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禅与净土


   日期:2011/1/9 13: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空老法师讲述   2007/9/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今天这个讲题是香港智度会发起的,在理工大学跟同学们做一次学习的报告,他们出的题目是“禅与净土”。我想禅跟净土都是佛门里面一个宗派。学佛,研究佛学首先要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我们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所以这个话还要从头讲起。“佛”这个字是佛陀,外来语,在中国古代文字里面没有这个字,只有没人字边的“弗”,这古字里头有,佛陀的音跟这个弗字相同,但是他是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佛经传到中国来之后,是有很长时间的翻译工作,翻译佛经就造了不少新字;这个佛是翻译经典时造的新字,用古老的弗的音加上个人字边。佛陀,或者称佛陀耶,这是梵文的尾音,中国人喜欢简单,往往把尾音都省略掉,佛陀耶只用一个佛,用这个字,那就知道,或者说得详细一点就是佛陀,它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觉者。者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人,他是个觉悟的人。

  佛是觉悟的人,佛是圣人,所以佛不是神,佛不是上帝,这总得要搞清楚。佛教就是大觉圣人的教诲,这就是佛教,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诲。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的人确实不多,在社会上现在不但在中国,在外国也不例外,提起佛大家都说这是宗教。如果依照一般宗教的定义来说,那佛教就不能称之为宗教。为什么?宗教里面第一个条件,要承认有一个宇宙主宰的神,创造万物的神,这在佛教里头没有。佛教里面承认有神,有诸天的天神,但他还是凡夫。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去拜过神,没有向神做过祈祷,没有向神做过要求,这诸位在他的经典里面去找,没有。经典里面我们看到有天神、有鬼神,都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做佛的学生,这个有。这些我们总得搞清楚、搞明白。佛陀的教诲确实有教无类,真的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多元文化的教学,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甚至于扩大到法界虚空界,那就是天地鬼神统统都包含,只要你来学,释迦牟尼决不拒绝,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跟社会大众一样误会了,以为佛是宗教,不但以为他是宗教,而且还把他看作泛神教、多神教。多神教的意思就是宗教里面的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真神,佛教里面什么神都有,太多太多!所以就变成了迷信,于是自然让我们不愿意接近佛教。我们在做学生的时代,参加过基督教的聚会,参加过伊斯兰教的聚会,从来没有进过佛门。寺庙里面去参观游览,去过几次,至于学习,没有遇到过佛教有讲经的,这种聚会没有见过,只看到佛门里面经忏佛事法会,好像都是为死人服务的,这是佛教在形象上造成让人误会的原因。学佛的无论在家出家,能把佛教讲得清楚很少,没遇到过。出家人见过不少,都说不清楚,不能教人心服口服。

  我是在一九四九年到台湾,在台湾那段时期对哲学很有兴趣,所以就认识了方东美先生,那一年记得我是二十六岁。方先生是当代着名的哲学家,在台湾大学教书,也是台大哲学系的系主任。那个时候我们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没有能力进学校读书,所以找到方先生,希望能在学校旁听他的课程。我写了一封信给他,也寄了一篇文章给他看。一个星期之后我收到他的回信,他约我到他家里见面。见面时我们谈起来是同乡,方先生是桐城人,桐城派方家的后裔。我把我的愿望向他陈述,他也问了我一些话,然后告诉我: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他说你想到学校来听课,你一定会大失所望。我听方先生这几句话,他是完全拒绝了。当时我的表现自然是很沮丧,也感觉到很难过。这样子我们沈默了大概有五分钟,方先生告诉我,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没有想像得到的,不敢想像的,那也是受宠若惊,非常非常的感激。所以从第二个星期天开始,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接受他的教诲。

  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要,从西方康德哲学讲起讲到中国哲学,最后讲到印度哲学,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感到很讶异,我说佛经是宗教、是迷信,它怎么会是哲学?他告诉我:你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你学哲学,大哲学家,他是圣哲。佛经是高等哲学,这个高等哲学不是他说的,这是我说的。他当时给我介绍的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是这样介绍给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对于佛教的认识,以后对佛教的修学,是他老人家引导我入门。非常难得!

