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第1集


   日期:2016/11/18 11: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存海法师!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同修:很高兴第三交来到秦皇岛和大家共同讨论净土的经论,今天选择《西方确指》这部论著;也许就是北方四众弟子的心态、观念、或者善根的感召。这部着作是一部非常奇特的论著,首先它的缘起就很不可思议,它是来自于明末清初;苏州有八个修道教的行人在乩坛上所出现的一个现象。大家都知道扶乩又叫飞鸾,又叫鸾乩;这在我们中国传统社会由来已久。道家有一部经典叫《上清大洞真经》,就是在魏晋时候设坛、降神、开示所显现的一部三十九章的经典;在道教里面这种扶乩的法术也是师徒相授,作为我们中国民间文化、神秘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应该民间也会流传这些,这个乩坛就是请各路神仙过来问事。

  一般的扶乩,它的法术是有一个沙盘,上面有一个乩架——丁字的形状,悬了一个锥端,左右两边有人扶着。然后你有什么事情,或者个人的休咎——吉凶祸福,包括想治疗什么身体疾病,想问什么命运,你就问。一问,这个乩笔就会在沙盘上写字,就会有问必答:是这么一个法术。这法术一般在佛教正法是不认同它的,也不会去做这些事;但是菩萨度化众生,常常善巧方便,对于特殊机缘的众生也可以临坛来做教化开示,这就叫“菩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的方式。在民国年间——我们看《印祖文钞》,当时香港有一批做企业的,以王德炜为主,他们也是扶乩,请黄赤松大仙降坛。结果降坛有一个仙人过来,慢慢地取得这些扶乩人的信心,他们问什么还真的答得很灵验。最后降坛的这位仙人就让他们去念《心经》、让他们去念《金刚经》、最后让他们去念阿弥陀佛名号。引导他们进入佛法之后,就让他们把这个乩坛撤掉,这“仙”叫哆哆娑婆诃菩萨。王德炜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后就找到了印光大师专修念佛法门;印祖也认定:这个哆哆菩萨就是一个菩萨降坛来给他引导。

  这部书得到我们佛门的认同也是不容易的:它的方式是我们佛教不认同的,但是它所体现的内容,包括叫做觉明妙行菩萨这个人却真的从理上来说,那是千真万确的。在明末清初,这八个人请仙过来,这些人都要炼丹术——长生不老之术,身体要健康,祸福吉凶他答的都很准;慢慢产生信心之后,忽然这个乩坛上的仙就劝他们念佛。这些人就问:念佛是好的修行吗?回答:是好的修行——最好的修行。“那怎么念呢?”让他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八个人就听从了。乩坛上的这位菩萨就为他们详细地开示念佛法门,让他们舍去原来修行的道法、道术、求生极乐世界。在乩坛上这位菩萨就宣说他为什么过来的因缘?是八百年前跟这八个人有师徒关系。劝他们念佛菩萨名号都能出现异香满室、天花乱坠的种种瑞相;这样八个人开始产生信心,就专门念佛。这里面有一个为头的人叫无朽,“无朽”这位是八个人中的老师了;这位觉明菩萨就劝他到三昧和尚处去求出家——“圆僧相”。

  大家知道三昧和尚,这是明末清初一个律宗的大德,从宋、元以来——特别元代以来,中国整个的律学:戒律松弛。那么在明末的时候出现了三位中兴律宗的大德:一位是慧云馨公律师、一位是三昧律师、一位是见月律师,这三位正好都是师徒关系。三昧和尚就是慧云律师的徒弟,慧云律师被称为是优波离再来;三昧和尚也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在那个时候到处传授三坛大戒,他是第一人,那是受到皇帝尊崇的;他临往生的时候也是预知时至,在闰六月初一的时候,就把日期一翻说:我初四取涅槃。在初四那一天让大家过来助念佛号,他自己沐浴,说:水干,我走;还真的:身上的水干了,他就走了。三昧和尚他慧眼独具发现了见月律师,见月律师虽然出家时间不长,在僧团资历很浅,但是三昧和尚就选择他作为宝华山律宗道场的住持。也就说,三昧和尚是戒律非常严谨,就是知见非常正的一位大德。

  这个无朽刚刚到三昧和尚处的时候,就说:我要拜你为师,要出家。那三昧和尚就问:你怎么想到到我这儿出家?是谁叫你过来的?他就把这个因缘说出来:我在乩坛上有位觉明妙行菩萨叫我过来。这一说,三昧和尚是不相信的,说:“你这搞什么名堂嘛!”这位无朽再把乩坛上所得到的觉明妙行菩萨的一个偈颂表达出来了。这个偈颂就是刚开始的时候,这八个人以为降坛的是一个仙人,就指月亮作为一个题目,来请这个仙人做个偈子;这个偈子马上说出来了。这偈子给大家念一下,大家看看前面序文都有: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一月”——一个月亮的光明可以遍照无量的世界——“千世界”,这就代表菩萨的“本月”不动,月光遍照就是比喻他的分身;“分身无量”干什么?去照射那些迷惑颠倒的众生救度他们。虽然月光普照,但是要知道月光的本体跟月光无二无别,这是体、用无二。所以“不动庄严变化机”,在极乐世界他的报身不动,然而应众生的根机来变化种种的形态来度化众生。

