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要福慧双修


   日期:2016/12/23 15: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福慧双修,原指福德和智能都达到至善的境地。现指有福气又聪敏。语出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菩萨为行,福慧双修,智人得果,不忘其本。”福慧,就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佛陀两足尊,就是智慧资粮圆满具足,福德资粮圆满具足。于智慧上增长,于福德上积聚,就是福慧双修。

  福慧双修是佛教的根本教法

  《涅槃经》卷27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华严五教章》卷二云:“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中也曾经指出:“真正所谓成佛,必具二要素:一智慧,以智慧力故,体察谛理断诸烦恼。二福德,以福德力故,庄严国土,洁净身心。佛之所以成佛,即由此二力圆满无缺故。”佛教之“福慧双修”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生智慧,无论是对世俗人生还是寻求解脱、超越者,都有很多启发之处。

  首先,“福慧双修”有权有实。所谓“权”即权宜之义,指为 时之需所设之方便;所谓“实”,即“真实不虚”之义,系指永久不变之究极真实。“福慧双修”之“权法”,指的是佛教对于世间的财富与智慧亦持有一种肯定态度,因为这是属于“世间”善法之一。但其“实法”,是在出世之“福慧”,以及其实践“六度万行”上。对于世间“福慧”之肯定,如《善生经》中佛陀对善生之教诫云: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一食知知足,二修业匆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分析一下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对于世间财富之获得,佛陀建议用一种合理合法、勤恳积极的态度与方式(智慧)去获得财富,这种“智慧”在《杂阿含经》(经48)中又称为“黠慧”,而对于财富之守护,佛陀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如“不信奸邪人,及诸悭吝者”等,尽管谋财方式古今迥异,其精神实质还是一样的。但世间这“福慧”是“有漏”的,除了能给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外,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人生问题,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由于烦恼所生之过失、苦果,而在迷妄世界中流转小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此为人生之根本问题。欲解决此问题,“福慧双修”之权法是力所不逮的。

  其次,“福慧双修”有先有后。就世间与出世间的福慧而言,应是“世间”为先。《大般若经》中认为,如果一个人世间福慧不够,那么出世间的福慧更是无法企及的,更无法领略佛法般若的真实意义:“有愚痴人为魔所使,未种善根,福慧薄劣,……自于般若波罗蜜多,不能听闻乃至演说。”故佛教有“修道资粮”一说,因为世间的“福慧”是成就出世间“道业”的必要条件与基础。这就提醒我们,如果只是志存“超越”、“解脱”,而不顾世间善法的修行,那就是“地基”没有打好,恐怕也不太容易取得出世间的成就。

  就“福慧”自身修习顺序而言,则应该是“福”先。关于“福慧”积累,佛教有“六度”之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六度”针对的是不同方面,但其顺序却是不容紊乱的,即先由“布施”、“持戒”入手“修行”。盖“布施”、“持戒”通乎“世间”、“出世间”,前者是一种“积极”的利他行为,后者则是一种“消极”的利他行为。从此入手,如爬楼梯,如登高山,拾级而上,方能成就智慧。另外如在《佛说吉祥经》中,佛陀提出的忠告也是先从“远避愚痴者、亲近智慧人”入手,渐次谈到“居住适宜地”、“广学长技艺”、“善能养父母”、“帮助众亲眷”、“邪行须禁止”等世间善法,进而进入“参访众沙门、适时论信仰”、“克己净生活、觉知四圣谛”、“了悟于涅槃、世事不动摇”的出世间“福慧”善法。从这点上来看,佛教是重“实行”而非“玄想”、重“利世”而非仅“自利”、重渐次修行而非一蹴而就、躐等而行的。

  再次,“福慧成就”有主有次。无论是世间福慧还是出世间福慧,都是以“智慧”为主导的。“出世间福慧”讲究“空慧”,“世间福慧”讲究“黠慧”。后者要以种种善巧方便带来财富的积累。从相关经典看,佛教是反对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一夜暴富的,所以屡屡劝人要有“营生之业”,要“始学功巧业”。即便是想要成就世间的“福业”,那也必须遵循“正道”才可以,否则只是成就“财业”,自己并不能享受此财富带来的“福报”、 生活的便利、社会的声誉等。遵循“正道”求财需要智慧抉择,其实质终究是和出世间的“福慧”一样,都是以成就无偏无执之利他道德行为归宿的。