  特别教我留意的佛经哲学。佛法的东西在哪里?在经典里面,他说你到寺庙可能看不到,你要到经典里面去看。这就提醒了我,从此以后我对寺庙就产生了感情,到寺庙里面去干什么?目的是找经书,因为佛经在市面上没有流通。当时在台湾印佛经只有三家,在台北有一个印经处,叫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他们几个朋友在家居士们办的,分量很少,印的数量也不多;另外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台南有个庆芳书局,就是这三家印一点佛经。所以真正想研究佛学,靠这三家出版的东西是决定不够的。于是乎就要到寺庙里面去找《大藏经》,好在台湾这些寺庙都是日本人留下来的,不少的寺庙它藏的有《大正藏》,有《卍字藏》和《卍字续藏》,这是我们在台北善导寺看到的,非常欢喜。那时看也看不太懂,但是知道这东西是宝,这里面有最高的哲学在里头。

  进入佛门之后,很难得大概不到两个月,我就认识章嘉大师。这是个佛门的大德,证果我们不敢讲,但是有修有学是肯定的。而且章嘉大师行住坐卧四威仪,几乎都在定中,让接触到的人对他尊敬心、景仰心油然而生。我向他请教,他老人家很慈悲,我们也算很有缘,他也像方先生一样,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所以我亲近他老人家一个星期一次,一直到他圆寂,我亲近他三年。大师教我看《释迦谱》,从这个地方入门,介绍我第一部书看《释迦谱》、《释迦方志》。所以我们必须借《藏经》把它抄出来,因为这两本书没有单行本,没有流通,从《藏经》里找。早年刚刚开始时还抄了十几部经书。

  在《释迦谱》里面,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我们才真正明白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他是王子出身,应该是继承王位的,中国人讲皇太子。他在兄弟当中他是长子,聪明绝顶,十九岁离开了荣华富贵的生活,舍弃了王位的继承权,他就求学去了,佛法讲参学。为什么去求学?这是哲学上的问题,他看到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苦,想到这在世法里面不能解决,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避免。印度宗教之国,许多宗教里面,他们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能够避免生老病死,真正得到永恒不生不灭。我们这样看起来确实他这个动机是一个宗教的动机,我们讲了生死这个动机。

  我们想到他是一个贵族出身,地位不一样,又是聪明绝顶,当时印度有许多宗教,这些宗教里面的大德,他都参访过,都跟他们学过,还有学术界的那些大德们他都亲近过。学了十二年到三十岁,十九岁求学,三十岁了,这个问题依旧不能解决。印度的宗教跟学术界确实在那个时代,可能是世界上成就非凡的,没有人能超过的,因为宗教跟学术界都非常重视禅定。这并不是释迦牟尼佛住世,这印度宗教学术界如此,早就重视了。像婆罗门教,我们接触这些宗教的学者们,他告诉我们,他们的宗教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这是可以相信的。但是印度人不重视历史,所以没有明文记载,今天在世界宗教界肯定就是承认它的历史至少是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多了。佛教现在国际承认才只有二千五百五十年,今年二千五百五十一年。

  由此可知,印度那些宗教家们很早之前就重视修禅定,禅定能突破空间维次,所以六道轮回这桩事情他们说的,不是佛说的。在佛教之前很久很久,印度人对六道轮回的状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定中能突破空间维次,所以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没有问题,他们全突破,他能够见到佛经上讲的二十八层天,他能见到;下面能够见到饿鬼地狱,饿鬼地狱也非常复杂。我们中国的学术达不到这个境界,就是没有在禅定上用功。佛陀学了十二年,当然他的定功也是把六道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这里面有问题,我们都能想到这六道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宗教学术都解释的不圆满。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没地方再学了,这才到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底下入定,入更深层次的定,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豁然大悟。

