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宗法师:珍惜缘,打开心接受这堂课,你会受益


   日期:2017/1/22 12: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迷悟有殊 圣与凡夫

  珍惜缘,打开心,接受这堂课,你会受益,坐在这里也会很快乐;不珍惜,不接受,坐在这里不但不会受益,还很痛苦。要如何度过这两个小时?痛苦还是快乐?取决于在座的各位。我第一次来郑州,这个城市非常漂亮,尤其是咱们心泉书院,像世外桃源一样,是一片人间净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有机会我还会再来。河南是一个佛教文化荟萃的地方,中国佛教起源于此,中国文化也汇集于此。我们活在世上,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过得快乐吗?幸福吗?我所追求的,是升官发财呢?腰缠万贯呢?还是奉献社会,利益众生?你认为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呢?你要怎样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呢?人生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大家把自己心中的疑惑都过滤一下,看看哪些是我们已经知道答案的,哪些仍是一团迷惑?

  请仔细想一想,你对人生感悟了多少呢?认识了多少呢?理解了多少呢?我们在以什么样的心来解读这个世界呢?是分别心呢?妄想心呢?还是计较心?得失心?三个人走路,他对另一个人好,对你不好,就开始烦恼了,这就是计较心;一样东西,别人得到了,你没得到,就难过了,这就是得失心。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此,你若少些计较,若不跟人比较,哪还有那么多痛苦呢?一个人唯有当他远离比较与计较时,他才有可能做独立的自己,做独立的自己,就有可能创造出奇迹。然而很多人往往在妄想、计较与得失中迷失掉自己。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其实很简单:迷,我们就是凡夫;悟,我们就是圣人。

  为什么我们会迷呢?大家知道吗?如果不知道,那就学会参禅。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把每一个问题问到底,不找出答案不罢休,这就是参禅。对佛弟子来讲,参禅是了脱生死,对在座的各位来说,参禅是破迷得悟。我们可以常常问自己的内心,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放不下?为什么会计较?为什么会和人发生矛盾?等等。佛法的思想被大家公认为是一门智慧之学,就是因为它在教人们如何去面对生命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去解读我们的人生。所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愚痴、妄想,都是一种虚妄的现象,我们要透过它们来看清事物的本质。

  什么是迷?迷就是把错误的东西当成是正确的东西。当我们迷惘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要振作,不要迷惘,不要消沉下去。提醒自己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看清决定我们生命的到底是什么力量。身体之外的东西——金钱、名誉、地位,你能永远拥有吗?如果不能拥有,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去追求?我们要用活在最后一天的心态来处世,告诉自己,每天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要尽自己所能走好这一天。就像做企业的人,在你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你要想到,如果有一天企业倒闭了,你怎么去挽救它?这是你防止企业倒闭的唯一途径。同样的,在做一笔投资时,你应该想到,收益越大,风险就越大,当你再为高收益沾沾自喜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去思考一旦风险来临怎么办?要怎么样来承担风险。

  “庄周梦蝶”的典故,大家听说过吧?到底是我睡着了梦见蝴蝶,还是蝴蝶睡着了梦见我,周庄自己也不知道。人生也如此,到底谁是真实,谁是梦境?值得思考。我们每天这样活着可能就是个梦,哪天死掉了,可能才是醒来。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有时候遇到什么坎过不去,悲痛欲绝,可是过段时间回过头去看时,发觉也不过如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像有的年轻人,高中没考上大学,难过极了,觉得人生已经没有希望了,可是过几年以后,发现大学生生就业那么难,失业率那么高,一个大学生的工资还不如一个中学生,那时你在来看这件事时,还会有那么难过吗?

  有的人被人骗了财产,沦落街头当流浪汉,很多年以后,有机会翻身起来,却不会再为财富的多少、名望的高低纠结了,不会再恨那个欺骗他的人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把世间一切都看淡了,他堪破了人生,站在了人生的制高点来俯视这个世界,他悟到了,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不值得再为之纠结。当他回首往事时,只是像在听别人讲故事一样坦然安静。我们常人之所以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从迷惑中解脱出来。

  要从人生的迷惑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参禅。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你在公司很看好一位员工,想培养他,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去做,可是他就是不听你的,就是要跟你顶嘴,你从这边按他从那边冒,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们的人生境界不同,你们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走不进他的心里,他也听不进你的意见。只有想明白这个原因,你才能解开这个迷,消除彼此内心之间的隔阂。

