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向死而生


   日期:2017/3/29 8: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2016年第4期 文/汪关生

  世间人之“向死而生”

  世间每个人都无不在“生”,故有了“生”之意义与价值追求;世间之人又无不面临着“死”,故而有了死亡的焦虑与恐惧。

  “向死而生”,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它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方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生命走向”中,死亡一直在场;或者说,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的《向死而生》一书,是其经历摩托车祸大难不死后的作品。车祸使他在病榻上躺了几个月,衣食无法自理,容貌也被损坏,只有大脑在不停地运转。亲历死亡边缘的体验,使北野武直面了生与死的考验,开始考虑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从对死亡的剖析继而演发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评论,乃至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类问题,他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以直面死亡为取向的尖锐思想和坦率语言,也冲击着一些读者的价值观。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将罹患癌症后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思考披露在自己的新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在书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脱去虚名与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他补修的七个死亡学分是:一、健康无价;二、一切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三、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四、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五、经得住诱惑;六、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七、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在人生经历生死考验的时候,李开复说:感受最多的不是事业,不是多少工作没做完,而是发现这些年来一直在外拼搏,陪伴自己的家人太少,而最大的遗憾是,在母亲失忆之前尽孝太少。

  以上两例反映的都是世间人在遭遇了人生重大生死考验后而重新选择的“向死而生”的方式,虽然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它们都是有漏的世间法,将来不知还要生生死死多少回。

  超越的佛教生死观

  宗教关于“生”与“死”的智慧就比较超越了,能让人们对“生”与“死”有一种深刻的体认,并由此生出健康、合理的“生”之准则和“死”之态度。基督教之生死智慧的核心是“死是罪的工价观和复活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有历史渊源关系,其最主要的生死智慧也是由“复活观”和“天园地狱观”以及“末日审判观”构成;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道教,从“生道合一观”出发,倡肉身成仙,永不死亡。

  佛教对生死的态度也有自己的看法。佛教认为,“生”与“死”都是众生因妄想执著所产生的虚幻业相,究竟来讲,众生的离念灵知、妙明真心是不生不死的。佛在《法华经》云:诸佛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此“佛之知见”就是指一切众生之“离念灵知”本无生死,本自具足“常、乐、我、净”之妙德。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佛教让人修行,以开发自己本具的如来藏,通过不断地“由迷转悟”“返妄归真”“背尘合觉”等,进而出离生死轮回“了生脱死”“究竟成佛”。

  释迦如来五时说法,皆为对治众生无量烦恼。所开演的八万四千法门,总括起来,不外乎律、教、禅、密、净五宗,前四者为通途法门,通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须靠自力断除如四十里激流一般的八十八使见惑,还要断除八十一品思惑,才能达到了脱三界生死的目的。这对博地凡夫的我等众生来说是断难企及的,佛陀悲悯一切众生,无问自说普摄群机乃至包容五逆十恶的净土法门,众生纵使无力断惑,但凭仗深信切愿,一念投诚,可感通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则能往生极乐;一生彼土,即得阿惟越致。

  综上所述,对一个净业行人来说,“向死而生”赋予的应该是最高级的智慧定义了。也就是说,“向死而生”中的“死”是指“往生”, 即舍去这一期的业报身,往生到由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建构的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临命终时的那一刻,就是我们在西方净土莲华化生(法身慧命诞生)的辉煌时刻。印光大师说“了君大事唯修净,畅佛本怀在往生”,所以,“往生”是我们这一生唯此为大的一件大事, 这一生就像一块跳板,由浊恶至净善,由愚痴到智慧,由凡转圣。这样,一个净业行人的“向死而生”,就是如何为往生作准备,如何积累丰厚的资粮以顺利往生。