  诸位要知道,四禅八定没有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只是在定功的时候,妄想分别执着它不起作用,特别是分别执着,可是出定时这分别执着又起来了。入定的时候好像没有,伏住了,定功伏住了,出定的时候就没伏住,妄想分别执着又起现行,这就不能解决问题。释迦牟尼佛他是彻底放下了,彻底放下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印度宗教学术界里知道六道的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佛在这个层次里面,六道之所以然全部现前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于是乎我们明白,如果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虽然有定功,学习的非常丰富、非常的渊博,那都叫世间法,为什么?不能超越,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一直到完全放下,自性本定现前,这才是真正的大涅盘境界,那叫出世间法。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有六道?六道外面还有没有什么东西?全都清楚、都明白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这世间的学术乃至于宗教可不可以学习?可以,要放下。放下分别执着,那叫什么?那叫佛法;如果放不下分别执着,所学的叫世间法,世间法跟佛法的分别在此地。即使我们今天学佛的《华严经》,学佛家的禅,学佛家的净土,如果还有分别执着,这统统都叫世间法,不是佛法。古大德讲哪一法是佛法?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一法是佛法;如果离妄想分别执着,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两句话很有味道,我们要细细的参究。

  观察释迦牟尼佛一生他的行谊,三十岁彻底放下了,实在讲在中国也有一个人彻底放下了,那跟释迦牟尼佛决定是相等的境界,完全相同,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惠能给我们示现的,没有去参学,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出身贫贱的家庭,他们两个成就是一样的。到以后我们学佛才知道,应以佛身而得度者,释迦牟尼佛现佛身;应以祖师身得度者,惠能大师示现祖师身,一样的,完全相同的境界。这两个人示现给我们一看就了解了,什么叫佛法?佛法是大觉,大彻大悟,放下就大彻大悟,不放下你就没有办法悟入。虽然你能够突破空间维次,你能够见到,见到也不悟;见到不代表你开悟,你见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这道理在此地。

  因此佛法的修学不在外面,外面学,行,不学也行,佛法真的内容就是叫你放下,看破放下。我第一次拜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就是告诉我这两句话,看破放下,你就能契入佛法的境界。释迦牟尼佛说过,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它的意义你要懂得,诸佛菩萨没有名字,跟中国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没有名字他就立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是他一生自己修学跟教化众生的宗旨之所在。你知道他的名号,就晓得释迦牟尼佛他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教的是什么,传的是什么,你就统统明白。

  释迦牟尼佛这五个字全是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的意思是能仁,仁是仁慈,能以仁慈对待一切众生;牟尼是寂灭,清净寂灭对自己。寂是寂静,灭是什么?把妄想分别执着灭掉了,没有了。佛是圣人,佛是觉悟的人,这样才叫觉悟的人。你从他的名号来看,也就是中国古来祖师大德常常说的,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释迦就是慈悲为本,牟尼就是方便为门,一个本,一个门,自行化他。佛说过,这个话在《藏经》里面,佛说三世诸佛,这是真的,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真的放下了,叫大开眼界,宇宙的真相现前了,佛家讲诸法实相,真相。在真相里面时空没有了,不是讲突破了,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先后就没有了,古今没有了;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空间讲距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哲学的问题也是科学的问题。所以他说,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他说我在四十九年所说的全是三世诸佛讲的,我没有加一个字。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经题注解明白的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述而不作,跟孔子一样,也就是他一生教学四十九年,他没有创造。现在人的创作发明,释迦牟尼佛没有,没有创作也没有发明,他所学的、所修的、所教所传的都是古佛代代相传这样传下去,跟孔夫子做学问的态度完全相同,夫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不像现在,现在人有创造、有发明,这些人没有。为什么没有?那你得深入,深入之后你才完全明了。为什么?世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从自性变现,见性之后完全相同。