  大家要注意,这个偈子一说出来,三昧和尚相信了;因为这个偈子太符合佛菩萨救化众生的那个悲智、那种善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大家读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往生论》里面谈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二十九种:依报庄严的十七种,正报庄严分阿弥陀佛庄严的八种、还有极乐世界菩萨的四种功德庄严,其中四种功德庄严:第一个是不动应化,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菩萨报身在本土不动,应众生的根机来应化。这些菩萨在极乐世界转无垢的法门,就是转大乘的法门;这些佛菩萨们在极乐世界就像太阳,刚才讲觉明妙行菩萨是用月亮作为比喻,《往生论》里面是用日,太阳作为比喻。太阳的本体不动,然而它的日光能够普照,表明他的变化机——化身;虽然化身到他方世界去,但是他的报身像须弥山一样在极乐世界安立。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这是同时应化;极乐世界菩萨能够不前不后,在“一时”——同时分身无量无边的身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三昧和尚是一个什么样的祖师?他是一个明白人,一看这个偈子符合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本怀,马上就向西方顶礼;三昧和尚就给这个无朽剃度,让他出家。

  清代一位很有名的居士大德,彭绍升居士,对这本书也是推崇备至。这本书我们从它的时间段来看,在明末,这里讲的“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开始,到清代的“顺治丁亥十月初二”,一共二十四回。崇祯癸未年是1643年,顺治丁亥年是1647年,有四年零四个多月,就是他降坛做这种开示有四年四个月的时间,前后有二十四次,然后由弟子记录下来。记录下来开始还没有成书,直到康熙已酉年就是1669年,相差了22年,这本书就开始刻版流通;到了彭绍升时,那是乾隆三十八年,彭绍升居士又再一次刻版流通。这本书在印光大师这里也是得到了印证的,印祖也是认为觉明妙行菩萨就像王德炜乩坛上出现的哆哆菩萨一样,是真实不虚的,是菩萨来应化,教化我们众生的;是“菩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的一种教化方式。

  所以我们看到这本书缘起的奇特,讲述这本书的内容的人也非常奇特,是谁来讲?觉明妙行菩萨;觉明妙行菩萨是什么菩萨?是从极乐世界来的菩萨;那就完全是一个过来人了,是一个极乐世界的大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应八个人的根机,我们可以把这八个人作为我们末法众生的当机众,就是我们的代表;他对这八个人的开示也就是对我们的开示。这本书真的是既奇特,也很平实、很亲切;我想我们修净土的人大部分也会读过。读过去真的感觉到这里面的文句非常的平实,但是义理非常的深邃,而且不跟你谈理论上的玄妙,完全就是指向怎么了生脱死?怎么能求得上品往生?怎么在日常生活当中贯穿佛法的精神?真的是很好很好的开示,真的是像一个摩尼宝珠——法味无穷,这是谈缘起。

  第二就正式来看这个题目《西方确指》。这个题目怎么命名的?在觉明妙行菩萨的一个偈颂里面有“确指正修路”这么一句话,以这句话来作为立名的依据。“西方”是什么?西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成就的净土;也就是所指向的一切众生求往生的地方,一切众生安身立命的地方,是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同时也是九法界众生本有的故园,是我们的老家,是得一切安稳的地方;“西方”是所求生的地方。“确”是确实的意思、确切的意思。“指”是指点的意思、指示的意思。也就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刹土是觉明妙行菩萨非常确切所指示的一条正修行路、一条光明的大道、一条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的方法;就有“西方确指”这个名称。

  那么这部论着的宗旨是什么?这八个人是修道家功夫的人。修道家功夫:大家知道它就指向修内丹或外丹、求长生不老之术,这些都属于以生灭心来修行的。即便修成种种的仙:无论是地仙还是天仙、无论寿命多少劫,终究是以生灭心坚固妄想的产物,他摆脱不了轮回的问题;他再怎么修都属于邪修的范围。所以对这种邪修的方法、目标,要加以贬斥;给他指出一条正修的道路,一个真正得真实大利的方法:就是求生极乐净土。在这个过程当中阐释我们当下一念妙明真心,大不可思议的体、相、妙用;开示里面也包含着禅宗指归向上的圆顿方法。他在圆顿的玄妙上是淋漓尽致地开示,在平时的事相上、修行上,又是循循善诱的。所以这部书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无论何种根机的人都能在这本书找到他相应对机的开示,得到心性上巨大的利益。

  那么第四点,这本书的功能作用在什么地方?用觉明妙行自己的话来说,这二十四会的开示都是修行净土法门的精要、奇妙的开示。如果净业行人能够依照这个开示来遵守、修行,一定能得到上品往生。所以大家对这部书一定要以殷重心来重视,一定要细细地去品味这本书,每一段开示的意蕴,把自己摆进去;然后明白了,就落实在自己身口意三业当中,才能得到上品往生的法益。

  下面我们就开始来看正文了,正文我把它做了一个科判,这科判是帮助大家来理解的,按照一般的经典都会分为三个结构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虽然这部书不是佛亲口说的,但这是极乐世界一位大菩萨说的,也等同于佛经。佛经五人所说,包括菩萨说。菩萨说,能够契合这种大乘的实相之印,也可以称为佛经。这部《西方确指》整个的是展示大乘圆顿的教理,指向往生极乐世界这种菩萨的境界,它都是实相的展开。所以我们把《西方确指》也以佛经的架构加以分析:有序分、有正宗分、有流通分;这三个结构层次还真的非常明晰,还真的就是“如是,如是”的。并且我把它每一段主要核心的主题,用一句话标显出来,就标了它一个题目,来帮助了解。

  现在我们来看序分:【一时菩萨自极乐国来,降于娑婆震旦古勾吴地。在会弟子,以往昔因缘,得蒙化度。菩萨将显净土法门,而说偈言:“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缘,应具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

