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幸福美满的晚年


   日期:2011/1/8 21: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空老法师讲述 2002/11/25 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同学,这些年来各地的同修们,有很多人关心弥陀村,对于这个想法非常的向往,常常有人来问。今天我们趁这个机会,给诸位做个报告。

  弥陀村这个想法的起源是在一九八三年,我第一次应旧金山同学们的邀请,在那边做七天的讲演。讲演的地方是当地一家老人公寓,甘老太太就住在这个公寓里,以后金定洲先生也住在这个公寓里面。甘老居士是我早年的护法,早年我在台中求学,在台中住了十年,她照顾我的生活,十年如一日。我对她非常感激,她是在今年往生的,九十多岁了。那个时候她邀请我到他们老人公寓,在老人公寓里的一个大厅,借那个地方开讲。

  我参观了这个老人公寓,听说这个公寓是犹太人办的,一共有四百多个单位,每一个单位的面积大约是十五坪(台湾人讲坪数),一坪是三十六平方英尺,这个面积大家就很清楚了,并不大。它一个单位有一个客厅,有一个小厨房,有个阳台,有一个套房。住在这个公寓里面的老人,大多数是单身,也有夫妻一起住在里面,两个人住的。所以我估计这个公寓居住的人数应该是五百多人,不到六百人,五百多人。我们在这个地方讲演非常欢喜,所以我当时就想到,往后佛教的道场就是这个形式。旧金山这个老人公寓好像是七层的建筑,面积也相当大。它还附设一个幼儿园,这些犹太人聪明,使居住在公寓里面的这些老人,每天都能够跟他的儿孙接触。他的儿子、媳妇上班的时候,把小孩送到这个幼儿园来,这些小朋友下课的时候会敲他们的门,看看他们的爷爷奶奶,在一块欢聚大概十几分钟,上课了,他就要到教室去了。所以老人有温馨,也不会劳累,每天都能够见到家人。想法周到!我看到很欢喜。

  一般住在老人公寓,美国政府都有津贴。他们不是美国公民,也都是美国永久居留,所以美国政府都照顾这些老人。加州比较富裕,大概每一个老人一个月可以领到五百美金的生活费用,在物质生活上他们无有忧虑,生活非常安定,所缺乏的是精神生活。因为今天的社会,诸位都晓得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居住在同一栋老人公寓里面,这么多人,四、五百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我们知道美国是接受全世界的移民,住众来自不同的国家,来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当时我们在老人公寓里面讲演佛法,听众大概有一百多人。在我想是这个公寓里面居住这些佛教徒他们来了,还有当地一些佛教的信徒,这些人的亲戚朋友。我这是第一次到美国,第一次在美国做佛学讲演的活动,往后的规模就愈来愈大了。

  这是头一次我所接触的环境,使我感想到这些老人应当有精神生活。他们自己一生事业也完成了,儿女都大了,一切都放下,现在住在这个老人公寓安享晚年。物质生活条件没有问题,无忧无虑,精神生活非常贫乏。许多老人吃饱之后,没事情做,在阳台上晒太阳,我们中国人所谓坐吃等死。老人公寓几几乎乎每一个星期都有人生病走了。在这个餐厅里面,几乎常常看到这个座位上那个人没有了,走了。这些事情,我们想象当中,给老人是很痛苦的打击,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精神上的折磨,看到一个一个走了,不晓得到哪一天轮到我自己了。所以他们面孔上没有笑容,没有欢喜,这是我们看到很难过的。

  即使是有宗教信仰,像我们佛教的这些法师或者大德居士,到这个地方来跟佛教徒谈谈佛法,在一块儿共修,一年当中有几次,而且时间都很短。我在那个地方讲一个星期,算是长的,希有的因缘!一般其它的宗教,牧师、神父到那个地方去传道,带着大家一起祈祷,只有几个小时,一个月难得有一次。所以我就感到老人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还要重要,物质生活再丰厚,他活的是富而不乐,没有快乐;如果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贫乏一点,贫而乐。诸位想想,富而不乐,贫而乐,这两种你会选择哪一种?我相信聪明的人一定会选择贫而乐,生活的快乐,这个重要!