  你说过去佛、现在佛可以,未来佛他没成佛,你怎么能跟他相同?未来佛他只要是成了佛,成了佛之后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没有一样不相同。佛经里面有个比喻很好,它比喻百川之水,就是在中国许多江河,大大小小的河各有各的名字,各个不相同;这长江的水,这是珠江的水,那是黄河的水,不一样,流到大海里面去之后一样了,就都相同了。在修学的时候,就是在江河里你没有见性,流到大海就见性了;流到大海之后,你就跟过去的水,未来的水、现在的水统统涌入海水,没有分别。佛用这个比喻。这个比喻很好,我们能体会得到。所以说佛佛道同,你哪来的创造?哪来的发明?全是自性的显示,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见性之后没有先后,绝对没有古佛、今佛、未来佛,这都是方便说。成佛之后就是河水流入大海,再没有江河的名字,也没有先后;海水哪个是先哪个是后?没有;哪个是大江,哪个是小河流?也没有了,大小没有了,先后没有了,同归一味。这也是佛门里面常说的万法归一,万法好比是百川,归一好比是大海,这才是真正大彻大悟,真正是明心见性。

  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佛下面说了,这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话说清楚了,你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所以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叫凡夫;你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那你叫佛。所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妄想分别执着从哪来的?这是大问题,佛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可是我们不懂,听不懂。佛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我们马上就会问,几时一念不觉?为什么会一念不觉?我们的问题马上来了。你们诸位同学有没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但现在人有,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了,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就问过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也详细的解答,很长的一篇经文,《楞严经》有十卷在第四卷,你们去看看、去研究。《楞严经》的注解非常丰富,有一百多家注解,看你能不能看得懂,看了之后会不会觉悟。

  要是祖师答覆?祖师跟佛不一样,佛的答覆对一般中下根性的人,祖师答覆对上上根人,中下根性的人他就不理会了。那对上上根人怎么答覆?答在问处。这听起来很玄。我问你,你说我回答就是你的问题。什么时候一念不觉?就这个时候,你起这个疑问就是一念不觉。祖师不说出来,就说一句答在问处,你自己去悟。那真正上根人一听这话,马上开悟。这是实话,这不是假话,什么时候迷的?就是现在迷的。那又说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是几时开始的?人家已经讲得很清楚,无始,没有开始,你怎么还找开始?找开始,你是愈迷愈深,迷上加迷!你怎么能开得了悟?无明没开始,就是现前的一念,无始无明跟一念不觉是一个意思,所以凡夫跟佛的差别就是一念之间。这经上说得好,一念觉悟凡夫成佛,一念迷,念念迷,这叫凡夫。

  那你就想到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证果,目的何在?就是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他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很难得他三十岁的时候搞明白。搞明白之后就教学,一生从事于教学的工作,四十九年没中断过。你看他的一生没有做过法会,所有这些宗教活动他从来没有过,他的活动就是教学,跟同学们在一起研究讨论,为大众解答疑惑,他的活动就是这些,四十九年没有中止过。从他一生所作所为我们就了解,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职业教师,一生教学;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我们讲社会教育。他的身分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不收费,完全是义务的。他生活很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真得大自在。

  学生也不少。常随弟子,就是不离开老师的,老师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弟子。这经典一开端都有记载,常随弟子有记载,不是常随弟子就不记载。不是常随弟子比常随弟子的人数多。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建过道场,这一点都是给我们后世人做榜样,除了四事供养之外,一概不接受,四种供养。这四种供养第一个饮食,出去托钵的时候人家供养一点菜饭,这个接受。没有选择,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第二个是衣服,衣服只有三衣,只有三件,多的不接受。第三种是卧具,卧具实在讲就是一块布,睡觉的时候铺在地上。盖,那三件衣服晚上就当被盖。好在印度这个地方是热带,他有这三衣,底下有个垫子就够了。第四种是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供养,除这个之外一概不接受。没有金钱的供养,所以他们没烦恼,钱多了有烦恼,没有钱没烦恼;有房子有烦恼,没有房子没烦恼,所以他树下一宿,一生没有建道场,可是他的生活很活泼。