  特别是在积累了一定的世间“福业”之后,如果不以佛教提倡的出世间智慧为主导,不以精神、道德之追求为终极,则鲜有不骄奢YIN逸、败德丧家者,这大概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如基督新教卫斯理宗创始人约翰·卫斯理曾经说过:“当财富增加的时候,傲慢、情欲,各种各样的俗世之爱也会随之而增强。……凡是财富增加的地方,宗教信仰的精粹就会相同比例地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宗教的出世智慧(如佛教的“空观去执”之智)作为主导,那么所积累的世间“福慧”恰恰会变成“一间像钢铁一般坚硬的牢笼”(马克斯·韦伯语)。人生活在其中,安全、方便是有了,但终究是没有终极智慧的声色沉迷之徒,在佛教看来,这样的人生还是蛮可怜的。综上所述,佛教所提倡的“福慧双修”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于今天的人们还是不乏启示、教育意义的。

  憨山大师:福慧双修如何修

  佛言。汝等比丘。每于辰朝当自摩头。此语最为亲切。老人每每思之。吾佛慈悲。痛彻骨髓。常谓末法比丘。多所受用。安居四事种种供养。各各自谓所应得者。更不思我是何人。物从何来。为何而受。所以知恩者希。而报恩者少。特未一摩其头耳。苟回光一摩其头。则不觉自惊曰。吾为何剃除须发。不与俗人为伍耶。苟知形与俗异。则居不敢近俗。身不敢入俗。心不敢念俗。如此则乐远离行。不待知识之教。而自发勇猛。入山唯恐不深矣。又安忍混从市俗。纵浪身心。为无惭人。作无益行耶。

  自觉禅人。向住人闲。来匡山。礼老人。愿枯心住山。修出世行。老人因示之以福慧双修之行。

  修慧在乎观心。修福在乎万行。观心以念佛为最。万行以供养为先。是二者。乃为总持。吾人日用一切。起心动念。皆是妄想。为生死本。故招苦果。今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成净土因。是为乐果。若念佛心心不断。妄想消灭。心光发露。智慧现前。则成佛法身。然众生所以贫穷无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尝一念供养三宝。以求福德。直为生死苦身。念念贪求五欲之乐。以资苦本。今以贪求一己之心。转而供养三宝。以有限之身命。随心量力。供养十方。乃至一香一华。粒米茎菜。则如滴水入沧溟。一尘落大地。纵海有枯而地有尽。其福无穷。故感佛果华藏庄严。为己将来自受用地。舍此则无成佛妙行矣。禅人如生疲厌。当自摩头。则自发无量勇猛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之示自觉智禅人

  嘎玛仁波切:从六度中福慧双修

  皈依之后,要学习发出殊胜的菩提心。大乘的根本,就是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不算是大乘佛教徒,也无法成为修习密法的根器。愿菩提心,可以通过学习“自他平等”、“自他交换”及“他比自重”逐渐生长,这需要我们努力地实践。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偶尔放下那个自私自利的“我”,牺牲一点自己的所谓利益,慢慢就能从无私付出中,生起菩提心。

  懂得了发出愿菩提心,就要去实践行菩提心。追随具德上师闻思修佛法,从最容易开展的布施开始,学会约束自己、持戒;学会忍辱、忍受与忍耐;学会努力不懈怠,精进前行;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让思维不要繁杂混乱、胡思乱想,这就叫禅修。我们还必须要有因缘福报能去闻思佛法,才能不断生起智慧。萨迦班智达曾说过:“没有闻、思,就没有修行。就好像一个没有双手的人,要去攀爬悬崖,那是不可能的事。”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佛教的六度法门,“度”梵语是“Pāramitā 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个度到彼岸的殊胜妙法。六度,在我们闻思修佛法的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在。如果用心去领悟,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将成为修行的殊胜对境。

