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日期:2010/11/19 13: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周泳杉老师

 

    我们都知道父母也是平凡人,父母也会犯错,但是子女对于父母,不忍心见到父母的过失,所以我们在上一集末后,末学就引用我们俗话有一句话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并不是说父母永远不会犯错,而是做子女的不忍心看到父母的过失,不忍心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大舜没有见到他父母的过失,所以他终于成就了一个孝子的美名,进而成就他圣人的地位,都是从这一分不忍见父母之过而引申出来的。闵子骞没有见父母之过,所以他能够说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样的一个道理。他们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真诚的,所以在家庭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态度,他再到社会上去的时候,就能用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所接触的人、事、物,这样的一个环境。所以在这一段我们看到『亲有过』,确实亲会有过失,父母会有过失,但是这些过失,由于孩子不忍心看到,所以必须要劝谏,『谏使更』。而态度是怎么样?『怡吾色,柔吾声』。为什么“怡吾色,柔吾声”?因为恭敬父母。我们昨天讲到,敬到了极处,就像子路负米,又像泰伯采药,完全的把心放在父母的身上,这是态度。『谏不入,悦复谏』,这是告诉我们“孝志不移”。为什么他的孝志坚定不移?因为对父母的孝心没有改变。最后『号泣随,挞无怨』,是“心意终敬”。这几句话都是因为没有看到父母的过失,才做得出来,并不是父母真的没有过失。

    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跟我们讲到,“事父母几谏”,这是告诉我们劝谏的时机。“几谏”这个几是几个的几,我们念“基”,这个几是什么意思?我们大家都知道,事物很微小的时候,那个叫几。譬如大家知道,枪枝扣的那个叫板机,为什么叫板机?就是它扣的力量很小,可是子弹发出去的力量却非常的大,很大。所以这个几所描述的就是事物刚刚发展的时候非常的小,可是它的影响力却会非常非常的大,这个叫几。在前几次我们提到“事虽小,勿擅为”,这个也是几。为什么“事虽小,勿擅为”?我们都了解到,我做一个比喻,神木,合抱之木,几个人才能把它围起来,可是这么大的树木,它的种子有多大?那种子大概只有我们小指头这么大的种子,那样子小不小?很小,可是条件具足,它就能长那么大。换句话说,有智慧的人,他是在小的原因上就留意了,不会等到结果出现了才来抱憾,不会的。所以“事父母几谏”,意思就是说,事奉父母,在什么时候劝?在父母的过失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要劝谏。而几就是过失还在隐微之处,他就去劝谏,不会让父母的坏习惯已经形成,或者是过失已经形成,他才来劝谏。那个时候太晚了,怎么说?因为坏习惯一养成,不容易改变。

    现在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的过失在很微小的时候,为人子的可以发现?这个是我们要研究的地方,为什么我们可以发现?因为我们全心全意的在父母的身上,关心父母,他就可以做得到。因此有几个重点,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就是一个孝子,当他在过失隐微之处就开始劝谏,第一个它的效果好、容易成功,能帮助父母改正这个过失;第二个,这个孩子在劝谏之后,因为很容易成功,很容易把父母的过失转化掉,所以孩子在外界的看法当中,这个孩子就没有博取孝子美名这样的一个,我们叫副作用。怎么说?等到父母的过失很大的时候,为人子的要劝谏,很难劝谏。可是有些人他的居心并不是非常的良善,为了博取孝子的美名,这个我们在历史上也见过的,养成父母之恶,或者是养成兄弟之恶,再来劝谏,让社会大众称赞他是孝子,这个是有发生过的,但是这个居心是非常不好的。

    特别在《大戴礼.曾子事父母》这一篇文章有讲到这个道理。有一次曾子的学生叫单居离,简单的单,那个字要念“善”,单居离。他问曾子,问曾子什么?他说“事父母有道乎?”事奉父母有没有道理?有什么道理?有没有方法?曾子说“有”,很简单的就告诉他的学生,“爱而敬”,对父母就是爱,而且是敬,就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我们经常提到,但是我们一般的人对它认识得不深刻。你说中国的教育教什么?就是教这两个字,爱跟敬,换句话说,中国儒家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我们今天讲孝道,孝道是爱行于父子之间,这就叫孝道;悌道,爱行于兄弟之间,这叫悌道;仁,爱行于一切的人事物之间,这就是仁,它不是很复杂的。但是由于我们对爱没有经验,什么意思?因为人生下来,我们如果没有给他创造一个学习爱的环境,他不懂得什么叫爱。我们现在的家庭功能丧失了,家庭的功能式微了,所以孩子一出生,在这个家庭当中他感受不到父母之爱,其后遗症是他长大之后他不懂得怎么爱人。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是为你好!为你好,可是他用的方法让别人很难受,为什么?他不会爱人,他不懂得如何爱人。

