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佛说十善业道经略说(十四)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


   日期:2017/4/12 23: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第六条是善名流布,也就是说能真实地这样做的人,他的善名会得到广泛地深远地流传。”“流”是流传,是横向、前后上下;“布”是分布,是纵向、左右周围。

  “善名流布”对修行人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保障?我们看过去的书籍中有这样的例子,说去某地找一个什么人很容易就能找到,现在我们去某个地方找一个人,如果没有非常确切的信息,恐怕找起来象大海捞针。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你找的这个人不是名人,他没有名气,不被知道,所以你找不到他。于是学生找不到老师,老师找不到学生,最后都得是老师主动去找学生,然后学生很牛,还要对老师考核,认可你了勉强听一听,哪里听不顺耳了,转身就走人了,这就是现在人的毛病。

  所以现在人的毛病就是心浮气躁,这个心和这个社会一样浮躁不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不适合学习,不适合进修,不适合修行。但是时代已经来到对所有投生在这阶段的人都有这样影响的时期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生死大事怎么办?如果环境不合适修行,我们就不修了吗?如果条件不具足,我不能去行这个善,那么我就不去做这个善了?

  有一日,我去某寺院遇到一位居士张姓大姨,她老伴去世的时候,没做通知就有十六位出家僧去为他助念。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一家笃信佛教,十余年来对出家、在家的同修师傅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人都拿他们家当自己家,进屋就吃饭,累了就去睡觉,他们真地把这个自己的小家当成是大家的家,大家也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没做通知能有十六位出家僧人到场助念,这是对很多人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啊!

  在佛教中的菩萨戒里,有一大部分叫饶益有情戒,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你受了菩萨戒,那么在四十里范围内所有的佛事你都要参与。有人来向你乞讨,你只要有必须得给,就算他在你前面晃过十次,和你要了十次,你只要还有就必须给。菩萨戒就是这样,遇到机缘成熟的人必须要救,必须去帮助。遇到想学的人,只要真地想学,就必须去帮助,必须去教授,这就是菩萨戒。

  我们现在能遇到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就像世尊住世的时候,魔王请世尊提早入灭的一个理由就是:没有人向你请法了。这句话当代的净空老法师也这样说,有人愿意学就多呆一段时间,没有人愿意学了就早些回去。古往的大德也都是这样,大众不懂得请法,没有人请法了就可以走了。如果有人请法,那么他必须要把这个教授解答完毕才能入灭。古大德遵循的也是这菩萨戒中的饶益有情戒的部分。

  就像过去和大家分享过虚云长老的例子。在虚云长老后期的时候,常常犯旧疾,自己躺在床上哎呦哎呦地叫唤。等有人来请法了,他马上坐起来,和来人仔细地讲,几个小时不动一下,等人走了,马上又趟在那里接着叫唤。这才是真正的大德,众生的慧业是最高最上的事情,其他所有东西都不能影响这一个,就算自己病体沉疴,依然可以巍巍不动地讲法,就像世尊入灭前一样啊!

  能真正地饶益众生、利益众生,这个人的善名才能得以流布,真正地利益众生,就已经在行六度,就已经是在行菩萨道了。所以这个“善名流布”表面上是说有个好名声在世间流传,但是实际是他在世间躬行菩萨道,得到广泛地认可啊!能恒常地在人世间行菩萨道,这是多大的一个保障啊!就差三不退转了。

  “第七是处众无畏,就是在很多人的面前没有畏惧、不害怕。”这个利益有什么好处?一个老师如果在人前说话都害羞腼腆,那么他怎么教学生呢?一个人如果处在众多的未知中,他能不害怕,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那么这个人一定有着勇猛无畏的精神。想在人世间行走,得有这样的无畏精神,如果这也怕、那也怕,这个想做不敢做,那个想学不敢学,那就不要学了,学也不会学到,害怕就不要做了,做也是瞎猫撞死耗子罢了。

  过去我曾说过,当我问谁想学超度时,只有两个人说想学,有几个人心里开始嘀咕,我能有这样的能力吗?我修行不够啊?做不好怎么办?于是同样都是这一群人,他们两个是最早学会的,而且都没有经过我直接面授,看我的过程他们自己就会了,只是后来帮助他们修改了一下。而有的人说了很多次,表达出要学的意思,但是不动分寸,就是不敢往前走一步,那么他就学不会,就算这个东西多简单他也学不会。为什么在这里提到了这个?这也是后一阶段我们首先要学会的东西,原因我不多说,到时候你们自己会知道。有了这个能力和没有这个能力,在以后的时候会有很大的不同,对你个人、家族都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不要等需要用的时候才想起要学这个东西,那个时候已经晚了,也没有人能安安稳稳地教你这个了。

