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说财富


   日期:2017/2/18 20: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每个人的人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并享用财富,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都是以财富的增长作为衡量标准。老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财富的作用和过患,往往就会被它所伤害。 那么,佛教又是怎样看待财富的呢?

  佛陀在《善生经》中列出了不善用财富的六种行为:一者耽湎于酒,二者赌博,三者行为放荡,四者沉溺于歌舞娱乐,五者结交恶友,六者懈怠堕落。为什么呢?

  饮酒有六种过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遍地,五者恚怒粗暴,六者智慧日损。

  赌博有六种过失: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为智者所责,四者众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

  放荡有六种过失::一者不爱身体,二者不护财产,三者不惜子孙,四者常感惊惧,五者苦恶之事挥之不去,六者喜欢无中生有,惹事生非。

  迷于歌舞有六种过失:一者追求靡靡之音,二者沉溺舞蹈,三者沉溺琴瑟乐器里,并会费时常追寻:讲说在何处?鼓乐在何处?聚会在何处?

  结交恶友有六种过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喜好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

  懈怠堕落也有六种过失:一者不肯工作,二者不肯勤修,三者贪图美味,四者妄念纷飞,五者受人轻视,六者事业无成。

  《增支部》中的《虎住者经》也告诉我们:如果某人想保护他的财富,他就必须戒除如下四件事:纵情于女色,饮酒过度,赌博和结交坏朋友。如此,他的财富才能一天天增长;否则,他的财富将会耗尽,他将会很快成为一贫如洗的人。因此我们在分配财富时,首先必须戒除挥霍浪费,不要把财富用到歪门邪道上去。

  其次,佛陀要求我们必须戒除吝啬。在《相应部》中,佛陀说,世人有下面三种分配财富的方法:

  1、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一分钱,更不做功德。这种人最坏!

  2、仅仅把财富用于谋求自身幸福,却不愿为别人花费一分钱,也不做功德。这种人不值得我们仿效。

  3、为人为己谋福利,不断做功德。这类人又可分为两种:一些人做以上这些事时希望赚更多的钱或获得好的名声;一些人做这些事是因为他们对金钱不贪,全心全意为众生谋福利,这种人是最理想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由此可见,仅仅把财富用于谋求自身的幸福,却不愿为他人花费一分钱,更不愿做功德的人,比挣钱后一文不花的守财奴要好得多。因为也许你的财富是通过正当的渠道合法地赚来的。即使如此,如果你以聚积财产为乐事,吝啬得不肯为他人甚至自己花费一文,这就等于浪费了你的辛勤劳动。

  所以最坏的分配财富的方法是积聚财富。因为赚钱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愉快。也就是说人们辛勤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聚积财富,而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佛陀明确地教诫我们要尽量避免以上两种极端:挥霍和吝啬,合理地使用我们的收入。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有限的财富做更多有益的事。

  如何才能合理地使用我们的财富呢?依据佛教的缘起法,世间一切事物皆是因缘所生,人间的财富也不例外,主要来源于如下三方面:

  1)大自然界的生力:一年四季,春花秋实,土地给我们提供了五谷、水果等丰盛的食物;大地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宝藏;

  2)众人的助力: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时常须依靠众人之助力才能创造和获得财富;

  3)个人辛勤的劳动力。

  既然世间的财富来自以上三方面,我们在使用财富时,也必须回馈到以上三方面,才不违背佛教的因果律。

  在《陀然经》中,陀然长老和舍利弗相互间讨论了如何分配财富的问题:我们不应完全把财富用于满足一己之私欲,还必须为社会、为别人谋福利,否则就是没有把钱用到最恰当的地方。

  在《经集》中,佛陀首先告诫信徒,第一重要的是使用我们的财富去照顾好我们的父母。在《坠落经》,佛陀又说,即使是上等种姓的人,如果他不好好照顾自己的父母,就是最下等种姓。他将走各衰败,不会繁荣。这表明了人们对社会、父母应尽的义务,即金钱必须用到父母和社会中去。

  在涅槃经中,佛陀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除了生活所需之外,还应分为四方面:

  1、供养父母,抚养妻子;

  2、补助仆佣属下;

  3、施予亲属朋友;

  4、事奉沙门。

  在《增支部》中,我们必须把钱花在五个方面:

  1、为了自己的幸福;

  2、为了父母亲的幸福;

  3、为了妻子的幸福;

  4、为了朋友和同事们的幸福;

  5、供养修行者。

  如果一个人这样做了,他就如同山谷中纯洁的湖水,每个人都可以喝上一口,从他那儿获得利益。否则,他就如同沼泽中的一潭死水,并且四周围绕著药叉,谁都不愿也不敢到他那儿喝上一口。以上这两个事例在《中部》和《增支部》中都有详细的阐明。

  在《增支部》中,我们必须把财富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首先是为了自己、父母、妻子、朋友、同事和修行者的幸福;

  2、为了自己的安全,保护自己;

  3、使自己成为布施者。布施有五个方面:招待亲朋好友、招待客人、为离去的亲人做善事、交纳政府税收和供养诸神;

  4、供养修行者。

  综上所说,在佛教中,我们应把钱用到下面五方面:

  1、自己的幸福;

  2、别人的幸福;

  3、自我保护;

  4、交纳国家税收;

  5、积累功德。

  保持收支平衡是引导信徙过上幸福、繁荣生活的法宝。我们不应使自己的花费超过自己的收入。在《增支部》的《虎住者经》和《长部》的《善生经》中,佛陀都有如何合理分配财富的教导。在《善生经》中,佛陀让我们把收入分为四部份:

  1、日常生活费用;

  2、工商投资;

  3、供养僧人;

  4、储蓄以防急需。

  《杂阿含经》中也有类似的偈语:“一份自食,二份营生业,余一份密藏,以抚于贫乏。”这首偈子非常重要,尽管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教诲人们这样做,这对今天来说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教导我们应合理合法地赚钱,然后将劳动所得的一部份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赚取更多的钱。同时,我们必须把收入的一部份储蓄起来,以防急需之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分配自己的财富时应当避免两个极端:吝啬和挥霍。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财富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谋福利,同时还必须将一部份财富用于回馈自然界,造福子孙后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