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三细相六粗相


   日期:2011/1/19 17: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细相六粗相  (共一集)  2008/1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2004集)  档名:29-144-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九段「无上慧菩萨」,偈颂第二首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诸佛所得处。无作无分别。粗者无所有。微细亦复然。】

  这二十个字意思很深很广,这是像方先生所说的高等的哲学、高等的科学。我们先把清凉大师的开示念一遍,清凉的《疏》:「次八中分二」,次八就是第二首到第九首,这八首偈颂。八首偈颂里面分为两大段,前面六首是「内证德」,后面两首是「外化德」,这个很好懂,前面六首偈是讲菩萨自己修证,后面是教化众生,后两首是讲他教化众生。「前中亦二」,前面又分为两段,「前偈」,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一首,「正明证入」,后面五首就是从第三首偈到第七首偈,这五首偈是「照境显理」,这是先把段落交代清楚了。我们看这首偈的注解,「今初」,这就是刚才念的这首偈,「即菩提涅盘」,菩提涅盘从哪个?就是处,经文上『诸佛所得处』,这个「处」就是菩提涅盘。「以无所得,得菩提故」。处在这里接著,「处即涅盘。本觉自然,故非造作。悟亦冥符,则智无分别。三细已尽,六粗亦然。又不可以识识,故无粗者。不可以智知,故无细者」,这是粗细都不可得。「又有能所证,名之为粗」,这是解释为什么叫粗,为什么叫细,有能证所证叫粗,「无能所证,目之为细。皆言语道断,故并无之。菩提涅盘,绝心行故」。这一段文是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如果我们不细心去体会,还是很难理解。

  学佛终极的目标是要成佛,这个地方就为我们说出来,诸佛是菩萨修行到圆满,证得佛的果位,所以叫「诸佛所得处」,清凉跟我们讲得很明了,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菩提跟涅盘。什么叫菩提?什么叫涅盘?这个名词的意思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菩提、涅盘都是梵语,翻成中文,菩提是智慧、是觉悟,对於宇宙人生彻底觉悟,彻底的明白,这叫菩提。涅盘翻作圆寂、寂静、灭。四谛里苦集灭道,灭是什么意思?灭是烦恼灭尽,是灭烦恼。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静,也是寂灭。唯有妄想分别执著灭尽,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如来智慧德相就现前,圆满的现前,这个叫做涅盘。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涅盘就是死,所以很多人都说涅盘,佛入涅盘了,佛死了。死了不是涅盘,如果死了是涅盘,每个人最后都要证涅盘,哪有这个道理?证涅盘就成佛,不能说死了就成佛,这是一定要把意思懂得。入般涅盘确实不是死了才入,是活著时候证得的。所以涅盘又有两种讲法,叫有余依涅盘,另外一个叫无余依涅盘。有余依涅盘,已经证得涅盘了,身体在,还在这个世间,叫有余,这身体有余,小乘常讲的。阿罗汉证得涅盘之后,身体不要了,他舍弃这个世间,确实舍弃六道轮回,他到四圣法界去,这个身体没有了,我们叫无余依涅盘。可见得阿罗汉就生死自在,他想来就来、想去就去,随心所欲。

  这个地方所讲的涅盘不是小乘,这是大乘,而且所谓是一乘法,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他怎么得到的?这两句话很重要,「以无所得,得菩提」,菩提是本觉。我们只要有所得就得不到,你想想为什么得不到?有所得,这里面有没有起心动念?当然有,没有起心动念哪来的有所得!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全都有了。妄想分别执著是障碍,把我们的本觉障碍住,所以它不能现前。必须是障碍去尽,本觉就现前,这就得菩提。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不能把妄想分别执著同时放下,这我们做不到,所以佛教导我们逐渐的放下,也就是次第放下;不能顿舍,就慢慢舍。先舍执著,对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真正做到你就证阿罗汉果。这还是不容易,所以我们在执著上也得慢慢的放,先把它淡化。执著,对人对事对物有轻重不同,譬如我们把财看得很重,就是对财特别执著,你断烦恼要从最重的先断。就像治病一样,人得了病,一身都是病,这个病是要命的,先治它,先把这个治好,其他的病不是很重要的,不会要命的,再慢慢的治,先治最重的。佛教给我们断烦恼也用这个方法。我们如果对色看得很重,你就先在色上下手;对权力看得很重,你就在权力上下手;对名誉上看得很重,你就在名上下手。所以说每个人不一定,哪个烦恼最重、执著最重,先从它下手。首先淡薄,一年一年的淡薄下去。总而言之,断第一个烦恼是最难的,最不容易的。第一个烦恼是最重的执著,慢慢的淡薄了,对其他的执著就很容易,头一关过了以后,那就轻松多了,往后菩提路上就一帆风顺。

