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第5集


   日期:2016/11/21 12: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西方确指》

  地点:秦皇岛市工人文化宫

  时间:2009年11月

  主讲:大安法师

  第5集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请看第二十三段:【查定宏因丧子,欲弃家为僧。菩萨曰:“汝且莫妄想是事,是事汝做不得。汝但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断无益之事,绝无益之友,皈心大觉,愿出迷途。挹彼共波,滋我燥土,精求加被,驱诸障缘。汝向思祈寿保身,当注力于此,勿多言也。”定宏乃问:“奉教持《金刚经》,但诸字句有不同者,当从何本,得无差谬?”菩萨曰:“‘金刚般若波罗蜜’七字,并无差谬。”】精求加被驱障缘。

  这段开示的因缘是由于弟子查定宏他家庭遭受一个变故,就是他的儿子去世了,所以他心灰意冷,就想“弃家为僧”,来问这桩事情。那么出家是一件大事,真正要发大菩提心,正确的心态:真为生死,为佛教传播,为度众生出家。不能由于生活当中遭到什么挫折就想到要出家,那寺院可能真的就成了避难所。觉明妙行菩萨对于他这样一个出家的因缘并不给予支持,所以就开示说:你别打妄想要出家,出家的事情你是做不来的,现在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正心以治心。由于他儿子去世,中老年丧子,也是人生一个悲痛的事情,所以他肯定灰心、悲心、伤心,这些都是跟道不相应的。所以要他正心来治心,就是要提起念佛的正念,以这样的心了知诸法的空相。一切家亲眷属、父子之缘:如梦、如幻、如影,保持这样一个正观的心来疗治你当下那种灰心、伤心:是这个意思。以你的正念来疗治你懈怠的身业,正念还是要端正自己修道的心,精勤用功;不能为一点生活上的挫折,就在身业上懈怠下来。

  看来菩萨对出家这个事情,是看得很殷重的。不能说你的儿子去世了,我世间上也没有什么盼望了,也没什么意思了,干脆就出家吧。以这个心态出家怎么能荷担如来家业?所以就不赞同他出家:你就在家里断除无益之事,就是一心修行道业,再不要在五欲六尘、恩恩怨怨,增长轮回的事情里面继续下去了,断除。也要杜绝一切无益之友,那些酒肉的朋友、利益的朋友,都要杜绝;要亲近善知识,要全身心皈命佛陀,要发出大的誓愿,要出离迷惑颠倒的六道的苦难。这就是以苦为师:由于你儿子的去世来增上你修道的这种愿力,了解一切的无常。那么在皈命三宝的过程当中祈求加被,这样就能够“挹彼洪波,滋我燥土”,这是种比喻的说法:“挹”就是获得,“彼”就是佛陀三宝智慧法雨的滋润,“燥土”就是我们主夫的心地都是干燥的土,像沙漠似的,得不到一点甘露法雨的滋润,非常贫瘠。所以一定要“挹彼”,就是借助佛陀的力量,实际上这里也有着借助自性天真佛的力量。“精求加被”要精勤地祈求三宝的加被,三宝有住持三宝、法界常住三宝,也有我们自性的一体三宝。我们的本觉理性没有失去一点,如果我们真诚向内心求,我们自性的三宝也能加持。我们在外慕诸圣,法界常住的三宝,我们去皈依,能够获得他们智慧的洪波来滋养我心地干燥的劣土。这样获得三宝的加被,就能驱除一切障缘,障碍我们修道的缘;你平时只是想到要祈求长寿,注重的是保养身体。现在你儿子的去世是当头棒喝:寿命、身体是不可靠的,所以就应当转念“注力”于三宝的皈依,你不要再去多打妄想,就只是注意修行。

  查定宏就问:我平时也奉菩萨的教受持《金刚经》,但《金刚经》有几种不同的版本,字句都有不同,不知道依从哪个版本才得无差谬。《金刚经》有几个译本,这里面你选择其中一个至诚恭敬去念就可以,没有必要在几个版本当中去分别它的优劣。菩萨对这个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就是把它放置在一边,只是回答说: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七个字并没有差谬,他的意思就是你选择其中一个相应的版本至诚地念就可以了。

  下面看第二十四段:【沈天宇有疾,设供求示。菩萨曰:“汝今有疾,尚未即死。当息诸牵累,安心端坐。念身无常,念世无常。所有妄缘,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弥陀佛,自然六尘不生,一心清净。”不唯愈汝今生之疾,即生死病根,亦从些拔出矣。汝今设供求示,不过望我有甚好方与汝,口诀传汝,可愈汝疾。岂知菩萨无是等虚伪之法,但此实实数言教汝而已。汝若信而行之,真一服上品还丹妙药也。付汝一偈:“病从已作,还由已除。摄心清净,得常安乐。坚久不变,同无量寿。”】佛号即妙药。这是针对有病弟子的祈求做的开示。