  我们寺院有一尊万手观音海,观音有一万只手,每一只手的造型都不一样,每一只手里拿着的东西也不一样,这是在给我们表什么法呢?就是说,我们面对不同的众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度化。这在佛教里叫应机说法,《观音菩萨普门品》里讲:“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个老板,你有没有以“应机说法”的方式跟你的员工交流?跟管理就用管理的方式,跟操作工就用操作工的方式,跟年轻人就用年轻人的方式,跟老太婆就用老太婆的方式,对方接受得了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这样你就能跟他们做最好的沟通。你若是能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好成功的老板了。

  参禅需要我们有一颗平静安详的心,要把每一念都安在当下,这是参禅悟道的一个基本要求。禅的意思是静虑,就是安静地思考某个问题,注意啊,不是静下来东想西想,东想西想你永远静不下来。而是针对某个问题,不断去寻找解决它的答案。参禅讲究戒定慧,戒是持戒,这是帮助我们排除外境的干扰,排除了外境的干扰,我们才能产生定;定就是止住自己的心,能够制心一处,制心一处去参悟问题,这样才能生出慧;慧就是智慧,战胜烦恼,获得幸福人生的智慧。

  《金刚经》里面问:“云何降伏其心?”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若不降伏你的心,你的心就会沾满尘埃,被世间的名闻利养所迷惑,当你被迷惑时,你的人生就会被局限在某个狭小的局域里,你做什么都不能获得成功。你追求金钱,你就会变成金钱的奴隶,你追求权力,你就会变成权力的奴隶,你追求什么,就会被什么东西给奴役。你不能超越它,你就会被这些东西驱赶着走,一个人若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你就是世间声色的奴隶。你们要记着这一点,是人在掌握这些东西,而不是这些东西在掌握人,人是因为需要这些东西,才去追求它们,不需要了,也就没有追求的意义。

  我们要如何把这个道理放到我们的生活中。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被金钱名利驱赶着走?怎么样去驾驭这些东西?这要看你是以怎样的发心来做这些事,你如果只考虑自己的享乐,想要被人捧在高位,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那么你最终就会做什么被什么所奴役。只有当你是为了利益别人,为了服务社会而去做这些事时,你才会获得较大的成功。当你在考虑自己私欲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真正用于维持生计的东西有多少?你实际消耗的东西有多少?你想要的东西又有多少?在你追求的众多的事物中,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根本没必要的?人的生活不需要太复杂,能维持一日三餐就足够了。你那些过分奢侈的追求,完全可以拿来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情,比如慈善、公益。

  吃得多一定是好事情吗?我看未必,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我们身体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不多,很多东西都是我们的欲望强加进去的,看到什么东西好吃就想多吃点,看到什么东西好玩再贵也要去玩,到最后,身体扛不住了。发胖、高血压,糖尿病,各种各样的疾病困扰着我们,给我们的人生、家人、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压力。这就是物欲导致的身心的摧残。人往往就是在这些物欲的追求上迷失了自己,你一旦迷失了,就会不断的抱怨,责怪别人势利,责怪社会不公,这种心理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只会让你的人生越发消沉。

  色受想行识 五蕴皆空

  身外的东西,这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是幻灭无常的,我们必须要放下它们,来发现自己的内心。人的身体叫做五蕴,《心经》云:“五蕴皆空。”接下来我们讲,什么是五蕴?什么是空?五蕴是指组合成我们身体的五个部分,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指物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变化,一是障碍。怎么理解呢?就像我们看一栋房子,一个月后是这个样子,一年后是这个样子,十年后也是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没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是物质世界障碍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见它变化的规律。色法有障碍义,就是一个物体占用了一个空间,它就障碍了别的物体再进入这个空间。《心经》里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所告诉我们的是:色法的当下就是空性,并不是要把这个东西移开才是空。色法的东西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它永远是在变化幻灭的。

  所有事物都是性空的。我们赖以生存的,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所有想得到的东西,都是性空的。注意啊,是性空,而非物质上空无一物。物质的东西都是色法,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它变化幻灭的规律,就会被它所障碍,我们就无法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人生。花开花落,阴晴圆缺,四季更替,生老病死,一切如梦幻泡影,无一不在瞬息万变。