  所以我就想到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我多年在讲席里面常常提到,中国人传统的理念,青少年的时候奠定福德的根基,所以管教很严。中国人传统的教学理念,《三字经》上都讲到,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佛法里面首先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他都能够作佛,基本的理念。一个人能不能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关健在“缘”,遇缘不同。缘里面最重要的是教育。换句话说,你有没有机缘受到好的教育,关系你一生,这一生的幸福;关系到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教育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事业,中国人聪明,古贤先贤都知道,这些从事于政治,现在人讲政治家,古时候讲圣王明主(那个明是光明的明),明主圣王他们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教育是一生一世的。

  儒家讲的,开始从胎教,母亲怀孕就教他,还没有出生的婴儿。怎么教法?思想要纯正,言行要端庄。为什么?你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影响胎儿。所以邪思、恶念不能有,起心动念纯正,言语动作要守礼,希望给这个婴儿有最好的影响,正面的影响。这是真正爱护自己的下一代,保全下一代。出生之后,他眼睛张开了,他会看;他的耳朵,他会听;父母就是他的榜样,就是他的典型。所以父母在儿女面前,言谈举止都不能离开道德,都不能离开礼义。小孩还不会说话,让他看,这个样子把仁义道德灌输在他的心灵里面,在这个地方养他的“童蒙养正”,在佛法讲的是养他的正知正见。父母这是他的责任,要养他的儿女,教他的儿女,怎么教?以身作则。所以在儿女面前要特别端庄,不能够随便,这是教他。

  到渐渐长大五、六岁了,可以上学了,则交给老师,老师跟父母两个人密切合作,把这个小孩教成人。老师的一举一动是学生的模范,学生的榜样。老师教学生孝悌忠信,特别着重在孝悌,教导他知道父母的恩德。父母教导儿女,教导他要尊师重道。这个要第三者教才好教。做父母的人: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要孝顺我。儿女反问你:我为什么要孝顺你?所以这个话父母说不出口。谁说?老师说,老师是第三者说。老师对学生说: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重我。这个话也说不出口,这个话要父母教。你看看老师跟父母密切配合,青少年才真正懂得孝道,才真正明了师道。世出世间的大道是建立在孝道跟师道的基础上。你看佛法“净业三福”是根本的根本,一开头头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就是“奉事师长”。你想想,这样奠定一个人德行的根基。德行一定从小奠定,如果小的时候疏忽,长大了没有办法。为什么?他染上很多的恶习气,非常非常不容易。

  所以教一个人,一定从小教。父母懂得,又有好老师能够密切配合,这个缘好!这种人纵然不能成为大圣大贤,不失为正人君子。在佛法里面讲,他在这一生,他不会做恶事,他是善人,他是贤人,这种人将来不失人身,这是最低的限度。如果遇到更好的增上缘,老师、同学、善友、善知识,他可能破迷开悟,他可能超凡入圣,这是善导大师常讲的“总在遇缘不同”。能给一切众生做最好增上缘的,这个人功德可大!哪些人?那就是中国人常常赞叹仰慕的古圣先王。从前帝王都称为圣人,真的,哪一个朝代开国的帝王,确确实实是圣人。“圣”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对于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了,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明白人,不胡涂,所以他的教化是成功的、是圆满的,是对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美满。得到人民的敬爱,不是没有道理,这个里头一丝毫的勉强都没有。

  所以从小奠定德行,再长大,成就学问。亲近老师的时候还没有成年,大概在十二岁之前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六、七岁开始教他读书,所读的经论,只教读,不讲解,就是天天教你读,读遍数。老师启蒙就是教句读,教你念得很熟,统统都能够背过。因为这一个阶段,人生这一个阶段记忆力最好,要发挥你生理上的特长,应当要记住的东西,在这一个阶段里统统教你把它记住,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所以小学是背书,没有讲解的。小学学礼,道德落实在礼节里头,所以小学生学礼。学唱歌,歌词就是诗词,诗词是教小学的标准。孔老夫子,你看看他所删订的《诗经》,标准是什么?思无邪,“诗三百,一言而蔽之,曰思无邪”,使他有娱乐也很活泼,没有邪思,起心动念都正,纯正。父母师长给他做的好榜样。