  沈天宇生病了,他就做了供养,设供请求菩萨的开示:怎么来疗病?觉明妙行菩萨就给他一个对症下药,说:你现在是有疾病,但还没有到死亡的时候;这时候应当做的事情,就是把世间的家亲眷属名闻利养的牵挂累赘全都放下来,安下心来端坐思惟。思惟什么?身无常,世无常。我们常常不知道身、世的情况,身体这个四大——地、水、火、风和合的现象,真的是如泡沫、如芭蕉、如露水,它很危脆,不坚固,这个身体都是要死亡的。“无常”就是死亡的意思,终归一死,我们的身体是这样。我们在这个器世间依报的环境,也最终是无常的,这个地球——这个太阳系、银河系最终是要毁灭的。用现在天文学的话说,以后整个太阳系形成一种黑洞,这个大地一团漆黑。这个世间大爆炸理论:最终它都会消失的。身无常,世无常,在这个无常当中,你要思惟到:在这个无常的当下有个真常。我们常常把幻灭的无常认为真实,在无常当中去执著它的有常,就颠倒了。要在无常里面去体认那种不生不灭的真常,就是本具的佛性。所以了解这些资质,开示他一种般若智慧的观照,把这个世间五欲六尘,我们认为很真实的那些因缘全都放下。放下之后我们心就比较空明,就以那种宁静的心徐徐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叫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孤明历历。当你孤明历历,不以万法为侣的时候,就是这句佛号要不以万法为侣,“孤”就是它不以万法为侣,“明”就是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孤明历历;孤明历历,这就是叫都摄六根。

  你念佛都摄六根,就意味着不跟六尘产生一种对待;我们不念佛,不摄心念佛的话,这六根都是奔逸在六尘里面的:眼睛就是要看颜色,耳根就要听声音,它是没有办法的一种逃逸。如果六根对六尘,就会产生六识,就在十八界里面迷惑颠倒,所以念佛一定要把六根摄住,不以六尘为偶。中间没有六识,就离开了凡夫的十八界,这时候心就能清净了。这时候清净的心是什么?这句佛号是清净的,它把我们自性的清净心给显发出来了。这时候就有治病的功能,这样念佛不仅能治疗你今生的疾病,而且你多生多劫六道轮回的生死病根,也由于你这样念佛把它拔出来了: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也就是这句佛号有治病的功能,有消除业障的功能。对这一点,也许大家不一定很相信。大家总认为生了病赶紧要跑医院:挂号,做这个检查、那个检查,然后开一大堆药就来服,他本能地做出这个反应。如果教他——还有一个大医王,比世间的医生高出很多,还有一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既不费一分钱而且疗效极佳,没有任何副作用,你跟他说。有几个人能相信?不仅不信佛的人不相信,就是天天念阿弥陀佛的人,你教他,是不是信得进啊?他也不一定信得进。他以为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临终往生的事情,哪能治病呢?但是确确实实佛号就能治病。为什么佛开示六字洪名就是阿伽陀药?阿伽陀药就是万病总持的意思。不仅治疗身体上的病、心理上的病、烦恼上的病,全都一个药方总治。

  在东林寺百万佛号闭关,心得体会的交流当中,很多很多信众都交流这个问题。他们带着很多的病去闭关念佛,出来有相当的效果:或者彻底根除,或者有很大程度上的好转。这个佛号不是治一般的病,就是所有医院治不了的病,这句佛号都能治;有很多癌症病人,就通过念佛把它治好了。至诚念佛,艾滋病人都能念得显阴性。所以当我们有病的时候,一定要求大医王阿弥陀佛。但是这种疗效体现在不同的人身上,也确实不同。有不有疗效,疗救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就是一个字:信。你得要相信,相信这句佛号一定把你的病治好,你有坚定的信心、百分之百的信心,那好,疗效就出来了。如果你有怀疑,那就不行了;怀疑是最大的障碍。我去年参加他们一个交流,听到一个大概有六十岁的男居士:十多年的冠心病很严重,常常发作,心脏发作是离不开救心丸的。他就在闭关的第三天,忽然感觉发作了,有很明显的症状,所以他很本能地就摸到口袋里的救心丸,准备拿出来吃这个时候,就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也许是因他念佛冒出来的善念——他就想到:我来这里闭关是干什么的?我就是求往生的。现在是我往生的时候到了,我就跟佛走了,我不吃药了。他就把这个药放下来。至诚——念得很恳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带着往生的心来念这句佛号。念念念,他也不知道念了多长时间,大概念了三五个小时吧!觉得身心非常舒服,一下子这个冠心病好了;就这几个小时把这个心脏病念好了,以后他再也就不吃药了。

  还有很多事例,一个有胃病的病人,她吃什么东西就像吃泥巴下去一样,很难咽下去——咽下去也很困难,各大医院治了五六年都没有办法,这个可能是业障病;她这次又花了很多钱,也没有治好。她就到东林寺来念佛,说:“我现在没办法,求阿弥陀佛。”她就求阿弥陀佛给她解决这个问题:她吃不下去,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而且很瘦。她就忏悔,念佛,也是念到了第二天还是第三天晚上,好像睡觉的时候,做梦,梦境当中很明显:看到一个穿黑衣服的人,拿了一个药丸子给她,叫她吃下去,她真的就吃。一吃完,她不醒过来了,醒过来了她以为这是一个梦,也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等到吃早餐的时候,她发现今天怎么有胃口了,很想吃了。原来只能吃小半个馒头,现在忽然一个馒头都被她吃下去了,而且还吃得很舒服:中午又吃得胃口大开。她就出来给我讲:大概那个梦中穿黑衣服的人,就是阿弥陀佛,给我治病。由于她心可能比较“黑”,阿弥陀佛没有现出:本来是紫磨真金色,经过她心里过虑一下变成了黑色。虽然是黑色,但也给她治好了病:她很感激。