  美国佛教徒企业家迈克尔·罗奇格西写过一本书,叫做《当和尚遇上钻石》。它所讲述的是把佛教的空性思想和商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用佛教的思想去经商,最后成为一个钻石大王。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破立的过程,就是破除旧有的东西,建立新的东西,先破后立,不破不立。《金刚经》里面讲:“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非如来是名如来。”我们可以把这个思想放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去。就像我们要建一座书院,并不是只意味着盖房子和买书,栽花种草也是建书院,两者看似毫无关系,但是你如果想把书院建成一个花木成群、环境优美的地方,那这个书院的档次马上就上去了。同样是书院,你可以把它建成像藏书室那么简单,也可以把它建成花园,这就是境界不同,做出来的事业也不同。

  空性的思想告诉我们,我们的色身不可能永远不变,你现在年轻气盛,英俊健朗,这只能说明你目前处在一期生命最好的状态,不能说明你的生命就是这个样子,因为人生是变化无常的。再过三十年,我们都头发花白、牙齿掉光了,那时你再去照照镜子,可能自己都会被吓一跳。我们无法阻止生命的衰老,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年轻的时候,过好年轻时候的每一天,年老的时候,过好年老时候的每一天。不要年轻时候想着老了以后的事,老了以后又怀念年轻时候的事。

  佛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特别是禅宗,它同时凝聚了儒家、道家的精髓。禅有很多种,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和无上禅。一个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在做一件事情时,这种状态就叫凡夫禅。那些佛教以外的信徒,在虔诚地祭拜自己敬奉的神灵,这种情况就叫外道禅。小乘禅是上座部佛教的一种禅修方法,它就像一叶扁舟度人到彼岸,一次只能度一个人。而如果是一艘大船,一次能把一切众生度到彼岸去,这就是大乘禅。

  这样说了以后,大家就很明白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禅修。因为离苦得乐是每个人的追求,获得智慧的人生也是每个人的追求。我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禅。田径运动员在赛跑的时候,需要抛开所有杂念,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并凝聚全身心的力量往那个终点冲刺过去,这种境界也是禅。一个人如果总是把精力分散到各个方面,他很难把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就容易出问题。人之所以失败,一是因为对所做的事情不熟悉,二是对自己不熟悉,三是没有做好人生规划,四是被贪欲所迷惑。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样东西是自己最擅长的,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成功,可是现在的人啊,都太浮躁了,什么事情都想做,又没有耐心做到底。我有个厦门的朋友,他做海产品在福建是数一数二的,企业做得非常大,可是后来投资别的行业,做一个死一个,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适合做什么。

  禅修实际上就是聚焦我们自己的心,心聚焦了,我们就能做出最好的自己。就像教育小孩,小孩做错事我们要做的不是打他骂他,而是鼓励他改过自新,打他骂他只会让他产生负面情绪,心里一片混乱,做什么事都做不好。鼓励他可以让他产生信心,人有了信心以后心就能聚焦得起来,做什么事都会成功。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不是做了哪个行业,不是你有多少人才,而是企业家有多高的思想境界。掌舵者以怎样一颗心就能吸引怎样一些人,有怎样一些人就能成就怎样的事业。掌舵者如果没有足够高的境界,即便现在做得如鱼得水,哪天遇到个坎儿,他就一蹶不振了。一个人若连自己的内心都不能掌控的话,他不可能掌控得了一个伟大的事业。所以企业家要磨练一颗坚定不移的心,不为外界所干扰。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禅修。因为离苦得乐是每个人的追求,获得智慧的人生也是每个人的追求。

  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一个企业老板,不管下面有多少员工,开车的时候就是个司机,要保证车内所有人的安全。你是人大代表,听课的时候就是个学员,要有对老师的恭敬。你是国家领导人,天天上报纸头条,受万人拥戴,回到家中,你就是你爸妈的孩子,是你老婆的丈夫,是你孩子的父亲,你要爱护家人。有一则故事,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有一天晚上回家,他丈夫问她是谁,她傲慢地说我是女王,她丈夫没有开门给她,她说出自己的名字,她丈夫依旧没开门给她,最后她说“我是你的妻子”,她丈夫才开门给她。这就是说人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该放下的光环要放下。