  到十三、四岁智慧开了,他应该记住的东西,那全都背过了。十三、四岁是进太学,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只有两个阶段,小学跟大学(太学就是大学),没有中学。小学里头是童蒙养正,太学里面就是完全讲解、研究、讨论,所讲解研究的东西就是你从前所背过的东西。所以上太学也很自在,非常快乐,不要用书本。哪里像现在读书的时候,参考书籍一大堆,累死人,那个读书苦!古时候读书乐,他小时候都背过。上太学,听老师讲解、研究、讨论,不用课本的,老师也没有课本,老师也背过,跟你讲哪一篇,譬如讲《礼记》,讲“大学”这一篇,甚至于讲第几页第几行什么字,大家都清楚,统统背过!中国古时候不是没有科学,有!所有的这些书本,不管是哪个地方刊印的,每一面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统一的,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说第几行第几个字,不管哪个地方印的书,古时候印的、现在印的都一样,统一!不像现在,现在很麻烦,每一家出版商书店印的书,页数行数都不相同,带给学习的人很多困难。诸位你现在看《四库全书》,我们教室里头有,你看《四库全书》每一面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统一,这就是科学。

  所以老师带学生,大概一个老师只带十几个学生,为什么?学生再多了,老师的精神体力照顾不到,所以小班制。给你开这个科目,开《论语》、开《孟子》,学习期间大概一般都是三个月,不会超过半年的,一个科目。他是一个科目、一个科目,不能同时学很多的科目,为什么?你会分心,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所以开一个科目是我在这一段时间当中,只想这个科目,只想这个科目里面的内容,精神意志统统集中。这个教育方法好得不得了!

  佛法也是如此。这个道场很大,出家在家修学的人很多,佛法一开端也是背诵,你所修学的经典都要背熟。你上讲堂里面,讲堂里头没有用课本的,这个我们可以从古代变相图里面能看到。你看祖师大德讲经,主讲的人坐在上面,听的人都在下面,一个个,你看到有哪一个人拿书本、拿经本的?没有。这一部经,譬如我们讲《弥陀经》,《弥陀经》你不能够背诵,你没有资格进讲堂。大经就更难了,《华严经》那么大,《华严经》不能背诵,你没有资格进华严讲堂。不像现在,每个人都有经本,在从前哪有这么大的福报!

  古时候没有印刷术,经本从哪里来?经本是手写的。学经的人到哪里去学?藏经楼去借经本,你自己抄,你自己手抄。你自己要不肯手抄,那你就得不到这一部经,你想学哪一部经,你就抄哪一部经,藏经楼给你提供原始的数据,你自己去抄。印刷术的发明在宋朝,木刻版本这种方法是宋朝时候发明的,宋以前全部是手写的,叫手卷。宋朝虽然发明木刻的印刷(木板印刷),很费功夫。我们知道这一卷一卷,大概一卷短的十几页,长的五、六十页,超过一百页的很少。印刷工人一天能够做几卷?你讲这个生产的速度,现在诸位到金陵刻经处去看,它那里还有木刻的印刷,一个人一天大概只能做四卷。你就晓得印刷的艰难,经本很不容易得到。

  即使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一般真正读书人或者是出家人,他们学习经典还是用手抄。我这个年龄初学佛的时候,也是抄经。那个时候在台湾,台湾书店没有佛经流通。台湾印经,在我那个时候好像只有三家印佛经,数量很少,价钱也很高。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台南有个庆芳书局,台北有一个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主持的),三家!得一个经本好不容易,数量又少,种类又少。有些我们想读的经,他们没有,只好到寺庙藏经楼借藏经来抄。藏经不拿能出去,只有利用星期假日到那边去抄,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你要勤学,要好学,你才会有成就。这是讲儒、佛教学都一样,学问知识怎么成就的?很辛苦!哪里像现在,现在人福报是真大,真的是心想事成,想什么有什么,但是他不用功。古人要看到今天这个现象,叹息!他们想学,得不到,你们垂手可得,不肯学,都是遇缘不同。