  菩萨说偈已,令诸弟子朗宣一过。复言:“汝等向来学宗玄术,心溺邪修。我以夙愿慈念深故,来此化导。今已首标西方净土,为正向正修一门。犹虑未能极信,次当说我名号及我所证,令知说是法者,是大菩萨。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觉心,照明一切诸所有刹土,众生所同具足。即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起无量妙行,度诸众生。是故阿弥陀佛,印我名号,号曰:‘觉明妙行’。”汝等从此皈依,更无疑二。时同会者八人,俱合掌至心,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敬礼而起。菩萨曰:“善哉,如是。”】好,序分就是“降坛化导,首标净土”。在序分里面把这部《西方确指》的重要宗旨、修行路向以及诸佛菩萨开显净土法门的本怀都和盘托出。

  下面我们依文消义:“一时”,这就是叫“时成就”,六种成就当中时成就。这“一时”是什么?他并没有说哪年哪月,或者崇祯癸未年什么……这就是佛经的一种表述方法;因为时间是心不相应行法,这个时间是会变化的,记载时间的方式各个民族不一样,所以不用那种很具象的时间表述方法,而是用“一时”。这种“一时”的抽象表现方法:第一代表佛教对时间的一种智慧观照,时间只是我们表述状态的一种工具、手段,我们本身不要执着这个时间。这个时间怎么构成“一时”?就是师资道合这个构成“一时”的成就,就是由弟子八人这种修道的心。然后觉明妙行菩萨在八百年前曾经跟他们是师父,以悲愿来救他的弟子——这个缘,这个师救度众生的悲愿,以及学生求救度的心在这里交感了,在这里成熟了,相互建立了信任关系,这就成就了“一时”。

  降坛的是一位菩萨,不是来自其他各路的神仙。这八个人扶乩大概是请什么仙来,倒是菩萨来了。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菩萨,这里指出是从极乐世界过来的菩萨。过来了,就“降于娑婆震旦古勾吴地”,地成就,古勾吴地就是现在的苏州。说起吴地,那追溯远古,当时古公亶父的三个儿子:老大叫泰伯,泰伯为了推让皇位给第三个儿子王季;当时古公禀父发现第三个儿子王季还生了一个很有盛德的儿子,那就是周文王。所以他就有心把这个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但是按照长子继承制,这又很难说得过去。泰伯作为长子体察到父亲这份心,就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到了吴地。当时吴地是一个蛮夷之地,不开化的地方,叫披发纹身。泰伯到那里施行圣贤的教化,那个地方文明程度就很高,就是“古勾吴地”。所以苏州一带还真的是:这种道德、礼仪、宗教文化自古以来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跟泰伯的盛德教化是有关系的。指出这么一个地方,这叫“地成就”,这个地方也很殊胜。

  在会的弟子由于往昔的因缘,这八个人扶乩竟然把菩萨感召过来了,这不是偶然的,其实这八个人在八百年前就修过净土法门,但没有成功,在这里迷惑颠倒,还在轮回不已。但是由于八百年前原来的老师已经成就了,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做大菩萨了,所以这个师生的因缘关系感召过来这样一桩事情。既然有师生的关系,所以这位觉明妙行菩萨一讲,他们就会相信;这就是缘很深厚,能得到这位菩萨的教化、度脱。这位觉明菩萨过来,开始循着他们的欲望:你想求身体健康,给你身体健康的方法;想了解你什么命运,跟你一讲,都讲得很准;慢慢地他们八个人对这个登坛的很相信。最后菩萨在他们产生信心之后,这叫“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开始要让他们进入佛的智慧了。进入佛的什么智慧?就要显示净土往生一法。所以在详细解说净土往生一法的时候,先说了个偈颂。

  这个偈颂大家要常常去读诵,去思惟,真的是微言大义!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十方诸佛证到法身——实相真如,他那种无量的智慧如大海,那种不二的、绝待的、圆融的、清净佛法的精要,在我们凡夫层面真的是感觉非常的微妙、秘密、大不可思议!我们不能用心意识去思惟,我们很难用我们的语言去表述,佛法就称为“不可思议,无能宣说”,因为真正的佛法离语言相,离心缘相。佛所证到的一切种智如深广的大海,一切凡夫众生不能测度,心无尽故佛法亦复无尽。以不可思议故,诸佛示现他的报身、或应化身来教化众生,来宣说佛法是没有办法来说尽的。就象释迦牟尼佛所表述:他在我们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法我们看来已经很多了,三藏十二部在那儿一摆,我们都望洋兴叹!我们觉得很多——佛告诉我们,对我们说的法只是象手上的土,没有说出的法如大地土。因为我们众生不堪接受,佛说了也没意义,所以说了一点点;但是一点点,我们都看得不得了的大,所以“无能尽宣说。”佛是一切种智者,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他所说的经典可以三千大千世界都装不下。

