盲目攀比,岂不自惹烦恼? “少欲知足”是一种中庸之道,既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纵欲主义者,也不是故意挨饿受冻的自我虐待,而是达到幸福快乐的中道主义。佛教主张信徒以慈悲为本, 忍辱为行。对于名利、五欲六尘,是远而避之,绝不贪婪。

  佛教不拘泥于唾面自干,大乘六度,虽重忍辱,但舍身为法,也是佛教的教义。倘使暴力侵凌,正法有将灭之忧,在理喻感化都无效果时,佛弟子也会奋起勇猛大力,起来抗暴。如《因缘僧护经》所载:“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国,宁舍一村。”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佛教徒流血流汗,与全国人民一道同侵略者血战,甚至有僧人直接参军,“上马杀敌,下马念佛”传为佳话,你能说佛教是消极、不问世事的吗?

  佛教劝人要了解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道理,叫人不可浑浑噩噩,不要等闲白了少年头,这样人们才会爱惜光阴,努力去做一番有益世道人心、自利利他的工作。佛教认为“四大皆空”,所谓“我”只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原素暂时聚合体,人的细胞每一秒钟都在不停地新陈代谢,人的思想是剎那生灭,迁流不息的,所以说“无我”。

  佛教讲“无我”,并不是要人自暴自弃,而是希望人们了解,一般世俗的人所认为真实的“我”,其实是四大暂时聚合的假相,总有一天会因四大散坏而衰老死亡的。因此不必要汲汲于名利的追求,不必与人斤斤计较,要以宽让容忍处世待人。

  唯其有“无我”的认识,才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对义之所在,才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一个人能做到“无我”,他就不会损人利己,不会假公济私,能拋头颅,洒热血去做利国利民的大事业了。如林则徐、谭嗣同等伟人都是以佛法指导自己一生的言行。所以佛教是以“无我”“看破一切”为手段,去达到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目的。因为如此,他再也不会有名枷利锁的羁绊,能得到真自由、真自在,再也不会有患得患失的烦恼了。

  真正的佛教徒为利益大众,扶危救困,不仅仅是尽力而为,乃至牺牲应得的利益,放弃应享的权利,甚至牺牲一己的性命而不惜;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的,比比皆是。

  佛教中心思想为大乘学说,简要说来即追求佛理,而发最大同情心(大悲),使同胞同类从迷津中觉悟,追求真理;发最大牺牲心(无我),以服务同种同类。其结果达到个人体证真理,全人类体证真理的目的。并且佛教徒持戒的真义就是不损害他人,且利益他人,这还不算积极吗?

  其实佛教是一种进步的积极思想,她主张和平的言论,至今都是闪闪发光的真理。但是佛教从本质上来讲,那是“出世”的,因为她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苦”相;但她也不反对人们去过世俗的生活,不过对事业和物质的追逐,不能是为了满足那膨胀的私欲,而是为着利益人民大众,利益国家,利益整个杜会。就是说,要以“出世”的思想去做入世的事业。

  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设想,如果每个人都真能这样做的话,社会就没有了欺诈,没有了贪欲,而只讲奉献,这样的佛教,她本身不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的力量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因果)(五明学佛网:佛教       因果)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善生经与人生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