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佛教框架体系(一)


   日期:2017/3/27 1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各位同修晚上好,我们在幻海迷局十方群用些时间唠叨一下《佛教的框架体系》的部分。过去常常敦促大家要自己建立框架体系,或许各位需要一个模版,所以我就抛砖引玉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部分内容。

  首先必须强调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这个框架体系?这是一个必须在分享前就要解决的问题。或许我们在学佛的路上,常常会出现云山雾罩的情况、会有似是而非的理解、乃至有的说法我们无法辨别对错契机与否,这都会对当下的行持有一些影响。

  在错的路上越努力行进,就会错的越离谱,这是南辕北辙的故事。可是我们历生以来携带的习气,却不会俯身低头承认自己的过错,于是我们需要一个超越自我情绪的是非标准、善恶标准来做为约束和行为规范,而如果我们还在依靠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去行事,自然这习气还会拖着我们去轮回,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超越自我情绪的体系。

  这个框架体系就像是一栋建筑的主结构,是主要的骨架,而余下的血肉砖瓦放在哪里、怎么放、怎么配合?就全部都要视骨架而定,如果我们的《佛教框架》不够强大,就会把一些东西排除在佛法以外,也不会理解佛法里一些我们暂时理解不了的东西。这个框架体系是每个学佛人都应该自我建立的,才能真正地回头对佛法做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深入地审视和归纳,这样的佛法才会帮助趋近完善,乃至获得完美。

  我们开始分享这个框架,此框架大略分三个部分:佛教到底是什么;佛法在研究什么;要如何行做。这三个算是非常粗暴的提法,若各位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自行丰富和完善,我这个只是抛砖引玉。

  一、佛教是什么?

  1、佛教定义。

  这个问题一百个人或许有一百个答案,从佛教诞生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我们却要试着去做一个定性,近代大师提出: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从而丰富了古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的提法。

  2、宗教定义。

  若我们回归宗教的本身就应该是教育体系,只是教育的内容和世间教育有了不同。几乎所有宗教都涉及到了死后的事情,也试图阐释宇宙源头等等,所以严格来说有些教派不能算在宗教里,只算是世间教育体系,因为并没有涉及到超越生死的范畴,只在人生这一段做文章,所以还不能叫做宗教。

  3、拆分细节。

  若我们以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来作为注解,那么这个注解里就包含了最少五个名词点,我们当对此五个点有一个交待和理解。这五个点分别是:(1)佛;(2)众生;(3)法界;(4)至善圆满;(5)教育。所以若我们想理解好佛教到底是什么,必须要对这五个问题逐个展开,并且真正地理解他,而非是只对某个部分有信受、对某些部分不信受,这种偏听偏信是不能成就佛教正信的,就更不可能促成佛教提倡的正见了。

  (1)佛

  我们在各种媒体渠道里获得了很多对佛的理解,乃至有很多人对佛做出了种种的定义,不过到底什么是佛?这是学佛人的第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决定了随后我们能不能学、怎么学、能不能有进步、怎么才能进步的问题。

  佛的定义。

  经文中对佛有了种种描述,其中有很多别名,那么佛到底是什么?简单说:佛就是觉。但不只是“觉”那么简单,前面加上了几个定语冠词:1、正等、2、正觉、3、无上。也就是必须达到了“无上的正等正觉”才能叫做佛。

  正等正觉。

  世间有人把觉极大化,认为你一觉就成佛了,可是在经文中我们明确地知道,正觉是阿罗汉的状态。阿罗汉果位的圣人就必须是有正觉,在他的见解上没有错了,从正觉开始到正等这条路就漫长了。只有到了等觉菩萨这了,才可以说他拥有了正等的正觉,这个等就是等与佛齐,在觉悟上和佛一样了。可是还有一个无上,到达无上的极端高度了,这个等觉菩萨的觉才可以真正的和佛一致,也就是只有成佛了才能和佛的觉悟一致。

  无上之处。

  那么佛的觉悟到底极致到了哪里?在种种赞偈中我们知道——佛是两足尊,就是理事圆融,就是觉行圆满,在觉悟上这只是一个侧面,而另一个侧面是在行持上,这二者都要圆满;若还有某些部分不够圆满,这个觉到极处最多是等觉,但是不能算做无上的正等正觉。

  我们听过这样的提法:佛是身口意三业圆满,这里就是强调了佛的行持上的圆满。那么还没成佛的众生来说,是否就是在身口意三业上不圆满?是否在觉悟的智慧上有不圆满?这两个方面我们一提就会发现一个很奇妙的问题,佛陀自说“成佛是无有少法可得”,也就是在觉悟这个上面就没什么增加,因为自性里本就是圆满的,所以六祖也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在自性里觉悟智慧是具足的。