  所以念这个佛号能够治病,不是在讲神话,这里含有它治病的原理。它为什么能治病?就是名号里面有光明,光明能治病。《无量寿经》里面讲,当阿弥陀佛现前放出炽盛光明的时候,与会大众那些驼背的人伸起了腰;那些瞎眼的人睁开了眼睛,盲人得到了治疗;聋子听到了声音;疑难病症得到了康复;精神病也得到了黠慧;光明能治病,光明就在名号里面。所以我们念这个名号,就能把名号的光明给它显发出来,名号的光明和我们自性的光明打成一片的时候,就能治病。人体内面有大药,这是《黄帝内经》里面讲的,大药就是这个光明,我们法性的光,它就有很强的免疫系统,调整我们的五脏六腑,身心平衡的作用。我们身体不健康,就是阴阳五行不平衡了,相生相克的机制破坏了;这个光明让我们的身心、脏腑恢复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是一团太和之气,它就健康了: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觉明妙行菩萨也是谈这个问题:你只要一心念佛,就能治你今生的疾病,进而可以治你多生多劫业障的生死病根。你今天来设这么多供养求我开示,看你的心理不过是希望我给你传个什么口诀,让你身体恢复健康。但你不知道菩萨没有这些虚伪之法,非得要传一个秘密的口诀不可;佛法是光明正大的,是要让一切人知道的,因为它要利益一切众生;不像那些外道传个口诀,“口诀不传六耳”,好像要保密,不是这样的。所以要真实的教你一些方法,如果你能够相信,而且落实在行动当中,这就是一付上品的还丹妙药,起死回生的妙药。给他说一个偈子,偈子讲到这个病是从哪儿来的:病从已作,还由已除。摄心清净,得常安乐。坚久不变,同无量寿。

  “病从已作”,是由于我们的心生病了,有贪瞋痴三毒了。这个毒一发作就在我们的神经系统,四大的调和当中产生了一种破坏性的,负面的作用了,这就所谓生病了。佛教讲你四大:地、水、火、风,一大不调,一百零一种病就发作了。而这个地、水、火、风,就像四条毒蛇,四条蛇关在一个笼子里面,你就是对这四条蛇多么的呵护,多么的顺从,它都会不感恩不报德,反而会咬你一口。我们这个身体就像是四条蛇在里面,它咬一口,你就没办法。为什么我们身体显得这么危脆?有身体为什么就是大苦?等你生病的时候感觉到这个世间,这个身体真是苦!发烧几十天不退的时候,吃什么都没意思,全身都乏力,眼冒金星头晕晕的。经受这样病苦的时候,你得要思惟这个病从哪儿来的,还是自作自受。我们心理的不健康,所以导致我们身体不健康。要把这个病症消除,还要从自己的心地开始,任何药物只是一个外缘,关键要自己的内因起作用。只是依赖于药物,这些药物说不准会让我们每况愈下:现在往往一点小病搞成了大病,大病把他搞死。就是我们这个心还没有心性健康的力量,心性的免疫的系统——心里面的大药没有把它激活;所以光依赖于外部的药物,那是一个很低劣的行为。所以一定要“还由已除”,还要自己除掉这个疾病;除掉这个病症怎么除?就是摄心念佛,心得清净,心消除贪、瞋、痴三毒的烦恼,我们就能得到那种常乐我净,“安乐”。如果你这样念佛能够持之以恒,不改变,你的寿命等同于无量寿。

  我们自心无始无终的无量寿就在自性里面,现在搞得迷惑颠倒,贪、瞋、痴、慢、疑,分别执著这么厚重,搞得我们的寿命只有七八十岁。七八十年的寿命是不正常的,一个健全的人不是活这么一点寿命;烦恼越重,寿命就越短,福报就越低。现在属于减劫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像一般人好像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实际上人的寿命越来越短,古人的寿命比我们寿命长。现在看看这些年轻人,发育得这么早,欲望这么多,就反映他的寿命是短了。现在得癌症——都有个医生很感慨,说六七十年代得癌症的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年老的人,而且每年只是很少的几例癌症。到了现在,癌症病例很多,而且三十多岁的人都开始得癌症,包括那些高血压什么。心血管病本来是老年人得的,现在年轻人都开始得心血管病:疾病都年轻化了,这都是短寿之相的表征。我们在这个医疗很困难的时候,到医院看个病实在是很麻烦的事;要想到阿弥陀佛大医王,想到“南无阿弥陀佛”无上的“还丹妙药”。只要有清净的信心接纳,就能治疗我们的疾病,大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桩大恩德的赐予。

  请看下面,第二十五段:【菩萨示达本曰:“汝究竟明心地,极为有志。但你一肚皮砂铅水火、本来面目、真空真净等话,实实寒却,如何做得?你若要做,必须将由此一络索,抛向东洋大海始得。不然,枉却用心,误却工夫矣。不如的的确确念一句阿弥陀佛,明心在是,生极乐在是,一举两得,极是便宜也。”】念佛明心生极乐。

  觉明妙行菩萨开示达本说:你很想参究,明心见性;这说明你修道还是很有志向的,但是这件事情你目前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肚子里面还是那些炼丹的东西。菩萨有六种神通,这种天眼通一看他的肚皮:里面装的都是“砂铅水火”炼丹的一些东西藏在心中。还有,妄想知道自己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个禅宗的一些东西。然后教下又想得一点观慧、止观等等,就是他的内心很复杂,一下子修这个,一下修那个。这些东西就实实在在地把他的心、窍都塞满了——不开窍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明心见性呢?要知道明什么心,见什么性,明了心的空——缘起的性空,你才能见那个不染一尘的性。现在你肚子里面塞满了这些对待的东西——妄想的东西,哪做得了这种向上的道业呢?所以一下子给他针砭了,说:你如果真的要想明心见性,就得要把你肚子里面这很多啰嗦的东西全部抛向东洋大海。