  学生当中有不少是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弟子当中,也有别墅花园,请他老人家去讲经教学,他也答应,他也去住,在那边教学,讲了一个单元、两个单元之后,他就离开了。所以我们晓得他老人家接受是接受使用权,不接受所有权。你说你建一个道场送给他,他不要,产权是你的,我借用,用完了就走了。所以世尊最后入般涅盘,我们讲死了,他死在哪里?他死在野外双树间,他不是死在房子里。这是告诉我们一桩事情,他没有财产,他没有房子,放下放得乾净,这才真正叫得大自在,一丝毫牵挂都没有,他过的是这个生活。这是留给我们后人做榜样,对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的牵挂,与自性完全相应。

  禅跟净都是修行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在大乘教经典上常说,戒律是佛身,禅是佛心,经是佛的言语,净土是佛的归宿。那我们要想成就,要想契入释迦牟尼佛的境界,我们又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怎么样?跟你讲叫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放下了。我们在中国只看到一个,惠能大师,那上上根人。他一放下,什么都通了,世出世间法全都通了,确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你也有。你只要肯放下,你跟释迦牟尼佛、跟惠能大师没有两样,只要你肯放下,放下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上中下根人,佛对上中下根有方便法来教你。

  一时放下了,这是圆顿大法,所谓顿修顿证,没有阶级的,放下就是。上中下根的人走渐修,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上去,你也能爬到顶层。那个顿修的、圆顿的,就像我们现在,他坐电梯上去的,这大家就好懂,渐修是爬楼梯上去的,一层一层慢慢爬,也能爬到顶。我们不是圆顿根性,那就爬楼梯,慢慢往上爬。怎么个爬法?放下,慢慢放,你放得多你就爬得高,你放下少就爬得矮,就这么回事情。你不肯放下就留在这个地方,你一步都不能接近。

  佛跟我们讲,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着,执着放下了,你证阿罗汉果,阿罗汉的智慧能通达六道,六道里面情形他没有障碍,六道之外他不知道;再能把分别放下,那你就是菩萨;最后能把妄想放下了,那你就成佛。由此可知,明心见性这桩事情,悟入诸法实相,确实与世出世间学术没有关系;你可以学,释迦牟尼佛表演了可以学,你可以不要学,惠能大师表演不学,与这个没有关系。与什么有关系?与放下有关系,你不能不放下,放下就是。这里头的道理是属于哲学,真的是高深的哲学,讲这些方法手段的确也是高深的科学。净土是佛的受用,就是觉悟人的受用。这个受用我们讲具体一点,幸福美满、事事自在如意的生活。这前面介绍的,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后面我写的这几条“禅跟净土”,做个简单的报告。《顿悟入道要门论》里有个问答,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什么是禅、什么是定?祖师的答覆,妄念不生这是禅,坐见本性是定。“妄念不生”,什么是妄念?妄想是妄念,分别是妄念,执着是妄念,统统是妄念。如果这三种妄念都不生,那是上上禅,成佛了,佛所证得的;如果妄想还有,分别执着没有了,这是菩萨的禅;妄想分别还有,执着没有了,这是阿罗汉的禅,这都叫做佛法,这是佛门里面的禅。如果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放下,世间禅定。世间有四禅八定,色界天修四禅证得的,无色界天修四定证得的,合起来叫四禅八定,没有出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执着没放下。他在禅定这个境界之中,他能把执着控制住,不起作用,叫舍受。如果舍受是一直舍下去,永远能控制,那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是有时间性的,定功失掉之后,他的分别执着又起现行、又起作用,这是说禅。

  “坐见本性是定”,本性是什么?这论里面说,“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定者对境无心,八方不能动”。所以禅跟定浅深高下太多太多!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的时候,各个功夫都不一样,到究竟圆满就一样了;就像百川流入大海,那就一样了。没有到大海不一样,有浅深不相同,有人接近大海,有人跟大海很远。比如说长江有几千里,上海的水就很接近大海,武汉的水那就差很远,你再到四川那就更远,它有差别,入海就没有了,见性就没有了,没有见性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这禅定很多,无量无边。这最浅的定,说老实话是世间禅定,还没有到真正禅定。

