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宗法师: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二)


   日期:2017/2/28 20: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打坐,回去每天一定要坚持下来,不要说我打坐几天了怎么还没变化?那不行,至少要三个月。打坐是个慢功夫,坚持最重要,日久才能见功夫。因为打坐是在降伏我们的烦恼,而累生累世的烦恼习气不是一天可以降伏的。三个月是最低指标,才可能有点感觉,如果习气重的,十年八年也不见多有效果。但是只要坚持下去,你总会受益的。

  人年轻的时候,往往雄心壮志想要改变世界,可到后来发现世界很难改变。所以,我们不要老是想着改变世界,而要想着改变自己去影响世界,这是最基本的原理。要改变世界,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修行,就是从内观开始,好比人睁着眼睛往往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不是,却很少省察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禅修的本质,便是观照和内省。

  曾有一个女孩子对我说,她最近好事连连,总是很幸运。其实,这些幸运来自她有一颗喜乐的心,故把所有的善缘都汇集到身边来了。“爱去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你对着墙壁打一拳头,拳头肯定很疼,你的疼,就是自己拳头反作用力的结果。如果你不打,它就不会痛。所以人在这世上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引来的,最后返回到我们身上的一种自然反应而已,这和物理中的力学原理一样。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迷信,是唯心,自欺欺人,但你仔细想一下,人的精神跟肉体各各一半,它们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开。前几天还有人和我讨论,三十年前我们国家怎样怎样,三十年后,我们国家会怎样怎样。我说三十年前我们讲物质,那时贫穷,吃不饱,没地方住,所以要发展经济;但现在,我们的物质已基本满足了,接下来就要解决精神问题,精神要提起来和物质同等的地位是早晚的。

  六祖在坛经里最终告诉我们:迷,你就是众生;悟,你就是佛,众生和佛之间即是迷悟之间的转换。那么,迷是什么?看不清问题;迷是什么?自己搅乱了自己的心;迷是什么?自己陷入某种局里走不出来。修行不是说我要读多少经典才行,有的人读多了最后就迷住了,反而不知所措,成为所知障,反而阻碍、限制了他的修行和知见。实际上我发现,人读书到最后都是融会贯通回归到最简单的状态,——你看孔子那么有学问,最后他总结了,就一个字:恕。我们哪一天能把这个字悟透,你就获得了孔子的心法。

  佛法也是这样, 你要修行,要成道,要超越自己,要了生脱死,最终你就要突破重重迷雾,达到无上光明的世界。我很喜欢“光明”这两个字,也经常用毛笔写,什么正大光明,此心光明,是心光明,等等。我写很多跟“光明”有关的词,而且我走到哪里去住的时候都喜欢光亮的地方,不喜欢阴沉的、昏暗的,让人不舒服的,像一些阴森森地方,都是有阴性物质在那里,说句不好听的话,鬼,就喜欢那样的地方。有人一个人住一套别墅,把房子弄那么大,自己却住那么一点。你要那么大地方干什么,那么空旷荒芜,你不住有东西住,长此以往,那些阴性物质就沉淀在那里,你就会倒霉的。

  世间的很多东西本来简单,我们不要把它想的那么复杂。当你简单的时候,就会过的很快乐,你把它想的很复杂,就过的很累,发现到处都是问题,让你焦头烂额无所适从。其实,睡觉,一张床,吃饭,图个饱,穿衣服,能遮蔽风寒就行了。这当然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我们还可以过的再好点,但是人的欲望水涨船高,很难控制,如果你的要求很高,你就会为这些拼命努力,辛苦赚钱,多了无数的烦恼事;倘不如此,你会省去多少事多少时间?故而说,简单,是人活得快乐的一个重要途径。

  继讲坛经,博类旁通

  下面我们看坛经: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有一天,慧能突然想到,时间差不多了,我应该出山了,要去弘法了,不能老是躲在这里。他来到广州的法性寺,也就是现在的光孝寺。当时刚好有个师父在那讲《涅槃经》,——《涅槃经》传到中国,有许多典故,曾有个道生和尚讲法,那时《涅槃经》刚刚翻译过来,尚不完全,他看到里面说,一切众生除一阐提(断绝善根之人)外皆有佛性,然后推理到所有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等于和那个经上的说法有不同。当时所有人都反对他,说他胡说妄语,把他驱逐了出去。他很郁闷,跑到苏州虎丘山上对着一堆石头讲,石头听了后,竟然点头称是,这就是历史上“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后来,《涅槃经》全部翻译过来,经中果然有“一阐提也有佛性”的话,这就证明了他的正确。

  既然都有佛性,为什么我们的佛性没有展现出来呢?因为我们的妄想执着把清净的本性迷惑、障碍住了。什么是妄想?要而言之,便是一个人的欲望。《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人的欲望犹如火炬一样,只要握在手里,很容易被灼伤。