  为什么我们却在轮回里?这条腿是健全的,可走路瘸,就是另一条腿有问题,是粗暴的说身口意三业不圆满了。所以对世间暂时没有成佛的众生来说,严格说来就是身口意这三个行持上还不圆满。这个我们理解了,佛教里的很多经典就很容易理解。自性是一致的,我们的自性和成佛作祖的那个自性一样,没有丝毫的分别不同,差别只是在于身口意上,于是学佛的路程,最后必然落脚在身口意三业的圆满上。

  佛是身口意三业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者,这样一来我们就理解,佛是宿愿度众,而菩萨可以发愿度众,这个愿是啥?严格来说愿就是意业。所以一切诸佛成佛,都是累生宿世的愿可以圆满了,在经文里常常看到: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候发大愿,如果做不到这一条我不成佛。这个若我们理解,那么就非常容易理解经文里提到的愿的部分,也容易理解佛的愿、菩萨的愿了。

  (2)众生。

  众生是佛教里的专属名词,原意是:众多因缘和合而生。就是有很多的条件约束形成的一个短暂聚合,这个聚合勉强可以叫做众生,因为这个聚合会败坏、会消亡,所以这个所谓的众生也在生灭变异中,不是恒定的。

  有情无情众生。

  佛教里把众生分为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无情众生好理解,就是没有主观的情绪、没有贪生怕死的想法、也不会计较攀比等等,我们眼前的事物,电脑、手机、桌子、板凳、书本、笔纸全部都是无情众生,都是众多的因缘和合才出现的,树木、花草也是;而有情众生就是有主观情绪、贪生怕死、有喜好有厌恶等等的情绪的众多因缘和合。有情众生因为能觉苦、能离苦,所以是有主观的愿可以被激活的,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就是佛、是未来佛、都可以成佛,就算是破戒比丘、就算是地狱众生、就算是猫狗畜生,只要拥有自性都有成佛的可能,至于是否有对的路线、对的方法去落实,这就是因缘和合的其他问题了。

  因缘和合引发无际。

  古德说“一切皆因遇缘不同而有差别”。就像世间的一个小孩子,从小熏染教他弹琴,他可以学会弹琴,成为音乐家;教他写字,他可以学会书法;教他舞蹈,他可以成为舞蹈家。对一个孩子来说,他有无限种可能,但是要看各种缘分促成什么样的教育引导。在众生的部分,若想探讨好众生的问题,因缘二字必不可少,若没因缘不能形成此形、此态,也不会形成此想、此念,所以众生的因缘即是触发众生身口意的契机,没有这个因缘不会形成对应身口意的业行。

  主观观察产生主次因果。

  前提是“众多因缘”,就是不只有一个因缘。我们对某个事情做观察,这已经带有了主观的选择性,从而在主观的方向,选定了一个因果为主因果,其他的因果就成为了对应的次因果,众多的次因果促成了我们提到的缘。

  假缘为因。

  所以大乘佛法不提第一因,因为没有第一因,第一因是假缘为因,也就是借助次因果后来并入主线,成为主因果了。就像一个人走路捡到钱,我们看到这个因果是捡钱为主因果,但是他为什么走这条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走这条路、为什么在众多的选择下能在这个时间点、空间点出现在这里捡到钱?这就是众多的因缘和合下才会促成捡钱的事情。那个出现在这条路上的因果,算不算因果呢?算的,只是因为观察方向的取舍上有了主次因,就有了缘的一说。

  颠倒牵引源于不控业力使然。

  所以众生受什么影响最大?一是内在的身口意业为主要牵引力量;二是外在的身口意业的回溯,也就是其他的次因果的牵引力量,在众多力量形成的合力下,行走的路线就会出现主动或者被动的偏差,这也就是众生颠倒的原因。

  (3)法界。

  法界定义。

  法界这个词我们若想做一个定义就略难,所以我试着下了一个定义各位可以参考:法界是因法不同而形成的范围界限。也就是因为种种的做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在不同的圈子里,就是粗暴的说在不同的法界中。

  粗分十法界。

  佛把法界粗分为10,分别是圣4凡6。在圣人道分为:佛法界、菩萨法界、辟支佛法界、阿罗汉法界;在凡夫上分出:天道法界、阿修罗道法界、人道法界、畜生道法界、饿鬼道法界、地狱道法界。再返回理解“因法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范围”这个概念,就好理解法界是什么了,也就是因为你在做这样的事情,你就会去到对应的区域,就会进入到对应的法界去。所有的有情众生统分出10个大的区域,也就是因为有了10大类不同的行做,才会在对应的10个不同的区域中。

  法界因果平等。

  我们学佛的基础,就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做,转换到不同的法界去,这就是佛法的简单概念。在法界的角度、在因果的角度是没有所谓善恶的,他做恶就去恶的境界,他行善就去善的区域,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事情,在因果上没有善恶可说,只是当结果形成,当下的我们能不能吃得消罢了。

