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六个【带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


   日期:2010/11/19 21: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转载)

【本文前言】
    看了以下六个【带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详见下文),我甚是深受感动,故而推荐给大家,尤其是现在正在上大学的莘莘学子以及已踏上社会却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的毕业生,相信看了一定会受益匪浅的,下文中的那六个大学生的生活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人生态度是一样的——仁义孝道、坚忍自强、乐观向上。虽然他们遭遇不幸和挫折,但是他们能够坚强的承受,勇敢的用自己的行动——带着母亲上大学,将“感恩母爱”的真谛诠释在众人面前,他们对母亲的那份深沉厚重的爱,给我上了一堂很有人生意义的课,唏嘘感慨不已,我想起了的一句话——【因为有你生活才有意义,再难熬也要笑着活下去!】,我想借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们的那份令人肃然起敬的仁义孝道。他们虽然是不幸的,但是他们却是幸福的!带着妈妈一起上大学,对他们本人来说是甜蜜的“负担”!

下文中的那六个大学生是现代青年人的榜样,值得大家学习,现在有钱的家庭很多,但能有如此孝心和上进心的子女却廖如星辰,他们实属难能可贵。

 

六个【带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之大串讲


 故事一【大二男生带病母读大学 ,10岁起已成家中顶梁柱】

2009年8月30日,虽然距离开学还有几天时间,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二男生许新华已从阜宁的家中提前回到学校,因为学院有100多名学生向他订购了新学期的书本,所以他早早过来当起了“校园书商”。为了支撑起贫困欠债的家,小许想方设法“挣钱”还债,陆续做过20份兼职。因为对独自在家、身体患病的妈妈不放心,他还通过努力,把妈妈接到自己身边方便照顾,还帮她在校园里找了份轻松的工作。


1.10岁当起家中“顶梁柱”

10岁那年,小许的父亲得了肝癌,为了给父亲看病,家里借了很多债,最终许爸爸还是去世了。由于母亲没读过书,家里的钱财都交给小新华保管,财务支出也全由他打理。不像其他的同龄孩子,许新华的童年里没有动画片、没有变形金刚,没有顽皮撒娇,有的只是一堆堆复杂的数字和皱巴巴的钞票。每到家中卖粮的时候,小新华都会踮起脚尖,仔细地观看核对磅秤上的数字,然后用笔计算出价钱。从10岁起,懂事的小新华边上学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空闲时帮母亲干农活做家务,俨然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许新华明白,对于他和家庭而言,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从小学到中学,许新华始终是班上的“尖子生”。2004年,许新华参加中考,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阜宁县最好的高中——江苏省阜宁中学,2007年,成绩优异的他又如愿考进了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2.两年为家里还债2万多

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许新华刚进大学时,便开始收集废饮料瓶,换取零用钱。“每天从6楼捡到1楼,一个月下来大概能赚200多元钱,那些钱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小许告诉记者,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总共还不到200元。为了省钱,中午能吃上两元钱的饭菜已经是很好的享受了。

学校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为他安排了图书管理员的勤工助学岗位,又向他发放了3000元助学金,但这些还远远不能解决小许的困难。发传单、贴广告、卖台灯、端盘子、做家教……小许陆陆续续接下了不低于20个兼职工作。今年暑假,在小学老师的帮助下,许新华回家乡阜宁县陈集镇开了一个小小的暑期补习班,招收了20多名小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他一个人教授。从7月7日开课至8月4日结束,许新华挣了2000多元。
“细细算下来,至今为止,除了自己的生活支出,已经帮家里还了两万多元钱,家里的债务只剩下1万多元了。”说到这个,小许开心地笑了。

3.令人羡慕的“一对母子”

在学校,许新华非常挂念孤身一人在家的母亲。“我妈妈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固定收入,身体又不好,她有面部神经麻痹症,发作起来经常半边脸发麻,既不能吃饭又睡不好觉,我实在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带着这样的担忧,刚进大学的第一天,小许就带着自己的贫困证明主动找到了班主任,希望学校能为自己的母亲介绍一份工作。由于当时学校没有招工计划,一时间小许不能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

