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宗法师 : 开启世间最高智慧的钥匙


   日期:2017/1/23 10: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家早上好!我的咽喉炎已经有两个礼拜了,本来感觉两天就可以好的,因此又去讲了两次课,结果患上加患,这是我没有去爱护它的缘故。所以,今天大家都坐近一点,使我的嗓子省点力气,我们的沟通也会更亲密一些!听我的课不用那么规矩,想躺着就躺着,想靠着就靠着,你觉得怎么舒服,那就是最好的状态。这两天来,大家从原有的生活状态里面切换到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不是感觉很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变的。不要到最后,你们一进到禅修中心就感觉到腿发麻,全身酸痛。我不希望香海禅寺给你们的心里播种下“痛苦”的种子带回去。

  我是不喜欢写提纲的,而今天进教室前写了几点。所以今天就依照这几点给大家分享一下。实际上禅宗是没什么可分享的,有所图、有所追求的时候,都是落于“有”,落于“有”的话,就不会究竟,不究竟就得不到彻底的解脱,得不到宇宙那种真正的智慧。禅宗是希望我们不着一切相,所以我这个提纲写也是白写。只是给大家一个启发吧!我是这样写的:

  禅寺是开启世间最高智慧的一把钥匙

  禅寺能放下困扰得到一份清凉

  禅寺能打开心量得到一份无限的世界

  禅寺能放下我执得到一种超脱

  禅寺能回归本然得到一个真实的自我

  禅寺能转变观点得到大自在的一种超然境界

  对于你们做事业的人来讲,这些东西都是一种期待,往往在你渴望得到这一份期待已久的东西时,却总是离他很远很远,所以“禅”恰恰是打开我们这份期待的一扇门,达到愿望的最佳钥匙。就像我们现在的人认为“空气、水”一点都不值钱,但是我们要得到它确实不容易。我觉得禅就像新鲜的空气和纯净的水一样,当你得到的时候就是价值连城。我们的生活里面碰到所有的问题通过禅修都能解决。我不是夸大其词,确实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去体验和印证它,最后才能得到。我无数次在外面跟大家分享的时候,教他们回去怎么做,但实际上落实到行动的却很少。我们看到自然界里面很奇特的一种景观,那真的要付出很艰苦的代价,虽然现在的交通各个方面都很方便,但想见到大家没见过的那种奇特景观,你一定要付出很多的代价才行,所以禅修也是这样。不是说大家来这里体验了两天,好像我已经修过禅了,回去以后所有的事情都能解决了,我告诉你那是不可能的。那怎么样才能解决呢?回去以后不断地修禅,那怕你再没时间只修一刹那、一分钟,你这一分钟内,你那颗心得到清净的时候,你就跟宇宙最直接的那种东西得到对接,只有对接了才能找到宇宙的规律,才能了解事物的发展,才能明白我如何活着、如何做事情,如何处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问题,得到一个智慧的答案。当我们往往得不到对接的时候,就限制在自己所理解的世界里面。

  大家看过一本叫《秘密》的书吗?它讲了世界上从古至今的成功人士,包括那些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大政治家,实际都是明白了宇宙的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好像看看书就明白,别人跟你讲你都知道,但跟我们的行动和思想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没有这样去做、没有这样去付出、没有这样去体验和实践,所以我们永远跟这个事物成功的规律离得很远很远。

  我们经常去抱怨“我学了那么长时间的佛、看了那么多的经书、我参加过那么多次禅修,为什么我的事业一直都做不起来?”这个和你参加多少次禅修、念过多少经、盖过多少庙都没什么关系。而是要把那种真正认识事物本质的规律掌握住了,这种掌握不是你认识到了,你了解到了就行。

  我们在这两天里面,为什么要求大家时刻处于禅定的状态里面呢?实际上我们的“心”清净下来,我们的意识、言行、五官等,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感知当下的过程,去体验这样的一种生活境界,你没有这样去体验的时候,你的心是分离的,你的心是挂碍的,你的心永远是漂浮在外面的,你们看过张德芬写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没有?在这本书里讲到:如果一个人时刻能跟他的“真我”作对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碰到所有的困惑都能迎刃而解。我经常打一个比方,中国在高度发展的过程当中,很多企业家由于偶然的机会成功了,得到第一桶金,他觉得这套方法很实用,然后一直用这个方法。当我们碰到加入世贸、遭遇金融风暴等的时候,然后就傻了。我经常把偶然成功的企业家叫做无头的苍蝇,被人家关到一个玻璃瓶里面,乱撞撞到了洞口,当这样成功的时候,他是不知道所谓的成功规律的。所以他总是认为按他原来的方法做就能成功。世界上非常成功的那些大企业,他们的成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松下幸之助他每隔一段时间都跑到寺院里面去禅修,他会把公司所有的事情放下,当他把外面所有的东西都放下,去回想内心状态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捕捉到的信息都比较真实。你们回去的时候我会送一本书给大家,是稻盛和夫的《活法》,这个人一生创立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第一五百强企业创立好的时候,竟然出家了三年,然后又回来创立了一个五百强企业。他就把自己一生当中这样做事情的心得体会融汇成一本书,我发现这本书里面讲到三个最重要的思想:

  第一:心念的力量

  第二:利他的精神

  第三:厚德载物

  我看这些人总结自己的企业哲学思想,论证自己经营之道的时候,我也在自我反思和自我体验,从中发现了一个道理,就是说这世间最简单的道理,也就是最实用的东西,最实用的东西他的力量是最大的,但是我们往往把最简单的方法抛在旁边,一味地去索取很玄妙、很难懂、很不容易求到的东西,然后大家趋之若鹜地去仿效去求取,最后这些东西跟我们企业管理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我这几年一直在劝告那些企业家,让他们回到自我内心的状态里面去提升自己,然后以更清晰的状态去面对你的事业和人际,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那天跟一个桐乡的音乐家聊天,他现在古琴的弹奏方法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跟他谈起音乐的事情,我连基本的八个音符都不懂的人,但是我的头脑当中有一种感觉,我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然后跟他在那里瞎侃。我就跟他说:“通过我们佛教的禅修会捕捉到一些语言、一些声音、一些人心灵深处最渴望得到的那一种空灵的思想。把外在那种分别的状态全部收回来的时候,用心去跟宇宙作对接的时候,你所得到的才是最正确的”。我和他说我也听了很多音乐,比如国外那些语言我听不懂,但是他们唱出来的那种声音、那种感染力、那种震撼人心的音符,我的内心当中就会收到那种声音,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这样的一种境界实际上就是共鸣。虽然我这方面不懂,但是我总觉得很多东西它能找到一种共鸣,找到一种横向的通达。

  我们学禅修的时候如何通过一种表象得到一种事物共通的道?只有我们得到那种“道”的时候,发现我们不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都能找到那种本质和规律,从而去掌握它,最后你就发现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我发现那些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就是明白了这个道,当我们明白不了这个道的时候,“金融风暴”来了,我到底做什么好?找不到方法,不知道何去何从。所以,我们说禅修是开启人类最高智慧的一把钥匙,实际上它就是让我们把那种迷茫、分别、表象、障碍,那种浮在表面的心,不断地沉淀下来,沉淀到彻彻底底的时候,发现那时候张开眼睛、听到声音甚至尝到的、摸到的各种东西,你就有一种入木三分、透入水底的境界,就能把所有的问题想明白了。所以在我们做事业的过程当中,我们该如何去找到那一份“道”?如何通过这种道去透彻地了解,我认为禅修就是最捷径的方法。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做得很成功的企业家,他们通过一些方法,好像跟这个频道有所相似,他们会去打高尔夫球、写毛笔字、听音乐、到深山里面感受大自然的信息等,实际上他们也是想得到一种类似“道”的东西。就跟陈总一样,我们不知道约过多少次,这次终于碰到了,我相信他这两天的收获一定很大,只有在禅修里面才能找到那种道,我觉得他找对地方了。所以希望陈总回去也坚持禅修,每天拿二十分钟出来禅修,其实我说的禅修很简单,司机在开车的时候你也可以禅修,给自己一个信息全身放松,然后关注呼吸,这就是给自己禅修。很多人在等人的时候很不耐烦,他怎么还没到?他是不是堵车了?你一直挂碍很多事情,当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放下的时候,那也是一种禅修的境界。

  所以,接下来我希望我们每个同修回去把自己的生活、起居、工作等,都当作一个禅修,不要让自己焦虑,不要让自己恐惧,不要让自己有挂碍,不要让自己怀疑。把所有负面的东西都从你身上、从你心灵当中清扫出去,不要造成你心灵当中一种负面的困惑。当我们困惑了,我们肉体里面就会产生一种毒素,我们的思想里面就有一块地方是黑暗的。在我们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都会因为这个困惑,考虑问题就会不究竟、不彻底。所以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把自己的心修到非常光明和自在,非常的清净和豁达。人的内心里面对抗的东西很多很多,如“执着、贪心、金钱、名利、”等,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思维方式,会决定着你对一些问题的判断,当我们时刻处于关注着自己的时候,很多东西就变成我们身上无形的困惑。我经常在不一样的场合跟自己内心作对话,那时,我就发现很多问题:“我被别人重视了,被批评了,被赞叹了”,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什么活动,当我们时刻关注这些东西的时候,那我们的思想考虑问题真的很受局限。