  东洋大海在古代是叫东大洋海,就是现在讲的太平洋;要把你肚子里的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全部都抛到太平洋去。这个禅宗讲,你要明心见性,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你心空,才登第了——考中了。哪有塞得满满的东西你就能够明心的?如果你不抛掉肚子里面这些东西,你就再精进努力修行也都是冤枉的、用错的心,功夫也就耽误了。也是说这个达本他修行的路向还没有搞清楚,还没有摸到门道,还是门外汉。菩萨就给他开示一条正确的修行方法:你把那些外道的东西,宗门教下的东西都放下,就的的确确地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你看这个菩萨处处归向念佛法门,为什么要归向念这句佛号?因为这句佛号至高无上,最能得到利益。它的利益在什么地方?正好跟达本的愿望相符。你不是要明心见性吗?你念一句阿弥陀佛,明心见性的功德就在里面。“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当你念这句名号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是达摩的直指之禅了;达摩直指之禅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在这句名号里面。

  你信愿念这句名号,即便不能明心见性,也能带着你信愿称名的功德,感通佛力带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它是有保证的。所以老实念这句名号就一举两得:念得功夫得力,能够明心见性;功夫到达不了这个程度,也能够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底限保证。所以这种修行方法是得了一个大便宜,只赚不输的一个方法,给他指出这个方法。如果你不走这条道路,就要参究你的本来面目,甚至还要修点外道的这些内丹功夫;那好,你了脱轮回的道业就完成不了了。你内丹就是修成了,羽化了——登仙了,你也是一个凡夫,还在轮回里面。你本业面目即便参究清楚了,但你的见、思惑没有断,你也出不了轮回。所以真正的是:念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才能得到大的利益。

  请看第二十六段:【无朽问:“云何仰酬祖父?”菩萨曰:“世间所谓孝者,以何为上?”曰:“能敬养,能为善,以无忘先德。”菩萨曰:“此虽教而有限。惟能发大愿,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满,岂但福及九祖,即历冤亲,俱蒙解脱。汝能专修净土,是为大孝。”】专修净土乃大孝。

  无朽来请问菩萨:“要怎么样才能仰酬祖父的恩德。”这谈到报恩、孝道的问题了。菩萨就问:世间所谓孝者,以什么为最上?无朽回答:世间的孝道就是要恭敬赡养父母,这第一;第二个,能够在世间行善积德;第三,不要忘记祖先的恩德,常常缅怀;这是谈到世间孝的三个内容。也确实——儒家都谈到这个,是世间孝道核心的内容。但菩萨回答:这些虽然也是孝,但它是有限的,是不究竟的;因为它还停留在世间法的层面。孝顺父母、祖父,要给父母、祖父最大限度的利益。最大限度利益是什么?就是让他们出离轮回之苦。

  所以这桩事情,佛门讲的孝,就是大孝。这大孝就体现什么情况?就要发大愿,立身行道,修出世间法,了脱生死轮回。如果这样出生死法的道业能够成就“果满”,就能够令九祖升天、解脱,“福及九祖”,得到这样的道业,就是历劫的冤亲债主也由于你的功德得到解脱;你能够专修净土念佛往生一法,以此回向你的祖父这就是大孝。所以这样就提供了一种我们行孝的新模式——就是念佛,劝父母、祖父念佛让他们出离轮回到极乐世界,就是大孝。“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自己的父母、至亲能够离开六道的尘埃,你作为子女的孝道才成就。

  请看第二十七段:【定茂问:“持咒云何明心?云何究竟?”菩萨曰:“心不离咒,咒不离心,是持之义。汝当于一切时,观此咒体,与我心体,是一是二?若云二者,云何心能持咒,咒能显心?若云一者,云何忘则咒无,忆则咒有?则知此咒与心,离诸名相,毕竟空寂,是名究竟。若但持而不究竟,即无妙解。平等大慧云何显发?平等大慧不现,何由照生死之昏迷,达三界之实际乎?”】持咒显空慧。

  弟子定茂请问:“持咒云何明心?云何究竟?”前面谈到定茂习惯于持准提咒,他就希望持准提咒能够明心见性。“如何明心?云何究竟?”,就是云何达到目的地,圆满功德。觉明妙行菩萨就给他开示:“持咒一定要心不离咒,咒不离心。”心咒一如。就是你要持这个咒,不要忘记这个咒,要心和咒相依,这是“持”的意思,这是事相上持。然后在观慧上——智慧观照,就在一切时、一切处观想:这个准提咒的体性与我能念的心体是一,还是二?一就是打成一片,二就是打成两橛,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进一步思惟,如果心和咒是两样东西,不相干的,那么为什么心能持咒,这个咒能显心?如果这个准提咒能显出自己的心性,那就说明它是一,不是二,是二就不相干。但是如果你说咒和心是一,这个话能说吗?那也不对呀!如果说是一的话,为什么你心忘了的时候,这个咒就没有了,无影无踪了?等你起心要念的时候,哎,咒就显现了。这又好像不是一,如果是一体的话,那就不存在:忘的时候没有了,忆的时候才有。