    所以我们看到社会上作奸犯科的人,这已经是情况比较严重的,大多数的人虽然他没有作奸犯科,可是他的人际关系不良,或者是到处跟人家相处起冲突,让人反感,为什么?他不懂得爱。为什么不懂?回到他的家庭,就发现他家庭的功能有缺失。这个也是我们很多在监狱里面做教诲师的朋友,跟我们做过这样的分享。他告诉我们,有非常多的朋友,他误入了歧途到监狱里面,他们就去统计,发现到监狱里面的这些朋友,大概有非常高的一个比例,是来自于一个缺陷的家庭,家庭有缺陷的。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一定要非常注意一点就是家里要营造一个亲情的氛围出来,我们每一天花多少时间陪我们的孩子?这个就是在教孝,在教孝道,他才知道一个“爱而敬”。所以我们对孩子能爱,能够付出我们的爱,孩子长大他就能够爱人。所以我们观察,世界上真的没有坏人,你说那他为什么作恶?因为他少爱,他不是坏,没有坏孩子,只有少爱的孩子。他会去伤害别人,是因为他不懂爱。

    所以曾子这里告诉单居离,他的学生,“爱而敬”,非常简短,可是已经抓到核心的部分,把这个爱字的核心抓住了。爱是无条件的付出,譬如说我们的左手帮助右手,你看左手受伤了,右手帮助它,这是没有条件的,它是一个整体,同体的一个状况,这个是真爱,父母对孩子都是如此。这个爱的能力会被欲望给破坏掉,换句话说,人为什么对于爱会疏忽了?因为他贪着欲望。爱跟欲望是一个互相消长的,欲望多,爱就少;爱多,欲望就淡薄。可是现在麻烦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下一代把欲望当成是爱,那这个就麻烦了,明明增长的是自己的贪欲,结果他把它误认为这是爱,尤其是男女之间这样的相处。你看为什么现在男女之间这么多不理智的相处?比如家庭暴力也好,或者是言语上的暴力也好,或者是男女交往分开之后互相伤害,这种状况很多,为什么?把欲望当成是爱,他不是真爱,他不是无条件的为对方付出,不是这个。所以学习爱从哪里学习?从父母身上学习。

    曾子就讲,“爱而敬”。再来他说,如果父母的行为符合道理,我们叫顺应自然,符合道理,做孩子的要遵从。如果父母的行为不合乎道理,就是这里讲的“亲有过”,就要劝谏,这个就是做孩子的义务。但是如果劝谏了,父母没办法接受,要注意,父母没办法接受的时候,必然产生一些过失,这些过失会导致父母受到社会大众的指责跟批评,为人子的不忍心看到这样的状况。所以曾子就讲,如果劝谏,父母没有接受,怎么办?要让社会大众认为父母这个过失是因为我这个孩子所引起的;换句话说,就把罪过揽在自己身上,这是曾子说的。你看,曾子他做到了,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但是后面曾子又补了一句话,他说“从而不谏,非孝也”,只是一味的盲从父母而不去劝谏父母,这个不是孝道。“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就是只是劝谏父母,但是不去顺着父母,这个也不是孝道,因为已经跟父母对立了,这也不是孝道。所以你看孝道是非常深刻的,它是恭敬到极处的,否则没有办法做到这个。而这一些都是我们做人的基础,只有做到这个基础,下面的谨、信、泛爱众那才能谈。没有做到这个基础,一下子要跳到泛爱众,做不到。

    所以他又说,“孝子之谏”,一个孝子的劝谏,“达善而不敢争辨”,什么叫达善而不敢争辨?就是孝子的劝谏都是,我们叫合情、合理、合法,我们现在说,孝子的劝谏非常的有道理。可是有道理,换句话说,那就是父母没道理?不能有这样的心,所以他不敢争辩,他没有一个跟父母争辩道理的那颗心,没有。我们想想看,我们一般人都认为有道理应该怎么样?据理力争,应该要得理不饶人,那就错了。你看中国的文字,大家想想看,道理道理这两个字,有道才有理,道是放在理的前面。什么叫做据理力争?这个据理,没错,他有理,他占理,所以他据理,可是力争无道,他没有道。再来,得理不饶人,得理,他有理,可是不饶人,他无道,他没有道。那我们就晓得了,没有道的理能叫道理吗?没有道的理就伤人,就把人给伤了。
所以我们很清楚的就是为什么孝道这么的重要?因为它让我们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你有理,你要怎么把这个理传出去?得有道,有道,别人才能接受。所以中国文化讲一个什么?讲一个化字,感化、教化。为什么是这个化字?因为它有道。换句话说,没有道,必然是什么?对立,对立就无法感化、无法教化。所以真的是,我们要从这里体会的话,我们就会了解到,要改变这个世界,首先要先改变自己;要帮助一个人,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帮助自己;我们要让别人受益,首先我们自己要先能受益。所以“达善而不敢争辨”,你看他明明有理,可是怎么样?不敢争辩。他不会觉得父母你怎么水平这么差,连这个道理你都不懂,你看他不会有这个想法,所以他不敢争辩。