  总之就是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要晓得这个东西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我们能执著的分别执著心也不是真的,所执著的外面这些境界也是假的,实在讲是一场空。为什么这么难断?甚至於在大乘教里面受过长时间的薰习,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依然还是放不下,这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深,堕落在六道里面的时间太长,也就是说我们这些烦恼习气真正叫根深蒂固,很不容易把它拔除。可是修行证果又非拔除不可,同学们要很认真的来干,为什么?佛说得很好,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这是世尊勉励我们的话。我们在这个地方拔除,到极乐世界的品位就大幅度的上升。如果带著这些重业到极乐世界,是没事,极乐世界寿命长,慢慢在那里断,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向上提升。也就是极乐世界是不错,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但是他进步慢。我们这个世界可以大进大退,你真能够忍得住,那个升的幅度就很高,一下就上升。忍不过,忍不过就下降。升得也快,降得也快,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晓得,为什么不在这个世间提升?咬紧牙根,要舍。

  章嘉大师当年教给我的放下,修行证果的秘诀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了,我们现在从经教里面看破、明了了,但是没有功夫,为什么?功夫是放下。经上给我们讲的贪瞋痴慢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都懂得了。贪瞋痴慢从哪里生的?从妄想分别里面生的。底下就讲到,这里讲到三细六粗,这就说明我们的贪瞋痴慢怎么来的。知道它是假的,就应该认真的把它断掉。对人、对事、对物,对世间、对出世间,都不要执著,然后再提升,我也不分别了,到不分别是菩萨地位,不执著就是阿罗汉,到不起心、不动念,菩提涅盘就圆满证得。其他的都是假的,都是轮回心造轮回业,总是出不了六道轮回,学佛也不行,你没有功夫的话,学佛出不了六道轮回,只是在佛法里面结个善缘,种一点善根,来生来世遇到佛缘再接著干,这是事实真相。要知道我们每一位同学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学佛,为什么没有出离六道?就是没有真放下,或者是放下得不够,你放得少,你的习气还很浓,还常常起现行,所以没有能够出离六道轮回,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在也总算是知道不少了,往生真正的条件是念佛三昧。什么叫念佛三昧?《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个人决定往生。我们现在有没有能做到一心不乱?严格的讲,一心不乱不容易。什么时候才到一心不乱?证阿罗汉果才到一心不乱。这样看起来,我们学净宗,这一生想成就就没指望了。确实有不少人提出这个问题,好在我们现在念的这个本子是罗什大师翻译的,他老人家翻一心不乱,我们看看玄奘大师的翻译本不是这个字,玄奘大师是直译,照著梵文的原文直接翻译,那是正确的。玄奘大师的译本是怎么译的?叫一心系念。那这就好办,它不是不乱,一心系念。一心系念是我的心常常念著阿弥陀佛就行,那就容易太多,我们真能做得到,一心不乱可做不到。我们想,鸠摩罗什大师是不是翻错?说老实话,没翻错,一心不乱是什么?在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是一心系念,一心系念就是我们讲的功夫成片,心里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其他的念头都没有,这叫一心系念,这个我们能做到。佛来接引的时候,首先佛放光照你,一加持就把你的一心系念提升到一心不乱。他没翻错,祖师讲的也是实话,不是假话。所以这两种译本一对照,我们就放心,我们也就明白了。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经要听,为什么?听经明理,听经也是修行,修什么?修定修慧。怎么叫修定?我们一心在听经,杂念放下了,妄念就少,这就是定。天天受经教在薰习,智慧慢慢就增长,就逐渐了解,这是定慧等持。我们每天在一起这两个小时,就是修定修慧。

  这是讲得菩提,需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放下之后,「本觉自然」,这就是解释『无作无分别』,你的智慧自然现前,因为它是本有的,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是真的,他从哪里看?从你本觉自然看,这是真的。可是你现在为什么不觉?本觉变成不觉,那就是因为你有烦恼、分别、执著,这底下讲三细六粗,所以你就变成不觉。后面两句讲到『粗者无所有,微细亦复然』,这是讲到三细六粗,这是法相里头的专有名词,三细相。什么是三细相?「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三细。」我们先说根本无明,惑,惑是三障之一,惑业苦,惑是迷惑。惑是什么?惑就是无明,这里讲到无明的根。无明,你本来是明,现在不觉,你本来是本觉,本觉现在不觉了,不觉就叫无明,觉没有了,你对於宇宙人生万事万物,你都不知道。多少科学家在研究,有没有把事实真相解开?也不知道,没有把握,都是在猜测,这个问题很严肃。佛经里面讲的是真的吗?凭什么?凭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他不是推想,他不是研究,他是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释迦牟尼放下了,阿弥陀佛也放下了,毗卢遮那也放下了,祖师大德当中放下的也很多,放下就是佛。在中国佛教里面众所周知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一个不认识字没念过书的人,放下了,他放下的境界,跟诸位说,跟阿弥陀佛、跟毗卢遮那、跟释迦牟尼完全是平等的,同一个境界。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以佛身示现,六祖能大师是以祖师的身分出现,这就是《观世音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完全是在平等境界当中,这个我们要知道。