  那么追究这个问题是让我们了解:所念的准提咒、能念的心,实际上都是缘起法,相待而成,离心无咒,离咒无心。它在这个相待而成、缘起的过程当中,离开一切名相。它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当下这一念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咒不可思议;你说它是“一”也不对,说它是“不一”也不对。有时候佛教表述它的真相用八不: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出;你都很难指称它是一还是二,所以用否定性的话来说:非一非异。但是它缘起的当下是毕竟空寂的空性,你能了解咒和心的体性的空寂,这就到达究竟,了解它的真相。如果你在事相上只是“心不离咒,咒不离心”,但没有究竟观照它空寂体性的力量的话,就很难产生一种理解,没有对这个大乘心性的理解。没有这个理解,你的平等大慧就显发不出来。讲“平等”两个字,实际上就是空的意思。我们常常讲空、无相、无愿、无作、三三昧。三三昧讲这个无相:无相就是一相,无相就是空,空才能平等;所以平等是空的另外一个表述方式。如果不空,还有一种对待,就绝对不能平等了。我们谈这个平等,一切人类的文明都追求平等,但是你没有一种空,这个空就能显发同体的大慈悲心。在同体的大慈悲心当中,你能够展示平等的观念,否则在人际当中都是不平等的,都是有分别的。

  阿弥陀佛的另外一个名号,叫无量清净平等觉。阿弥陀佛他为什么叫平等觉?大平等,就在于清净平等就是无量寿的一种表达,无量寿就是诸法的空性。所以我们要透过这个能持的心,所持的咒,了解它自性的空寂,才能够从空寂的性体当中显发般若智慧,这种般若智慧就叫“大慧”,大乘的般若智慧,从实相空性里面显发出来的,所以这个平等的大慧就理解为空慧。空慧现前,就是由空性里面显发的般若智慧现前,它才能破除生死轮回的这种无明、黯黑,才能了知三界如梦、如幻、如影的真相。如果平等的大慧不能现前,这种无明你是照不破的,三界也是出不去的。

  请看第二十八段:【达本问:“出声念佛,每易发火,得默念否?”菩萨曰:“汝一念佛,便云发火。何故汝终日向人说话,便没一毫火起耶?当知此火,乃无量劫来无明烦恼之所积聚,由汝今日信之不真,故念随起火,火逐妄生,以烧汝法身慧命耳。昔牟尼世尊,为大法故,于无量劫,舍身求道,所以得无上宝王。今汝年力已衰,日夕勤行,犹嫌迟暮。尚乃恋著尘劳,希图丹药,以求延年益寿。汝不闻非非想天,尚有报尽。劫火洞烧,坏至三禅。况区区水火铅汞,假缘和合之法,而求其永无变灭耶?汝今闻我所言,当如梦初觉,如醉初醒,精修净土,正念往生。彼世界之寿命无穷无尽,成就法身,到一切智。非浅浅长生久视之术可同日而论也。”】往生得无量寿。

  达本——又是弟子请问——说自己:我念佛出声音,就常常容易发火,是不是我就默念佛号呢?问这个问题。觉明妙行菩萨就跟他说:你一念佛火就发起来,那你为什么一天到晚跟人说话没有一点火起来呢?为什么念佛就有火起来?这就是针砭他,让他了解这个火是怎么发起来的,要了解这个原来才能对症下药。所以告诉他:你要知道你发的这个火就是无数劫以来无明烦恼的积聚。积聚在那里,由于你念佛的信心不真切,所以随着你念佛你的火就起来了;你这个火是你的妄想杂念带起来的,这个无明火一旦起来就会烧掉你的法身慧命。这是把病症看得很准,一般医生看病,首先要知道他是什么病,达本提出这个问题,马上——菩萨一针见血说出来了。这里提供什么信息呢?主要是信心问题:如果对这个佛号有真切的信心,这个清净的信心就能伏住烦恼,就能断灭烦恼;不至于把无明火给它勾起来。所以信心不真说明有怀疑,这种怀疑的黯冥——这种烦恼就把无明火给勾起来了;有怀疑他就带着妄想,就把无明火给勾起来了。

  所以针对这个症状要有一个思惟:要想到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以来为救度我们故,为我们得到出离世间的大乘佛法故,无量劫以来舍身求道,为了一个偈子都献出自己生命;为了救度我们,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寸土地不是释迦牟尼佛流血的地方;所以现在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开显的念佛法门,苦口婆心——一代时教处处指点;所以要对这个法生起大的殷重心,大的信心。现在你已经衰老,迟暮了,你就是一天到晚精进勇猛地修行,也是犹嫌已晚,迟暮之年,来日无多,全身心念佛都来不及。现在你反而是怎么样?反而还在贪恋执著世间的福报“尘劳”。肚子里面还是想到要炼丹,要求长生不老。为什么他没有信心?就是这些邪知邪见充斥他的内心,所以偶尔一念佛,无明火就起来了,是他的知见错了。