  曾经有个宗教局的领导跟我说有个寺院的师父,总是从小师父他们身上扣很多各种各样的费用,佛事的费用、工资的费用、补贴的费用。我当时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一个寺院的负责人你离开了家庭,你把这些费用扣下来干嘛呢?后来跟我说了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他们寺院里的人不断在换,人家都不喜欢他这样的方法就离开他了。就是说我要做任何事情总是在这些小事上去斤斤计较的话,你所有的团队跟你是离心的,是离德的,不会有一种向心力,也不会凝聚在你身边,这里面说白了还是一种道,还是一种人性。稻盛和夫在《活法》里面讲到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想着别人,想着团队,而完全没想到自己的时候,发现事情做起来特别容易,且所有的人都凝聚在他身边跟着他一起去完成,实际上这里面是什么精神?就是“利他”的精神,也是佛教里面所讲的菩萨利他的精神。我们总是讲“我投资赚到的钱都是属于我的”,赚到十块钱最好分给他们一块钱,剩下九块钱都属于自己。如果你换一种方法,就是调换过来,自己拿一块钱,九块钱分给大家的时候,你以后的事情他们都会帮你做得好好的,这就是利他的精神。人性是什么?一个人在这个公司工作,就是希望自己的衣食丰足,所期待的东西都能在这样的平台里面得到一种兑现。就像我们吴总一样,董事长做得天天没事干,他说做董事长就是下岗,我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把握人性的规律,接下来你就发现很多事情就会做得很顺畅。

  我自己没做过企业,我不敢在别人面前去卖弄这些道理,但是我感觉到我们佛教的管理跟你们企业的管理其实是共通的。很多东西不是用钱就能摆平的,而是要用心。所以佛教里面会特别重视“心”,因为心能展现你整个人的身体状态,我们的心会影响我们的观念,会影响我们的思维,会影响我们的言语,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我们展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心的一种辐射。当我们用很欣赏的眼光和你对接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我眼神的那种专注,那种亲和力,乃至一句话都不说就能感受到。实际上语言已经是另外的一种对接了。很多人都跟我讲到他的婚姻,当时她看到她先生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人肯定是她一生的伴侣。她没有对接,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更不知道他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一概都不知道,只是一看到他就觉得自己的另一半就是这个人。其实我们人有很多磁场,自己都能感觉得到,这样的一种磁场和感知靠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心浮躁的时候,别人在我们身边吼叫我们都听不见,当我们心清净的时候,很远的地方那种很微细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这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我们用心去感觉事物。禅修就是让我们从这种浮躁、分别、挂碍的心不断地沉淀下去,跟我们内在那种原有的佛性作对接的时候,我们就发现眼前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们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你怎样和宇宙对接,就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我看到西方讲到了存在主义思想,讲到了“我思故我在”,实际上他讲的那个“思”,就是在他极度清静思维的时候,就跟宇宙做那种对接,他就会找到一个自己存在的那种人生规律。当我们每件事情这样去对接的时候,就会慢慢地在我们心田里面打开一扇窗户,这种窗户是什么样的呢?就如我们这里把所有窗帘拉起来的时候,就不知道外面到底是什么景色,当我打开的时候,哇!那个新鲜的空气,那种鲜艳的花朵,那种鸟鸣和花香都朝你涌来的时候,你会觉得人生真的太美好了。万物不需要我们去扶持它,到了春天照样会发芽;花不要我们去修剪,它自然而然会绽放;鸟儿不需要我们教它语言,它有它独特的语言;溪流不是因为我们在山上把水龙头打开才会一泻千里,万物本来如此。

  所以,古代禅师和他弟子对话的时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徒弟问师父:“什么是佛”?师父回答:“我要吃饭”;这里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其实就是“自然”。禅师的回答跟所谓的佛,所谓的道,根本就是答非所问。当我们违背自然的时候,跟成佛就离得很远,我们来这里禅修是让我们回归本然,回归你原来那种开心、自在、超然的那种喜悦的境界。你是孩子就应该好好孝敬你的父母,你是妻子就好好去面对你的先生,你是个父亲就应该承担着孩子的教育,这是很自然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去改变他呢?等你再要去改变的时候,你实际上已经付出了很多精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我们明白自然这个规律以后。你们做企业我就教你们,当员工在你面前生气的时候,你要了解他为什么生气,你安排一个任务的时候他为什么不接受,你把他不接受的原因找到,然后再去和他对接,他会很喜欢的。你若强硬地去做,绝对不行,“啊!你不这样做我要开除你”,最后即使他违心去做了还是做得很不好,这就是一种违背自然知道吗?当我们某个产品在市场里面不好销售的时候,你们去找找原因,有没有违背市场的自然规律,有没有违背这个时代的规律,当我们找到大家都所需要的那种规律的时候,大家都会纷纷向你要,那你很多东西就会很好做,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智慧,一种道,是这个世间永恒的规律。