机会终于来了。大一第一学期末,小许了解到学校食堂要招收勤杂工,主要负责收盘子和洗盘子,工作比较轻松,管吃管住,每月工资有900多元,寒暑假也有工资发放。得知这一情况后,小许在第一时间和食堂负责人取得联系,希望能为母亲争取到这一岗位。食堂负责人被他的孝心感动,经过和学院核实情况,最终答应了他。很快,许妈妈成为扬州大学江阳路北校区食堂的一名员工。

在扬大校园,老师同学经常会看到许新华和妈妈走在一起,有时一起去打工,有时散步,许妈妈一脸自豪和幸福,让大家非常羡慕。小许的老师告诉记者,肩扛家庭重担的许新华,在自己困难的情况下,仍不忘奉献爱心。一次,扬州大学“格桑花西部助学组织”在学院募捐,他捐出了自己刚拿到手的200元助学金;汶川地震后,许新华捐了150元,这对其他同学也许没什么,但对小许而言,则是他做一个星期兼职辛苦挣来的血汗钱


 故事二【18岁女孩带着瘫痪母亲上大学】

“我没有觉得自己在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我只是在尽做女儿的孝道,女儿对妈妈的爱怎么会打折呢?”11月中旬,一个有着初冬暖阳的午后,在风景旖旎的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里,王晓婷,这个因背着瘫痪的母亲上大学而感动了几十万淮北市民的18岁女孩,用平缓的语调向记者描述着曾经的艰难生活和对母亲永远不会割舍的爱。


1.坚强女孩做出决定:我要带着妈妈上大学

1998年,对10岁的女孩王晓婷来说,不啻于是人生最重大的转折点。那一年,身为烈山区卫生系统职工的母亲王萍患上运动神经元病。不久,父亲和母亲协议离婚,一直是父母“掌上明珠”的王晓婷从此只能与重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后来,随着王萍的肌肉萎缩症状越来越严重,照顾母亲的重担就完全落在了晓婷柔嫩的肩膀上。

当同龄的小女孩还在妈妈怀抱里撒娇的时候,为了照顾母亲,晓婷已经学会了买菜、洗衣、做饭、照料妈妈的饮食起居。为了把母亲每月仅有的几百元病退工资安排的恰倒好处,晓婷还学会了当家理财,凡事都精打细算。尽管家住烈山区离市区很远,可每次到市里帮母亲买药或是办事,为了省下来回两元的公交车费,她都是骑自行车来回。

贫寒的生活,艰难的家境,铸造了晓婷坚韧的性格。今年8月高考分数揭晓,晓婷被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一向沉稳内敛的晓婷在心里暗暗做了个决定——她要带着已经瘫痪在床的母亲一起去上大学!


2.妇联伸出援手:女孩不会孤单

“其实,一直以来还要多谢妇联阿姨的帮助和照顾。”叙述中,懂事的晓婷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念念不忘。“每次有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找到妇联阿姨,她们肯定会热情的伸出援手。离开淮北前往学校那天,一直关注着母女俩生活的烈山区妇联主席朱素玲和区政府领导特意为晓婷送来3000元钱,并一再叮嘱她有困难一定要及时和区妇联联系。

11月初,一直牵挂着晓婷生活状况的朱素玲,第一时间把晓婷的故事告诉了从北京参加全国妇女十大回来的淮北市妇联主席李社民。李主席当即决定给这个坚强孝顺的女孩以最大的帮助。11月13日,市妇联主席李社民、烈山区副区长孙正海和区妇联主席朱素玲带着4000元慰问金,专程赶到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3.心愿飞翔:我想让妈妈过快乐的日子

很快,在晓婷的引导下,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处出租房里,我们见到了王晓婷的妈妈。
这个躺在床上瘦骨嶙峋的女人已经被病魔折磨得成了“皮包骨”,可看到这么多人来看望她,王萍的脸上却一直绽放着无比快乐的笑容。
晓婷开心的说,房子是好心的亲戚提供给母女俩无偿居住的,亲戚说什么也不愿意要房租。自己每天早上做好流食喂妈妈吃下,才骑车去上学。中午有时候亲戚会来照顾一下妈妈,晚上回家后,她会悉心照顾妈妈吃饭、洗脸、洗脚,给妈妈按摩全身后,才做作业。