  无上禅,讲的是无上清凉,跟无上清凉讲同一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很多:真如、如来、无为、真谛、涅槃和实相等。它们共同描写的状态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如就是:真实如此地存在;如来就是:如如不动,若来若去。无为:《道德经》里面讲的”无为而为“即是道的最高境界。真谛:事物的本质本来如此。涅槃:摆脱生死轮回,进入永恒不变的寂灭状态,禅宗讲的无上禅就是要证到这种境界。禅修就是要我们修一颗清静的菩提心,心静了,就会产生美,心中有美,就能做出美的事情来。杭州有个摄影师,前段时间跑到我们寺院来,叫我配合他拍几张禅主题的照片,在此之前无数个摄影师找过我,我也配合了他们,他们拍出来都不怎么样,而这位杭州的摄影师,拍了那组照片拿去奥地利参加全球摄影大赛,获得了金奖。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心境不一样的观察者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样的。人生处处是风景,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

  我们经营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的,你不站在道的层面,不可能做到最佳状态。台湾有个企业家,叫王永庆,他只是小学文化,年轻时候到塑胶厂打工,喜欢钻研塑胶方面的知识。后来做企业,也自己建实验室搞科研,并且做出很多让世人惊叹的成就,他对塑胶的研究之深入,连世界最前沿的科学家都望尘莫及。他之所以在塑胶行业能做到全球第一,赖于他那种刻苦钻研的精神。今天在座的各位,如果要想你的企业在行业内做出理想的成绩,你一定要学会钻研,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一味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你会迷失掉自己。

  我们不要认为自己不行,也不要认为自己做不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在能力范围内的,能做的我们就做,不能做的就放下;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要尽全力把它做好。我们要学的不是别人的方法,而是方法背后的那些东西,就是精神内涵。比方说他以怎样的眼光解读世界?以怎样的胸怀包容别人的缺点?以怎样的格局规划自己的人生?这些东西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福德。

  人生就像一个天枰,只有当两边一样重的时候才会平衡,一个人不管站在多高的位置,都要保持他人生天枰的平衡。天枰的两边,一边是成就,一边是福德。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人们很富有,却不注意修身养性,反而骄奢YIN逸,这个国家就快到头了,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大多跟国家天枰不平衡有关。一边是荒YIN无度,一边是饿殍满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贫富差距,如此不堪回首的乱象?一个存在几百年的王朝为什么会覆灭?这跟统治者的福德有很大关系。我们说天数已定,实际上天数也是人定的,人懂得培福,就不会福德缺失,没有福德的缺失,就不会有命运的穷途末路。

  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为什么有这种说法?祖上积了福德,所以这家人一生走运,富起来了。可是他的子孙在一种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娇生惯养,导致长大后铺张浪费,德行丧失,这一切都是在消他们的福报,福报消完了,家族就落没了。反而是有些穷苦人家出来的孩子,读书刻苦,做事认真,为人谦恭有礼,做什么别人都喜欢,创业也有人喜欢跟他合伙,最后渐渐的就富起来了。我们常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这个意思。

  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起起落落,一切都在永无止境地变化之中,满招损,谦受益,你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保持人生天枰的平衡,才不会在一点点荣誉面前得意忘形、迷失了自己。我在闽南佛学院有个老师,我们几个弟子回去看望他,给他顶礼时,他都回礼给我们,那种修行人的谦和气度一下就展现出来了,让人一看就能感觉出是个有大前程的人。后来他去中国佛学院任了副院长。如果你站在一个高位上,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可一世,接下来你的麻烦就来了,你的人生将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因为你的傲慢无礼得罪了很多人,折损了你的福报,在无意中就为将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所以人啊,要有一颗坦然之心,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处在高位的时候要修谦卑,处在低谷的时候要修忍辱。在你被各种事情困扰的时候,就要忍住你的心性,心性的平静是一股能帮助你摆脱低谷的无形的力量。老子说:“吾之所以大患,因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焉!”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欲望,是因为有我们的身体,如果没有身体,一切病痛折磨就都不存在了。这不是说要我们自杀,而是说,不要太执着于这个肉身,人不是天生就会生病,也不是天生就有无法满足的欲望,所有的疾病和欲望都是后天形成的,都是因为我们不断去追求物欲的东西,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满足我们肉体的需要。身体不是越满足越健康,而是越满足越不健康,吃得多就撑出病来了,吃得杂就不舒服了。所以人不要试图去满足你的欲望,欲望是满足不了的,应该学着战胜欲望,过简单的生活。

