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佛说十善业道经略说(五)


   日期:2017/4/1 14: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这次龙宫大会和海里的所有不同种类的众生各个差别,这一切的分别,都是因为这个心造作的,通过在身语意这三业根上造作善或不善来实现的。而这个心没有一个样子、形态 、颜色可以指陈,所以这个心是不能见到或者执取到的,只是因为这个心一动产生无明,无明妄起三细六粗,山河大地诸器世界、众生世界和因果轮回的众生就产生了。这所有的虚妄投射在一起形成这三个相续不断,就产生了有情众生和器世界;有情众生和有情众生间各种各样交互的业力纠缠,也就导致了诸法汇聚在一起;虽然诸法汇聚在一起,我们以为可以指陈出所有的东西,但是因为这个心是不能指陈的,不能用什么来标指,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陈白;所以这个心衍生出的万事万物如果向最根本处推求,都没有一个主体,最后在诸法中,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在,也没有所谓的法的执着。向最根本的地方寻求后,发现没有一个所谓的我的主体存在,也就没有办法系缚什么在这个虚妄的主体上,也就没有什么可执着的,这样一来哪里有我能和我所能的分别呢?”

  这“能、所”二字过去讲的很少,这次补充讲一下。什么叫能和所,比如说一个杯子因为他能装东西,你想让他装点水,那么这个杯子装满水了,也正因为他装了东西 ,杯子能装其他东西的能力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的手,这个手可以拿很多东西,但是如果手里已经拿了东西了,这只手就不能再去拿其他的了。这个拿着就是所, 这个没拿但是什么都可以拿就是能。在杯子就是能容和所容,因为能容所以他有用可以装东西,但是如果装了东西就变成了所容,这样就失去了再装其他东西的能力。

  我们的心念也是这样的,佛教用执着这两个字来描述。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比如说手里拿了一个什么这就是执,我们的心念也和这个手一样,拿了一个什么就失去了再拿其他东西的能力了。于是本来可以尽虚空遍法界的执,变成了一针一线的执,把一个大珍珠换了一个棒棒糖。怎么才能得到解脱自在?如果背包里的东西太多不懂得放下,就会被这个沉重的负担压迫着,直到某一刻自己不能承担这个重量了就产生了痛苦,所以这些痛苦烦恼都是因为看不开、放不下,所以才得不到自在。 想自在,那么要懂得放下,没有看开做基础,放下什么?能不能真正的放下!有的人把放下做的很好,什么都放下,但是就这个放下的念头没放下。于是这个执,就成了另外的一种执着,比我们外在的行为举止更难发现,更难改变。

  如果没有看开做基础,我们背包里的东西都丢掉放下了,于是当要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发现没有了,因为早就被丢下了,这样就会出现麻烦。就像我们说学佛要过这条生死的大河,怎么过河?你是打算游泳过,还是坐船过,还是走桥过?这里没有桥,没有人给我们搭这个桥,于是只能靠自己过这个河。我们跋山涉水的来到这条河前就是要过去,结果没有带工具怎么过河?就像很多人学佛,听到要放下、要放下,不能执着一事一物乃至一法都不能执,这个话对不对?对,但是不是给我们讲的,就像《金刚经》起步就是比阿罗汉还要高的阶段,起步就是从阿罗汉进入大乘菩萨位的问题,请问我们到达阿罗汉的阶段没?如果没有我们怎么在阿罗汉的阶段进入菩萨阶段?这些方法对我们有什么用?一点用都没有,徒增烦恼、横填障碍罢了,这就是法执。

  我们要过这个河就要先明了,要怎么过河?游泳过去,那么就带上游泳的工具;划船过去那么就要自己带船下水了。这个工具不管多沉重你必须背负,如果说学佛要放下这个过河的工具,这个法你都放下了,那么不用过河了,佛菩萨不会给你过河的机会,因为你什么都没带,只能淹死在里面。所以学佛要不要有执?要有。比如说念佛法门里的四种念佛方法之——持名念佛,就是执这个佛陀的名号,这也是执着,但是这是你过河的工具,这个都丢掉就是不想过河,就是不愿过河,就是不能过河,就是过不去河,就是了脱不了生死,就是出不了轮回。不是说只有念佛是这样的,所有出轮回的方法都是工具,过河是硬性标准,手段你可以自己选择。但是过完河了,你还要捧着这些工具吗,还要扛着那条船吗?这就是到达了破法执的阶段。所以很遗憾地说,我们还没有到破法执的阶段,因为连河还没有过去,法执你知道要破,但是你也得捧着、扛着、拎着、举着,什么时候了脱生死了,这个法才能放下,什么时候过了这条生死大河了,这些个工具不管对你过去有多少帮助,你都得放下,学佛亦然。所以大家要次第而进,次第而走,如果没有这些步骤,不按套路出牌后果是很惨重的。

  在四观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主体没有了,法也就没有依托。于是没有一个法叫做法,因为佛陀说的所有的法都是方便法,都为接引方便而说的法,都是以手指月的那以手标指,我们不是要看这个手指头,而是要通过这个手指头找到浩瀚清明寂静恒常地那个自性,找到用手指头指向的那个月亮。如果手指都不用了,那么这个自性怎么找?我们如如不动的那个法身自性怎么找?没有佛陀出现于世告诉我们这些道理,我们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都不知道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没有佛陀出现于世为我们辛苦讲法,我们这些人都不知道生命的真相与宇宙的实相。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虽然大家造作的行为不同但是却都要追寻自己造作的业力,招感到不同的境界和事物,而在这个究竟实相中来说,实在是没有一个所谓的主体存在,也就没有一个始作俑者;所以说这一切衍生出来的法,都是如来藏性的功用,虽然没有一个主体可以指陈,虽然没有一个我在里面起伏牵绊,但是这所有的法都是来自我们的真心性中,所以所有一切世出世间的法,都是不可思议的佛法。”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自性因为没有办法指陈,也没有一个什么样貌,没有一个什么颜色,但是却又如如不动,并且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包,所以表面上来说,自性没有办法描述,是虚幻的。这个道理有智慧的人知道了,就应该努力的去修行善业,这样才能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以后投生到不管什么样的世界,都会样貌端正,六根齐备,被人见到也不会感觉厌恶。”

  “如”就是像的意思,也就是说像是虚幻的,实际上不虚幻,只是因为拿不出来、描述不出来,所以才用这个幻字来形容,但是这个如字一加,就直指如来自性的如如不动了。

  “蕴处界”分别是五阴,也叫五蕴,就是心经里面的那个五蕴皆空,分别是色、受、想、行、识;然后是十二处:分别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加上对应六根的六种尘相。“界”是十八界,也就是界限的意思,十二处加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形成了十八个部分。这句话深入得说到,以后投生得到的不只是样貌端正六根齐备,人见了不会厌恶;更重要的是这蕴处界都端正无漏,这个福报就太大了;善根也会非常的深厚,眼不见邪色,耳不闻恶声,这都是要经过努力的修持善业才能得到的结果。佛教讲因果,也讲不要求无因之果,世出世间都没有这样的道理。于是这个种子真实的种下,就是真实的种下,就会得出这样的结果,而如果不去种,只妄求得到果实,这样也是没有办法得到的。

  南无本师释迦佛

  南无本师释迦佛

  南无本师释迦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佛说十善业道经略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