  根本无明是什么?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什么是妄想?起心动念。因为你的自性清净心从来没有过起心动念,所以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想,你看看佛给它上面加个妄,它不是真的,这个字很重要。既然知道是妄了,知道妄怎么样?知道妄应该把它放下,这就对了。妄,这个妄想从哪里来的?这个妄想几时生的?妄中又加妄,那就叫什么?愈迷愈深,那就错了。你知道妄就赶快丢,没事,不要在妄里头再生妄。我们现在凡夫是功夫不得力,境界不能够提升,关键就在不肯把妄放下,而在妄上头再加妄,麻烦在此地。我们在之前学过贤首大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我们在一起学习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我们总共用了九十六个小时学习他这篇的著作。真正在贤首大师开示里面,如果我们明白了,有体会了,那好!都是佛来的,他不是假的,像贤首、清凉都是契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都是诸佛如来,他们跟六祖大师没有两样,对於《华严经》,你看造的这些疏、造的这些论、造的这些钞,给我们解释,我们依靠这些参考资料,才能够真正对於佛说的经义能够契入,能够明了。可是真正契入,就像《还源观》上讲,你得放下,然后你见到事实真相。

  事实真相是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什么?就是见自性清净圆明体。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真的,它是个圆的,它没有大小,它没有去来,它没有生灭,它能生万法。这一句要记住,万法怎么生的?万法是从妄念生的。所以万法是什么?万法不是真的,《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得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说明什么?万法是虚妄的。《般若经》的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什么?这是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不要说十法界里面是这样的,一真法界呢?一真法界也不例外,也是这样的。那我们要问,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有没有?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为什么?相有性无,所以它是幻相,事有理无,你得要清楚,明了之后,你得大自在了。你在这个相里面是游戏人间,你心地干干净净,那真的是快快乐乐的,你所表现的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为什么?对事实真相一点都不迷惑,不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清凉大师讲的四无碍的法界,这叫你得到真实受用,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必须放下之后你才能得到。你要不放下的时候,你有忧虑,你有烦恼,你有痛苦,放下就没有了,放下是正确的。

  所以要晓得,这个宇宙跟我从哪里来的?根本无明来的。诸位要记住,根本无明就是起心动念,你看《还源观》里面第二段就讲「起二用」,二用是什么?宇宙出现了,宇宙这个幻相出现了,再来就是我出现了,我从哪里来的?我出现了,我跟宇宙是同时出现。这个跟现在科学里面讲的完全不一样,科学讲宇宙是从大爆炸出现的,人类的发生大概有几十万年的历史,逐渐进化来的,这在佛法里讲不通。佛法说宇宙跟我怎么出生的?一时顿现,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就是时间跟空间都不存在,都是假的。什么时候出现?当下一念,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就是现前的一念。你这一动念它就出现,你不动念它就没有了。我们现在这个念头是一个接一个没断,如果念头断的话,这个现象就全没有了,好像我们作梦醒过来了,那个梦中境界全没有了,梦中那个意识境界你就断掉,一断掉它全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有两句话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就是把六道轮回比喻在作梦,只要你一醒过来,六道就不见了。我们是在梦中,没有醒过来。醒过来之后,你再找六道找不到了。

  起二用,它为什么会生起?只要你有这个念头,你又在起妄想分别执著,你怎么老是放不下?你要晓得,它为什么会起这个东西?自性里头本来有。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讲清楚了,你看他开悟了,他放下了、觉悟了、明白了,他向五祖忍和尚提出报告,他说「何期自性」,没想到自性,「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著;「本不生灭」,不生不灭就是涅盘;「本自具足」,这句话非常重要,具足什么?具足这个世界,具足我这个身体,它本自具足。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它不起现行,没这个事情,确实是清净圆明体,我们就是体也不说了,确实叫清净圆明,那什么都没有。清净圆明就是净土宗里面讲的常寂光,常是不生不灭、是永恒,寂是涅盘,光是菩提。它本来是这个样子的,没有现象,没有物质,也没有精神,可是能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本来里面就具足万法,就具足我这个正报,它就具足。只要起心动念,它就出来了,起心动念就是他老人家末后所说的话,能生万法,「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万法怎么生的?万法是起心动念生的。