  我们人总是这样站在自己的观点上去看待问题,去思考问题,去决策问题,所以我们很多东西做不好。你们有空的时候好好去看看唐朝那些帝王是怎么统治国家的?我看了很受用。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唐太宗我们都知道,整个江山基本上都是唐太宗一个人东征西战打下来的,打仗的元帅最喜欢的就是那几样东西“武器、战马、盔甲”,唐太宗擅于弓箭,在他大半生涯里得到了四把弓,认为这四把弓是最好的。后来在偶然的机会里又得到一把弓,他认为这把弓的直径、手工制作、性能都比前面的那四把好。所以他把这把弓供在他的办公室里其他四把弓的中间,把它供在最好的位置。有一天,从小给他做弓箭的那个老师傅来到长安,到了皇宫看唐太宗。唐太宗看到老师傅来就很开心,就把他拉到自己的办公室里面炫耀自己得到一把好弓,让师傅鉴定一下,给自己一点赞美的话,也想让老师傅和自己一样认同这把弓。他把弓取下来,等待着他的赞美,老师傅也知道唐太宗希望他赞美,就问唐太宗,你希望我说实话还是说假话?唐太宗肯定要听实话的。老师傅就说:这弓不如架上的那四把好,虽然他的制作、雕刻等方面看上去很精致,但是如果拉久了的话它就会断掉,其他的四把就不会。唐太宗听后抓着他师傅的手一起上朝,对他的文武百官说了一句话,他说:“我戎马生涯这么多年,识弓无数,但最后却不如一个做工匠的专业人士”。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们,你们理解这句话的真正高度吗?唐太宗接着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安宁了,各个方面需要专业人士去治理,我不是全能者,不是什么东西都懂,希望你们这些专业人士来帮忙出谋划策”。你看唐太宗的心量大到这个程度,所以才能创造一个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这不是偶然的,你看元明清的那些帝王一直想学唐太宗,但是最后都没学好,为什么?这里面需要你们这些企业家去思考了。

  当我们总是关注着自己的面子,关注着自己的名利,关注着自己的金钱,关注自身的利益的时候,我们很多很多的东西就会放不下、打不开、做不好,管理企业和治理国家是相同的、不违背的。唐太宗时,长安的公安局局长是阿拉伯人,你们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你看唐太宗把国家首都的治安交给一个老外去打理,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量?所以我们做企业真正要修的不是别人,要修的不是我们学到多少东西,真正要修的是你的“心”。这个心转换了,所有的东西你都懂,所有的东西你都能面对,所有的问题都不会造成你的困扰。当没有问题能阻碍你、困扰你的时候,业绩做不上去那是不可能的。真的,这里面需要我们自己去反省,我觉得这种反省才是禅修最积极的。我们为什么会讲佛教是人类最高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通过文字思想告诉你的,而是真正要把自己的内心转换成那种高度的时候,那种智慧自然而然地在你面前展现出来。不要在我们内心里面存在一种我所需要的东西、我所执着和我所在乎的东西、我所挂碍和放不下的东西,你要把它们全部清扫出去。你要清楚自己在乎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困扰,我所执着的东西就是自己的障碍,我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自己就会变成他的奴隶。当你内心当中执着、渴望、需求、在乎的这些东西把它清扫出去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世界很美很美,你的人生会非常地开阔,你的事业你想做多大就能做多大。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了以后,你走出去别人踢你一脚,你的火气马上起来的时候,你就要问问自己“我的火气从哪里来?”当你现金被人骗走一百万,你三天三夜睡不着觉的时候,你要想想你挂碍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修炼,把我们内在所有的东西在你的心田里面清扫出去的时候,真的没有你做不成的事。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叫《展望二零五零年》,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实际上他写的这些东西,当你把禅修好的时候,这些展望的东西你都能找得到。就像我们做事情一样,会问人家喜欢穿什么?戴什么?以什么东西作为他的追求目标,你不断地往前面推,你感觉到人性,感觉到未来的发展,感觉到所有的东西给它加上五十年以后,你会感觉到什么?或者说我们倒退五十年,那时候的社会是什么情况?我们现在发展的东西那个时候有没有苗头,然后你再往前推,我们现在感觉到的一些东西,在未来就能展现出来。那我们做好这方面推理的时候,首先你自己要很清净啊,你一天忙着焦头烂额的时候,你哪有心思去思考和沉淀这些东西?你思考不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企业未来的发展就会成问题,真的,这就是你们作为企业家需要思考的东西。你没有这样的一种思考和认识,你的未来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大家都知道一只苍蝇被关在一个瓶子里面飞不出来的时候,都会觉得它很傻,实际上我们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比它更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慧       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智慧       贤宗法师)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