  八风吹不动,八风是什么?“利、衰、毁、誉”。利是利益,利衰是一对,毁是毁谤你,这个誉是荣誉,都是一对一对的,“称”是称赞,“讥”是讽刺你,“苦乐”,四对四种境界。四个顺境,利、誉、称、乐,这是顺境;衰、毁、讥、苦这是逆境。就是顺逆境界里头你都不动心,你都没有执着,这世间禅定。我们一般讲我们修养不错,顺境逆境他都不动心,这叫八风吹不动。如果见到利就想得到,你心动了;或者是中国古人讲的见利思义,看到利,我应不应该得到,应不应该要,起这个念头,还是没有离开分别执着,还是凡夫。利衰现前不动心,那才真正叫得定。毁誉不动心,别人毁谤你,别人赞叹你都不动心,称扬你、讽刺你也不动心;这讽刺现在一般讲羞辱,讥毁都属于是羞辱,不动心。苦乐是你的生活,物质生活是身,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这都不动心。能够顺应自然,保持平常心,平就是平等,平等清净永远保持,这就是定。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比这个讲得更好懂,能大师说“外离相叫禅,内不乱叫定。心不乱者是真定也,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凡夫成佛了。外离相就是外不受这些境界,你看八风是外面境界,不会被它干扰、不会被它所动,这是禅。内怎么样?内不起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定。后面这个结论就没错,你得这样的定,虽是凡夫,已经入佛位。入佛位,我们通常讲证得佛果。佛果也有很多种,不是只有一个,阿罗汉是佛果,菩萨是佛果,菩萨还有五十一个阶级,阿罗汉有四果四向,统统都是果。果位有浅深高下的差别,统统叫入佛位,你已经进入佛的境界,你已经是到佛家里去了。虽入了佛家,还没有登堂入室。进了大门,它后头还有二门、三门,你还没进去,但是进大门。如果这个功夫没有,那学佛都在门外,没入门。

  没入门是凡夫,入门就是圣人。什么时候入门?小乘初果须陀洹入门了。你看入门的时候三不退里面他证了一个位不退,他绝对不会退到凡夫位,只有往上升,他不会退。在《华严经》大乘圆教,初入门第一个位置是初信位的菩萨,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是究竟圆满。你只要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你就入佛位,你就入门。初信位的菩萨,他断烦恼跟小乘须陀洹是相等的,八十八品见惑他断掉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八十八品见惑归纳起来五类,第一个是身见,不再执着这个身是自己;第二个是边见,边见是相对的,譬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我们跟人对立,跟事对立,跟天地万物都是对立,这个对立就是边见,我这是一边,你那是一边,这个念头没有了;第三类、第四类,我们中国人讲成见,就是你的主见,我以为要怎样怎样,成见很深。见取见,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因果,很执着;最后一个是邪见,不属于前面这四大类,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归到一类。这个统统没有了,才证得初果,在大乘里面,《华严》才入初信位的菩萨,你正式上了佛的学校,你是正式的学生,入佛位。

  佛常常教我们,随缘不要攀缘,这是训练我们对于八十八品见惑淡化。这个淡化有助于我们境界的提升,从凡夫位提升到圣人位,没有意见了。像我早年在新加坡,广洽法师给我讲弘一法师的故事。他们两个是好朋友,广洽法师是新加坡人,所以弘一法师到新加坡看他,住在他的小庙里头。他的小庙我去过,去过三次,广洽法师的小庙以前弘一法师住过,弘一法师到南洋访问的时候。他说他人实在太慈悲了,一点架子都没有,很好侍候,给什么吃,他没有挑剔。饭菜端来了,广洽法师嫌淡了、嫌咸了,他没有,他告诉广洽法师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他没有一样要挑剔的,没有。那我们知道他在没有学佛时,那个公子少爷的时候,那挑剔可厉害了,稍稍不如意决定不行,学佛到晚年到这种境界,你就晓得他学养的功夫多深!这就叫真的随缘,没有一样不好,样样都好,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自己心地清净平等觉。这就是因果上的成见,有成见就有挑剔,有成见,你心就不平,你心就不清净,道理在此地。所以小乘须陀洹心清净了,见解清净了。