  学成之后,大概成年了,二十几岁了,你看道德有了根基,学问也成就了,都是古圣先贤的大道。聪明根性利的人,十几岁就参加考试,考秀才。秀才、举人、进士,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学位。这个学位是国家承认的,社会承认的。你考取这个学位,在古时候叫功名,现在人叫学位,就好像学士、硕士、博士。秀才是学士,举人是硕士,进士是博士(最高的学位)。所以国家的学位分三等,现在大学里头也是三等。你考取之后得到社会的肯定,国家的肯定,国家就希望你出来为社会大众服务。你要是乐意为社会大众服务,多半都走参政,从地方官员做起。十几岁在从前做县市长的很多,二十几岁不到三十岁做省长的很多,真能办事,真能够办好事!真正是青年才俊,这样培养的。所以二十岁之后,大概到六、七十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社会人民造福。

  到晚年退休之后,享福。他享的什么福?享的是他造的福。所以这些读书人,他们真的有智慧、有德行,他希望自己将来晚年过什么样的生活,他现在就要造福,要把社会大众教好,他晚年才有福享。他教的是什么东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学的是这个,一生行的是这个,教化众生、教化社会也是这个,他晚年当然享福,儿女孝顺,晚辈孝顺,得到社会青少年的孝敬。佛法讲得很明白,“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古时候有,朝朝代代都有,现在没有了。现在为什么没有?没人教了,从小父母也不教了,老师也不教了。我这个年龄沾到一点边缘,小我三岁的就没有了,这个教学就没有了。所以我受到这一点教育,我的弟弟就没有受到了,他小我六岁,边都没有沾上。我这一点孝亲尊师的理念,从小父母教的,六、七岁上私塾,老师教的。我在私塾里头大概只念了半年,一年都不到,这是接受中国真正传统的教学。大概是半年以后,私塾就没有了,就改成学校,那个时候叫短期学校。

  政府规定新的课本,从前私塾里面教四书五经,我还没有念过四书五经。我记得我上私塾的时候,念《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念这些东西,天天背,天天念,天天背。老师教导洒扫应对,教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对待兄弟姊妹,怎样与邻里乡党相处,讲这些东西。他的中心教学的原理原则,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但是改成短期学校,这些课程就没有了。念的课本好懂,“小狗叫,小猫跳”,教这些东西,是很好念,但是这一生当中没有用处。年轻的时候哪里懂得,到现在年老的时候才知道,才知道民国成立之后,这些教科书所学非所用,私塾里面那些老东西,一生受用不尽,晚年享福。

  我们看到现前这个时代,人口老化愈来愈严重,年轻人不愿意生儿育女。为什么?感觉太麻烦,所以造成这个社会现象,出生率降低,人口老化不断在增长。所以老人福利事业是今天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都非常重视。虽然重视,一般主政的人、办事的人他自己没有老,他不知道老人的苦处,他给老人设想的不周到,只想到照顾养老,只养他的身体,物质生活照顾到了,精神生活这一方面疏忽了,他没有想到。

  我在新加坡有一天访问一个天主教的养老院,天主教的修女们(院长是修女,里面工作人员几乎都是修女)很有爱心,很慈悲,我们见到之后很佩服、很尊敬,真的是尽心尽力照顾,有爱心。我跟院长说,我说:他们的精神生活,你们是做些什么?她告诉我:天主教办的有很多学校,有小学,有中学,经常有这些学生到老人院来访问,表演歌舞,跟老人来共享娱乐,但是老人不接受,不喜欢听。她把这个话告诉我。我说:对了!不但这个老人不愿意听,今天小孩唱歌跳舞,我也不喜欢听。她就很奇怪,她说:这是什么原因?我说:时代不一样,我们这些人听到现在这些新的,这些像DISCO这一类的东西,我们看到厌烦、讨厌!她说:那怎么办?我说:如果你要把四、五十年前那些老歌拿出来表演,我们会鼓掌,会欢喜。为什么?让我们回忆那个时代。她懂得了。我说:你去找老歌。表演的东西,你找老的电影,四、五十年前老的电影,你来放,保险他们感激你,能够引发他们那个时代。