  起心动念,现在科学里面讲的波动,这是极其微细的波动。我们以前学经教学这么多年也没有搞得清楚,所以讲不出来,没搞得清楚怎么能讲得出来?这是到这两年,我们看到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恍然大悟。从前诸位听我讲经,我讲到这个微细只讲到《仁王经》的例子,因为《仁王经》是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就学过。《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我们以前都是讲这个。但是我讲这个讲得很多,我有疑惑,我说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的速度要比这个快,为什么会比这个快?因为光的速度比《仁王经》上讲的速度快。显然佛是随顺众生举了一个浅显的例子,让大家知道这是虚妄的就好了,不要当真,实际上,现象的生灭的程度比这个快得多。到弥勒菩萨做报告的时候,我们就体会到,弥勒菩萨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就是惠能大师所讲的能生万法,万法是这么生的。

  再讲到三细相那就更细,三细相是什么?就是这个一念,念念成形。我们现在算出来,就算弹指,我们一秒钟弹得很快至少弹四次,三十二亿百千念再乘四,我们把它算出来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就一秒钟,一秒钟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的生灭。再个三细相,再乘三,就是那一念当中,那一念当中有三个现象,有业相、有见相、有境界相,境界相才是成形。这一念怎么成形的?先是讲业是动,业相就是动,一波动的时候,它就产生一个见相。我们把这个念一念:「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这句话一定要清楚。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一句就是能大师讲的这三句话。「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业就是动,因无明,无明有没有原因?没有原因。无明什么时候起的?没有时间。无明在哪里起的?没有处所,这给你讲真话。它要是有原因、有时间、有处所起的,那它就变成真的,它不是假的了。给你讲的,他说它是虚妄,从真起妄,妄不是真,所以《华严经》上讲妄想,这个时间是太短太短了。所以「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就变成业相。业相是什么?就是波动的现象,最初是很微细。所以《起信论》上讲,「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在这个极微细动的时候,你要不理它就没事,它自然就静止了。你要是「这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好了,它愈来愈大,振动幅度愈来愈大,这就麻烦了。所以大乘教里面,佛说「真如不守自性」,这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没有守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是不动的,自性是清净寂灭的。它这个动,你管它干什么?你不管它,不就没事了吗?就是管事管坏了。它为什么要动?什么时候动的?宇宙什么时候起来的?搞这些,愈搞愈糟糕,全是你在打妄想,全都不是事实真相,佛讲事实真相就在现前这一念。因为你不守自性,所以它念念相续。你要守住自性,守住自性是什么?根本就不理它,就是什么?我就不起心、不动念,你不就回归自性了吗?你不就成佛了吗?你不就证入常寂光了吗?

  有业、有动,有动就产生见,这个见就是《还源观》里面的起二用。见是什么?见是见闻觉知,境界就是现相,就是物质现相,见就是精神现相,你看精神跟物质就起来了。这里讲的是先有精神,后有物质。弥勒菩萨讲的是先讲物质,后讲精神,他讲念念成形,形是境界相;形皆有识,识是见相。到底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给诸位说,是同时的,没有先后。你想想看,那么短的时间,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的振动,在这一个振动里面,你还分三个现象。你看振动,精神现相出来了、物质现相出来了,你知道这个多少微细?一千二百八十兆再乘三,这是什么?这是三细相,太细了,愈说愈细。

  我们先看「见相,见初动之相也」。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你见到初动之相?佛讲的是大乘圆教八地以上,八地菩萨叫不动地,这个微细的波动他觉察到了。七地以前知道,怎么知道的?像我们现在一样,佛在讲经说法时告诉我们,我们知道有这么回事情,不是我们亲证的境界,要到八地才亲证,真正证实这个事实真相。这个现象还有个名词叫转相,「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这个能见就是见闻觉知,所以三细相里头有见闻觉知,有见闻觉知一定就有幻相出来,这个幻相就是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这个境界是初动的境界,「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这就是三细相。这个很好,把弥勒菩萨「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八个字解释出来,三细相就是解释这个。