  所以菩萨就开示他:难道你不知道,就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尚且天福享尽还要轮回呀!即便你修禅定修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天,就在三禅天也摆脱不了火灾的劫火洞烧啊!未来三千大千世界在坏劫的时候,三大灾——水灾、风灾、火灾,坏至三禅天,唯有四禅五不还天才安稳。所以三界都是败坏之相,没有一处安稳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去求究竟的解脱呢?连三禅天都会劫火洞烧——烧坏,更何况你区区的炼点水火铅汞的内丹?这些内丹就是以生灭心、妄想心来假种种和合之法形成的一个世间法。你想以这个生灭的法求永不生灭的果,这是不相应的,是得不到的。所以把他那个妄想粉碎,然后给他指条正路:你现在应当听闻我的法语,听到我这话应该要像如梦初觉,从梦中醒过来一样,如喝醉酒了醒酒一样,醒过来要看清楚正确的道路。正确的修行道路就是精进地修行念佛法门,以信愿称名,蒙佛力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那个寿命无穷无尽,是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的,一往生就跟阿弥陀佛同样的寿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得阿鞞跋致菩萨,得三种不退,以弥陀愿力、光明加持成就法身慧命,究竟成佛,得一切种智。这样念佛往生成佛的巨大利益,哪是你现在所执著的肤浅的长生久视之术能够同日而语的呢?那是天壤之别啊!你不能舍无价的摩尼宝珠取一根小草,那就太没有智慧了。所以开示他:往生才得无量寿。在这个世间都是败坏之相,你的无明火——念佛无明火出来,是你邪见的火的反映。

  请看第二十九段:【查定宏问:“持咒时,多生恐怖,求示方便。”菩萨曰:“谁来怖汝?谁是受怖者?由汝夙生习气不净,故从微想中,忽现此相耳。汝但精诚诵持,自当除灭,得如意意顺善,能护伏烦恼,而造入玄微。何恐怖之有?”】精诚持咒除恐怖。

  这是查定宏来请问菩萨,说:我持咒的时候,常常生起恐怖的心,请求开示一个方法,让我除掉恐怖。菩萨就开示——这种开示要让他了解为什么会生起恐怖,首先就问:“谁来恐怖你?谁是受恐怖者?”实际上很多的情绪反映都是自己妄想出来的,没有一个人来恐怖你,也没有谁来受这个恐怖,没有能怖和所怖。事情的真相:“我”是假的。“我”都是假的,还有谁来恐怖我?如果没有一个“我”,就没有对待的他人;所以能恐怖、所恐怖,都是没有的。那为什么你又会生起恐怖的现象呢?实际上这就是由于你多生多劫以来烦恼习气在内心——不清净,就从这个业识的、不清净的心里面起了一个妄想。由这个妄想,忽然现出了这种恐怖之相,所以这个恐怖的境界是你妄想出来的。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闭关念佛,很多人就谈到,他一入关就觉得很害怕。害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他害怕黑暗,特别是女居士害怕黑暗,就认为黑暗当中有东西,有人在恐怖她。所以她就越想越害怕,这个风吹门一下,她就:“谁哟?”她一害怕,就高声念佛,又想想念大悲咒,又什么……,等下又觉得有人在她床旁边,甚至跟她躺在一起;最后她又换一个床,还是感觉躺在一起;所以她就不敢睡觉。一天到晚恐怖不已,就有一天晚上——甚至到了十二点,都有一个监香师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居士实在不得了了,她害怕至极,非要我去跟她讲一讲不可。搞得我也没有办法,就跟他到她寮房问:“你怎么回事?”她说她害怕,有人要害她,就在她床旁边。甚至看看门:“哎,可能就在门旁边。”这些都是妄想出来的,所以我教她:这些都是你的幻想,由你的心变现出来的。没有这个事,我们什么都没看到,风吹门是正常的,你不要风吹门,好像就有人来敲你的门或打你的门,都是你妄想出来的。

  还有的人实实在在感觉到太恐怖了,就是他能看到满房间都是蛇,在窗户上,在床上,在什么地方……让他走路都走不开。但是其他人看不到,他看得到;他一看到就觉得不能念下去,要出来了。那监香的就会鼓励他:这是业障现前,你正是要念,一定要咬紧牙关念,还真的,那个居士听话了,就在满屋子都是“蛇”的情况下,他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念了两天,“蛇”没有了。那个“蛇”从哪儿来的?也就是他妄想出来的,当然是他多生多劫的业力。那些蛇是带有瞋恨的毒气的,他把那些“蛇”——毒给它逼出来了,而且通过念佛把它消失了,你看看,他不是得到大的好处吗?所以这些境界现前你要观空,然后抓住这句名号,这是最好的方法。

  菩萨这个开示也是:你在这个时候精进、真诚,一心一意地诵持这个咒,这些恐怖的境界之相自然而然就会除灭。那恐怖之相现前和它的除灭就是消业障的过程,所以内心就能得到一种轻安,业障消失了,压力没有了,他心就舒展开了,他善的东西就起来了,就能够伏住烦恼。进一步,你这个咒继续念下去,就能够契入到心性的微密之处,开发自性的宝藏。如果是以这个咒的一种强缘的力量,把我们自心善的一面给它串习引领出来,那就是好的境界现前了,法喜充满了,恐怖境界就永远没有了“何恐怖之有?”所以大家念佛出现恐怖的时候,千万紧紧抓住这佛号,就像抓住一个救生圈不放;只要这句佛号抓得住,一切恐怖马上就会消失。这是阿弥陀佛因中发了大愿的,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知道一切众生都有恐怖,由于他的业障重嘛!欠了很多债务——命债、钱债、情债,肯定就怕冤亲债主各方面来找他,他内心有恐怖的。他做了坏事就有鬼的,有鬼就是害怕;一切众生都有恐怖。所以法藏菩萨发愿:一切恐怖为做大安。我要为一切恐怖的众生、畏惧的众生,做大安心、大安乐、大安慰。

