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修净业者当须痛讲的八件事


   日期:2010/10/22 18: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徐足 

    净土念佛法门,虽说是上中下三根普被,什么人都能修,也是公认的可以“无师自通”的善巧法门,但最近读净土祖师彻悟大师的著作,特别留意大师开示的“修净业者当知八件事”,顿然觉得“有师更通达”的好处。彻悟大师说的修净业要注意的八件事,真乃导师之言,受益匪浅,大师殷重地告诫弟子们要“痛讲”这八件事。痛讲,这个词分量不轻。痛讲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大力宣扬,不痛讲不得了。
    彻悟大师,清朝人,离今天的学佛人很近。大师使用了“痛讲”这个词,可见大师所见的,周围的,听说的,念佛人弊病非常多,不是顾此失彼,就是偏执一端,令圆满的如来大法不圆满。这很值得今天学佛念佛人汲取教训。《彻悟禅师遗稿》收录了彻悟大师的论文、开示、杂文、随笔和著名的念佛伽陀教义诗百首。大师是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刚好在印光大师之前。彻悟大师生于乾隆六年十月十四日,于嘉庆十五年十二月七日往生。书名称“彻悟禅师”,是因为大师也是由禅修大师转而专修净业,成净土宗师的。
    据彻悟大师的传略记载,大师原是禅宗临济宗的三十六世,在北京地区弘法,“声驰南北,宗风大振”,在大师声誉日隆的时候,大师常常想到,永明延寿禅师当年身为禅宗宗师,尚归心净土,日课念佛十万声。彻悟禅师于是更想到,今处末法时代,更应遵承祖师遗风,便也毫不犹豫地一心归命净土,大力主张宣扬莲宗。彻悟大师弘扬净土的根据地,即是今北京市怀柔区的红螺寺。印光大师二十六岁那年(光绪十二年),听说红螺寺是专修净土道场,特往参拜红螺寺,入堂念佛,沐浴彻悟大师的遗泽,而净业大进。
    彻悟大师关于修净业当知的八件事,应当痛讲的八件事,《彻悟禅师遗稿》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验证。
    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彻悟大师上面的教诲,文字简约,字字珠玑。第一条是说,不管修什么法门,禅宗也好,净宗也好,教宗也好,密宗也好,都要发大心,不能只求自利,要有普度心行;要真为生死,如果“真为生死”的心不发,则一切的言语开示都是儿戏之论。真为生死,即了脱生死,这个目标宏大艰难,正因为很难,才特别摄服人心。修净土的菩提心是什么呢?净土法门法师指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净土宗学人发的菩提心。蕅益大师说,求到极处(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无所求。道证法师认为,求生净土,是个价值取向问题。学佛弘法求往生的人,看一切世间事都是鸡毛蒜皮的事,很不值得计较,这才为真修行提供了心理环境。
    第二条说到净土宗门的正与偏,用“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的方法修行,是为净土正宗。彻悟大师指出,念佛法门有十六字纲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持佛名号,是净土修行的下手处,但读经念佛不能间断。正是因为很难做到不间断,这时就需要好的老师和好的同修。信愿行,三资粮,为首的是一个“信”字。彻悟大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杨梦仲回致谢,谓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杨后见仲回之子,问及仲回去时光景,及去之时节,正杨得梦之日。
    第三条显然不否认其他念佛方法,如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而特地标明“专注而念”,即力倡摄耳谛听念佛,最有成效和把握。这也正好是观音菩萨耳根法门在净修中的应用。佛法宗门派别,都是佛灭度后的祖师所创,依据佛经,择其精要行门而成,历经百年千年而得验证为切实可行的。好的法门,即是修行生活捷径。以吃饭为例,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这是佛理天道。但怎么吃法,欧美人多用刀叉,有些民族还用手抓,中国人用木制筷子。最经济最环保最安全的,当属汉人发明的“筷子法门”吃法。
    第四条谈“市场需求”的推动,人人都有各种莫名烦恼,这正是修心的市场需求动力。就像经济学里讲的“消费刺激生产”,人没有烦恼就不会修行,富贵学道难,讲的就是这回事。所以,这第四条,往返互用:因为有烦恼,所以要修心;修心的成效,考察标准在于能否折服烦恼。念佛人不能只顾念口头佛,要有修行的功夫降伏烦恼,认得烦恼的宝贵价值,善于利用烦恼,看能否用念佛制服烦恼,判断念佛功夫深浅,进而推动念佛。
    第五条说“杀盗YIN妄”四条根本戒。根本戒律,不受时空限制,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白天、晚上,不论中国、外国、人道、鬼道,一律适用。佛法中,戒有多种,三归五戒,八关斋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彻悟大师强调的四重戒是:杀生戒,不杀生,杀生念头也不能有;盗戒,不经主人同意而取用;YIN戒,出家人断YIN,在家人不邪YIN;妄语戒,非指一般口业,而指未证道说证道了,妄言是菩萨再来的,泄露天机的。佛法之所以是佛法,与世间科学和别的宗教不同,就是这四条戒律显示的“出世法”特征。人们做不到这四条,佛法不会藐视,但这个根本戒的标准不会降低。就像考大学,上清华北大,必须高分高才,但没有高分高才的,清华北大不会藐视之;世间很多学子上不了北大清华,但清华北大也不会因此降低自己的标准要求。
    第六条强调要修苦行,以苦为师,历事炼心。苦行不是故意找苦吃,更不是自残行为。佛法中的头陀行就是苦行。就是不能总坐着参禅或发呆,要做事,要参学,要尽心尽力弘扬佛法。没有苦行,不经历各种世事,心就炼不出来。儒家说,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有扑鼻梅花香。炼什么心?经历种种事,仍能制心一处,如如不动,心总是佛心,永远保持一颗不变的真心。闭门修行,养尊处优,就像温室的苗稼,离开温室就蔫了,没有生命力了。小和尚不出庙,知道女人是老虎,心暂时是静的;等出庙了,心就动了,觉得老虎很可爱。小和尚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心中只有理论言教,而没有历事炼心。
    第七条谈净土修行的归宿,一心不乱。这里的归宿不是灵魂的归宿,是修行境界的顶点。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就是难以达到终能达到的顶峰。净修人得知道两点:其一有那么个顶峰可以到达;其二,这个顶峰很不容易到达。知道这两点,才会付出终身努力去追求;知道这两点,才会常怀惭愧,不敢狂妄自大。
    第八条说的是念佛修行的感应。彻悟大师使用“灵瑞”这个概念。感应有可见的,有无形的。灵而有瑞,瑞是瑞象,醒着的时候,或在清醒的梦中,看到了佛菩萨示现的景象。修行人绝不能执着瑞象,但可以视为佛菩萨的鼓励。念佛人看到的最好瑞象是阿弥陀佛显相,这多被看作将来临终时的“彩排”,灵瑞能给人巨大的信心和鼓励。然而,有点瑞象就念念不忘,而且四处炫耀张扬,这就已经着魔了;相反,修行了许多年月,什么感应都没有,这就是业障没有消除,修行不得力的警策。(2009.10.1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