  共业招感。

  若我们想理解10个法界就会发现:每个法界拥有特质,而非是共性的。在共性的部分大家都一样,是不可能分出不同区域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共业招感”,形成相同的业力就会被招感到共同的区域,去面对共同的事物。于是你在南方,我在北,这也是累生的共业使然;于是打渔的会出现在海边;打猎的会出现山旁;做买卖的会在城市,这也是累生的业力使然。当这个业力消耗了,就会随另一个更重的业力再去做共业招感,若我们不想被业力拽来拽去,就当把业力理解清晰,并且要有手段去对治业力。

  对治业力总纲领。

  对治业力的方法,其实就是扭转身口意的方法,也就是调整行做的方法,就是转换法界的方法。在这些问题上依然没有善恶分别,举善恶的例子是都通的。我们能理解好法界,就会理解众生因为什么而成为众生、因为什么而在这、因为什么而出现在那里、因为什么而遭受什么?这是没有白遭白受白苦白累的事情,都是在业力牵引下,每个众生各自的因果使然,不能怨天尤人的。

  (4)至善圆满。

  世间善恶标准可能会错的离谱。

  至善圆满这个词不好理解,因为在人世间对善恶的标准是模糊的,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的善恶标准上,非要强加一个极致的标准,就更不可得了。世间众生的善恶标准往往是个人好恶为主,掺杂了大量的个人情绪,使得善恶的标准含混不清。按这样的善恶标准,善恶的结果也会出错,在国外做过一例调查:问你是善良的人吗?答案是95%左右的人评价自己是善良的,而调查中列举了偷东西、骂人、打架等等,其中很多项目都是一半以上的发生率,在这样多的恶事下还能承认自己是善良的,这个善恶标准的混乱可见一斑了。

  佛教善恶标准。

  佛教里对此有什么见解呢?佛陀在教戒里列举了大量的戒条乃至要求,其中对普罗大众的最低要求是五戒,就是“杀盗YIN妄酒”,再高一些有八关斋、十善、乃至还有菩萨戒;出家僧人有更多的戒条。基本戒律是五戒,可是这不是全部,菩萨戒也不是最高。《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中明确告知:心戒要比菩萨戒还要高,一切诸佛都是以心戒为戒条的。这才勉强算是至善,也就是在善恶上有一系列对错的标准,我们学佛当在这些对错标准里,学习实践对的;修改放弃错的,从而完善自我。

  初学方便。

  某人初学佛就不可能拿出最高的标准去要求,所以在戒条上也逐渐放宽,放宽到五戒就不能再放了。可是现在人连五戒也不乐意持守,各位想一想:这会是什么样的法界结果呢?也就是以此行持,会招感什么境界呢?这就是生命的走向问题了。

  至善。

  至善是极端的善,没有比这个再高、再好的了,那么在十个法界中,只有到佛法界才能算作是真正的至善,也只有达到佛法界才能算做圆满。

  (5)教育。

  所以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帮助大众都成佛,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目标。于是九个法界从地狱道法界到菩萨法界,虽然差别很大可谓天壤之别,但是还都有不圆满的地方,还都需要佛陀的教诲,还都需要在某些部分去落实完善,从而真正的回归至善圆满。

  佛教终极目标。

  在经文中佛陀强调:十方诸佛出现于世间,只因为一个大事因缘,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个大事因缘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帮助大众都成佛。在《法华经》中说: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故、欲令众生示佛知见故、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这“开示悟入”算是四个阶段目标,但是最后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众生成佛。所以可以粗暴地说,佛陀出现于世间只是为了帮助大众成佛,除此之外不是为了别的什么;那么佛陀教育的终极落脚点就是如何成就为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只是这中间要有些阶段路程,因为成佛的路也算是略长,不是瞬间就完毕的事情。

  《法华经》里有个《化城喻》说的很清晰了,直接带到终点大家都走不动的,没办法就要在中间歇歇,恢复体力才能继续上路,这个给我们暂时歇脚的地方就是化城。于是我们脚下的这个地方是不是化城呢?各位自己思维。

  小结:再简单把上面的五个部分重新说一下,希望各位能清晰些,也希望各位能在此部分的分享里有些微弱收获。

  1、佛。佛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觉者、是身口意三业圆满者、是理事圆融、觉行圆满的。

  2、众生。众生是众多因缘和合而生。分有情和无情,一切有情众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是一致的。

  3、法界。因法不同而成就的范围界限。在不同的行持下,有了不同的结果;在不同的因缘下,形成不同的结果;在众多的因缘汇集下,共业招感到一个相同的区域,承受相同的事物。

  4、至善圆满。真正成佛才算至善圆满。

  5、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复制传承。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令一切有情大众都成就为佛。

  本次分享的内容用了近两个小时,只是分享了框架中的第一部分:什么是佛、佛教。下次会分享下一部分:什么是佛法、佛法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第三部分是方法论。可能还需要略长一点时间沟通。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