“我没有觉得自己在做什么特别的事情,我只是在尽做女儿的孝道,女儿对妈妈的爱怎么会打折呢?”谈到今后冗长但可能仍会异常艰难的日子,王晓婷从容淡定:“在遇到问题时,我总是坚信,办法一定比困难多。我一定不会放松学习,要让妈妈宽慰。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凭借良好的专业顺利就业,以自己的能力给妈妈快乐,陪伴妈妈更长久一些!”


 故事三【美丽女孩背着尿毒症母亲上大学】

1.节衣缩食照顾妈妈

一见面,刘霆就告诉我们:“刚才我妈妈还在为你们祈祷,希望你们快点找到路,外面很冷会被冻着。”昨天是上海比较暖和的一天,但一到临安,夜晚的清冷,好似又回到了前几天降温的日子。上下打量刘霆,他自称穿了很多衣服,但在四层裤子包裹下,他的腿仍显得非常细弱,两只休闲鞋的前面都开口了。“我的衣服是不买的,基本都是亲戚们穿旧的,这双鞋当时倒是别人送的新鞋,大概已经穿了4年了,现在穿着就感觉很冷。”

在一排教师宿舍中,最外面的一居室就是刘霆母女俩现在容身的地方,一进门就是两张并排的床,余下的地方就只能容一个人经过。刘霆说,现在已经比从前好多了,开学刚背着妈妈到临安住下时,身上已经没什么家底了,用150元租下房子,他们带来的除了换洗衣物只有一张书桌和80元买的一张1.2米的木板床。“妈妈看到场景太凄凉,就忍不住哭了起来,我心里也很难过,但是我告诉她,我会想办法的。”后来,刘霆拿了块很大的画板搁在两个纸箱上,算是厨房用具的摆架,母亲开始安慰他:只要我们母子俩活得开心,就算在地上吃饭也不要紧。

严冬到来前,母女俩开始担心,因为他们不仅御寒衣物不够,甚至连暖和的被子都没有,“这下怎么过冬啊?”幸好,学校里捐了一些衣物,并安排他们住进了教师宿舍。
由于刘霆看上去反常的瘦弱,记者询问他饭量,他回答,每顿二两:“上高中时我住校,妈妈生病要花钱,所以我每次饭卡都只用一点点,很多时候就是米饭和一点蔬菜,时间长了我就习惯吃这么多了。”读初一时,母亲发病,他身高1.64米,6年后,他身高1.68米,体重才45公斤。


2.打工喂药两头奔忙

早上7点起床,给母亲熬粥、煮开水、洗衣服,然后赶去上课,中午放学去学校食堂勤工助学,然后打两份饭菜,给妈妈送回家一份,先量血压再喂母亲吃饭,下午上课前再量一次血压。晚上放学,再去食堂打扫卫生,然后带饭回家,给母亲打针、量血压。这就是浙江林学院艺术学系大一学生刘霆一天的生活。

和同龄人相比,这是非常忙碌而有压力的一天,但是刘霆不以为苦。因为母亲生病而无钱就医,他几乎快自学成了半个医生,在棉花、萝卜上做过反复试验后,现在他可以给母亲电疗、打针,而且在母亲吃饭时,会准备一份开水,洗去菜上沾的盐分,减少肾脏负担。交谈时,他还对情绪伤肾、饮食宜忌等说得头头是道,让人刮目相看。刘霆说:“其实生活忙一点挺好的,这样就可以忘记一些很伤心的事。”