  他是什么时代的人,你要用什么时代的东西去供养他。中国人祭祖先,古礼祭祖为什么用笾豆?今天讲笾豆大家不懂,笾豆是餐具,古时候没用现在这种精致的这些餐具,那个餐具是什么?用木头做的,竹子编的。为什么用这个?他那个时代用的,你用他那个时代用的,这是对他的尊敬。用我们这个时代用的,他看了难过,“我们用的餐具不如你”,看到会难过,你用他同时代的,他欢喜,表示对他的尊敬。这个修女明白了。我说:儿童表演,为老人表演,应该特别去练习,把这些老歌去练几首,到这个地方来唱歌给这些老人听,我相信老人一个个非常欢喜,喜欢这些小孩。这才懂得!所以尽量去收集老歌,收集老的影片。如果有这个机会请地方歌剧团来表演,像中国平剧、地方戏剧所演都是古老的这些东西,这个是老人很喜欢。

  要懂得养老,要养老人的心,要养老人的情绪,这个重要,让他开心!你们现代这个东西,他看起来看不惯。你在他面前表演,他厌烦,他怎么会有笑容?演完之后,拍几个手,面孔一点表情都没有,拍的掌声也不响。我说:你们是不是这样?她点头,没错。你不懂老人的心理,你不懂得老人的需要。所以我到老人院去访问,给这里面这些负责的人员、她们的院长,给她很大的启示。注重老人的精神生活,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文艺的演出不能没有,而且要常常有。同时要多跟老人交谈,他喜欢什么,我们找什么来表演。你自己主动安排,你不跟他们商量,没有去问他们,很难!你跟他们永远有隔阂。所以老人院的负责人要把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常常跟他们谈话,常常去询问他们,想听一些什么?想看一些什么?想知道一些什么?满他的愿望。家人父子欢聚一堂,没有隔碍的。不要让他自己感觉得我住在老人院很可怜,家人父子都不照顾我了。今天的外人把你看作外人,外人当然听你的安排,不好意思向你过分的要求,你要把这个障碍化除,一家人。他可以随意提出他的愿望、他的要求,我们尽心尽力把它办到,满足他的愿望。

  当然这个精神生活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学术讲座。老人喜欢听的是什么?听的是道德,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故事。像我们现在这个《德育课本》,这些老人喜欢听。即使是《弟子规》,我在此地听到当地澳洲的一些同胞们(这是完全不同的文化),他们听了之后都点头,做人应该是这样。你看看这个回响,他们听了欢喜。虽然说老了,这一生没有学过,阿赖耶识也种了种子,来生他会学,不是没有用,它管用的。

  跟他们讲因果报应的故事,讲三世因果轮回的这些故事,他们喜欢听,他们知道人还有来世,我们现在虽然是晚年了,还有几年好好的来修行,把自己不善的念头放下,抛弃掉,培养自己的善心、善念、善行,来生有好去处。告诉他将来死的时候没有痛苦,死的时候自己知道到哪里去,知道什么时候走,快快乐乐的走,这是他们最大的一个期望。能把这些道理跟他讲清楚,他相信,他能接受,他能理解,再把方法教给他,决定成就。再有一、二个佛教徒表演给他看,他信心十足,真的快快乐乐,走的时候没有一丝毫恐怖,跟大家辞行告别:我要走了。真的是老有所终。

  要帮助他来生不堕恶道,帮助他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这是我们真正孝敬父母,“孝养父母”,这是真正做到了。这些老年人都是我们的父母,不要有分别,年轻的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我爱我自己的父母,我爱别人的父母跟爱自己的父母无二无别,我照顾自己父母跟照顾别人父母没有两样,我们要做到这一点,使他真正明了肯定,他在这一生当中进入退休村,才是他真正一生当中最幸福、最美满的生活,这样的退休村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退休村很多,老人公寓很多,人家都在做,我们做它干什么?没有必要!