  就像最近的炒股票,也是欲望的表现,人都是因为欲望而陷进去的,最后把自己“烧”的体无完肤。我见过一些企业人士,说我多少年要把店发展到多少家,原来他有几十家,做的很不错,现在一下子要扩张到几百家,这就相当于做快餐了,饭都做不熟,还拿出来喂人。所以我们的狂妄之心,贪欲之心,最后一定把自己给害了。虽然人都有欲望,但如果把持不住分寸,很容易被欲望毁掉。

  现在我们佛教界,也有人在快速发展,奔上了一条高速通道,把别人的寺庙都收购过来,列为自己旗下,有的名片上竟然写着自己是几十个寺院的方丈,几十个寺院的住持,我管辖了多少道场……以此为荣,这些,其实和开店有什么分别?而且开的还是快餐店。人啊,都受不了名利的疑惑,贪高、贪多、贪强、贪大,这些全是修行的大敌,很值得我们去反省。

  我们穿衣服,本来有几件换洗就行了,但有人却要买几百件,不是“多欲”是什么?“多欲为苦”,买了那么多衣服,还要专门弄个房间来装置它,还要经常为它保养,清洗、干洗而花钱。选择太多,有人出去甚至不知道穿哪件衣服为好,在镜子面前试穿两个小时委决不下心生苦恼。“多欲为苦”,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句金玉良言。人如果能少欲知足,就会快乐很多。

  接下来这个公案,大家都知道,“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旗幡挂在那里飘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两人正争吵着,慧能说了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在动。众人听后全愣住了。

  是的,心动。我们把“心动”这两个字好好想想,在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次动了不该动的心,给自己招致无数烦恼。因此说人的欲望是烦恼之本,而心动,是走向烦恼的第一步。

  很多做销售的人,他的第一个公关就是让别人心动,心动的前提是让人注意它,怎样让别人一看到他的产品就引起注意,抓住眼球。注意到,脚步就挪不开了,脚步挪不开,人就会跑过去,人跑过去,交易就可能产生。我们现在的店面,广告设计,都是抓住了这一点。

  作为修行人来说,正好相反,就是训练自己的定境,如何让自己的心,不被外在的境所动。

  以前有个寺院开光,让我们去住持。开光的时候有个仪式,师父们依次到佛像前拈香,再回到中间就坐。那些护法也都要去拈香,但护法很多,时间又短,上面的主持人就很紧张,这个过去没拈完就把他拉回来,那个还没过去就把他拎过去,我们夹在中间,看着人挤人,乱哄哄的,急了一身汗。我发现他们着急,我也跟着着急,这时候我就意识到自己被外境带动了,心想这是何苦呢,便把眼睛一闭,平心静气下来,顿时,身外的一切都看不见了,一股清凉之气充盈全身。

  所以,不注重一切外在的东西,不注重外境,你的心就可以安静,心如止水。想一想,人什么时候最痛苦,什么时候最纠结,什么时候让你生不如死,什么时候让你惶惶不可终日?都是外境左右你的时候,在你失去了对自己掌控和主宰的时候。恰如两个僧人在那里争论着什么风动、幡动,争论不休的时候,他们的心一定是躁动的。

  明白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之后,你会发现人活着其实非常简单。我们素常说的什么心无挂碍、天宽地阔、风淡云轻、淡定从容,神态自若,等等,前提都是因为心无动摇。

  前段时间,我经常琢磨一个话题:人到底活多长时间才算好?如果让你现在就死掉,能不能安心?因为这三个月我送走了四个老人,四个与我很亲很近的老人。前几天他还拉着你的手说话,现在你发现他躺着一动不动了,等一会儿把他放到那里一烧,最后去看,这个人就变成了一把灰。

  碰到这个场景,我就想:也许十年之后,也许三四年之后,我也变成了这样一把灰,什么都没有了。那我们现在还在为钱为什么放不下的时候有意义吗?不是说不让我们去做事,而是说我们每个人最后的终点都一样,你现在名气再大,钱再多,再风光,再意气风发,最终都逃不过这个结局。所以人生有个功课一定要做——就是明白自己死后到哪里去。这个功课做的越早越好,当你对生命对轮回没有认识的时候,你肯定是绝望的失落的茫然的。一个人绝望他就看不到未来,这和判一个人死刑有什么区别?于是我在想,如果我活着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我早死、晚死有什么分别呢?活十年和二十年,三十年和四十年有什么分别?说不定明天哪个地方痛,跑去一检查,医生告诉你,活不过三个月了。这时候你痛苦纠结呢,还是面对、接受它?我觉得人一定要有个思想境界:看透生死,超越生死。只有看透生死超越生死,才有无可想象的力量在内心产生升华。

  慧能讲的这句话很简单,“心动”,——是一个原点,我们人经常被各种各样的问题纠结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的心被外境所迁。所以,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那颗心,达到如如不动的定力。

