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南怀瑾: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日期:2011/1/8 19: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师谈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一)何为布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布施,平时将财物施舍给别人,将来就能升天得福报。毗耶娑他们之所以修苦行,就是为了求升天道,图神仙的享受。一般人为什么修道,吃斋啊,念佛啊,无非是现在苦一点,将来可以超升生天上做神仙。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功利的做生意心理,投下少量的金钱,而图一本万利的结果。我常笑有些人信教,花几毛钱买三支香,拎上一盒蛋糕,到庙里去拜拜,求发财、求长寿、股票要好、马票要中,求这求那,拜完了那个蛋糕拿回去还能给儿子吃。如果菩萨凭这就保佑他,那还算菩萨吗?下等的贪污,只要人家三根香。

  毗耶娑问什么叫布施,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佛对布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

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拿衣服、钱财、医药送给人家,是外布施;把自己的烦恼完全清净掉,是内布施;给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无畏布施。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须马上实行。比如今年大陆发水灾,我觉得应该布施灾民,就马上做了。用不着等号召大家起来再做,那已经是来不及了。

  按我的观点,真肯布施者,在别人眼中就像疯子一样,把钱也不当东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湾、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万的财产,可他既然肯丢这个脸在大街上乞讨,说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虑人家是否有钱、是否在行骗。所以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布施。

(二)何为施主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为什么有的人并未直接送东西给人,却是施主;而有的人明明送东西给人了,却算不上施主?这就要看上面布施的定义了,必须是自己的东西,而且自己也需要,但看到别人更需要,就无条件地布施出去,这才是施主。我只有一碗饭,现在有人需要这碗饭,"拿去,你吃!"我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常说自己不够资格学佛。一般人,自己有十块钱,给你二块,我还剩八块,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有你要十块,我全部给你,甚至再借上十块,给你二十块,那才是真布施!如果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亲自去布施,可以委托别人去。拿着人家的东西去布施,施主是物主,不是你。

  什么样的人不算施主,什么样的布施行为不是发心纯净的布施,下面对这些问题有详尽的发挥。

(三) 三十三种不净布施

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

  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接济他。这都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

  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

  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

  第七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甚至总统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拉个关系,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八种,怕强有力的黑道中人来抢你,赶快送钱消灾,这不是布施。

  第九种,送人家鸦片、海洛因、麻醉剂等毒品,这不是布施。但医生见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针以止痛,这是布施。这里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种,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我儿子前天买了一把防身刀给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钱。我打电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美国人的规矩,送刀给人,不是让人自杀,放上一毛钱,表示吉利的意思。这个我不懂,他还算是真布施哦!

  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歌星不唱的时侯,你为什么不布施?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个里头有差别。

  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你出家人做庙子;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

  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

  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这是有求于人而给钱,不是布施。

第二十一种,打了人家,骂了人家,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种,有人布施了之后,心中疑虑人家是否在骗他,或在想人家以后是否会报答他。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种,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我年轻时在四川学佛,人家有困难,我站出来说要帮助他,大家比较买我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他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他还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个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后来从西天佛祖那里派了个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和尚说此行不是来收服他的,只是给他看个东西。说着,从背上黄布包袱上拿出一本缘簿,"居士,请你多少写一笔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

  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我就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四,还有的人,送了东西给人家,好像这个人从此就卖给他了,今后定要人家报答他。这个就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账可查,你看他们念什么《心经》、《白衣咒》,念一段经,在黄裱纸上戳一个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后带到阴间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块还是三十五块。这等于在投资,将来连本带利得多少好报。"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临死之时,感到痛苦了,晓得时间不长了,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布施出去。这也不算净布施,因为你已晓得财产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属于你了。没有清净心,还是不行。

  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这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八种,好比说看到黄医师都出了十块,我就出十五块,蔡老板不服气,出二十块,把我们两个都盖了。出于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种,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种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东西,那是你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种,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才愿意拿出家产送人,这是做好事,固然不错,但从佛法的布施学来看,还不算是纯净布施。

  第三十一种,以有无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这样的布施不是净布施。

  第三十二种,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

  第三十三种,就是为了鲜花果品而舍物与人,这也不是布施。这是很轻的一条了。

  佛教的布施学,这里每一条研究起来,都是戒律。

  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下在贫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四)真正布施的原则

什么样的布施才能得到好的果报?对持戒者要布施,对不持戒者也要布施,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等于我经常讲的,基督宗教讲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狱。若真如此,那这个上帝是势利鬼!真的上帝是信我者要救,不信我者更要救啊!佛法就是这个精神。好人固然要布施,这个不好的人更可怜,更需要布施。毗耶娑不懂这个"二俱施与"的道理,所以他把问题提出来了。