  水越深,承载的船就越大,水越浅,承载的船越小,我们要能够承载一艘大船,就要不断去提升我们的境界,要不断地观照自己的内心,发掘生命内在中的每一种可能。最成功的人生不是活得像比尔盖茨和李嘉诚,而是活出最好的自己,要活出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心安住在每一个当下。我每一次洗完澡都会对着镜子看自己,看过去的自己,看未来的自己,看当下的自己,当我看见婴儿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当我看到死人的时候,我就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我们的身体其实只是个移动的厕所而已,外表再光鲜也文饰不了内脏的污浊,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整容、穿名牌、用奢侈品,为的也只不过是外面的这层皮而已。为了一层皮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值得吗?你现在皮肤再好,终有一天也会长满皱纹,这个肉体再年轻,终有一天也会死去。色法的生住异灭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我们的人生境界,活出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世人都希望长寿,却无人去想长寿的意义何在。如果每天无所事事,庸庸碌碌过一辈子,这样的人生,多活几年和少活几年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与其每天想着要长寿,倒不如找件感兴趣的事去做,担心死亡的人,往往比谁都死得更早,不担心的人,反而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往往比谁都更长寿。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在我们的观念里,就认为人死如灯灭。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人死了真的就一了百了了吗?不是的,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转世轮回的过程,这一世结束了还有下一世。这一生所做的一切造作,佛教里叫做业力,这一世的业力会影响到下一世。当你明白这个道理时,你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这一生,你还会在为那些物质上的贪欲劳苦奔波吗?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去了解,不去了解,就是对我们的生命不负责任。人的这个肉体,就像衣服一样,这一世穿这样的衣服,下一世穿那样的衣服,身体每天在变,每一天的身体也都是一件衣服。谁都不会说衣服是一个人最核心的东西,同样的,肉体也不是我们最核心的地方,我们生命最核心的东西是灵魂。怎样去提高我们的灵魂,这个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起起落落,一切都在永无止境地变化之中,而禅修可以让我们聚焦自己的心,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会迷失掉自己。

  第二个:受。受有喜受,苦受和摄受。喜受就是快乐、开心,沉浸在里面让人很舒服。在我们的生命中,喜受的时间很少,因为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感觉时间飞一般地流逝,做不喜欢的事情时,总是觉得度日如年。苦受就是痛苦,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这些东西使得我们的人生充满痛苦。不喜欢的人天天来吵你,想要的东西总是得不到,内心躁动不安,这些都是造成我们痛苦的根源。人生大部分的时光是属于摄受,即不苦不乐,就像你们在这里无聊地坐着,无所事事。人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它们形成了我们不同的情绪。

  第三个:想。想,就是想象,是我们的心里活动和思维。大家想想,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你心神不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你的内心分别妄想多如牛毛?佛教里有一种智慧,叫抉择,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一个人做什么样的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人生的高度,跟你站在怎样的高度去做抉择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是选择拥有的更多?还是选择更富有?是选择按照六根的欲望去做各种事情?还是选择站在生死的角度去看到我们的一期生命?站在生命的终点来看我们生命过程的时候,你就知道哪些事情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哪些事情我们完全可以放下?你思考的角度不同,选择的内容就不同,内容不同,做事的驱动力就不一样,这就是智慧。一个企业家有更高的智慧才能做出更好的事业。

  第四个:行。我们的思维决定着我们的行为。行也是一个永远在变化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在变化。中国很多企业为什么寿命不长?原因是很多企业家总是爱恪守一套成功的模式,爱复制别人的管理模式,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更新自己的管理模式,说白一点就是缺乏创新思维。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遇到不同的问题,环境在变,我们应对环境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恪守成规只会让你的企业越走越衰弱。

  第五个:识。人的六根对应着六尘,根对尘产生识。眼睛看到颜色,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香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触到事物,意识思考道理。身体之外的东西是无常的,身体之内的东西也是无常的,我们对身体之外的事物的执着叫做法执,对身体之内的东西的执着叫做我执,这是阻碍我们认识宇宙真理的两个东西。只有当我们破掉法执和我执,才能站在宇宙的制高点,以最究竟的境界来看待我们的人生和世间万物。只有当我们放下世间一切尘劳妄想,我们才看得清自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贤宗法师       智慧)(五明学佛网:贤宗法师       智慧)  

 郑石岩教授:禅·生命的微笑 第八章 空与智慧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