刘霆的伤心,来自对自己支离破碎家庭的悲哀,对自己学习和前途的担心,但最大的担忧仍然是母亲的病情。“妈妈一生都很不幸,我知道她内心一定觉得生活对她很不公平,她就像一艘摇摇晃晃的小船,其他经过的船已经开走了,所以我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沉下去,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拉她一把,”刘霆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高中时他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希望!为另一个而活》,现在他认为,他和妈妈两个人都应该活得坚强,照顾妈妈虽然很辛苦,但这是他情不自禁的选择,“我们要相互支撑下去。”

所以,今年夏天,刘霆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光,当时,山东的医院告诉他,母亲的病情发展很快,再这样下去,就只能活一两年了。“那时候是觉得看不到希望了,心里想着,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就会离我而去”。


3.父亲离家刘霆无怨

记者问刘霆,看到同龄人轻松、舒适地生活,他有没有感到命运不公平?刘霆笑了笑,露出两只小虎牙:“每个家庭不一样,我们家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父母总是父母。”对因为压力大而离家出走的父亲,刘霆也毫不怨怪:“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这也很难改变。我想一个人没有能力,只能在外面打工,要他背负这个包袱也很难,只要他不再对妈妈凶,嫌弃妈妈,对我们和气点,替妈妈考虑一点,我们肯定会接受他的。”

刘霆说,他知道父亲为此承受了很大压力,所以他尽量不责怪爸爸,“他也是比较要面子的人。我和爸爸说,可能我现在和妈妈比较好一点,但其实你们对于我都一样,妈妈的病很严重需要人照顾,现在我来帮你承担照顾她的事,你就安心工作,如果你生了这样的病,我也会照顾你。”

刘霆告诉记者,在他和母亲的事被报道后,很多人给他写信、捐款,现在社会捐款近15万元。“捐款数到10万元的时候,我写了感谢信交给学校,希望大家不要再寄钱了,毕竟都是辛苦钱,我想我们的难关、我妈妈的病,将来我工作后会来承担的。”

 

 故事四【山西女孩张捷推着妈妈上大学的故事】

2007年的春天,繁花似锦。当浙江大学生刘霆背着身患尿毒症的妈妈上学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余温未尽时,一个同样因为爱而充满力量的山西姑娘再度触动了我们的心弦。在最近杨浦区首届“杨浦好儿女”评选活动中,许多张选票投给了由定海街道选送的女大学生张捷。


1.陋室里有个温暖的家

上海电力学院南汇校区坐落在惠南镇,镇上勤丰村里有一间临河的土房,11平方米的陋室四面透风。房间里除一张单人床、一张木板拼成的小桌、一台老式缝纫机外,别无他物。每天早晨,一个个子高高、略显瘦弱的女孩都到井边打水、洗衣,将她瘫痪的妈妈推出房间,晒晒太阳,然后,做完饭匆匆骑着自行车去上学。这个女孩是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二年级学生张捷。这间土房是她和妈妈到上海来后搬的第六个“家”。走进这间每月租金100元的小屋,记者看到,即使是巴掌大的地方,也收拾得井井有条:窗帘是用广告横幅改的,但挂得整整齐齐;床垫是用塑料泡沫拼起来的,可床单铺得一丝不乱;雪白的墙壁,干净的地面……这一切似乎在告诉每一个来访者,这就是我们的“家”。


2.行乞女孩考上了大学

张捷4岁那年,妈妈江琳因为一场意外事故导致脊椎损伤,下肢瘫痪,失去了劳动能力,只能终日与轮椅为伴。此后不久父母离异,身为天津知青的爸爸回了老家,留下张捷母女相依为命。在张捷的老家山西阳泉,还有人记得多年前在天桥上行乞的母女俩。父亲离开后,年幼的张捷与母亲顿时无以为生,在同龄人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张捷已开始品尝生活的艰辛。有好心人从矿上找来几个滚珠和一块旧课桌面,为张捷妈妈做了一个简易木板车,从此,母女俩开始了天桥上乞讨的日子。每天清晨,邻居帮忙将江琳和她的木板车搬出门外,六七岁的小张捷便扯起拴在木板上的绳子,将坐在上面的妈妈一路拉到市里的天桥上,向路人乞讨。妈妈伏在地上一遍遍重复“大爷大娘叔叔阿姨,帮我拉扯拉扯孩子吧”,小张捷就一声不吭静静坐在一旁。黄昏时分,母女两人在回家路上,还要到菜市场捡菜叶。也许有人不信,眼前这个女孩就是吃着稀饭和别人不要的菜叶长大的,甚至当好心人给张捷吃鸡蛋时,她还会因为肠胃不适应而呕吐。这个在极端贫困中长大的女孩,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学习成绩优秀。中考时,当地一所私立学校承诺对超过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学生免收学费,她以高分被录取了。前年,她高考时考出了557分,超过一本分数线10多分,但由于许多大学学费高昂,她选择了学费较低的上海电力学院。