  这是佛经里面讲的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他能够讲得这么详细。他具有科学精神,因为佛绝对不是说,佛这么说了,你们就相信,你们就接受,佛不是的,你们去亲证。什么时候你证得,那才是你的;你没有证得,这是释迦牟尼佛的,这不是你的。这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这个相极其微细。我们真如不守自性,我们还要追究这个妄,这是虚妄的东西,这个妄念什么理由生的?妄念什么时候生的?妄念从哪里生的?这就变成六粗。所以在三细相是一真法界,没有六粗,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如果你再一追究这虚妄从哪里来的,这境界立刻就变了,真的像万花筒一样,你一动,它又变了,变成什么?变成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就有六粗相出现了。你愈是想知道,这叫智相。你要知道佛在《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没有智相,「无所不知」;如果你有知,那就有所不知。知是什么?知是分别,比妄想的波大(妄想的波是很微细),智这个波就形成。六粗相怎么来的?马鸣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六粗」,是从,「谓由」就是是从,「业相、转相、现相三细而生」。它为什么会生?因为你想研究它,你要问这个东西从哪来的?什么时候有的?好了,这一下这个波浪愈来愈大,所以智相出来了。

  这六个粗的,第一个是智相,「智相:谓依三细中第三境界相」,境界相就是念念成形、形皆有识,「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相」。三细相现前,他不明了这是自心所现的相,他要去研究它从哪里来、研究它几时来、研究它为什么会有,好了,这个麻烦就来了。所以妄起分别,分别就是有染净,所以十法界里面就有染净,四圣法界是净土,六凡是染土,就是染净。没有善恶,四圣法界没有善恶,有染净,因为他只有分别,他没有执著。到六道凡夫里面去,那就是染里面,染里面有善恶,净里头没有善恶,染里头有善恶,善就变成三善道,恶就变成三恶道,就这么回事情。所以有执著就有善恶,有分别就有染净,分别执著都没有,善恶染净也就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那就回归到三细相。回归到三细相的时候,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我们一般讲一真法界。如果真正能够入大乘佛法少分,你对於现代这些科学跟哲学上所说的,你就知道它的问题在哪里。科学,许多问题不能解决,宇宙是从大爆炸,是假设的,为什么?没办法自圆其说。人类是从微细胞动物里头慢慢进化出来的,这个也不能自圆其说。进化为什么不能都进化成人,还进化到畜生?是猴子进化出来的,那现在为什么还有猴子,它为什么不变成人?所以很难自圆其说。佛法里头没这个东西,佛法讲一时顿现,什么时候?当下。当下这个时间多长?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三细六粗就从这个地方演变出来的。

  我们现在也体会到古人讲的,真如不守自性,这句话讲得太好了。守自性是什么?守自性就没有妄念,就不去分别执著了。不守自性才分别执著,才要追究它什么原因、几时、在哪里发生的,我们世间人现在都有这种习气。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有没有这个习气?没有,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他如如不动。你要问他,他什么都知道;你不问他的时候,他什么也不知道,这很奇怪。为什么不问他什么都不知道?他的心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为什么问他,他什么都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怎么不知道!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有所知就有所不知,你知道的很有限,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都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把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障碍住,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什么是智相?《起信论》里这么说,「智相:谓依三细中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相,於净境则爱,於染境则不爱,是名智相」。这境界里头,这里头没有善恶只有染净,这是十法界四圣法界的境界,他还有相续相,他要没有相续就好了,没有相续的时候,他就不会堕落。所以第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分别」,所以智相就是分别,三细相是起心动念,这个要搞清楚,那是很微细的振动,起心动念。智相就粗了,他就有分别。於爱的境界他就生乐,不爱的境界他就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是名相续相」。因为相续,所以这个幻相(虚幻的世界相)它不断。智相、相续相并不稳定,它动的时候不稳定,就像万花筒一样,所以它千变万化,这就是《还源观》第三条讲的「示三遍」,这个现象我们要知道。第一个就是智相跟相续相「周遍法界」。我们这个念头,分别的念头,起心动念的念头,分别的念头跟执著的念头,再微细的念头,不管是粗念、细念统统周遍法界,这是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到的,你就晓得它速度多大!物质境界里头速度最快的,光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电磁波的速度跟光差不多,可是不能跟我们念头,就是起心动念是细念,分别执著是粗念,不能跟念头这个波比,念头一起来,这个波立刻就周遍法界,绝不是物质波动所能够相比的。