  我们今天做退休村、做老人院是把它当作道场做,把它当作大家庭做。家庭化,学校化,这个就有意义;道场化,而且是个多元文化的大道场。我们样样都要懂,我们请法师、居士来讲佛经,我们懂佛;我们也请牧师、神父来讲《新旧约》,我们对于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我们也要学习,我们也要懂,广学多闻!我们对于伊斯兰教,我们也可以请阿訇来讲《古兰经》,来讲他们的精神生活,讲他们的礼节、威仪,常识要广泛,这个是不断在交流、在沟通,从这个地方落实多元文化。我们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族群,我们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照顾,一点矛盾都没有。时间早就到了,我都没有注意到,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老人生理跟精神有密切的关联。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很深的体验,当一个人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候,他把老忘掉了,他这个时候没有想到老,也没有想到病,工作太多了。上班的时候工作,下班的时候还是想到他的工作。一旦到了退休年龄,他退下来没有工作了,他就忽然想到我老了!过去天天想着工作,现在没事好想了,没事好想就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里头最严重的是想病,老了就生病。所以老了之后,天天想病痛,怕这个毛病那个毛病,天天想着这个医院、那个医生,这是什么药,天天想这些。大概退休两年,要是不见面,再碰到的时候,突然感觉他好像老了十年一样,老化得那么快速!实际上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天天想老,怎么会不老?天天想病,没病也想出病出来。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这个事实、形相就在我们眼前。我们许多朋友、同学、同事,一旦退休,两三年没有见面,再见面的时候,我的感触他突然老了一、二十年。严重的,你看到他马上就衰老;稍微轻一点,大概也会老个十年。他们不知道,我们清楚,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明白,“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都在生活里头得到证明。我的年岁不小了,一般人看到,老人了。我为什么不老?我没有想过老,这个头脑里头还没有老的念头,没有病的念头。我心想里头没有老,没有病,所以不老,所以没有病。你们喜欢想老,喜欢想病,那有什么法子!我这个念头里头是怎么样修养自己的德行,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除了这个念头之外,没有杂念。

  怎么样做一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今天社会上一切众生不孝,我要怎样做一个孝的样子给他们看。不悌,悌是什么?友爱兄弟。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兄弟争财争利,把至亲骨肉忘掉了,反目成仇,太多太多了!兄弟姊妹为争财利上法庭,这成什么话!我们怎么做法?我们出家了,出家有个小道场,人家要。要,我们欢欢喜喜让给他,送给他。我们也上法庭,那才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别人争,我们让,我们欢喜布施供养,我们懂得命里头有的丢不掉,这个地方舍掉,那个地方就来了,来的比你舍的一定还要丰富一点,就好像有利息一样,加点利息。

  我学佛这五十年,你们很多同学跟我时间长的,你亲眼看到的,处处忍让,欢喜忍让。自己生活简单,愈简单愈好,心安理得,不求人,不攀缘。我的生活需求很少,有这个缘分,有这个福报,一定要懂得与一切苦难众生共享。这一切苦难众生绝对不是只有佛教徒,我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经上教导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说只度我们同一个族群的,我们同一个信仰的,没有!众生无边,你想想看,这里就有不同的国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平等的去度。这个“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帮助、关怀、照顾。我们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关怀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国家,平等的去照顾。这里头有大快乐,乐此不疲,这就是真快乐。这个快乐绝对不是什么喜事来刺激的,不是,是内心里面涌出来的,佛家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这个时候才体会到,为什么诸佛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度一切众生不疲不厌,晓得这里头有大乐在。世间没有这个乐趣,人间天上都没有这种快乐。

  永远遭遇不到挫折,永远遭遇不到磨难。磨难挫折有没有?有的时候也有,一来马上就化解了。怎么化解的?智慧化解的,德行化解的。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做一桩对不起众生的事情,没有做一桩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你说你有多快乐!起心动念从来没有为自己,为别人。为别人没有得失,事情做成功了,众生有福,三宝加持,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做失败不成功了,众生没福,佛菩萨想加持加不上。成功自己没有得,失败自己没有失,没有得失。

  不像世间一般人迷惑颠倒,他的得失心太重了,他得到欢喜,失掉了忧愁。他能永远得到吗?他还有死的那一天,死了那一天,什么也得不到,苦不就来了。人为什么那么怕死?其实怕死是怕什么?怕失掉他所得到的一切,怕这个。这都叫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缘聚缘散。你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缘聚没有得,缘散没有失,哪有得失这个妄想?人没有得失,你说多快乐!没有得失就没有生死。所以了生死,你要懂得“了”是什么意思?了是明了,明了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生死是一回什么道理。搞清楚之后才晓得真的没有生死,没有得失,这个时候真实智慧现前了,佛法里面讲的得大自在。