3.妈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张捷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带着妈妈上学,高中的时候因为家离学校远,怕妈妈一个人不能照顾自己,便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和妈妈一起生活。高三那年,学习压力大,张捷每天睡不到5个小时,学习累了困了,就洗衣服来提神。这一次到上海来上大学,更要离家千里,张捷无论如何都放心不下妈妈的生活起居。考虑再三,张捷郑重向妈妈提出,准备带着她一起来上海。对于女儿的想法,江琳坚决反对。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这天晚上,江琳再次跟女儿说:“除了妈妈,你觉得和谁最亲近,不管是老师还是舅舅,你选一个人送你上大学,妈妈去跟他说。”不等她把话说完,张捷竟一屁股坐在厨房湿漉漉的地上,放声大哭。终于,妈妈点头同意了。张捷含着眼泪笑了:“妈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4.推着妈妈来报到

2005年9月3日,上海电力学院的新生报到处接待了一位特殊学生,她就是推着轮椅上的妈妈来报到的张捷。学校了解到张捷的情况后,立即为她开出“绿色通道”,通过助学贷款的方式帮助张捷入学,为她申请了第一年的国家助学金,并提供了两份勤工俭学的校内工作。当不少新生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的前呼后拥下来到学校时,张捷却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自己和妈妈在上海的生活重担。她每个月勤工俭学收入不到300元,加上母亲当地的低保金160多元,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不够支付妈妈的医药费。所幸社会上好人多,在校园内开奶茶店的夏女士每年资助她1000元生活费,杨浦区定海街道也给予她不少关心。因为妈妈截瘫之后落下了很多毛病,肩膀、腰和手经常麻痹、疼痛,尤其怕阴怕湿,张捷总想找一间有阳光的房子给妈妈住。可是因为经济条件等许多原因,总是找不到最合适的。天气还热的时候,她们甚至住过废弃的电话亭。


5.“俺全靠了这个娃娃!”

妈妈不能动,张捷就是妈妈的腿,拿药,倒水,甚至端尿盆。江琳虽然长期坐在轮椅上,可总是打扮得清清爽爽。当我们称赞说家里真干净时,妈妈说:“张捷说了,干净点妈妈少得病。”每天早上6时起床,打水扫地,帮妈妈做早饭、晒被子,然后张捷才能赶去学校早自习。中午不休息,下午放学后赶回家做晚饭,照顾完妈妈再回学校打工、上晚自习,直到深夜11时回到小屋。来回不停地奔波虽然累一点,可张捷非常乐观。说到做饭,她笑呵呵地说:“每天去菜场捡一点菜,回来洗干净切好,然后妈妈就用家里唯一的一样电器———电饭锅,煮一煮,就像麻辣烫一样。”前几天突然降温,妈妈的老毛病又犯了,身上一阵阵地麻,动也不能动,晚上肩膀疼得睡不着。张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能用嘴朝妈妈的肩膀不停地呵气,用自己的热量来缓解妈妈的病痛,呵着呵着,直到实在撑不住了才迷糊睡去。说到女儿,江琳止不住流眼泪:“俺全靠了这个娃娃!”现在,张捷最大的心愿是给母亲彻底检查一下身体,减轻她的病痛。