  再就谈到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是“大慈父”啊!是我们这个世间所有众生的大慈悲父;我们一切苦难的众生迷惑颠倒,都不了解这个概念——大慈。他在这个世间八千次的往返,示现八相成道,就是由于他有甚深的悲悯众生的心;他没有大悲心,不可能来到这个五浊恶世。这个五浊恶世——这种众生的烦恼、这种刚强难化,站在佛的眼里看来:真是悲悯之极!这是一切天人有福德有智慧的人远离的地方,这是一个三界火宅——洞烧的地方啊!但是释迦牟尼佛由于他因地发了五百大愿:就要在末法浊恶的时候,到这个世间救度苦难的众生。那救度,过来说什么?要讲经说法,要我们知道这个世间的苦难——苦空无常;要我们知道我们自性本具佛性;要我们知道还有一个清净的刹土,是我们本有的故园;他要宣说这些佛法。这些佛法都不是我们凡夫常识范围当中的,也不是我们思惟里边的东西。但是佛在很难说的佛法当中,为了救度众生故,勉强去宣说,而且反复去宣说——无间说、炽然说、默然说、种种善巧方便说,“说所不能说,”说的是很难说的法。为什么很难说?由于众生都不相信啊!众生都觉得太不可理解。那众生对不可理解的,他就会说:这是迷信,是虚无缥缈,不切实际,他都会生起这样一种颠倒诽谤的心。虽然有这么多的诽谤,有这么多人不相信,但是这个地球上只要有一个众生相信,佛也会宣说——哪怕就一个众生。

  这种“说所不能说”,你理解什么意思?就好像对一个很蛮、很没有文化的一个地方,那里都是赤身裸体生活的人。你能够宣说:哎呀!你要有羞耻感,你要穿衣服!你跟他说,他不相信。你向一个井底之蛙去宣说整个大海、整个天空的情况——和它不相信一样。但是佛还得说,是要引导末法的众生,来认证当下生存状态的苦难。实际上这个苦难不是我们应有的、是冤枉的,我们本具的涅槃的常、乐、我、净才是我们的常态。来引导我们离开虚妄的八苦煎熬,获得真实的心性上的安乐。那么完成这样一个救度众生的目标,这就惠以众生真实大利,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这个本怀怎么实现?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实现佛度众生本怀的方法。但所有的方法当中有一个特别的方法,叫做“异方便”,又叫胜异方便。什么叫异方便?方便,就是指一切法门——都叫方便。那一切法门里面最奇异的方便,方便当中第一方便,最殊胜的方便是什么?就是展示西方极乐世界的妙好庄严,让众生生起信愿之心求往生:这就是一切法门当中的异方便。这个异方便无论从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乃至我们中土的历代祖师大德,都是这么界定的。我们碰到这个异方便,可不要交臂而过啊!

  那异方便就是详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佛的愿力所显现的无有众苦但受极乐的境界:让我们生起神往之心,让我们发愿求生。我们在这个六道轮回里面已经无量劫了,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感觉到一种深重的苦难:无论我们的心理状态,晚上都睡不着觉;五阴炽盛,身体不健康——四大失调;外部,冤家对头碰面,生存压力紧张,环境、资源的污染;各种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紧张,等等这些;碰到这些,你就会感觉到这些苦难的。在我们最苦难,最身心憔悴的时候,忽然展开了另外一种境界;而这个境界作为我们世间的一个对比:那是一个非常清凉的世界,这是一个燃起大火的世界;而且那个世界也是我们众生自心本具的,所以我们求往生是很容易的,还能不去吗?所以显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产生愿往生之心,令一切众生生起愿往生之心。你只要愿往生,就能蒙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横截诸恶趣”。

  这个“横”注意了!我们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竖”,竖出诸恶趣,一定要断见惑、思惑才能出离三界。那么净土法门仰靠佛力,没有断见、思惑,以信愿持名感通佛力,就可以横超。“横超”意思?就可以不断惑,可以带业;那么横超过去,就截断了六道轮回的急流。这个六道,站在净土法门来看:都是恶趣。我们可不要以为只有地狱、饿鬼、畜生才是恶趣,实际上修罗、人、天都是恶趣。因为他们都是无常的,都是败坏的,都是苦难的,都是轮转的;只有到无生法忍清净的刹土才是善趣,才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地方。所以净土法门是告别六道的恶趣,而且是靠弥陀的愿力和我们信愿的沟通就能够横截。这种“横”就像香象过河一样,截断了我们轮回的急流。

  下面就表达“横截诸恶趣”的功德来自什么?是由于有阿弥陀佛在因地发的四十八“大愿”,这个愿已经成就了,已经弥漫在虚空法界了,它像巨大的磁力场,只要信愿念佛,它就紧紧地摄受;摄受你,让你不在诸恶趣里面轮转。这种“群品”就是九法界众生,四十八大愿所对境摄受的众生,是九法界众生。四十八大愿摄受众生的一个胜异方便的方法:就是以名号度众生。建立“阿弥陀佛”名号,这个名号就有召唤、激发十方众生的善根、信种的功能作用。十方众生只要闻到阿弥陀佛名号,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名字,能够产生信心,能够念这个名号,执持在怀——忆佛念佛,那就一定能够仰凭佛力——决定往生。对这个不要有丝毫的疑惑,这就带业往生的情况。

  还有一等人,如果善根深厚,上根利智——“有大力人”。大力人,就是他心性比较清净,心力比较大,他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专念心常一”。大家要注意,这个净土法门一定要强调专念,一定要专念阿弥陀佛。不要今天念念阿弥陀佛,明天念念地藏菩萨,再后天念念药师佛,念得很多,心就不能专一。专念一声佛号,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这句佛号“一法具足一切法”。名号是我们所系缘之境,我们能念之心跟所系缘之境常常打成一片,念念不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如果你能这样念,心就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打开我们自性的宝藏,我们自性有种种力。这种力量上来了,就能够破见惑、思惑。就像金刚王宝剑,金刚——能断金刚,断种种的烦恼,就能成就甚深的念佛三昧。获得念佛三昧,当生就能见到阿弥陀佛,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佛念佛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当来见佛,当来见佛就是我们心力还比较弱,没有得一心不乱,于是在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或者临命终时由于迷惑颠倒看不清楚,那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从莲华出来见阿弥陀佛。但无论是临终,还是到彼土华开见佛,都能见佛,这是当来见佛。那么现前见佛,就是得念佛三昧、无生法忍,相当于大势至菩萨讲的“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得无生忍马上就能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现前亦见佛”。