  佛告诉他真正布施的原则:

  第一,要自己真有心帮助人,而不挟带任何别的思想。像黄医师经常为病人开刀而顾不上吃饭,有时打电话来请个假,说不能到我这儿上课了,这是对的。吃饭、上课只是个人的享受,为了病人的生命,这些都可以牺牲,这就是"一切施与"的道理。

  第二,布施不能怕将来的结果。常言讲,做好事"善门难开",我们在大陆十八个大学设了"光华奖学金",现在差不多每个大学都来跟我要求。这种事不是傻瓜不会做的,真要做好事,自己就要真心当傻瓜。

  第三,不要轻毁任何一个人,这是大乘佛法的菩萨戒。你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但并不因此看不起他。他来骗你,说明他有需求,达不到目的,他会睡不着觉,明天还会想办法来找你。你干脆受他一骗,让他睡一个好觉,亦一大乐事也。

  确定了真正布施的原则,也就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施主。

  真正的布施是不拣择对象的,这就是"不简福田"。不管被布施的对象怎么样,我帮助了你,内心非常快乐,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所讲的"为善最乐"四个字。你是一块田地,我在你身上做了功德,就把福德种子种在你这块田上了,这就叫种福田。

  因此,乐善才能好施,对一切人充满着爱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心信开眼,生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具有这种博爱精神,不考虑任何附带条件的,才称得上是施主。

(五)功德圆满的净施

  佛告诉毗耶娑:有十种布施,能使施主在布施后心里非常高兴,并使布施的功德圆满。

  第一是"时施"。恰到好处,恰如其时的布施。有句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格言:"求人须求大丈夫,救人须救急时无。"时施,就是要做雪中送炭式的及时布施,不然就是锦上添花,没必要。

  第二是"施行人"。帮助旅途中处于病苦急难的人。

  第三是"施病人及瞻病者"。世界上的病人都很痛苦,所以要帮助病人。而且,对看望病人给以安慰者,及医护病人以解除其痛苦的医生、护士,也要进行帮助。

  第四是"施法器"。帮助有资格修道、今后会有所成就的人。

  第五是"施欲行异国土者"。比如资助想出国留学求法而没有盘缠者。

  第六是"法施"。给人以智慧的布施,给你解答问题,传授给你知识,培养你的学问,乃至教你佛法,这叫做法布施。

  第七是"资生施"。帮助人维持生活的必需物品或谋生手段。比如说这次大陆水灾,你立刻送碗饭、送件衣服过去,使那些灾民得以活下去。

  第八是"屋宅施"。让无房屋者有一安居之处。

  第九是"灯明施"。给处于黑暗的人送去光明。

  第十是"香施"。此指能生起宗教心并净化环境的香料。比方发水灾了,给灾区送去卫生用品, 。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

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善路居士请问经》讲:

  把财物施舍出去,资财就不会尽竭;把财物藏在家里,自然就会耗竭。施出去的东西会开示你菩提之道,藏在家中的东西却有时时予以守护之忧。

《佛教圣典》中讲:

  努力奋勉得来的财物,不可认为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而自己享用,应分几分给予他人,也储蓄几分以备不时之需萨迦派的伟大学者萨迦班智达宣称:最好的财富是布施,最好的快乐是心的快乐。东度法王开示:

  佛教徒相信轮回并把布施看成是在创造可以带到来世的善业。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

  不能布施或享受的财富只不过是痛苦的来源而已。享受财富带来此生的快乐;布施财富带来未来世的快乐;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财富是废物,带来的只是痛苦,不是快乐。

佛陀曾劝告我们:

  避免愚蠢地积累财产,却不试着去改善生活的品质和他人的幸福。当你死时,财产会留下来,你的亲友会送你到墓地,但只有你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会跟着你到未来世。

关于布施

  佛陀在讲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时将布施在了第一位。在是为什么呢?布施有什么功德?以下略作讨论:

布施第一:

  成佛之因有二:福德和智慧,二者有着因果关系。对我们凡夫众生而言,若要获得智慧,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功德善业,积聚资粮,没有资粮我们就失去成佛之因。当功德与智慧合一时,我们便能转化自心的烦恼与执着,乃至得到究竟之佛果。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福德智慧资粮以及佛果之间的因果次第关系。

