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佛教的人生观(一)


   日期:2017/3/30 8: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谓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认识,有时候也将基于这些认识所作出的取舍态度作为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既然是观点,就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由于正确的人生观是人生真相在人心中的正确反映,因此对人的一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的取舍,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而错误的人生观则相反,由于是人生真相在人心中的错误反映,与真理相违背,所以常常会误导我们对人生作出错误的取舍,从而会使我们遭受种种痛苦和失败。

  老法师曾说:“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诚哉斯言!所以,作为一个学佛人,应当对佛陀所宣说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有一个确切的了解。

  事实上,佛教的人生观可以基本包含在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中:一、从空间现象上来观察人的生命,其本质到底是什么?二、从时间演化的角度来观察人的生命,它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发展和演化规律?三、人生的意义何在?

  首先,从空间现象上来看,人的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现象由“身”和“心”这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在“身”和“心”这两个要素中,“心”是根本性的要素。当然这里的“心”不仅仅指能起种种思虑、分别的第六意识,而是指包含第六意识在内的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通过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我们可以现量认知外境;通过第六意识,我们可以对外境进行比量的思考和分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是更细微的心识;阿赖耶识犹如“仓库”,前面的七识都是在阿赖耶识中生起的。

  佛教认为,“身”和“心”只是生命的现象,而“身”和“心”这两个现象的本质是空性和光明的觉性。所谓觉性,就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佛性,在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典中称其为“般若”或“空性”,在三转法轮的经典中称其为“如来藏”,在禅宗称其为“心性”,在密宗称其为“大乐”、“光明”、“觉性”。觉性在不同的经典中名称也不相同,如《真心直说》中说:“《菩萨戒》呼为心地,发生万善故;《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金光明经》号曰如如,真常不变故;《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圆觉经》中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由是,寿禅师《唯心诀》云:‘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

  实际上,“空性”和“光明”是觉性的两个基本的不可分割的特性。在《七佛传法偈》中,毗婆尸佛偈说:“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意思是说,身体的本相就是空性,其本质就像魔术师幻化的人形一样,没有任何自性;从我们这个幻身中现起的种种心识也是空性的;善心也好、恶心也好,正当它们显现的时候,其本质就犹如虚空一般,找不到任何痕迹。尸弃佛偈说:“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意思是说,无论身心在造善业还是恶业时,身心的本质是虚幻不实的,身体就像水面的泡沫一般无有自性,心就像空中的微风一样无有实性,正当身心显现的同时,其本质就是空性。迦叶佛偈说:“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意思是说,一切众生身心的本性都是光明,这个光明无生无灭,而众生的身心都是从这个光明中幻现出来的,在幻现善恶身心的同时,无有任何自性。

  祖师大德说,空性和光明的觉性犹如水,而“身”和“心”犹如水中泛起的波纹。波纹实际上是水的显现,离开了水不会有任何波纹出现。同样,我们的身心是觉性的显现,离开了不生不灭的觉性,身心根本不可能得以显现。所以,身心是现象,觉性是本质。

  《金刚经》中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意思是说,如来的身心虽然显现在众生面前,但是其身心具有“自知自明”——也即一边显现一边安住于空性和光明的觉性中。所以,如来的身心是觉悟的身心。而众生的身心则不然,一边显现一边处在无明迷惑之中——虽然身体显现在虚空中,但是体内一片黑暗,并具有重量和质碍;种种心念虽然不断涌现,但对这些心念是从哪里生起来的、到底存在于哪里、消失于何处等一无所知。虽然众生身心的本质和如来一样,是无生无灭的觉性,但众生的身心尚未觉悟和苏醒,尚不具备“自知自明”。

  既然身体的本质是空性和光明的觉性,为什么我们不能体悟而是感到黑暗、沉重和质碍呢?佛说全都是因为妄想执著——也即是我们自己的心在自己身体的显现上附加上了一层坚固的妄想和执著!犹如对电视屏幕上的幻影妄想执著就会觉得这些幻影真实存在一样,当我们对自己的幻身妄想执著时,就会觉得幻身具有重量和质碍且一片黑暗。

  既然心的本质也是空性和光明的觉性,为什么我们对此也是一无所知呢?这是因为我们从来不去观察心的本面故!当我们能够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来处、住处和去处时,我们就会渐渐体悟心念的本质是空性和光明的觉性。所以,从空间现象上来看,“身”和“心”是人的生命现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身”和“心”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本质都是空性和光明的觉性!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修行)(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