  一般现在人年轻人听不进去,中年人听不进去,他觉得他的事业还不错,天天打这些妄想,根本就没有想到宇宙人生大道理。到他退休之后,天天没事情干,天天在那里吃饱饭看太阳,胡思乱想,这个时候跟他讲这些道理,他会听了,他愈听觉得愈有道理。所以现在众生的根性,什么样根性是得度的机缘?退休。退休之后是得度机缘成熟,我们要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你要抓住机会,这个叫时节因缘,不能错过。所以在他没有退休之前,少壮的时候,只能够跟他阿赖耶识种一点种子,他没有办法信解,这是真的,那行证当然就更没有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只要他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就够了,知道佛法是一门大学问,知道佛法对人生、对社会是有利益的,只要他知道这些就可以了,我们认识佛教就足够了。真正想去研究、想去学习,退休以后的事情。

  这个在佛法叫观机,应机说法。同样是一个人,他幼年的时候、童年的时候、少年的时候、青年的时候、壮年时候、老年时候,不一样!什么不一样?理念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我们明了在什么样的时节因缘里面,我们用什方式跟他交往。所以佛菩萨活活泼泼,叫八面玲珑,跟每一个不同时节因缘的众生,都能够欢欢喜喜相处,这是智慧,这是德能。跟年轻人的相处,跟老年人相处,跟年轻人说年轻人的话,跟老年人说老年人的话,跟小孩说小孩的话,都是朋友,一律平等。

  跟不同族群往来,没有一样不随顺。你们在新加坡有人看到我,我进锡克教堂,我也拜他们的神。他们的信徒看到我都很惊讶,这是什么?我们尊重他,尊重他就是尊重他所祀奉的神明。就好像我们跟朋友往来一样,我非常尊重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的父母亲,我的朋友的祖父母亲,我尊不尊重?当然尊重!你对他们要不尊重,那你对这个朋友根本就不尊重。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知交,真正的朋友。今天这个社会大家都非常忧虑的冲突,这样能化解冲突。

  所以教育,我们今天所从事的跟中国古老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这个退休村是学校。我们把学校、把退休村、把修学的道场融合成一体,这个有意义,这个退休村活了,绝对不是暮气沉沉。你们如果细心一点,你去参观老人公寓,参观退休村,你一进去,你要是细心的话,里头磁场不一样,强烈的比较。你去看一个小学校,看个初中,你看这两种学校的磁场跟退休村老人公寓的磁场,完全不相同!一个有生气,一个暮气沉沉。所以我们看到了,我们明白、了解,怎样把暮气沉沉的老人公寓、退休村把它活泼起来,生动起来。让这些老人在这个时候他需要什么?不死。我们要把不死这个学问,这个事实传授给他,不病不死。老人天天想着病,错了!如果念头转过来,你本来一身病,念头一转过来之后,病就没有了,自然就消除了,哪里需要医药?用不着。我们在修学这么多年当中,经验里面,我们是实验得来的。不是在那里空想的,不是听人说的,不是经本上讲的,我们通过实验证明这是事实。我们教导他,这个形相就是证据。

  所以我常常跟同学们讲,你们学佛有没有真正得到佛法利益,看看你的形相,你的相貌有没有改变?你的体质有没有改变?相貌、体质没有改变,其它都不必说了。为什么会改变?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佛法里面讲,不但讲体质,境界随心转,境界是什么?整个大的生活环境,“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真正学到了佛法,你就能转境界,你不会被境界所转。境界里头第一个就是相貌,就是体质。你这个身体还有病,还常常去看医生,还常常需要吃什么补品,佛法真正殊胜的利益你没有得到。为什么没有得到?你没学。所以我常常讲这个学问是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一点都不假,决不是谈玄说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时候多么重要。所以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实验,我们有把握、有信心帮助一切有缘的老人。佛法讲缘,有缘是什么?你能信,你能接受,你能够学习,有缘!肯定度过美满的一生。

  而实际上许许多多的老人,他在这一生当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有许多宝贵的心得,没人跟他学。我们这个退休村里面也是学校,老人可以开课,教什么?只要把他一生当中工作处事待人的经验教导后人,这个课程内容就相当丰富,无需要教科书。口授,我们录音、录相,然后整理出来就是书本,就可以出版了。他高兴,他肯教,他要把念头转到这上面,他就不胡思乱想了,他的身体也健康了,他也会长寿了,身心快乐,退而不休。社会的行业里头不要我了,我还有事情干,还有许许多多年轻人需要我。这些知识学问,一般学校学不到的,我们这个地方可以开这个课,经常开这个课。我们把开课这个消息传出去,有兴趣学习的人,希望他到时间到这个地方来学习,使老人他的学术经验,可以在这个地方传给后人。