  觉明妙行菩萨说:我现在依循着佛的教敕,我跟你们开显都是圣言量,两土世尊的教诲;在这里将要开示教化、引导的法门。我们忆念你们这些人迷惑颠倒,几百年来都在轮转不休,而且你今生又找不到正法,下辈子可能就更惨;所以“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这传达什么信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在极乐世界的本土有六种神通,就能够现量看到他方世界众生的情况;他能观察哪些有缘的众生根机成熟,就不失时机过来用种种的方法救度。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在极乐本土就观察到八百年前的这八个弟子还在迷惑颠倒,这就引起了这位菩萨的大悲心,摄取不舍:是忆念你们的迷惑颠倒,我才过来跟你们确切地指出一条真正修行的光明大道!这样一种因缘的和合,一种感应,不是小小之缘,这是追溯到八百年以来的一个缘,所以你们应该具难遭之想。包括我们在座的诸位能够在这个时代讨论《西方确指》,也不是弱小之缘,也是我们多生多劫曾经与净土法门有过甚深因缘,才能感得这么一个机会在。所以应该要生难遭之想:百千万劫难遭遇。

  西方极乐世界在事相上的表达: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路程;但是在心性层面:我们只要具足一念清净的信心就能够去——“一念信即是”;净土法门的圆顿在这个地方。很多人听说西方极乐世界一念清净的信心就能往生,表示怀疑。他一定会想:一般的,一定要经过刻苦的修行,一定要得什么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清净心,才有可能;这是我们凡夫的知见。在佛菩萨那里:心、佛、众生等无差别;西方十万亿佛刹之遥远,就在我们介尔一念的心内,我这一念清净的信心就含裹着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去。极乐世界的莲华里面,就有一朵莲华长出来,绽开它的芬芳:一念信即是。

  这个偈子非常浓缩,也非常精辟地把净土法门最核心的理念展示出来;佛法在紧要处无多子,不是搞得很多。可以说觉明妙行菩萨这个偈颂,就把净土法门最精要的核心,以及两土世尊的悲怀,以及菩萨系念众生的这种悲悯,都展示出来了。觉明妙行菩萨说完这个偈颂之后,就令这八个弟子:“你们再跟我朗诵一遍。”其用意就是:你们要铭记在心中,不要忘记啊!这八个弟子就把这个偈颂朗诵了一遍。觉明妙行菩萨又作开示,他说:你们这些人一向以来——不仅今生,而且这几百年来都是修道教的功夫“玄术”就是《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时候就称为玄门,或者玄术。玄门还有“道”——修道心性在里面,但很多道家的功夫有时候会在“术”,道术方面去展开很多:炼外丹、小周天、大周天,这些长生不老久世之术了。你们都是把这个玄术看得很究竟,历来这个心都是溺于邪修,心外求法,不能认证生灭心是贼——认贼为子,在那儿修行,坚固妄想“学宗玄术”,这是可悲悯者!这样煮沙永远不能成饭,就再精苦修行,动经无量劫也不能解决解脱的问题。菩萨说:我以往昔的那种因缘,慈悲地忆念你们甚为深切故,才来降坛对你们进行教化、引导。

  教化、引导的宗旨:首先就标举出西方净土为正向正修一门。从现在开始把原来的全都放下,就专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一门是正向正修之门。虽然向你们指出了这种修行的方向,但看看你们还是很难产生信心;菩萨说:我还在忧虑你们没有产生极信,不是一般的信,要极端的信,百分之百的信。为了你们产生极信,所以我要宣说一下我的名号和所证的境界;让你们知道给你们说这个法的人,不是一般的人,是大菩萨,八地以上的菩萨。善男子,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就在我往昔因地修行当中,以妙湛觉心,照明一切诸所有刹土,众生所同具足。“妙湛觉心”是什么?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超越凡夫境界的那种奇妙的、不二的叫妙。湛,就是清净;妙湛总持,首楞严三昧讲妙湛总持。这个本觉之心,这个菩萨说证到了妙湛觉心,就是证到了本觉的理性。用净土法门的话来说,就是证到了无量寿;就是“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的那个寂灭,又指称为妙湛觉心。当涅槃的这种常、这种寿的体性证得之后,自然就会显发它的光明,从体启用的光明就是“照明”,就是无量光;能够照明十方一切所有的刹土。所以觉明妙行菩萨讲这个话,实际上也就证到了无量光、无量寿的这个德能,可以说他是等觉菩萨!同时他说,这些妙湛觉心照明刹土的功能作用——这种体用,是一切众生所同具足的。就是我们这些众生、与会的八个人都具足这样觉心和照明的功能;也就是觉明妙行菩萨证到了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体性。