  第二个特性是「出生无尽」,随著你的念头,外面这个境界在变。我们常讲,善的念头、清净的念头就变成净土,染污的念头、不善的念头就变成我们现在地球上这个样子,这就是相宗经论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起心动念,所现的;变化,变化是识,识是什么?识是分别执著。我们要想把地球变成极乐世界,能不能?能,在理论上讲能,只要地球上的人都能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所以环境是随著我们念头转的。我们念头不善,这环境就变成很恶劣;念头要是善的,这环境就变成很美好,就这个道理。从哪里转?从我们自己内心去转,这个要紧!如果我们从外面转,叫别人转,永远没希望,一定要从自己内心转,为什么?因为环境是我自心变现的。你的环境是你的自心变现的,他的环境是他的自心变现的。我们现在三个人都在一起,我们所变现的各个不相同,但是又相似,这个相似叫「同分见妄」,见是看见,妄是妄相,同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环境感受不一样,那叫「别业见妄」。诸佛菩萨如果跟我们在一起,他跟我们在一起,他现的也是同分见妄。他的感受呢?他的感受跟极乐世界一样。他看的时候,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佛,在这里造作一些是糊涂佛,所以他不起心、不动念,他的心是清净平等。那我们凡夫,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我们看到善人欢喜,看到恶人讨厌,你就在造业,你就堕落了。我们把这个当作是真实,佛菩萨看到是幻相,那怎么会一样?所以智相、相续相这两个是讲分别。

  下面讲执取相、计名字相,这两条是讲执著,愈来愈严重了。「执取相:谓依前相续」,依前面的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著故,是名执取相」。这里面最重要就是心起了著,著是什么?我们说个简单的,诸位容易懂,控制、占有,这是执著。你想控制他,对人、对事、对物,只要有控制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那就是执著。没有执著,就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更没有占有的念头,你才能随缘,随缘你就得自在。你有控制,你有占有,你就有苦头受了。这是六粗里前面两条是分别,后面两条是执著,最后两条是造业受报。如果我们在境界里面,心不起执著,这是什么人?阿罗汉,你在六道里头教化众生真得大自在,那就是《还源观》第四条教给我们四种性德。《还源观》第三条的三遍,最后一个我要说一说,我们都得把它记住,包含空有,你心量多大!「含容空有」,含就是包含。含空,包含空,就是我们讲的「心包太虚」,容有就是「量周沙界」。你本来的心量是那么大,遍法界虚空界是在你胸中,在你心里头。现在心量变成这么小,连一个人都不能容,一个物也不能容,你太苦了,本来没有苦,是你因为迷惑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全是假的,统统没有了,它自然含容空有。

  了解事实真相,应化在这个世间。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这是四德,这个四德是性德,众生有感,他自然有应,一点勉强都没有。第一个是「随缘妙用」,随缘,随著众生的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菩萨就应。妙用是什么?妙用就是他虽然应化在我们人间,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妙。起作用的时候跟我们完全没有两样,好像他也有妄想、也有分别、也有执著,他那是什么?那是假的,像唱戏一样表演的,实际上完全没有,叫妙用。第二个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给世间人做好样子,叫「威仪有则」。威仪是行住坐卧,则是原则,他有原则、有规矩,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那就是则,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个都相应。如果讲得更简单一点,在中国就是五伦八德,他自自然然的,他不会违背,像孔子所说的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纯熟了,随心所欲,与五伦八德完全相应,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第三,那也很重要,这是性德,每个人都有的,「柔和质直」。柔和表现在外面,谦虚、恭敬,对人、对事、对万物都是那么样的谦虚、恭敬,柔和。质直就是真诚,没有一丝毫虚伪,对一切法、对一切人。末后一条,第四个「代众生苦」,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在六道轮回里头受苦报,这些菩萨到这里来应化干什么?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无非为这个而已。所以《还源观》里最精彩的就是前面这四段,后面两段是教我们修行。

  所以我们要学,学把控制、占有淡化,常常想到:我到这个世间来,什么也没带来,将来我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去。在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过眼云烟,一切都随缘,何必要控制?更何必要去占有?占有是错误的,为什么?占不到。这么多年来,我在讲席当中讲过很多遍,人要觉悟,人不是说死了你才真的觉悟,死了也不觉悟。可是我们常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说我们每天晚上都死一次,你睡觉睡著不是等於死人一样吗?人在睡著的时候,人家把你抬走你都不知道。你在睡著的时候,试问这世间哪一样东西是你的?包括身体都不是,要觉悟!所以睡觉,宗门常讲「你会么?」会睡觉的他就觉悟了,他成佛了,不会睡觉的那就迷惑颠倒。会睡觉的时候就觉悟,晓得人生如梦,一场梦,时时刻刻都警觉自己,都提醒自己,这样才能够真正放得下,真正把分别执著淡化。只要这个东西一淡化,佛说得好,烦恼习气少一分,菩提智慧就长一分,真的互为消长。