6.生活处处充满阳光

张捷有两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她每周4次到学生活动中心值班,每次两个半小时;每天为宿舍楼送报纸,将90份文汇报一一送到每间寝室。照顾妈妈、勤工俭学占去了张捷大量时间,她便抓紧点滴时间学习。现在,她的成绩在全年级260名同学中排在10名左右,还获得了第一学年的一等奖学金。张捷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运动会、农村支教等等都少不了她。去年,张捷又担任了特奥会上海国际邀请赛的志愿者。去年,张捷被评为“感动阳泉十大人物”、阳泉市“三八”红旗手。今年初,张捷又被上海电力学院评为“可爱电院人”。

张捷的心里充满着爱的力量,不仅对妈妈,对于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也饱含着感恩的心。她一直记得以前就读的刘家垴小学一直帮助她们,光是妈妈坐的轮椅就捐助了两辆。妈妈说,张捷从小没有穿过新衣服,母女俩这些年来一直都是穿别人捐赠的衣服。有时候别人捐来新衣服,张捷会主动把新衣服再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张捷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的家庭虽然特别困难,但我从小生长在咱阳泉煤矿山充满浓浓挚爱的大家庭里,从小学、初中、高中至今,各级政府和社区领导、老师同学多次为我捐款、捐物,助我升学,并给了我吃苦耐劳、百折不屈、顽强生存的勇气。这恩重如山的厚爱,这无比巨大的温暖的亲情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永远激励着我长大并做个好人,做个乐于奉献、对社会有用的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女大学生张捷用自己的拳拳孝心,给了妈妈一个明媚的春天。


 故事五【女孩带着重病母亲上大学 ,称只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2009年6月21日,记者去临沂师范学院采访孙莎莎时,费了不少的口舌。她的辅导员董勤岭说,自从小孙被公布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之后,这些天,不少媒体记者来采访。"快要期末考试了,你们记者的采访资料就不能通用吗?"他替学生挡驾。


1.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病母

正在临沂师范学院物理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8级本科班学习的孙莎莎,目前与母亲租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幢居民楼内。房屋满打满算有七八平方米,小孙每天课后都会回到身患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母亲身边。

小孙说,自己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没想到引来这么多的关注,对自己得到的荣誉感到有些不踏实。进入大一后,小孙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平时担任班里的生活委员,对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活动也很热心。课后,她便回到这个小房,这里有母亲,就是自己的家。

据了解,早在小孙8岁时,母亲就患重病,父亲弃家而去。此后,小孙和母亲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就独自挑起家庭重担。念高中后,为能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她决定带母上学。2008年,孙莎莎考入临沂师范学院,时年18岁的她再次决定,带着妈妈去求学。


2.18岁女孩感动一座城市

十多年来,为照顾母亲,孙莎莎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苦。由于没什么经济来源,平时娘儿俩吃得最多的,是别人扔掉的菜叶。一到冬天,家里冷得像冰窟,母亲病情加重,整夜无法入睡,小孙就把母亲的脚放到怀里暖和,一边按摩一边陪着她说话。在女儿的呵护下,母亲身体大为好转。

2005年6月,小孙以优异的成绩被当地名校即墨一中提前录取。学校离家30多里路,母亲一个人在家不能自理。她把家中的房子租出去,在学校附近租间房子,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

高中三年,小孙每天清晨5点起床做饭,照顾母亲穿衣、洗漱、吃饭之后,直奔学校。有时候,她利用课间操时间回家做馒头。晚自习后通常已经接近晚上10点,小孙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两个小时,帮母亲按摩疼痛的关节,等母亲睡下后再学习。逢寒暑假,她便起早贪黑地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在日记本中,小孙给自己打气。

小孙的辅导员董勤岭回忆,2008年9月小孙入校时,她的“娘家”——即墨市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开车亲自送她到校。因为此前她曾被评为“感动即墨”2008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以及被青岛市文明委授予“青岛市文明市民”称号,小孙曾收到一些爱心捐款,入校时比较顺利。入校后,临沂师范学院几次补贴了小孙一些费用。她把这些关爱一一铭记,期待日后回报。

