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观察思想的力量


   日期:2016/11/15 9: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下面解释视善与视恶。这里的视善与视恶,是心善与心恶的意思,其中的“心”是指第六意识中的分别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思想。“人心”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无分别心,二是分别心。无分别心是指“眼耳鼻舌身”这前五根的认知,再加上第六意识中无分别意识的认知,这里所说的第六无分别意识是第一刹那“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的认知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形成的。无分别心的认知是无善无恶的,只是像照相机一样客观地认知外境。无分别心的认知形成之后,第六意识中的另外一部分——分别心,就会在上面添加种种新的主观认知,这一部分是有善恶的。因为分别心的认知基本上都是主观的,里面折射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周围人事物的习惯模式,所以《感应篇》中形象地将分别心的认知称为“视”,而“视善”与“视恶”即是指分别心的善恶。 

      《大毗婆沙论》中说:“谓如有一个端正女,种种庄严来入众会,应知此中子见起敬,诸耽欲者见而起贪,诸怨憎者见而起嗔,诸同夫者见而起嫉,诸有修习不净观者见而起厌,诸离欲者见起悲悯,诸阿罗汉见而生舍,由此故知境无实体。”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有一长相端正美貌的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很庄严,来到大众面前,她的儿子见了会生起恭敬之心,那些耽著于男女欲望的人见了会生起贪心,那些怨恨她的人见了会生起嗔心,那些与她有同一个丈夫的女人见了会生起嫉妒心,那些修习不净观的人见了她会生起厌恶心,那些远离了欲望的菩萨见了她会生起悲悯心,彻底远离了烦恼的阿罗汉见了她会生起舍心。由此可见,外境本身并没有可贪可嗔或者可悲悯的实体,生起贪嗔或悲悯是一个人看待外境的主观习气所致。

      无分别心在认知周围的人事物时,此时还没有善恶祸福,分别心一动就是善恶祸福的开始,《感应篇》开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祸福虽然发生在无分别心的认知中,好像是外境加在我们身上的——比如,别人殴打或辱骂自己,别人不小心开车撞到了自己,自己被某个人的某句话给害惨了等等;又如,别人赞叹鼓励自己,别人帮助关心自己等等——这些灾祸或幸福看起来是外境加给自己的,但起源却不是外境,而是自己的分别心——这个背后“无形的推手”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是自己的种种起心动念驱使外境将祸福加在我们身上的。善念带来善报,恶念带来恶报,这就像有什么形状就会有什么样的影子一样,不会产生任何偏差。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分别心的生起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绝对不是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无足轻重、无关紧要,正如《禅门日诵·修心铭》中所说:“凡人举念,关系最重,发机虽微,果报甚大。”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事,最大的事情就是自己对境所生起的心念,念头在轻易间就能生起,但带给人们的体验与后果却有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英国诗人弥尔顿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心是我们的真实居所,而心本身可以将天堂转变成地狱,亦可将地狱转变成天堂。”确实,表面看来,我们生活在外部环境中,住在自己的房屋里面,生活在地球上,但真正的居所却是我们的心——心若快乐,我们的心就体验着快乐,此时会感觉自己生活在快乐之中;心若痛苦,我们的心就体验着痛苦,此时会感觉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心若感恩,就觉得世界很美好;心若贪婪,就觉得自己很匮乏贫穷。心若慈爱,就感觉到祥和;心若怨恨,就感觉到恐惧和不安。总之,心是怎么的,我们的体验就是怎样的,所以,心是我们的真实居所。而心本身却可以将天堂执著为地狱,地狱执著为天堂。一件美好的事情,若我们认定其对自己有伤害,即便实际上没有伤害,这件事在我们眼中也变得充满恐惧;一件事情,即便真实中对自己有伤害,若我们认定对自己有益,则好像也变得美好起来。所以,心确实具有将天堂变成地狱、地狱变成天堂的能力。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也说:“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由于遍计执著而产生种种妄想,因为这些妄想而让自己承受各种痛苦与快乐,因此缘故,心就像魔术师幻变的魔术一样。舞台上的魔术师经常会幻变各种虚妄不实的事物,让人时而惊奇、时而恐惧、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心这个神奇的魔术师也是这样,通过各种妄想执著,让人体验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

      比如,无论男女的身体,都只是皮肤包裹着血肉和五脏而已,本来没有什么美好可爱之处,但恋爱中的男女,彼此对对方充满贪执的缘故,于是就觉得对方的身体美好可爱;若这对男女走向了婚姻的殿堂,原先的“美好与可爱”就会渐渐退去,若“美好与可爱”在男人与女人的身体上真实存在,应该一直都能感觉得到,但现在渐渐退去了,这就是说明原先体验到的“美好与可爱”根本不存在,只是心自己的妄想与执著制造的错觉而已。结婚之后,若男女都比较自私,时常吵架,则又会觉得对方身体之上充满“缺陷与痛苦”,这种对方身体上的“缺陷与痛苦”其实也是妄想执著出来的,若内心充满贪执,缺陷也会变成优点。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还说:“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若看待外境的心清净美好,世界就变得清净美好起来了,若看待世界的心污秽丑陋,则世界就变得污秽丑陋起来了。佛法实际上就是心法,一切万法都是从心而生。又说:“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就像各种庄稼果实都是从大地中出生一样,世间的三种恶趣“地狱、饿鬼、旁生”以及两种善趣“人道、天道”都是从心而生,出世间的独觉阿罗汉、有学无学道的菩萨乃至佛陀,也都是从心而生,一切都是心的幻变,因此把心称为“心地”。

      《五苦章句经》中说:“一切壮无过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在此世间,没有一种东西的力量是超过心的,心是世间力量最大的。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因为它常常欺骗我们、耽误我们,让我们白白地受很多冤枉苦。心把外境执著为充满伤害与痛苦,此时心就是在创造地狱;心把外境执著为贫穷匮乏,此时心就是在创造饿鬼道;心只关心饮食男女,对其它事情一概没有兴趣,这就是在把自己塑造成畜生;心把外境执著为美好,就是在创造天堂;心严格遵守仁义礼智信,这就是在做人。能将心调整到正道上去,就不会去费尽心机与外境斗争了,而且立即就能离苦得乐。佛陀调伏自心已很多劫,因此现在终于成佛。

      《胜天王般若经》中说:“一切世间皆由心造。心不自见,若善若恶悉由心起。心性回转如旋火轮,易转如马,能烧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观,于念不动,不随心行,令心随己,若能伏心,则伏众法。”世间的一切都是心创造的,反观自心的时候,心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善恶都是它的创造。心表面上看起来变化多端,而且迅猛,有时像旋火轮,有时像奔跑的野马,有时像大火,有时像洪水,但其本质却了不可得。像这样在了达心的善恶现象的同时,也对心了不可得的自性有着深刻的体验,这就叫做“于念不动,不随心行”,这样就能控制自己,调伏自心。调伏了自心,就调伏了一切万法。

      总之,我们要知道思想的力量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不仅会定格我们当下的生命体验,还能创造世间万象。思想能善能恶,而且善恶只在一念取舍间。高度重视自己内在思想的取舍,这是做到视善、去除视恶的前提条件。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