  那么我现在就以所证的觉妙妙觉:本觉成为奇妙,就用这样的一个表述方法。这个本觉的体性:是透明的,他就能够由这个显发妙用,生起无量的妙行;这个妙行也就是无作妙用;他就到他方世界行菩萨道。不要作意:不要“我想做什么?”而是由于众生有根机一感,他马上就应;这种应的过程是无心的,是不作意的;他以无著的妙行,来广度一切苦难的众生。他证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阿弥陀佛就印我的名号叫觉明妙行。“觉明”,是他自利的一方面,自证的境界;本觉之明显发出来了,利他,又有大慈悲心来由化度众生的菩萨行就叫“妙行。” 由自觉觉他的功能作用建立他的名号,“你们应当要皈依,不要有怀疑。”觉明妙行菩萨说出自己的名号和所证,不是说有虚荣心,要“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不是这个样子。是为了度这八个人故,实际上也是为了度我们这些读到这本书的众生故。由于要对他所做的开示产生信心,所以他必须要谈自己所证的境界。如果觉明妙行菩萨说:哎呀,我水平不行,我还是一个凡夫。那大家就听得没有信心,你是凡夫,还跟我们保证,听你的话能上品往生,那我们没有信心啊!所以要让他们产生信心,一定要说“我是大菩萨。”大菩萨所证的与诸佛等,就好像善财童子所证的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样的。

  那么在讲净土经典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宣说的时候,首先也要讲自己所证。所证什么?我是一切智人、我能够了知法界的一切、我能够智慧无碍、我能够在一念之间住百千万亿劫。让大家对佛的智慧产生信心,就能够继而对他说的法语、这个法门产生信心: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这还真的具有佛经的内涵、功能、作用在里面。当时与会的这八个人听到之后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就合掌至诚地称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当他要皈命、听话,称“南无”的时候,对觉明妙行菩萨就完全信受了、接纳了——“我就是听你的话”,对菩萨恭敬顶礼起来。觉明妙行菩萨对他们这样的表达赞叹:“善哉,如是!”你们就应该这样。这是我们跟大家介绍的序分。

  现在我们看正宗分:【或问持经咒之法。菩萨曰:“所谓持经咒者,自持其心也,要在直明心地。若止云持得熟,诵得多,又念某经某咒某佛,谓我有大功德。而不能句句销归自性,又不能深解如来妙谛。谓可以获果证者。不见十字路口,若无眼,若无足,若乞妇,若乞男,终日不住口念到夜,计其所持,一岁何啻数十万遍。究竟是残疾者,求乞者,并不曾证得一毫果在。此何以故?只无解无行故耳。故知持是经,即当依是经而修行。又发大愿,或求生佛国,或求明心地,或发大智慧,或利济众生。俱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如是,方为持经持咒念佛。”】请看这一段。在第二大部分,正宗分里面,一共有五十六段;如果加上第十三段再细分八段,实际上有六十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是持经咒念佛之法。

  在法会上,一般都是弟子有请,菩萨来回答。当时有一个人就问怎么去受持经典,去持咒,有什么好的方法?觉明妙行菩萨开示:持经咒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什么认知呢?所持的这个经、咒,就是你的心——“自持其心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思惟到:经、咒是佛从他所证的法身、理体、实相,流现出来的音声,或者说从实相般若所流现的文字般若。是让我们接受文字般若,生起观照般若;观照般若修行相应,就能够证到实相般若。所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我们当下一念妙明真心的体、相、用。那么这样也就表明着:我们读诵经咒,念佛,不要用一般世间学知识技能的方式去受持。一般我们在世间学个什么东西,读诵什么东西,马上就会想到:我要记忆,我要分析,我要概括,我要演绎,它全体都是在生灭心里面、心意识里面的东西。但这个经咒是从实相般若出来的,实相是无相的,是清净的;经咒的这种清净性,离开那种分别对待性,是我们要加以注意!所以不能以分别、生灭的心来受持经咒。受持经咒就不要作用于意识逻辑思惟,而是要作用于我们的耳根圆通,把它念清楚,听清楚,引发我们本具的闻性,那个能闻之性就是实相。这个实相就是我们当下,一切众生的一个心——介尔一念心体,也是一切诸佛所圆满证到的心,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所以持经、持咒、念佛,包括这些佛号,全体就是实相,就是阿弥陀佛的心。这个阿弥陀佛的心,就是我们本具的妙明觉心。通过念经、念佛是要直接开显,或者现量地展示我们的本觉心地,这是我们持经、持咒、念佛的一个基本认知。

  为什么我们说念佛、持经要至诚心?至诚心就是无分别的佛心的显现。要我们不去思惟它的意思,而是说把它恭恭敬敬地念出声音,再认认真真地把它听进去,自听自念的过程,就是引发我们自性的清净心。当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显发出来,我们现量地对这个文字般若产生一种观照,就能默契于心。即便很熟经典,有时候都要看着它,似看非看都可以;不能是“非得我要用心去记忆它不可”,那可能对直明心地都是有障碍的。也不能把这个作为一个任务:哦,我念了多少遍,我就有大功德,要知道数量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本身。这个手段有时候是需要的,但不要把手段作为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念得这句佛号能够销归自性,能够跟我们的自性相应,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相应有时候就表达为: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我们能念的心是至诚恳切的,也是佛性的一个表达。所念的佛号全体都是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的功德,他的妙明真心。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相应,每一句佛号都销归到自性里面去,那这样就能深切地体会名号内在的含义,就能够激活这个名号的光明。阿弥陀佛果上的光明,又能带起我们自性本具的光明,这就是“母子相会”,母光和子光的相会。