  为什么我们今天不开智慧?就是我们天天长的是什么?天天长的是烦恼,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天天长,所以智慧就消了。如果我们这个东西少了,一天比一天少,一年比一年少。我现在教人,那是什么?那真有大福德的人,在这个世间第一等的福报,什么人?他什么事可以不要做,每天听经念佛。开头从哪里入门?每天听《华严经》,现在《华严经》我们已经讲了四千多个小时,一天听八个小时,认真听经,早晚念佛,早晚课念佛,早晨念两个钟点佛,晚上念两个钟点佛,这是一天十二个小时,这是世间第一等福报的人。如果这样子修,我相信两年他的心定下来,清净心现前。四年、五年,开智慧了,他要是求生净土,决定不在凡圣同居土,最低限度也是方便有余土。如果开智慧了,他就生实报庄严土。有这么大福报的人。这样福报的人有没有?有,很多,但他自己不肯干,他自己有业障。肯干,他只要有一笔钱,能够有五年的生活费用,五年可以不干事,找个山上盖个小茅蓬,他就在那里真干,我们现在光碟很多,他可以天天听,这样下来的时候,我相信,我估计四年到五年会开悟。如果要真有志同道合的三个、五个在一块修行,彼此互相照顾,能够请一、二个人烧饭、打扫环境照顾你,这是现在真正选佛道场,他怎么会不成就?没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修行成佛不难,只要你会。你想你每天八个小时听经,密集的听就不打妄想了,你不听经的时候就胡思乱想。我这一生当中还能得一点清净心,全靠著每天读经,每天跟大家来分享我所读经的心得,靠这个。所以成佛不是难事,修行证果不算艰难,就在乎你肯不肯干。

  第四「计名字相」,计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计较,严重的执著,不知道名字性空。我们看这里的注解,「谓依前妄执」,执著是虚妄的,不是真的,「分别假名言说之相,是名计名字相」。下面有个注解,什么叫假名?「假名者,虚假之名,谓依前执取相上更立假名也。已上四相,皆论起惑。」都是论起惑的时候,就是执取相里面讲的起心,我们讲控制、占有,他有这个念头。有控制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或者是我们讲过去生中带著这个习气,对於一切都执著,连这个假名也执著。这一执著,他就起业,就造业,所以第五个是「起业相:谓依前名字,执取生著」。执著取生著,这个著是什么?这个著就是控制占有的行为,这个不是意念,他真的控制、真的占有了。真控制、真占有就造业,这起业相,「造种种业」。造业,我们真的可以说无量无边的业习。凡夫确实这样的,从早到晚,尤其是现在的人,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而且确实有不少人念头不善,损人利己是在造业。我们学佛的人,我们舍己为人也是在造业。损人利己是造恶业,果报在三恶道,舍己为人是造善业,果报在三善道,都出不了六道轮回,这真的。

  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跟我们表现的是舍己为人,他不造业,为什么不造业?他没有念头,也就是说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这就知道了,没有分别执著就不造业。不造业,佛教的名词叫净业。他确实表现的给众生做好样子,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给众生做样子,他自己确实没有起心动念过,一切都是自然的,所以这是净业。净业的果报,没有开悟,就是没有见性,果报在四圣法界。他要是开悟,开悟果报就在一真法界,在实报庄严土,不在十法界里头。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知道。尤其现在这个乱世,真的到了最紧急的关头,我们能够有这个缘分的话,放下万缘好好的来修行提升自己。好好修行,头一个修清净心,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用什么方法放?我自己的经验,我的业障重,叫我静坐没有办法,为什么?会打妄想,伏不住。叫我念佛,念佛也伏不住,一面念佛,一面还是有妄想,功夫很难得力。所以我选择的方法是读经,不但读经,我选择讲经,因为讲经你就不能不认真,你要不认真的话,经文没有搞清楚,你上台就下不了台,我用这个方法来对付自己,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我干了五十七年,所以能够保持到现在这个清净心,这是我自己的经验。

  我这几年有这么个缘分,参与联合国做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么一桩事情,这个事是好事,是当前这个世间迫切需要的事情,我参与了,我做到什么时候为止?给诸位说,我做到明年为止。明年我还有个活动,有个大型的活动,做完之后不干了。我也去找一个地方,我跟外面隔绝,但是我还是继续讲我的《华严经》,天天读经,天天讲经,念佛求生净土。我懂得这个方法,我告诉别人,我自己不能不干,我自己会很认真的去干。可是我们讲经,或者还有一些愿意跟我在一起学习的,我常讲找个十个、二十个人,搞一个小道场。我们讲经有网路,用网路既可以独善其身,同时也能够兼善天下,就是跟外面不再往来了,天天讲经,佛学答问也没有了,不要再答问了,已经答问很多了,有问题找从前答问也许都可以找到答案。所以一定要认真干。我们将化解冲突的方法,促进安定和平这些理念、方法在联合国做报告、做介绍,大家都知道就行了。该怎么做?让这些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他们去做。