  “禅那”也是印度话,外来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静虑,静就是定,虑就是慧。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定慧均等的妙体,叫禅那。这定要比慧多,在学习当中昏沈,慧要比定多就显得浮躁,怎样把定慧调到均等,不昏沈,不浮躁,在这个状况之下能接受佛法、能悟入佛法,这很不容易。你说我们学教,我们听经,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讲能吸收,你能够悟入。

  为什么看经不开悟、听讲不开悟?古人为什么看经会开悟、听讲会开悟,为什么?就是他的定慧调到均等,我们不是定多就是慧多,不平等,所以一种昏沈,你没法子体会到;一种浮躁,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就是慧多定少,总是调不到均等。这东西好像开保险柜一样,号码一定要调得准确,差一点点都打不开,这个功夫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来调理,能够意志精神都集中在佛号上,除佛号之外一切都能放下,这就比较容易调到均等。所以高明的老师,他教学的时候非常着重这桩事情,学生精神不能贯注,意志不能集中,他不教你。为什么?讲得再多都是废话,你听不进去。不是他不慈悲,不是他不讲,他不讲就是讲,他那个教学法是很特殊,非常管用。这些我们都要能懂,要能体会到。

  “佛法依此发无漏智而修之”,这就是佛教导的原则。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没有烦恼才是真智慧。我们的聪明智慧里面都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的智慧,在佛法里面叫世智辩聪。世间智慧、世间的辩才、世间的聪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里面没有烦恼。你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真实智慧。佛法就用禅定来修无漏智慧,就是恢复你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是这么个意思。这把佛法教学讲出来了。

  《华严》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欲成就者必须放下一切执着分别妄想”。你真想成就,像如来果地上的一样究竟证得,惠能大师说得好,他在开悟的时候把自性的样子说出来了。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的真心是什么样子?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的相好,“本无动摇”,就是自性本定;“能生万法”,这一句就是说明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大乘教里面讲,宇宙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八个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实方先生他有悟到,高等的哲学,高等的科学。

  于是我们学习经教就明白了,尤其这半个世纪以来,清清楚楚看到佛讲一切经的内容讲什么?不外讲五桩事情,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讲哲学、讲科学,五样都达到登峰造极。这么好的教学,居然被现在一般人误会,以为它是宗教,以为它是神学,以为它是泛神教、多神教,你看冤不冤枉?实在讲佛不冤枉,佛的教学不冤枉,谁冤枉?自己冤枉,这么好的东西不能接触,不能够好好的学,得不到受用,这就冤枉!所以冤枉不是佛那边,是我们自己这边。

  再说净土,净土是圣哲所居之国土。你是圣人,你是哲人,你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净土,为什么?它没有五浊的垢染,这叫净土。惠能大师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实在讲经里面也是这样说的,心净则佛土净。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想。你能到这个境界,无论你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净土,为什么?心清净,境随心转。我们凡夫可怜,我们是心被境转,是妄心,我们被境界转很苦。世尊在楞严会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不被境界转,你能转境界,你心地清净,无论住什么地方都是净土,你就是如来。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不能转境,你就被境界所转,那你就亏吃大,你就苦了。

  佛家是离苦得乐,这话是真的。苦从哪里来的?苦是迷来的,你不了解事实真相就苦,了解事实真相苦就没有了,为什么?你不会被境界所动,就是八风吹不动,这才有证入。《般若经》直说不二法门,《法华经》但说一乘,《维摩经》无非道场,你要是契入境界,哪个地方不是道场?你在哪里,哪里就是道场,不用盖庙。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庙,走到哪里,哪里是道场,所在之处都是道场。他那么多学生,学生所在之处也是道场。学生修道,学生当中最低程度的,执着没有了,阿罗汉;分别没有了,菩萨,这是他的学生。那所在之处怎么不是道场?行思禅师讲举体全真,一切法里头不要从相说,从体说,都是真如,都是自性,平等的!你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再看看别的宗教,上帝唯爱世人,真主普慈特慈,孔孟仁义孝悌,老庄无为不争。这些人全都是住净土,他怎么会不同?怎么会有争执?