面对媒体,孙莎莎始终话不多,除了微笑和简单的对话,再无更多的言语。她认为:我只是做了一名女儿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会感动别人,引来这么多媒体的关注,还被列为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看着女儿每天劳累的样子,孙莎莎的母亲没少偷偷地流泪:“我亏欠孩子的太多太多了……”但母亲的歉疚,对小孙来说却是多余。母亲、孝道,是小孙生命中永远不能绕过去的两座高山。

 

 故事六【安徽女孩带着盲母上大学 要给妈妈做一辈子眼睛】

“母亲把我养大,我就是她的眼睛,再苦再难我也不会放弃她!”和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18年,安徽18岁小姑娘吕达带着母亲一起上大学。《带着盲母上南师大》一组图片新闻引起读者极大的反响。南京师范大学减免她7000元学杂费,而团省委领导读到这个故事后,立刻决定捐助吕达4000元钱。昨天(7日)下午,记者赶赴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走近这个孝顺、坚强的女孩。


一.相互搀扶着走过18年

1.贫困:沿街乞讨度过童年

额前齐刘海,清爽的短发,眼前的吕达有一张比同龄人更稚嫩的娃娃脸。这样一个小巧可爱的女孩却已经当了12年的一家之主。从安徽到南京,娘俩的行装是一个“蛇皮袋”。在吕达的宿舍,记者一眼看到那个蓝色的包裹。两床破棉被,一些旧衣物,一个电饭锅,吕达说,这是她们所有的家当。

吕达降生在安徽太湖县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在她8个月大时离家出走,母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导致视网膜脱落双目失明。由于失去劳动能力,母亲吕雪勤只得带着女儿走街串巷乞讨。小小年纪的吕达,跟着不见光明的妈妈,尝遍了人间冷暖。吕达说:“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住所,晚上我和妈妈就睡在屋檐下,夏天被蚊虫叮咬,冬天被寒风鞭打。”吕达7岁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一个月280元的低保金让母女俩的生活有了些许改善。

吕达说,家里最值钱的就是那个电饭锅。为了省电,母亲每次煮饭都要煮母女俩能吃两三天的饭,以后几餐只要热一下就可以吃了。而她们每天的吃菜开支不超过两元钱,只在过年时买点猪肉。母女俩穿的衣服大多是当地好心人捐赠的。


2.苦恼:为上学搬了6次家

尽管家里时常穷得揭不开锅,吕雪勤从没有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读书才能改变她的命啊。”吕雪勤说。小吕达6岁时,母亲鼓起勇气向当地政府求助。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吕达顺利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拿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母女俩抱头痛哭。

古有“孟母三迁”,吕雪勤为了让女儿安心学习搬过6次家。1999年,母女俩由当地民政部门安排住进了县福利院。虽然吃住不用花钱,但环境十分嘈杂,吕达每天的正常学习和休息得不到保障。吕达高一暑假时,母亲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开始在外租房。吕达说,母女俩只住得起6平方米左右的平房。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居住环境太差,吕达患上慢性结肠炎,严重时连水都不能喝,同时还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但每当母亲觉得租房周边环境太吵影响学习,或是屋内潮湿对孩子的风湿性关节炎不利,她就坚持要搬到别处。就这样,在两年的高中生活中,她们总共搬了6次家。虽然生活艰难,吕达学习非常刻苦。母亲告诉记者,吕达每天帮助母亲上床后,才安下心挑灯夜读,经常读书到深夜2点。中学6年她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3.责任:妈妈一人在家放心不下

在采访过程中,小姑娘一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妈妈把我拉扯大,我就是妈妈的眼睛。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吕达就开始充当母亲双眼的角色。买菜、打水甚至带妈妈上厕所成了她每天的“功课”。吕雪勤说:“我闺女很懂事,很小的时候就会扶着我走路,遇到沟了,她就告诉我说‘有沟,要跨过去’。”吕达9岁时,母亲的眼疾恶化,小吕达竟牵着妈妈的手一路摸索着把她送进北京一家医院。在医院里,她们在挂号凳上躺了一夜。