  那么这样的过程就可以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就能了知阿弥陀如来的心:他愿心的本质内涵;就能接纳弥陀的愿力;就能了解净土经典所展示的那种事理、因果、性相的奇妙道理——真理;于是就能够获得往生净土上品往生——快速成佛的果证;这是它的目的。如果你恰恰不是这个目的,就是在数量上计较,对阿弥陀如来的愿心落在什么地方,本怀是是什么,一概都不知道,这就很难获得果证。这就比喻在十字路口看到那些盲人,或者没有脚的残疾人,或者乞讨的男人、女人,他每天也在不住口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年到头念到底,也念了好几十万次啦!有很多乞讨的人也能念,但是他念的这个心态、目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前两年到印度去,印度有很多乞丐。那些乞丐知道这个黄皮肤的人或者从中国去的、台湾去的,有些都是佛教徒,他为了得到钱,马上就围过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就念佛。当然我们听了也很欢喜,但是他念阿弥陀佛的目的:你给我钱,你给我钱,你要给钱他。他念阿弥陀佛不是求往生的,他虽然为了得很多钱,一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但终究还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他不具足信、愿、行。他对阿弥陀佛名号没有理解,不知道阿弥陀佛名号是什么意思,也不落实在念佛求往生的,“我是要得到一点钱的”。要知道受持,受持佛号,就应当依这个经典所开显的道理来落实在身、口、意三业上,落实在自己行持上。佛法不是在做学问,一个学者就是写了很多东西,着作等身,身、口、意三业,体现不了佛法的精髓,根本就没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一定要依照经典的教义来修行,又能从内心发起大的誓愿,或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求大彻大悟,或者求佛开发自己的大智慧来弘法利生,或者使自己具有大的福报来住持救济众生的善业。

  那么依经修行你发的愿,可以有种种不同,但实际上最核心的愿: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愿的圆满,这儿有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具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我们一切修行人要圆满修行的愿,一定要靠如来的力量加持,佛力加持。如果离开了佛力加持,修行是不得成就的,我们的愿是不能圆满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我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如果是靠他力好像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很低。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一切修行人,就得要有忏悔心,我们还有什么呀?通身都是业力。我们离开了如来力量的加持,将一无是处;我们修行一定不能成功的,这个话是斩钉截铁的。觉明妙行菩萨讲的这个话跟大乘佛法是非常相应的,《维摩诘经》里面文殊师利菩萨跟维摩诘大师的对话也谈到这一点:一切菩萨修行都要靠如来的力量。如来的加持力怎么靠得上?就是要在发菩提心,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靠上。建立这样一个基本的正见,而且用销归自性的方法来诵经,持咒,念佛,才叫真正持经,持咒,念佛的正确的方法。这一段告诉我们几个要点:第一,经咒跟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是不二的;第二,是告诉我们解行,一定要并进;第三,是告诉我们要成就,一定要仰靠佛力。我们看一段经文,都要把握它,看书要具“看书眼”,每一段有每一段的核心,每一句有每一句的核心,所以抓住这三个核心,基本上这一段就能够销解,就能理解了。

  请看第二段:【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径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菩萨曰:“汝欲住山待死,是无事讨事耳。汝愁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两脚,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与汝无干。乃为他作久远计,亦太愚矣!且此身生前,尚是无益,何况死后?汝今宜简省诸事,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与汝为好伴侣,大限到时,现身接引,得生极乐。岂不愈入山待死耶?又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他愈不愈,但一念一心,生也由他,死也由他便了。”】

  第二段是“老病宜念佛”,衰老了,生病了,最应该念佛。但是往往处在老病的时候,不能回光返照认知这个事情,由于我们有多生多劫的身见,老病的时候还是在身体上计较,摆在第一位,对这个要加以当头棒喝。这是一个老和尚,叫天然,老和尚生病很久了都不能好,所以就动了一个念头:想到径山里面去等死,就把骨头放在普同塔里面,对他的身后之事都安顿好了。这桩事情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他,实际上就是在喝斥他;因为在他久病的时候,都没有把念佛求往生的念头提出来。菩萨说:你想住在径山等死,可不是没有事情去找事情做吗?你还忧愁这几根老骨头没有地方安顿吗?“眼光落地”就是死亡,一死亡,眼光就没有了,神识离开了,两脚伸直僵硬了;神识离开,这个身体还要什么?不就是一个物质现象吗?尸体吗?这时候就是其他的人用刀来砍这个尸体,用斧头来劈这个尸体,用火来烧,用水来浸,跟你有什么相干哪?你的本来面目——你的主人翁跟这个尸体没有关系。现在不关心你的主人翁,还念念关心你的身体——尸体,为它作长远的计较,可不是颠倒吗?愚痴吗?本末倒置吗?应该关心的主人翁不关心。而且这个身体在生的时候尚且没有什么利益,自己在这里病恹恹的,对他人、对社会一点好处都没有,何况死后。死后又有什么利益呀?

  先是棒喝折服,然后再告诉他方法。在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其它的事务全部减免下来,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才是你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念念不空过,念念不离开这句阿弥陀佛。这样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显现,阿弥陀佛就在放光加持,阿弥陀佛就是你的最好的伴侣。等到你寿终的时候,生命终结的那一刹那,这个好伴侣——阿弥陀佛就现在你的面前,拿着莲台接引,让你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桩大事因缘比你要到径山等死,不是强很多吗?更何况世间这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是世间一切人都难以避免的苦难,所以在这种生、老、病、死的当下得要生起厌离心,生起欣求极乐的心。不能在老、病的时候,这个正念提不起来,还是在关照自己的身体,还是关照死后怎么办这些,你就麻烦了。在你生病长久的时候,也不管它能不能好,现在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你命没有断——寿数没有到,念阿弥陀佛就能好;命终已到,就愉快地跟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心求往生,无论是身体好也好,身体不好也好,都随它去,这叫“生也由它,死也由它便了”。就“一念一心”念佛求往生就好了,这样是一个修行人的一种洒脱,一种般若正见。只有破除身见,我们心才能真正安立在名号求往生这种大愿上。