  能在众人面前不畏惧,能真实地表达你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这样能更好的影响周遭的人加入进来。就像做广告一样,有的人敢拉下面子来做广告,而有的人不敢说一句话。大家都是人,你不少什么,他也不多什么,为什么他可以而我却不能?就是这个心量不够,心能力量不够。菩萨全名叫做菩提萨埵,翻译过来是觉有情,推广开来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和使有情众生觉悟。《普贤菩萨行愿品》里提到菩萨从众生中来,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也就是说,菩萨不在众生中度众生,那么这个菩萨就不能叫做菩萨。于是,这个菩萨也曾经是烦恼众生,也曾经是罪恶深重的六道凡夫,但是他在众生中觉悟了,看到众生也和过去的自己一样沉溺于痛苦烦恼中,想救度这些众生,怎么办?于是要去给自己做广告吧。就像《地藏经》中光目女遇到的那个罗汉,这个罗汉就是要去帮助众生,饶益有情,他已经在行菩萨道了,《地藏经》中叫‘福度众生’,以这样的方式来度众生,让众生得到利益福报,借此来度这个众生。他选择的广告方式是什么?次第,和乞食一样的挨家排,今天是这七家,一家挨一家地走下去,不分别、不拣择,撞到谁家就是谁家。这种广告方式很有效,但是受众面积就比较小了,一个大城市几十万人口,得十几万家,挨个轮的话,一天七家,什么时候能把这一个城都走完?这个面积就太小了,所以最后都得振臂一呼,能在大众中不畏惧、不害怕,才能做到这个。于是想做广告就得把自己的脸面丢下,总顾及自己的脸面,什么事都做不成。

  有的人常常和我说,今天谁说他怎么怎么了,那天谁又说他怎么怎么了。我就说,你要总这样,没法活了。人人脑袋上都有嘴,你能说话,别人也能说话,他说一句话你就当圣旨,别人说一句你也当圣旨,那这一生就是所有人的奴才了。这倒没什么,问题就是大家的观点不一样啊!他说这样对,那个人说这样错,于是你怎么取舍?小小不言的事情就无所谓了,这里可以随缘随顺,但是在大方向大原则上必须把握住正确方向。我们还没有到那种恒顺众生的阶段,不要学大菩萨恒顺众生的样子,因为大菩萨已经无我了,于是众生是自己,恒顺众生就是圆满自己的愿望,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我相在,我的这分无明还没破,恒顺个什么呢?恒顺也是假的。就算假装恒顺,也是强忍着罢了,这个是不对的,越了次第了。

  这里和大家沟通一个事情:往往很多人会这样说话,比如说,你看他这样的还学佛呢,这佛不能学了。这个话对不对?表面上看是对的,因为这个人做的不好,给佛陀丢脸了,实际上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不圆满,所以才来学佛,才想学圆满。就像学生不会这些题,才来学习这些知识,这样一来就会有过程,他没有掌握答错了,如果说你答错了你还学个什么呢,这就相当于你不会就不用学了,而忽略了正是因为不会所以才来学。

  正是因为我们不圆满,所以才来学佛。正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有贪嗔痴,我们知道自己有妄想执着,所以才来学佛。而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些了才来学佛,这就颠倒了。于是看到这个人做的不好、那个人做的不对,应该心生怜悯心,可怜这些人,而不能说这些人太可恨了,做的事情太无耻了。正是因为我们都不圆满,所以才需要学习佛法来帮助自己圆满,于是中途有人没做圆满,这是必须可以理解的。如果不能理解这些不圆满,就相当于把自己的路堵死了。

  “第八条就是所有因为伴随身体而来的财富、寿命乃至色力都安然快乐,辩论的才华具足,没有什么是缺少的”。“财命色力”是指我们能遇到的一切物质,在这里面更细致些,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所有,但是只能归我们所用,还不归我们所有。就像我们的这个色身一样,因为我们动了无明那一念,招引来了轮回生死,这个色身得到了。但是这个色身不归我们自己管,只是由我来用罢了。如果说归我们自己管,那么就应该能控制他。

  “身安道荣,心乐道升”,这个心不用总忙活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能从杂事中脱离开来才能更好地进入到对心地的修持中去。有的人他前顿吃完,后顿不知道在哪里。你说来修行吧,来学佛吧,他就会问了,学佛就有饭吃吗?于是贫穷学道难,因为这个身陷入在行苦当中出不来。

  “辩才具足无缺”,这个辩才对日后修行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辩才是智慧的外显。前几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辩才智慧,你或许能推敲思维到答案,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些简单的问题都没有答案,那么复杂点的生命和宇宙实相的答案怎么可能得到呢?简单的问题都不能求索出答案,复杂的问题就没门了。为什么引导大家进入到思考中,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希望大家都能跟随上,脑袋跟上、思维跟上、步子跟上,就会带到另一种思维模式中。进入到另一种思维模式中,你得到答案的能力就会增强,如果总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这个人必须给自己圈死,没有出路的。

  学佛要学的是那个活泼的圆融的变化莫测的东西,要打破自己陈腐的思维模式,从而进入到新的生命体验中去,而不是学固定的死板的固执的,这不是学佛,这是学执着、学轮回。所以辩才成就,对日后学佛大有裨益。辩论常常搞的是找对方的漏洞缺点,但是学佛是用这个辩才来找自己的漏洞缺点,能找到自己的漏洞缺点,拥有这样的能力那太好了,学佛一定是勇往直前,没有委曲相了。

  南无本师释迦佛

  南无本师释迦佛

  南无本师释迦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佛说十善业道经略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