自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吕达开始思考母亲未来的生活。她说:“对于母亲来说,没有了我就等于没有了眼睛,她一个人怎么生活?妈妈一个人在家,就算出了什么事也没有人知道,我肯定不放心。”于是,她决定牵起妈妈的手一起上大学。


二.我要照顾妈妈一辈子

9月6日,吕达提前到学校报到。南师大文学院的老师们得知她的困难,临时在学生公寓为吕雪勤安排床铺。母女俩终于在南京安家了。然而令吕达担忧的是,不知道妈妈能不能适应南京的生活。开学后,她必须为母亲重新找住所。“就在学校附近租一间房,可能的话我想搬去和她同住。学习之余,我会出去打工,维持我和妈妈在南京的生计。”对于未来,吕达已考虑得十分周详。吕达说:“18年来,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一起艰苦地生活着。妈妈生病时,我为她洗脸、洗脚。我身体不好,妈妈会带着我到处求医问药。我们相互搀扶着,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听到女儿这番话,吕雪勤突然颤抖着拉着记者说:“其实,我真不想成为女儿的负担,我也想工作。”

吕达说,妈妈的眼睛其实是可以治好的,但由于经济原因被耽搁了下来。现在,吕达最大的心愿就是毕业之后能挣钱,治好妈妈的眼睛。当记者问道:“等你以后毕业了,要成家了,还会把妈妈带在身边吗?”吕达坚定地说:“照顾妈妈天经地义,妈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要给妈妈做一辈子的眼睛,照顾妈妈一辈子。”


三.记者手记——相依相偎的身影强烈地震撼了我

记者采访结束时,天色已晚。吕达像往常一样给母亲打来洗脸水,拧干毛巾,擦脸、洗手、整理头发,一切是那样熟练。吕达小心翼翼地牵起妈妈的手向饭堂慢慢走去。夕阳下,母女俩相依相偎的身影,让我内心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双眼禁不住湿润了。这个可爱女孩的孝心、坚强深深地感染了我。

18岁,正是这个花季少女最美好的年龄。因为缺少父母的遮风挡雨,她柔弱的肩膀过早地承担着整个家庭。不久前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新生报到第一天,学校为前来送行的家长们开放体育馆,数百名家长打着地铺过夜。再看眼前的大学新生们,每一位天之骄子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忙碌,父母提着大包小包为孩子忙前忙后,孩子们显得那样理所当然。羊有跪乳之恩,在我眼里吕达十几年的孝远远超越了“跪乳”的境界。生活所迫,她不会打球、玩电脑、唱歌,失去少年的天真。然而在她的身上,却洋溢着青年一代在成长中迫切需要的孝心、感恩心和责任感。

这是很多享受了太多爱的同龄青少年所缺少的东西,是那样地宝贵。江苏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周斌主任给记者打来电话,他说帮助这个孩子是因为她有一颗感恩的心,她对母亲这份“反哺”之心感动着我们。希望她学有所成,并把这份感恩,这份孝心传承下去,能呼唤起同龄人孝心和感恩心的回归。(蔡蕴琦)

 

【本文尾声】


生活其实很精彩,风雨之后是彩虹。如果喜、怒、哀、乐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为什么不坦然接受呢?快乐是一种享受,而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体会。生活中不管缺少了它们中的哪一个,都是不完美的。路不是因为人而曲折,但人却因有路才有了喜怒哀乐的情感和悲欢离合的体验。也正因为是有了它们,才赶走了我们旅途中的寂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也许人们总是觉得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但是我们不能改变昨天,只能争取未来。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如果失去了的都已无法挽回,又何必悔恨;既然昨天已经错过,惋惜也是枉然。努力奋斗才不会再和明天失之交臂。我们要做的是珍惜现在而不是惋惜昨天,更不是在一个为昨天而惋惜的今天又迎来一个为今天而惋惜的明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父母)(五明学佛网:       父母)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萦绕心头千年的孝思(盂兰盆经)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 

 正如法师:岭南第一大刹光孝寺 

 开愿法师:孝道的真实意义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八)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七)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六)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五)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四)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三)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