  生信发愿 积累资粮

  历代祖师大德从净土诸多的经论当中概述出往生净土的资粮就是“信愿行”,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信,包括事相上的信心,即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相信阿弥陀佛的存在;理上的信心,即相信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不出我们介尔一念心性之外,也就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佛说“人有信慧难”“信是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我们这些没有智慧的业力凡夫要以谦卑的心态来仰信、遵信佛言。要像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说的那样:“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蕅益大师的“六信”(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也为我们展示了念佛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的特点,目的是要让我们相信,通途法门的因果法则是“断一分惑,证一分真”,而念佛法门则超越了一般的因果法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把阿弥陀佛全体果地上的功德接纳过来,作为我们凡夫众生自己的功德,是大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世尊说,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金刚经》所谓“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全体由阿弥陀佛无漏清净心呈现出来的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因此,我们一定要遵循佛言祖语,发起至诚至深的信心,才能与弥陀愿力相应。

  有了信心就一定要发愿,所发的愿要以“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作为参照系,这样才能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感应道交。对我等博地凡夫来说,能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愿就是最智慧的抉择了,应将此生作为自己无量劫来的最后一次轮回。我们所处的五浊恶世,八苦交煎,苦不堪言。人的生、老、病、死,念头的生、住、异、灭, 无情器界的成、住、坏、空,一切都是无常的。善导大师对我们苦口婆心地开示:“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平生后,入彼涅槃城。”所以我们要厌离娑婆,赶紧回家。

  相较于五浊炽盛、八苦充满的娑婆世界来说,极乐净土是一真法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具有种种无尽的庄严,是我们本有的故乡。从修道证果的角度来看,两土的难易苦乐亦有天壤之别,慈云大师归纳为十条: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修道难成苦,彼土但有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

  通过如上种种比较,净秽两土苦乐判然,常作如是观照,则能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贪恋三界之心自然就慢慢淡薄了,就能生起如彻悟大师所言的“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的虔敬净业情怀。

  单刀直入 恳切持名

  信愿生起之后,就要落实在“行”门上。“行”有“正”“助”之分,“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这四种念佛方法中,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因其最契合末法众生的根机,单刀直入,不假方便,诚如莲池大师所言:“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关于念佛的数量问题,大安法师常说末法众生妄念多,最好要每天保持三万声佛号,如果实在太忙,至少也要念一万声。印光大师如此开示念佛方法:“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信愿行三资粮中,信愿尤为重要。蕅益大师说:“信愿持名一行, 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大师还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能不能往生, 就看我们有没有信愿,如果不具足信愿,只是把念佛作为功夫去用,纵然能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一样,也不可能往生。

  检验念佛人有无信愿的试金石就是“作将死想”,印光大师常说要时刻将“死”字挂在额头。修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历境炼心, 将佛法落实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顺逆境都观想自己是将死之人, 如此就会慢慢生起恳切的生死之心,进而产生坚固的信愿。

  随修万行 同归净土

  《观经》上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谓“福能载道”“福至心灵”,作为净业行人,应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随分随力地奉行“净业三福”和“普贤十大愿王”。佛陀在世时,连“穿针之福”都勤修不舍,何况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福报浅薄的业力凡夫呢? 通过修持净业三福,可规范我们日常生活的知见行为,融摄通途的教法与世间的善法,涵盖人、天、声闻、缘觉及菩萨等五乘佛法,既能庄严国土,又可达到积累往生资粮、增上往生品位的目的。

  普贤十大行愿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本准则,其内容为: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其功行德用超胜绝妙,实为净业行持的一大辅翼,但对凡夫众生而言,却难以圆满受持,如是观之,更加凸显念佛求生净土一法的方便且究竟的功用。诚如唐译《无量寿经》所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意思是说:十方众生企冀作佛, 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超胜普贤愿行的妙庄严路,普贤十大行愿,只有到极乐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圆满。是故,净业行人当对其重视并力行之。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诚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人命在呼吸间,祈愿更多关注生命价值的同仁都能奉行净土法门的“向死而生”,从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生死       修行)(五明学佛网:生死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