  在最近昆士兰大学有一位老教授退休了,今年七十四岁。这个老教授一生祈求和平,他反对暴力,反对仇恨,反对报复,他主张用德行、用爱心去感化这些执着的人。他想在学校里面讲这些课,学校不接受,学校说他这些人是理想主义,不能解决问题,不愿意开他的课。他跟我谈起,我说这个理念正确的,古今中外圣贤的教诲,他的目标无非是教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敌为友;把敌人转变过来成为朋友,把冤家对头转过来成为自己最亲密的同志,这是教育的成功,这是教育的目的。中国古圣先贤常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间没有不能转变的恶人。恶人他为什么作恶?他的情结里头化不开,你要用真诚把他化解,变成好朋友。所以我们要肯定人性本善,这个理念比什么都重要。你能够肯定人性本善,你就知道世界上没有恶人,正如同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从事于教育工作要没有这个理念,你的教育成就有限,你不能解决难题。

  所以退休村是老人学校,这里头不仅是老人,也有年轻人,也有小朋友。人生的学校,不论哪个阶段,我们这里头都有很丰富的东西能学到。这样的退休村、老人院真正有价值,真正有意义。我们参观许许多多老人福利事业,我们都感觉里面很多的遗憾,有很多的缺点。我们参观他们的长处,我们全部要学习、要保存,所有一切的缺陷,我们统统改正,我们来做补充。这一个设施那就是大圆满。我们的工作人员,先要有德育的培训。在这个机构里面服务要用什么样心态?孝子贤孙。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要搞清楚,搞明白,甘心情愿这样做。这是什么?报父母之恩,报师长之恩,报佛恩,报众生恩。所以你要不教不讲,讲得不够透彻、不够圆满,这个报恩的心生不起来。真正透彻明了了,才知道知恩报恩,孝敬之心油然而生,这个里面工作的人员跟其它的地方人员不一样!

  所以伦理道德的教学,天天不中断,所有工作人员每天至少上课一个小时。因为他们有工作,所以这一个小时分做两截,上午上班之前上半个小时,下午下班之后上半个小时,天天上课,天天讲,天天劝。他们有什么问题,提出来研究讨论,帮他解决,这是对所有的员工。你不教,他怎么会懂?治理小机构如是,治国也不例外。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清朝最盛的时候,康熙、雍正、乾隆经常礼请有道德有学问的这些人士,在宫廷里面讲学,皇帝带领大臣、文武百官在听课。他们学习的范围,不外乎儒、释、道三家。佛法里面请高僧大德,儒家请这些大儒硕学,道教里面也请一些道长,常常讲,不断的讲,所以他才能够造成一个盛世,没有离开学。

  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给我们做了好模范,他一生不生病,身体健康,九十七岁往生的。他什么时候停止讲经?往生前两个星期教学停止,往生前两个星期!那是我们的好榜样,现身说法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我们要相信,我们要知道向他学习。人家为什么会做到?一生当中没有老、病、死的念头,没有。一生当中念念恢复传统的道德教学,所以他在台中三十八年,天天所讲的儒跟佛,同时弘扬。我接受他老人家的熏陶十年,他的心思、他的思想、他的理念我懂,我可以说是他所有学生里面,对他思想理念了解得最深刻、最多的是我一个人,我学到了,依教奉行。所以今天很多同学见到我,其它的不知道,至少看到我这个身体状况能跟老师差不多。如果聪明一点,他也体会到这是果,果差不多,那因就差不多。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六十九岁,我跟他十年,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像我现在这个年龄,眼没有花,看报纸没有问题;查字典,看到辞源辞海翻开,他一段一段念给我们听,不要戴眼镜,耳目聪明。这是现前的果报,这个就是修学的成果,拿成果表演给人看。

  希望我们将来退休村里面,所住的人都有这样好的成果。年岁大,不老!就跟许哲一样,一百零一岁的年轻人,我们这个退休村成功了,各个都是百岁的年轻人。今天我就报告到此地,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