  第三段大家看一下:【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阴,自贻万劫之累。至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毁犯。当守护清净,如白壁明珠,了无瑕玷,斯成戒品。盖戒为三世诸佛入道根本,勿同儿戏。又若住静参方,更宜亲切善友,远诸庸劣。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此二语,终身学道之要,慎之记之。”】

  请看这一段,这是“持戒近善”。有一位比丘叫不二,他想找和尚师父、戒师去受戒,来请问这桩事情。这段开示就能看到菩萨对机说法,菩萨是六通具足,知道他心里的念头,知道他的根机,有时候针砭起来毫不留情,但是能够对症发药。这个僧人一来,菩萨就说:“惜哉惜哉!”哎呀,太可惜了!太可惜了!看你的样子长得相貌堂堂,仪容形态都很庄严,但是你徒有其表。心地上没有下功夫,不能有深刻的内省功夫,所以你对你的行为根本就把控不了;把控不了自己的念头,你的行为跟世间人没有两样;表面上有出家人的样子,心里的举心动念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菩萨看到他这一点,所以就棒喝他,说:现在你的身体在这个地方,我看你的神识已经到地狱里面去了。这个你想想,如果我们听到这话“神游地狱”,那马上毛骨悚然了;你现在徒有一个人形,当下你的神识到地狱里去了,实际上你已经是地狱众生了;菩萨不是骂他,就是事实情况。我们听到这话,设身处地想想:我们有时候身体好像是一个人的身体,实际上我们的心已经到地狱里去了。为什么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多少人当生就失去了人身,他的心已经是三恶道的心了。

  所以菩萨就说:你现在赶紧要痛加修行了,要反省自己,要断一切恶,来修一切善,作为一个出家人,真正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这个真诚的菩提心、断恶修善的心,才能摧毁一切恶业,才能展示我们自性的善根光明。如果你只是身体出家了,心没有出家,也照样跟在家人一样要到地狱里面去。这种心性上的因果,这种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因果,不分在家出家的。为什么我们要求出家人身心俱出家?身体出家,心也必须出家。心出家就是断恶修善,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有这个心就出家了。这个心发起不来,还是一个在家人而已,只不过是一个剃了光头的在家人。所以菩萨告诉他:你不可昏昏昧昧,就是昏头昏脑,昧却了自己的念头,失去这一生有限的光阴。好不容易出家,在心地上没有用功夫,还是跟俗人一样要下三恶道,这可不是今生就留下了百千万劫的恶果吗?

  至于去受戒一事,一定要有正确的知见,你不受倒罢了。如果你一旦受了戒,就得要有极强的护戒意识,不得有分毫的毁犯。不得去犯戒,要戒如冰雪,守护自己所受的戒体不让它玷污,就好像白玉不让它玷污,就好像一个明亮的摩尼宝珠不让它有残缺,这样才能够成就你的戒体。戒是非常重要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因证果的根本前提,就是持戒。离开持戒,一切禅定、一切智慧、一切证果都是了不可得。佛法修行特别强调戒,戒律在这个世间能否住得长久,能否建立幢相,这个度化众生的功能作用能否发挥,完全取决于戒律。正法、像法的时候,大家持戒极为清净,末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戒律松弛。等到戒律完全荡然无存的时候,佛教也在这个世间打上了句号了;戒律是佛教的寿命,就这样建立的,“所以不能去开玩笑。”如果你修行或者住静,“住静”就是住在寂静处,阿兰若,潜心修戒、定、慧的功夫,或者去行脚参访善知识。住静也得要有道友,参访善知识更要有择善知识的眼。这里提出一个原则,就是要亲近善知识,远离那些平庸、恶劣之徒。

  这里大家也会觉得:“我希望亲近善知识。”那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也许佛陀在世的时候,善知识好辨别,他得到了初果、二果、阿罗汉、菩萨、佛这些显然就是善知识——没有问题。到了末法的时候证果都了不可得,大家都是凡夫身,那怎么去寻找善知识?末法时候的善知识标准它是下降的,虽然下降,它有本质的一点:善知识首先一定要具足正知见。这个正知见也许不是他亲证,但是他至少述而不作。他说出的话跟佛经圣言量、跟祖师没有两样,这第一——正知正见。第二,行为上他至少要有持戒意识,能持戒,他不能根本断绝,但至少是淡化名闻利养心;这些是衡量善知识的起码标准。然后他一定会引导大家出离轮回,是一个出世间的佛法,不是让大家去追求人天福报的。我们要亲近这样的善知识,远离那些平庸、恶劣的人。

  你亲近善知识,你的道业才容易成就,近朱者赤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自己没有香气,你放在香木旁边,放久了就有香气,所以亲近善知识很有必要。一切修行的果实都来自于善知识的提携、开导和帮助。如果你亲近恶知识,那戒行就容易失去。恶知识有个特点:邪知邪见,不是执空就是执有,更重要的他有贪瞋痴,不守戒。表面上可能冠冕堂皇,他私底下肯定是名利之心摆脱不了,欲望之心摆脱不了,他就会潜行YIN欲,贪、瞋、痴三毒烦恼,就容易让他失去持戒的心,不去持戒。甚至不他不去持戒还讲得很冠冕堂皇:我们是一切法都空,无佛无众生,我自心就是佛,还要去持戒干什么?持戒是着相,是执着。他还扫荡。这些你以为他讲得很高妙,跟他一样不持戒,那可不是成了魔子魔孙吗?可不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吗?所以对这个恶知识一定要远离。觉明妙行菩萨说:这两句话你要终身作为自己修学佛道的精要,一定要谨慎,一定要牢记,一定要依教奉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西方确指       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西方确指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