布施之体相:能消除贫穷故。

布施之体性:以无贪着的心和与生俱来的悲心和施心同时俱起,把己之所有施舍出去。

就福德智慧二资粮的类别来讲,布施属于福德资粮。我们很少人真正积聚过二资粮,很少人是足够善业的携带者。一个人若无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受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苦恼,因此现世我们所享用的皆是前世所行布施而得。相反地,若人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享用不尽受诸快乐。再者,若人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众生,纾解正在受苦的众生,使其成熟,故多行布施者容易成就无上道。

 布施的种类可分为三类:

1.财施——能使受者深得依仗,使受者不受贫穷困乏之苦。

2.无畏施——能使受者命得安全,从畏惧中得到解脱。

3.法施——能使受者心得安稳,依照经典无错谬地说法,随根器之不同而说法。

清净地受施者为四:

1.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指上师(善知识)、三宝等。

2.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指父母等于我有恩者。

3.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怙依等深可怜悯之人。

4.于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指自己的仇敌等。

  财施和无畏施大都着眼在使受施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施受者于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

  布施之时的态度:布施时应一直都心生欢喜,行布施时心中十分清净。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丝后悔之意。恭敬的布施是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

如何行布施:

  当你愉快时,就要使用你的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尽你所能地帮助贫穷之人,或建造新庙宇和佛身、口、意的象征,修补旧的寺庙,服侍僧伽。

财布施中:尽自己所能施舍食物、衣服、用具、财物甚至墨水和纸张。

无畏施中:替人治病,保护别人免于灾难,引导他们走出陷坑,离开险境,消除妨碍他们获得成就和持戒的障碍。

法布施中:若有能力,要常为别人讲解自己会讲并能对别人有益的的佛法。讲解时,不可以心存傲慢或冀求名闻。也可念经希望所有众生(包括人与非人)借此能听闻佛法。

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

  以智力增长布施之功德:应具足三轮清净观,了知施者、受施者、所施财物皆如幻化。

以慧力增长布施之功德:思维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而行此布施。布施时心无贪着;布施后,也不因此期望来生的果报,如此其功德自然广大倍增。

以回向增长布施之功德:了解布施是为了一切有情皆获无上菩提之故而作回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回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

布施之果报:

究竟之果报:能圆证无上菩提之果位。

目前之果报:如能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由于布施之故,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有关布施的小故事

故事: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觉悟到自己越来越老,离死越来越近。他们觉得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至少要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达福德和增长觉慧的事。他们商量如何趋做最为适切。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他们决定邀请舍利弗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弗面前祈祷,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弗,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的印度国王阿闪世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完全不当。我是国王,我应有那块田地的主权。”他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给他们。阿闪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又变成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照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于是做了第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的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起了同样的变化: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对此事之原由,极欲求知。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绘一番,佛为他们解释说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这件事成为业报不爽的著名实例,极有助于令人确知业乃诸事起因之一,并且显示出所做与所受之间的关联。

老夫妇的行为之所以极具功德,理由有二:第一,他们虔诚恭敬的对象是舍利弗,而舍利弗乃及其清净庄严的圣者。此即佛学名词中所谓的“福田”,如果我们虔诚供养的对象,亦即我们耕作之田是清净的话,则所的之福报必定甚丰。第二,老夫妇献供的动机纯正,完全出自敬与信,田净意亦净,使的他们的供养有利,而能积大福德。

, 。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

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善路居士请问经》讲:

  把财物施舍出去,资财就不会尽竭;把财物藏在家里,自然就会耗竭。施出去的东西会开示你菩提之道,藏在家中的东西却有时时予以守护之忧。

《佛教圣典》中讲:

  努力奋勉得来的财物,不可认为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而自己享用,应分几分给予他人,也储蓄几分以备不时之需萨迦派的伟大学者萨迦班智达宣称:最好的财富是布施,最好的快乐是心的快乐。东度法王开示:

  佛教徒相信轮回并把布施看成是在创造可以带到来世的善业。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

  不能布施或享受的财富只不过是痛苦的来源而已。享受财富带来此生的快乐;布施财富带来未来世的快乐;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财富是废物,带来的只是痛苦,不是快乐。

佛陀曾劝告我们:

  避免愚蠢地积累财产,却不试着去改善生活的品质和他人的幸福。当你死时,财产会留下来,你的亲友会送你到墓地,但只有你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会跟着你到未来世。

关于布施

  佛陀在讲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时将布施在了第一位。在是为什么呢?布施有什么功德?以下略作讨论:

布施第一:

  成佛之因有二:福德和智慧,二者有着因果关系。对我们凡夫众生而言,若要获得智慧,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功德善业,积聚资粮,没有资粮我们就失去成佛之因。当功德与智慧合一时,我们便能转化自心的烦恼与执着,乃至得到究竟之佛果。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福德智慧资粮以及佛果之间的因果次第关系。

布施之体相:能消除贫穷故。

布施之体性:以无贪着的心和与生俱来的悲心和施心同时俱起,把己之所有施舍出去。

就福德智慧二资粮的类别来讲,布施属于福德资粮。我们很少人真正积聚过二资粮,很少人是足够善业的携带者。一个人若无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受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苦恼,因此现世我们所享用的皆是前世所行布施而得。相反地,若人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享用不尽受诸快乐。再者,若人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众生,纾解正在受苦的众生,使其成熟,故多行布施者容易成就无上道。

 布施的种类可分为三类:

1.财施——能使受者深得依仗,使受者不受贫穷困乏之苦。

2.无畏施——能使受者命得安全,从畏惧中得到解脱。

3.法施——能使受者心得安稳,依照经典无错谬地说法,随根器之不同而说法。

清净地受施者为四:

1.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指上师(善知识)、三宝等。

2.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指父母等于我有恩者。

3.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怙依等深可怜悯之人。

4.于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指自己的仇敌等。

  财施和无畏施大都着眼在使受施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施受者于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

  布施之时的态度:布施时应一直都心生欢喜,行布施时心中十分清净。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丝后悔之意。恭敬的布施是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

如何行布施:

  当你愉快时,就要使用你的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尽你所能地帮助贫穷之人,或建造新庙宇和佛身、口、意的象征,修补旧的寺庙,服侍僧伽。

财布施中:尽自己所能施舍食物、衣服、用具、财物甚至墨水和纸张。

无畏施中:替人治病,保护别人免于灾难,引导他们走出陷坑,离开险境,消除妨碍他们获得成就和持戒的障碍。

法布施中:若有能力,要常为别人讲解自己会讲并能对别人有益的的佛法。讲解时,不可以心存傲慢或冀求名闻。也可念经希望所有众生(包括人与非人)借此能听闻佛法。

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

  以智力增长布施之功德:应具足三轮清净观,了知施者、受施者、所施财物皆如幻化。

以慧力增长布施之功德:思维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而行此布施。布施时心无贪着;布施后,也不因此期望来生的果报,如此其功德自然广大倍增。

以回向增长布施之功德:了解布施是为了一切有情皆获无上菩提之故而作回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回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

布施之果报:

究竟之果报:能圆证无上菩提之果位。

目前之果报:如能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由于布施之故,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有关布施的小故事

故事: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觉悟到自己越来越老,离死越来越近。他们觉得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至少要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达福德和增长觉慧的事。他们商量如何趋做最为适切。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他们决定邀请舍利弗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弗面前祈祷,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弗,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的印度国王阿闪世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完全不当。我是国王,我应有那块田地的主权。”他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给他们。阿闪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又变成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照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于是做了第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的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起了同样的变化: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对此事之原由,极欲求知。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绘一番,佛为他们解释说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这件事成为业报不爽的著名实例,极有助于令人确知业乃诸事起因之一,并且显示出所做与所受之间的关联。

老夫妇的行为之所以极具功德,理由有二:第一,他们虔诚恭敬的对象是舍利弗,而舍利弗乃及其清净庄严的圣者。此即佛学名词中所谓的“福田”,如果我们虔诚供养的对象,亦即我们耕作之田是清净的话,则所的之福报必定甚丰。第二,老夫妇献供的动机纯正,完全出自敬与信,田净意亦净,使的他们的供养有利,而能积大福德。

, 。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

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 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善路居士请问经》讲:

  把财物施舍出去,资财就不会尽竭;把财物藏在家里,自然就会耗竭。施出去的东西会开示你菩提之道,藏在家中的东西却有时时予以守护之忧。

《佛教圣典》中讲:

  努力奋勉得来的财物,不可认为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而自己享用,应分几分给予他人,也储蓄几分以备不时之需萨迦派的伟大学者萨迦班智达宣称:最好的财富是布施,最好的快乐是心的快乐。东度法王开示:

  佛教徒相信轮回并把布施看成是在创造可以带到来世的善业。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

  不能布施或享受的财富只不过是痛苦的来源而已。享受财富带来此生的快乐;布施财富带来未来世的快乐;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财富是废物,带来的只是痛苦,不是快乐。