    曾子继续讲,“争辨者”,如果以为我有道理,我就跟父母据理力争,给父母很大的压力,甚至于举很多的道理来压父母,他说“争辨者,作乱之所由兴也”。社会为什么这么乱?就是因为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在家里跟父母就形成这样的对立,那就是他作乱的根苗。他到社会上去,他学得愈多,他懂得愈多,他批判的能力就愈强,换句话说,就形成了傲慢的习气。为什么叫傲慢?傲慢我们用四个字来跟大家解释就比较清楚,叫做“自是非他”,这个是就是自己对,我对;非他,非是否定,否定就是你错,我对你错就是傲慢。凡是我们心里有一个念头,就是“岂有此理”,这就是傲慢,高下心存在着,这个就是傲慢。而那个根苗从哪里来的?从事父母有争辩的心,就是我们昨天跟大家分享的“腹诽”,事父母用腹诽法,父母讲我们,表面上很恭敬,可是肚子里面不高兴,肚子里面抵触。末学告诉大家,其实古人还能做到表面恭敬,现在是连表面恭敬也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是“作乱之所由兴也”,我们就很清楚,为什么社会这么乱?父子关系起冲突,他的冲突太大了。而父子关系的冲突来自于什么?教育先后次第怎么样?颠倒了,这我们昨天讲的,先教知识技能,忽略了品格,忽略了孝道。所以曾子是真懂的人,他讲这几句话。

    再来他就讲到,劝谏父母,动机非常的重要。而我们就要自己观照自己的动机,曾子讲“由己为无咎,则宁”。什么意思?由己劝谏父母,让父母能够改善他的过失,是因为害怕、担心父母养成这一个坏的习惯之后,父母受到社会大众的批评,或者是自己伤害自己。他如果出发点是这一个爱父母的心,“则宁”,就是天下太平,因为这颗心是爱心,这颗心是恭敬心。下面这句话重要,“由己为贤人,则乱”,这个就是说,劝谏父母,想要博取孝子的美名,这个念头就是名闻利养的念头,就是大乱的根源。所以曾子讲的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不能做伪君子,任何东西只要掺杂虚伪,它就变质了。一丝一毫的虚伪都不能掺杂,这叫真诚。孝心是真诚心的什么?具体的表现,而中国人的学问就是扎在这个孝道的基础上面,之后他才有可能把这个至诚心扩大,对象把它扩大,不仅仅对父母,下一篇我们要讲的就是“出则弟”,还要对兄弟。最后曾子就讲了一句话,他说“孝子无私乐”,孝子没自己私人的,我们现在讲嗜好、兴趣,没有。他说“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没有自己的兴趣、嗜好,没有的,父母忧心的就是我忧心的,父母操心的就是我操心的,父母喜好的就是我喜好的,忧父母之忧,乐父母之乐。所以这个是养父母之慧,帮助父母智慧怎么样?提升。

    有没有一种情况是劝了一辈子,父母都不接受的?有没有?有,怎么办?我们现在劝了一、二次,我们就烦了,不跟你讲,没有办法沟通。事实上劝了一辈子,父母都没有接受的例子,你看婆罗门女劝她的母亲,劝了一辈子她的母亲有没有接受?没有接受。婆罗门女有没有跳脚?有没有争辩?你看“达善而不敢争辨”,没有,她没有争辩,她怎么样?顺从,还是顺从。最后她的母亲怎么得到她的帮助?你看母亲过世了,一辈子都没有听她的,你说这样子她的母亲受益吗?受益。为什么受益?因为她孝志不移,她孝的志向没有受到任何的动摇,没有说算了,我就不孝顺妳,妳冥顽不化,放弃了,她没有。一直到她的母亲过世,她怎么样?她因为对母亲的孝道,她怎么样?她提升自己的德行,她契入了圣贤人的境界,就这一分心帮助了她的母亲,她母亲得度了。所以学这一段,养父母之慧,我们千万不能只看眼前,好像我讲的你必定要接受,不是这个样子的。

    帮助父母是如是,帮助一切有缘的人,是不是也是如是?没错。可能我们在讲学的过程当中,你看,我们看到孔子讲了一辈子,他是周游列国,到处去推销,没有人理他,没有人接受他,可是他有没有气馁?没有,劝了一辈子,“亲有过,谏使更”,他劝了一辈子,没有人接受。可是孔老夫子的学问,最后不在当代起作用,而在后世奠定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基础,一直到清朝末年。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确实,如果他老人家劝了一、二次,别人不听,他就放弃,他的志向就动摇了,永远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我们这一辈的人没有办法受益。所以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这是养慧,养父母之慧,乃至于养一切人之慧、帮助一切人觉悟,都要用这个态度。这个我们就讲过去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