  所以你只要念佛,一切恐怖境界都不现前,都会消失,你可以试试。如果你做梦的时候,梦中有人追着你杀或者老虎赶着你杀,那种非常恐怖的时候,你千万把这句佛号念出来,一念出来恐怖的境界马上消失,立竿见影。在梦中是这样,那在现实的情况也是这样,现实恐怖的境界:车祸、空难、地震、火灾、水灾,这种恐怖境界现前时候,你还是念阿弥陀佛,它就会转换;因为现实也就在做梦。梦中的境界能转化,现实的境界也能转化:你只要精诚地去念这句佛号就能除灭恐怖的境界,现实恐怖的境界,是由于我们多生多劫无明、习气、妄想里面现出来的境界,不是真实的,也是由我们的心显现出来的。大家了解这个事情的真相,就依教奉行。

  请看第三十段:【陈定育为母疾致祷,问作何功德,可获全愈?菩萨示曰:“孝首万德,孝贯三才,大哉孝行,人伦之师。汝以好心,求愈母疾。汝当安逸,念母痛楚。汝食美味,念母减食。汝衣轻软,念母脓血,污其衣襟,露其胸肋。如是思维,夙夜摩处。归命大圣,精诚不二,力行众善,仰答四恩。愿母福益,愿母寿增,愿母病愈,愿母体康。觉明菩萨,为汝依怙,茍如其言,无愿不果。”】祈母病愈之法。这涉及到孝道了,在《西方确指》里面有不少的篇幅谈孝道问题。从中看到:不仅我们中国的上古文化,儒、道文化,重视孝道,佛教仍然重视孝道,甚至更为重视。

  弟子陈定育他的母亲生病了,他来祈祷,问菩萨:自己做什么功德能够让母亲康复?菩萨就开示了下面的偈颂,第一个偈颂:孝首万德,孝贯三才,大哉孝行,人伦之师。这跟儒家文化真是一脉相承,儒家就讲到孝为百行之先,教为万德的根本。《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孔子对曾子就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就是上古的先王之道,有一个最高的德至德;有一个重要的道,来治理天下;这个治的要道就是孝。以孝治天下,老百姓相互和睦,君臣上下没有怨恨之心,天下太平。那么这个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是《孝经》里面的一句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做人的根本。那“教”一切教化的手段都是由孝里面引发出来的,它的礼、乐、政、刑,都是由孝延伸出来的,它的根本是孝。儒家讲《六经》,《六经》最后一部《孝经》,就是一个归宿,总结性的一部经。那孝的具体内涵: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终”,最终的终。就是在家里,你表现为赡养父母,问候父母,顺应亲心这样的行为。然后移孝作忠能够事君——以忠事君,最后要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使亲荣。整个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实际上最高的境界就是孝。

  那么我们佛教传到中国,也很重视孝。这个《梵网经》,大家看到《梵网经》有句话:孝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教非常重视戒律,菩萨的三聚净戒、无尽的戒,实际上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字——孝顺,孝是最高的戒律精神。以这个孝就能成就至道之法,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法。所以《梵网经》讲每条戒,大部分就讲以慈悲心,以孝顺心来持这条戒。为什么不能杀生?为什么不要吃肉?一切六道众生皆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你对他孝顺都来不及,怎么能去杀他?怎么能吃他的肉呢?由这个孝顺心故,我们要不杀生,要不吃肉,它是有理论依据的。那么觉明妙行菩萨在这里就把儒、佛的孝融合起来加以开示;实际上儒、佛心法有共同之处,在孝的这一方面,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孝是万德之首,孝贯通天、地、人三才,“三才”就是天、地、人。孝是天之经,地之义;顶天立地的人——中间是人,能够表达承载天地之道,参赞天地之化育,就是要靠孝来推动的,“孝贯三才”,伟大呀!孝的善行是一切人的伦常之导师。

  做了这个赞叹之后,菩萨就开示陈定育怎么样为母亲的疾病痊愈来用心?现在你以一颗孝心来求母亲的病痊愈。好,你就得要存什么心呢?现在你身体健康、身体安逸的时候,得要思惟你的母亲生病的痛苦;现在你吃饭味道很好的时候,得要思念你母亲由于生病吃不下饭的情况——“减食”;你穿的衣服很干净、轻软,你得思念你母亲生病,身上流脓流血,衣服都被脓血所玷污了,瘦骨鳞峋露出胸肋的情况;这样思惟,你就日夜地挂念你母亲的不安,念念思惟母亲的病痛;那由于母子连心,母亲的病痛就是等同于一个孝子的痛,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解除母亲的痛苦。但怎么解决呢?自己又没有能力,所以就归命佛陀,佛有能力解决一切众生的痛苦。你就祈求佛来解决这个问题,用至诚不二的心来归命佛陀,在行为上尽量努力地行众善。这时候你得要放生——为母亲放生,做慈善事业,印经、建寺院、造佛像等等,利益众生的事情,你都要去做。报答四恩:佛恩、国土恩、师恩、父母恩,这样的“仰答四恩”。然后你以这样的归命佛陀,力行众善来祈愿:愿自己的母亲得到福报,愿自己的母亲寿命增长,愿自己的母亲疾病痊愈,愿自己的母亲身体康健。当你这样至诚祈愿的时候,觉明妙行菩萨就会加持你,给你依靠。如果你真的按我这个开示去做,在心念上,在行为上落实,你母亲的病就能痊愈,你祈祷的愿都能圆满。这是菩萨教他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效法。

  请看第三十一:【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请问。菩萨曰:“汝欲持咒而念佛,一志专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持斋好善之人,不得名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舟。欲驰千里,必择良马。故念佛人先须具大手段,割绝牵缠,打开尘网,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为念佛人也。汝应善解此义。”】何名念佛之人。