  将佛法的六度浓缩起来,一个是善巧(慈悲),一个是智慧。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属于慈悲的部分;智慧,可以让我们理解胜义空性境界,圆满所有的善巧,又称为“般若”。用前五度的善巧,可以累积福德方面的资粮;依靠六度中的智慧,可以累积智慧方面的资粮。一切如来具足圆满悲智双运,而我们现在的能力有限,所能涉及的范围也有限,但是从点点滴滴中实修六度,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福慧双修”。

  从对身边的父母亲朋无私奉献,到对周边的有缘众生无私付出,慢慢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应用到遍布法界虚空一切如母有情众生。一般,人们坐在佛堂里,去思维为了众生我要念经拜佛、积德行善,这很简单。难的是日常生活的每个当下,都能记得如是愿、如是行。

  我们可以培养自己早中晚进行发菩提心的功课,早上发愿后,一天的工作生活都会有积极意义,然后努力去践行;中午再次强化这种菩提心愿行的力量,增强信心;晚上再进行忏悔洗心,以大菩提心回向十方众生。如此,训练的时间可以延伸到一天的任何时刻,训练的地点可以随缘而定,依靠众生的力量,我们的罪业才能不断清净。

  这样天天洗心,心上的污垢会越变越薄,当面对生命的终点时,心已经很干净了。摄善法戒,就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尽心尽力去恶行善,努力善念善行,培养善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觉醒法师:学佛人既要修福也要修慧

  曾有师兄弟两个修行人,虽然一起跟着师父修道,但各自的修行方式则不同。师兄听说修福的人,将来会有很大福报,于是专门修福,而不重视智慧;师弟听说修慧的人,会很有智慧,于是专门修慧,而不重视福德。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修行,两人互不干扰。

  很多年之后,师兄因为专注修福,不看经典,不求智慧,到了老年之后,对各种道理不明,好坏也不分,像一个呆头呆脑的木头人,更不用说证得什么果位了。而他的师弟,认为智慧很重要,把智慧比成像人的眼睛一样。认为一个失去眼睛的人,走起路来一定很危险。修行的人,假如没有智慧,往往会走错了方向。由于他一心一意只勤求智慧,所以就把修福德的事放到了一边。到了最后,因为他的精进修持,结果证得了罗汉果。这个时候,他的师兄已经年老死去了,只剩下他一个,所以他就离开修行的地方,准备进城去,在人群中教化众生。

  可是修慧而不修福的他,在城市中走了很多地方,饥饿时想向人化缘,却没有一个人肯供养他。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自己证得了罗汉果位,却没有人供养自己呢?他于是向城中众人宣说自己是已经证果的罗汉,但是大家依然都不理他。

  师弟虽然是证果的罗汉,但是肚子饥饿时,心里对于众人都不肯供养他的事,就有些怨怪。因而,他便想去责问国王,为什么他的臣民,连证果的罗汉都不知供养。

  当他来到王宫时,在辉煌的宫殿门口,忽然看到一只白象。象身上披戴着很多璎珞和宝珠,叮叮当当地响着,而大象在宫殿门口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很安然。可当师弟入定观察以后,才发现这头大象原来是他那位专修福德的师兄转世的。由于师兄过去专修福而不修慧的缘故,所以,今生虽然托生于王宫,但也只是一头无知的大象而已。

  已证得罗汉果的师弟,看到这种情形,若有所悟地感叹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学佛的人,既要修福,同时也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然后可以成就圆满无缺,正觉、幸福、快乐的人生。否则,有福德没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为,一个只拥有福气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生活如意富足,但不会为人处世,会被人疏远。反之,只拥有智慧而没有福气的人,虽然明白人生的意义,可是生活穷困,衣食不足,无以利己利人。因此,只有福慧双修,才能不断完善人格,福利大众,乃至觉悟成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福慧双修)(五明学佛网:学佛       福慧双修)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