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饮食必须要知量,百病皆从饮食来


   日期:2017/1/5 20: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云何于食知量”,弥勒菩萨教诫我们多清楚啊!上面提了一句话,下面再三地给你解释。出家修行人饮食要知量。我经常发现你们饮食不知量,所以多病,修行人吃多了不好,对修行不利。饮食知量很难,今天自己修持的工夫到什么程度,自己要注意到,譬如打坐腿容易发麻是肠胃不清之故,血液也不干净,所以发麻,百病皆是从饮食来。《百丈丛林清规》二十条,其中一条是“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你们没有减食,菜好吃就拼命吃,吃得多多的,一大碗、一大碗装下去,那是给身上的寄生虫吃了。所以饮食要知量,也是修行第一步。

  “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如是名为于食知量。”

  你们不是要学佛吗?学佛就要根据佛学、依佛的教诫去做才对吧?吃饭要有学问,怎么叫“食知量”?什么年龄该吃多少?什么样的身体该吃多少?乃至于营养的配合问题。营养不要过分,现在的人都是营养过分,反而吃出病来。有一些老前辈来跟我说:奇怪,大陆不是没得吃吗?我们的父母在大陆的,都长寿啊,我的老妈妈已经九十几了。我说活得那么长是因为吃得少呀!文明社会多数是吃死的,营养过分。我在贵州西南边界的时候,那山中有什么好吃的,辣椒沾盐是好菜,哪里看得到肉啊?豆腐就是难得的上品菜。但是那里的人活得很长寿,子孙满堂。西藏、四川西南部吃糌粑,吃苦荞麦、青稞,等于我们吃饭,一个个身体都蛮好的。

  什么是“食知量”?修行第一步要守根门,六根不放逸。吃东西要有头脑,要以正思维心来选择饮食,不是指营养好的,众生没有成佛以前,每个人体质不同、病不同,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食于所食”,吃我应该吃的食物,第一个“食”是动词,后面的“食”是名词。“不为倡荡”,吃东西不是为了表现阔气。你看我吃东西多讲究啊,我做的菜多讲究呀!那是指饮食的丰富,也是犯细的戒。“不为憍逸”,不是说摆个架子,像我们现在的伙食,比一些庙上都好,如果对人说:我们伙食比你们好吧!这就是犯憍慢心,放逸心,这就不对。“不为饰好。”不为装饰、好看,或出风头。“不为端严。”也不是为了吃得让身体发光、脸上发红。不是为这些而吃,是吃我们应该吃的。“为身安住,为暂支持”,身体四大本来是假的,可是我们未修成以前,还要住在这个肉体中,所以要补充照顾它,慢一点死、慢一点倒下去。

  机器靠能源,肉体靠饮食,戒律要我们饮食要有一个观念,做吃药观,像吃药一样,使这个身体暂时活着,是为了免除饥渴而饮食,保留住身体性命才能修梵行。为了断一切烦恼,为了修清净的梵行,使烦恼“当不更生”,不再生烦恼了,保身体无病,得安隐快乐,而不去犯罪,也不犯戒,起心动念都要清净干净,这才是“于食知量”。

  听了这些道理要记得啊,看了佛经不记得是罪过。我说话也要花气力的,我的身体也是暂住在这里,多给你们讲一分钟,我的生命体力也多消耗一分钟,你要对得起你,也要对得起别人啊!

  摘录自《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饮食)(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饮食)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佛教对饮食的看法 

 陈星桥居士:佛教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妙祥法师:若能转物即能仁——关于不被饮食、物质所转的开示 

 仁焕法师:饮食、脾气与健康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