  定茂想舍准提咒而专门念佛,前面我们知道这个定茂是专门念准提咒的。现在可能经过这段时间开示,对念佛一法越来越有信心,他就想舍咒来念佛:“是不是可以?”菩萨给他开示:你现在想舍去原来持的准提咒,而一心一意专修念佛法门,最妙。你看,给非常肯定的回答“最妙”:这是最好的一件事情,可见菩萨的本愿是要令一切众生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名号。但是菩萨在前面开示,并不想强加自己的意志:原来你有什么好乐,随顺你的好乐,你把你持咒的功德回向也可以。但是菩萨的本意,也是一切诸佛的本意,希望众生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如果他自己觉悟,把自己持的咒放下来表示愿自觉地念佛。那佛菩萨会给他正面的肯定:这是最好的方法。

  你虽然想一心念佛,但并不了解净土法门的法要,就是深信切愿,并不了解,以及这个法门的殊胜,阿弥陀佛的本怀。净土持名法门的施设,这些原始要终——原理、方法,你不一定了解。不了解,你只是念佛,也只能叫“持斋好善之人”,不能称之为“念佛之人”。说你是念佛之人,这要有内涵的,名实要相符的,没有这个念佛内涵在里面,只是一个持斋好善之人。持斋好善之人,就是你只能得点人天福报而已,解决生死问题那是不可得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要航海,航海家要渡过海洋,他要做准备,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得要找那些王室人员给他造很大的船,积累很多的东西——这个粮食什么,才去航海啊!这个准备要充分,才能发现新大陆。所以“欲泛大海”必须要具备大船;你想要驰骋千里之外,一定要选择良马,一匹千里马,你才能到达千里之外。所以念佛之人你要了生脱死,截断生死轮回,快速成佛,这样一个大的目标,你首先要大的手段、大的气魄。这个大手段、大气魄是什么?就是要割断、杜绝这种家亲眷属的牵挂纠缠;要打开五欲的尘网。

  你看,我们多少念佛人口里念念佛,对家亲眷属、五欲六尘一刻都放不下,你就没有“具大手段”,想要成就往生很难哪!最多是一个持斋好善之人。所以真的是:念佛往生是很容易,但具有深信切愿之心却太不容易了。这就是: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落实在我们凡夫头上,可能就万修一二去了;因为他不具备这个大手段。隔断这结家亲眷属的牵挂,打破五欲六尘的尘网,直下——当下,这一念心,至诚的、深信的心:即念是佛,即佛是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这时候我们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号就是同质的,就是以空印空、似水投水的。如果你五欲六尘一点都放不下,带着这样的心去念佛是不相应:这是水和油的关系。乃至于你直下念这句佛号“离即离非”,你说是“即心即佛”也不是,“非心非佛”也不是,它是离开我们凡夫那种认知系统和语言表述的,它是大不可思议的一个法门:我们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说它是有和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都不是。离开了这四句,离开了凡夫的那种思惟、生灭的范畴,顿然地是一种至诚的、清净的信心跟这个佛号融为一片的时候,就“顿入如来大光明藏。”阿弥陀佛大光明的宝藏。大光明宝藏就在名号里面,名号就是实相,我们当下能念的心是至诚恳切的心:就是实相对实相。于是我们这个正觉的莲华就长出我们的烦恼淤泥之上,就能跟佛光对接了。

  说起这个大光明藏,我还想到我们这次净土文化进修班,我们讲《无量寿经》,正在讲到阿弥陀佛十二光的时候,无量寿佛亦号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清净光、炎王光……这些光都讲完了。哎,这时候还真的大家感觉到有光明的样子,其中有一个信众——居士正在认真做笔记,她的手机响了,是发来一个短信,她打开那短信竟然出现一句话。出现什么话?“与阿弥陀佛光明对接。”你说说,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肯定这个短信,也不是她朋友发过来什么,就是她在认真做笔记的时候,就是讲阿弥陀佛十二光的时候,一个短信发过来“与阿弥陀佛光明对接。”对接可不是顿入嘛!所以阿弥陀佛的大光明藏就在当下,就在名号里面。我们每一位众生都是被阿弥陀佛的愿力光明之海托起来的。只要有大的手段割断牵缠,打开尘网,直下念佛,我们就安立在大光明藏海上,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为什么一念信心即得往生?你一念回光就能契入到弥陀的光明愿海,你可不被这光明愿海紧紧地摄受住了吗?你再也不能跑到六道轮回里面去了,这就是“一念即生”的意思。它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是大不可思议,不在于功夫,一念顿入。其实我们往生也是一念往生的,我们念百千万亿声佛号就是成就那一念的。临终十声往生不是说非得要念十声不可,乃至一声都能往生。就看这一声,只要相应了就往生了,不一定非得要念满十声不可。所以这样的一个心态,这样的一种念佛才叫“正念念佛”。什么叫正念?具足深信切愿为正念,圆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正念。以这样正念的心态来执持这句弥陀名号,声声恳切,念念都是出离,不求人天福报,不被世间的家亲眷属五欲六尘所牵挂,这样才叫真正的念佛人。具有大的作略手段、大丈夫气概,才能成办往生一事,你就应该善于理解这段开示的意思。

  我们大家都说是净业行人,但是不是真念佛人,可以把这段话的开示做一面镜子对照一下。如果还停留在持斋好善的水平,一定要提升到真念佛人内涵的层面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西方确指       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西方确指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