  起业跟前面的执取,这是我们要把它分别出来,前面执取是你有这个念头,没有行为,有控制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没有行为,这是在四圣法界,就是有习气,它没有现行。起业相,这里头「执取生著」,这是有行为,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他确实有严重的控制跟占有的欲念,所以他就造业了。末后是「业系苦相,苦即生死之苦也。谓业系缚,则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是名业系苦相」。这个就是六道轮回。造业必定感受果报,善业有三善道,三善道里面有不少修行人修定,佛法里面所讲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它的效果能伏烦恼。烦恼伏不住,你得不到定;烦恼控制住,人就得定,虽有烦恼习气,它不起作用。得定生色界天,生无色界天,所以四禅是生四禅天,四空定就生无色界天,这是四禅八定。色界天初禅以下的这叫欲界天,欲界有六层,我们一般世间人讲的四王天、忉利天,忉利天是中国人所讲的玉皇大帝,这两层天很容易去,为什么?修福就行了,有福报就能去,上品十善。如果再上去,再上去就是夜摩天,第三层,兜率天第四层,化乐天第五层,他化自在天第六层,上面四层还得要修一点定功,单单上品十善不行,所以他们也修定,这个定叫未到定,没有达到初禅的标准,达到初禅标准他就到色界去了。像我们讲考试一样,如果是初禅的标准需要一百分,满分,那他们不到,他们只有九十分,那就是他化自在天;要是七十分,那就是化乐天;六十分就是兜率天;五十分大概就是夜摩天,都不及格,所以他要修一点定,未到定。如果我们只修上品十善,没有禅定的功夫,也就是心还不能清净,凭著福报生四王、忉利。

  在佛门里面我们讲超度亡灵,你看看古大德,大家最熟悉的是梁皇宝忏,梁武帝请宝志公,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请他主持法会超度他的妃子,也只能帮助她生忉利天,为什么?修福。也就是我的福报可以给你,我的定慧不能给你,定慧是功德,所以功德不能给人,福德可以给人。我有大福德送给你,可以帮助你生天,但是往上去忉利天以上要有功德,少分的功德帮助你往上提升,但是不出六道,都不能解决问题。要出六道必须是把执著断得干干净净,从哪里开始?从控制、从占有,还有更微细的,从对立。这是我常常讲的,自从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我常常提出这个,我们化解冲突,冲突的发生是从对立。我们从内心化解与一切人的对立,不对立,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就对立不起来。对立是双方的,我一方不对立的时候,他就不能跟我对立。对人的对立要化解,对事的对立要化解,对一切万物的对立都要化解,要从这里下手。对立就是见惑里面的边见,然后慢慢的我执再淡化,不要执著这个身是我,过分重视这个身是我是很麻烦的。所以佛法里常讲,你要借这个假身体去修真,不要修身。人都为了这个身体健康,好好保养这个身体,错误。为什么?你身见放不下,六道出不去,再说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很严重的障碍。身体不能不照顾,不能过分的照顾。

  佛法里面锻炼身体的方法是拜佛、是静坐。诸位要晓得,止静也是养生之道,它是从意念、从清净心,所以心清净,身就清净。所以你看天天打坐修禅定的,他身体健康。虚云老和尚这是最近一代的,他老人家一百二十岁,他没有任何运动,他每天就是坐禅,有的时候一入定的时候,长时间的,三个多月他才出定,短的就常常我们见到的,一个星期、半个月,这是平常事,他自己不知道时间,半个月一出定的时候,他觉得时间好像才十几分钟,人家告诉他半个月了,他自己觉得很快。所以佛门里有修身的大道,所以我们要著重提升自己的灵性,比保养这个身体还要重要,这才能真的是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地方说「则有生死逼迫之苦」,这就是轮回,六道轮回。三细六粗,我们就学到此地。这首偈还没有讲完,现在时间到了,后面的我们下一堂课再学习。

选自净土法门法师专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唯识       三细相六粗相)(五明学佛网:唯识       三细相六粗相)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果煜法师:从中观看唯识 

 杨云唐居士:唯识别说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7.中观与唯识的不同基 

 单培根居士:成唯识论释义 

 韩镜清教授:略谈唯识学 

 王雷泉教授:《唯识抉择谈》提要 

 王雷泉教授:《法相唯识学》提要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一编《佛学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一编《佛学 

 周贵华博士:唯识与唯了别——一个“唯识学”基本问题的再诠 

 周贵华博士: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之分流—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