  “一众骇然”,大家都很惊奇。然后印宗就请慧能到台上,问他禅法义理,“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就是说,慧能回答的非常简练,把最核心的东西一下子说明白了。中国人本质上喜欢简洁,喜欢实用,不喜欢搞的很复杂很繁琐。唐朝是佛教最鼎盛的时候,八宗林立,学术思想也非常繁荣,但最后唐武宗灭佛之后,其他宗派要么偏于一隅,要么断绝了,只剩下一个遍布大江南北,就是禅宗。谁让禅宗如此呢?慧能。因为中国的禅宗发展到慧能后,理论义理非常简洁实用,直指当下,普遍被中国的士大夫和老百姓接受。

  所以知道吗,我们以后做跨国企业,就要向慧能学习。慧能把印度的佛教以中国人喜欢的方式深入民间,传播开来,真正适合了中国的土壤。现在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也很快,但实际上它们还没有真正中国化,如果真的中国化,就不是现在这样了。可以肯定,未来中国文化能影响世界的,禅宗一定是其中重要的一席。其次是中医,针灸、穴位啊这些,还有中国功夫,太极拳、八卦掌等等。如果在国外多开些针灸馆,给老外做保健,治病,扎扎针,拔拔罐,再教他们打打太极拳,他们会很感兴趣并且学习的。但是你去开孔子学院,他们觉得你在搞文化侵略,不喜欢了。我这次到澳大利亚去,看到很多孔子学院都关闭了,没有人,原因在此。你想给别人,但别人不需要,怎么给得进去?我们做生意也是同理,你觉得是个宝,人家却当石头,你送给一匹马一疙瘩银子,马不要这东西,它要草。

  印宗法师说,“行者定非常人”。那“常人“是什么呢?——就是什么都要,金钱、地位、美色……我们很多人喜欢头衔,名片上一大堆,那么多头衔,其实最后只有一两个是真的或能胜任,其他都是虚的。这就是我们在用”常人“的眼光衡量所谓的成功,认为越多就越成功。

  人往往用很多头衔的时候,说明他名气不怎样,故而需要这些东西来撑他,如果名气大到一定的时候,他根本不需要这些,天下谁人不识君啊?同样的,你金戒指一个个往手上套,翡翠珠宝往身上挂,穿个衣服不断炫耀多少钱,恰恰说明你不是真正的有钱,心里很虚,所以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钱,真的有钱就不用宣传了,好比纸包不住火一样,自然就漏了出来。

  倘若把你的名气,地位,外在的一切统统拿掉,此时你还是个角色,就说明你是个人物。你现在身上有多少职务,多少权力,当你统统卸下来的时候,再看看自己还是个什么?还有人对你毕恭毕敬,对你俯首帖耳,对你敬佩有加,就说明你是个有力量的人。

  佛法也是如此,真正的高人说法都非常简洁。以前有个大师,头上戴着儒帽,身上穿着僧装,脚上穿着道靴,也就是集儒释道为一体挂在身上,人家请他上去说法,他一会扯到儒,一会扯到佛,一会扯到道,乱七八糟,把台下的人都扯晕了,他自己也晕了,不知道在说什么。说了一上午,下面人一点收获都没有,反而更糊涂了,本来还想修行,一听说修行这么麻烦,马上断绝了想法。

  同样有个禅宗的大师,上台之后,坐了一分钟一言不发,下台了。大家觉得奇怪,大师怎么一句话不说就下来了呢?其实他意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法就在无言之中。他虽然一句话没说,胜过有人千言万语。所以在这里,吴老师老是让我多说一点、多说一点,我总是想少说一点、少说一点,话说多了,可能就是垃圾。你看印宗法师兴许整天和我一样说个不停,慧能上来一两句就让他大吃一惊。印宗法师赞叹说:你说的法就像黄金,我说的法就像瓦砾。其实我也很赞叹印宗法师了不起,你想,他本来在台上讲《涅槃经》,下面那么多听众,看到一个俗人,讲如此经典的话,他当场就把人家请到台上,给大家说法,“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就是把衣钵拿出来展示给众人。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 印宗问,传授没有?慧能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慧能说,黄梅传的法,就是怎样让你快速见到自己的心性。

  我们平时衡量一个人,衡量他的品德、素养、思想、境界,其实这些东西都是一个人心性辐射出来的。他的谈吐,智慧,对问题的解读,为人处世,等等,都是心性折射出来的,我们修行,实际上就是改变我们的心性。

  今日社会,我们看到有的人,通过学习甚至学佛去包装自己、打造自己、装潢自己,因为不是那种从内到外身心合一的状态,不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所以他尽可以在人面前表现得很有修养,很有学问,给大家留下不错印象,但如果有人对他讲授的东西表示不认可,或提出一点相左的意见,他一时三刻就会勃然大怒,气急败坏,表现的很失态。为什么这样呢?他的习气出来了。外在的东西可以包装,但心性没有改变,这就是很大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贤宗法师       修行)(五明学佛网:贤宗法师       修行)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