佛陀曾劝告我们:

  避免愚蠢地积累财产,却不试着去改善生活的品质和他人的幸福。当你死时,财产会留下来,你的亲友会送你到墓地,但只有你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会跟着你到未来世。

关于布施

  佛陀在讲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时将布施在了第一位。在是为什么呢?布施有什么功德?以下略作讨论:

布施第一:

  成佛之因有二:福德和智慧,二者有着因果关系。对我们凡夫众生而言,若要获得智慧,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功德善业,积聚资粮,没有资粮我们就失去成佛之因。当功德与智慧合一时,我们便能转化自心的烦恼与执着,乃至得到究竟之佛果。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福德智慧资粮以及佛果之间的因果次第关系。

布施之体相:能消除贫穷故。

布施之体性:以无贪着的心和与生俱来的悲心和施心同时俱起,把己之所有施舍出去。

就福德智慧二资粮的类别来讲,布施属于福德资粮。我们很少人真正积聚过二资粮,很少人是足够善业的携带者。一个人若无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受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苦恼,因此现世我们所享用的皆是前世所行布施而得。相反地,若人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享用不尽受诸快乐。再者,若人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众生,纾解正在受苦的众生,使其成熟,故多行布施者容易成就无上道。

 布施的种类可分为三类:

1.财施——能使受者深得依仗,使受者不受贫穷困乏之苦。

2.无畏施——能使受者命得安全,从畏惧中得到解脱。

3.法施——能使受者心得安稳,依照经典无错谬地说法,随根器之不同而说法。

清净地受施者为四:

1.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指上师(善知识)、三宝等。

2.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指父母等于我有恩者。

3.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怙依等深可怜悯之人。

4.于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指自己的仇敌等。

  财施和无畏施大都着眼在使受施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施受者于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

  布施之时的态度:布施时应一直都心生欢喜,行布施时心中十分清净。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丝后悔之意。恭敬的布施是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

如何行布施:

  当你愉快时,就要使用你的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尽你所能地帮助贫穷之人,或建造新庙宇和佛身、口、意的象征,修补旧的寺庙,服侍僧伽。

财布施中:尽自己所能施舍食物、衣服、用具、财物甚至墨水和纸张。

无畏施中:替人治病,保护别人免于灾难,引导他们走出陷坑,离开险境,消除妨碍他们获得成就和持戒的障碍。

法布施中:若有能力,要常为别人讲解自己会讲并能对别人有益的的佛法。讲解时,不可以心存傲慢或冀求名闻。也可念经希望所有众生(包括人与非人)借此能听闻佛法。

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

  以智力增长布施之功德:应具足三轮清净观,了知施者、受施者、所施财物皆如幻化。

以慧力增长布施之功德:思维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而行此布施。布施时心无贪着;布施后,也不因此期望来生的果报,如此其功德自然广大倍增。

以回向增长布施之功德:了解布施是为了一切有情皆获无上菩提之故而作回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回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

布施之果报:

究竟之果报:能圆证无上菩提之果位。

目前之果报:如能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由于布施之故,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有关布施的小故事

故事: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觉悟到自己越来越老,离死越来越近。他们觉得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至少要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达福德和增长觉慧的事。他们商量如何趋做最为适切。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他们决定邀请舍利弗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弗面前祈祷,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弗,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的印度国王阿闪世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完全不当。我是国王,我应有那块田地的主权。”他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给他们。阿闪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又变成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照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于是做了第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的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起了同样的变化: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对此事之原由,极欲求知。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绘一番,佛为他们解释说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这件事成为业报不爽的著名实例,极有助于令人确知业乃诸事起因之一,并且显示出所做与所受之间的关联。

老夫妇的行为之所以极具功德,理由有二:第一,他们虔诚恭敬的对象是舍利弗,而舍利弗乃及其清净庄严的圣者。此即佛学名词中所谓的“福田”,如果我们虔诚供养的对象,亦即我们耕作之田是清净的话,则所的之福报必定甚丰。第二,老夫妇献供的动机纯正,完全出自敬与信,田净意亦净,使的他们的供养有利,而能积大福德。

, 。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

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善路居士请问经》讲:

  把财物施舍出去,资财就不会尽竭;把财物藏在家里,自然就会耗竭。施出去的东西会开示你菩提之道,藏在家中的东西却有时时予以守护之忧。

《佛教圣典》中讲:

  努力奋勉得来的财物,不可认为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而自己享用,应分几分给予他人,也储蓄几分以备不时之需萨迦派的伟大学者萨迦班智达宣称:最好的财富是布施,最好的快乐是心的快乐。东度法王开示:

  佛教徒相信轮回并把布施看成是在创造可以带到来世的善业。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

  不能布施或享受的财富只不过是痛苦的来源而已。享受财富带来此生的快乐;布施财富带来未来世的快乐;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财富是废物,带来的只是痛苦,不是快乐。

佛陀曾劝告我们:

  避免愚蠢地积累财产,却不试着去改善生活的品质和他人的幸福。当你死时,财产会留下来,你的亲友会送你到墓地,但只有你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会跟着你到未来世。

关于布施

  佛陀在讲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时将布施在了第一位。在是为什么呢?布施有什么功德?以下略作讨论:

布施第一:

  成佛之因有二:福德和智慧,二者有着因果关系。对我们凡夫众生而言,若要获得智慧,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功德善业,积聚资粮,没有资粮我们就失去成佛之因。当功德与智慧合一时,我们便能转化自心的烦恼与执着,乃至得到究竟之佛果。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福德智慧资粮以及佛果之间的因果次第关系。

布施之体相:能消除贫穷故。

布施之体性:以无贪着的心和与生俱来的悲心和施心同时俱起,把己之所有施舍出去。

就福德智慧二资粮的类别来讲,布施属于福德资粮。我们很少人真正积聚过二资粮,很少人是足够善业的携带者。一个人若无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受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苦恼,因此现世我们所享用的皆是前世所行布施而得。相反地,若人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享用不尽受诸快乐。再者,若人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众生,纾解正在受苦的众生,使其成熟,故多行布施者容易成就无上道。

 布施的种类可分为三类:

1.财施——能使受者深得依仗,使受者不受贫穷困乏之苦。

2.无畏施——能使受者命得安全,从畏惧中得到解脱。

3.法施——能使受者心得安稳,依照经典无错谬地说法,随根器之不同而说法。

清净地受施者为四:

1.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指上师(善知识)、三宝等。

2.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指父母等于我有恩者。

3.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怙依等深可怜悯之人。

4.于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指自己的仇敌等。

  财施和无畏施大都着眼在使受施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施受者于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

  布施之时的态度:布施时应一直都心生欢喜,行布施时心中十分清净。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丝后悔之意。恭敬的布施是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

如何行布施:

  当你愉快时,就要使用你的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尽你所能地帮助贫穷之人,或建造新庙宇和佛身、口、意的象征,修补旧的寺庙,服侍僧伽。

财布施中:尽自己所能施舍食物、衣服、用具、财物甚至墨水和纸张。

无畏施中:替人治病,保护别人免于灾难,引导他们走出陷坑,离开险境,消除妨碍他们获得成就和持戒的障碍。

法布施中:若有能力,要常为别人讲解自己会讲并能对别人有益的的佛法。讲解时,不可以心存傲慢或冀求名闻。也可念经希望所有众生(包括人与非人)借此能听闻佛法。

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

  以智力增长布施之功德:应具足三轮清净观,了知施者、受施者、所施财物皆如幻化。

以慧力增长布施之功德:思维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而行此布施。布施时心无贪着;布施后,也不因此期望来生的果报,如此其功德自然广大倍增。

以回向增长布施之功德:了解布施是为了一切有情皆获无上菩提之故而作回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回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

布施之果报:

究竟之果报:能圆证无上菩提之果位。

目前之果报:如能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由于布施之故,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有关布施的小故事

故事: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觉悟到自己越来越老,离死越来越近。他们觉得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至少要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达福德和增长觉慧的事。他们商量如何趋做最为适切。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他们决定邀请舍利弗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弗面前祈祷,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弗,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的印度国王阿闪世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完全不当。我是国王,我应有那块田地的主权。”他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给他们。阿闪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又变成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照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于是做了第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的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起了同样的变化: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对此事之原由,极欲求知。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绘一番,佛为他们解释说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这件事成为业报不爽的著名实例,极有助于令人确知业乃诸事起因之一,并且显示出所做与所受之间的关联。

老夫妇的行为之所以极具功德,理由有二:第一,他们虔诚恭敬的对象是舍利弗,而舍利弗乃及其清净庄严的圣者。此即佛学名词中所谓的“福田”,如果我们虔诚供养的对象,亦即我们耕作之田是清净的话,则所的之福报必定甚丰。第二,老夫妇献供的动机纯正,完全出自敬与信,田净意亦净,使的他们的供养有利,而能积大福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布施)(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布施)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四章 以布施修福为助道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