  在中国有净土宗,净土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以大势至为法界初祖,普贤菩萨为娑婆世界初祖,慧远大师是中国初祖。远师住在江西庐山,最早结莲社,得同志一百二十三人,依《无量寿经》同愿往生极乐。此宗依五经一论,以观想持名专修为主,往生净土亲近弥陀,修得明心见性。要知道净土宗终极的目标还是明心见性,不过明心见性不在此地,在极乐世界,此地修太难了,换个环境。这环境是不是真有?真有,一点都不假,你只要明心见性,你就见到了。远不远?不远。为什么不远?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只要你把妄想放下,空间时间都没有了,你放下执着,空间、时间有,放下分别,空间时间也有,放下妄想就没有了。所以空间时间从哪来的?妄想产生的。妄想没有了,空间时间没有了。所以我们同修常常修三时系念的佛事,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讲“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这就是空间没有了。“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时空都不可得,这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属于高深的科学跟哲学。

  所以《大集经》有这么一句话,“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是说明禅跟净的关系,讲出来了,禅净不二。他修行的方法不外乎观想持名,观想也很复杂,持名也不是一种,最初方便以净业三福,这一定要知道。如果没有净业三福这个根基,观想也没用,念佛也没用,你去不了极乐世界,这个根基很重要。净业三福的根基第一句,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头一条孝亲尊师,中国人放弃小乘,用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佛教跟儒跟道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儒道的基础,你就不能够学佛。孝亲尊师这儒的基础,《弟子规》;慈心不杀,这是因果的基础,《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佛教的基础。你看前面第一条就是儒释道三个根,没有这三个根怎么修都不能入,这是我们学习真正想成就德行、成就智慧,这三个根比什么都重要!

  那修观主要是依《十六观经》,《十六观经》里面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观,所以持名还是在《十六观经》里面,最后一个法门,那就是最精彩的法门,唱戏一样压轴戏。持名比观想、观像方便,成就超过他们,这是不思议法门。持名,《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得一心不乱,那就生净土。一心不乱的功夫有浅深不同,最浅的叫功夫成片,这是下品的一心不乱,中品的叫事一心不乱,上品是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是什么意思?你心里头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全放下了,这叫功夫成片。你还想这个、想那个,不行,什么都不能想;除了一句佛号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多久成功?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看大概都不出三年,不难,这个法门叫易行道,为什么你三年不能成就?三十年都不能成就!你的妄念放不下,这个东西害了你。你琐碎的事情,就是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这个东西是轮回心,常常念这个是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六道轮回?跟佛法不相应,跟净土不相应,净土要心净则佛土净。

  那么从事世间工作要像菩萨一样,要到什么程度?染净不二,虽然很多事情你在做,做事的时候你把事情做得很好,事情一放下心里就是阿弥陀佛,一个妄念都不生,这个行,有这个功夫可以,没有这个功夫不行。在古时候没有功夫的人进念佛堂,有这种功夫可以为常住服务。所以要晓得常住里面服务的人是菩萨,他功夫成就了,没有功夫的人进念佛堂。进念佛堂功夫成就,他有缘,那个时候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服务,帮助众生修行证果,这就对了。如果自己功夫不到,还做这些,做这是修世间福报,来生是人天大福报。可是人天大福报现前的时候,如果再不继续修行的话,肯定是造业,为什么?你那个福报可能是做国王、大臣,可能是大富长者,像今天讲企业家钜子拥有亿万财富,你会变成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富贵学道难,你把会佛法丢得一乾二净,福享完了,堕落了,就堕三途了,很可怕。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念佛       净土法门)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杨云唐居士: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妙莲法师:灵岩甘露第二集 壹、念佛法义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壹、念佛法义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心地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