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善知识十相及弟子相


   日期:2007/10/2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浅谈师生关系

最近,我看了一篇《大墙内的母爱》的文章,内容是说一个女狱警用博大的母爱精神,成功地感化了一群想改正错误,但又自卑的女囚。因为她不象某些狱警,用轻视、呵责的态度去对待囚犯,而是用一种宽容慈爱的心去感化。故事情节感人泪下。读完这篇文章后,使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父子、母女、师生的关系都没有处理好。如父母都望子成龙,老师都希望学生是个好学生,结果,却常因教育方法不当,效果不理想。为人父母我不曾有过,暂且不谈;但为人师长,做人学生,我现在都是。也就是说,我现在是又做学生,也做法师。故而常常遇到类似的问题,想做好一个法师,不知该怎么做、该具什么相;想做好一个学生,不知该具备什么条件、该如何对待师长。因此,常常因为师生关系处理不当而造成隔阂,事与愿违。去年我研习《菩提道次第广论·依止善知识章》后,才解决了内心的困惑,稍稍有所了解:为人师长该怎么做,作为学生该具备什么条件。我想像我以前一样,想做好法师,或是做好学生,而又不知如何做的同修也有不少,因此我不揣愚痴,依照《广论·依止善知识章》,列出善知识十相及为人弟子的三个条件,并附管见,以供佛门同修参考,同时亦恳请有识之士斧正。

先谈善知识十相:

  一、调伏:即指戒律。戒又名解脱,谓能持净戒即能得到解脱。然而,现今有许多“持戒”者,只是拼命把持戒条,只注重表面形式,不去了解佛陀制戒的精神所在,结果是越持越烦恼,甚或与佛陀制戒的意图相违。经中常说:戒为三学之首,由戒才能生定,由定才能发慧。所以作为法师,学戒、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懂得戒的开遮持犯,懂得戒的精神,才能教导好学僧,并使其得到解脱。然今有类法师,自己寮房中常有异性的谈笑声,甚至作无义的服务,却用种种借口来为自己辩护,告诉学生说:“你们学的是佛,不是学某法师。”真是令人费解。常言说:“身教胜于言教”,故为人师者,当重身行。试想如此之人,若单方面地要求学生,而不知检点自己,如何使学生对佛法产生信心而得受用?谈到这里,使我不觉想起二则持戒精严且非常感人的故事。一则是,某佛学院有位法师,因同修带了一位异性客人到其僧寮倒开水,事后此法师硬要那位同修念大悲咒水,给其房间洒净。另一则是某期《法音》刊登一篇文章介绍说: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和尚,有一天,一位三十几岁的妇女来向他请问佛法,老和尚把门打得开开的,再让那位妇女请问。问完后,老和尚对那位妇女说:“下次来时,请找个伴,哪怕是个小孩。”我想只要是正信的佛教徒,都会随喜赞叹。因为别说是一名法师,就是一名普通的比丘,在与异性接触问题上也应特别慎重,以避免“瓜田李下”之嫌为好。如此以身作则的法师,只要对学生有所教导,学生都会很愉快地接受的,不需要你花太多的精力。因此作为一个法师,假如没把戒律放在首位,那么他应该三思,以免误人子弟。在此愿与诸师共勉。

  二、静:即指定。谈到定,现今有许多人,既无善知识引导,又不知修定理论,更不知何者为定,而是随著自己的主观意识盲目地去参禅修定,结果不但没参出一些智慧,反而越参越怪,越修越呆。那么,什么是定呢?《菩提道次第略论》说:“谓于善恶行之止作,依于正念正知,内心寂住曰定。”这就告诉我们说,对于善行恶行,该做的与不该做的,内心都要非常清楚明白,然后依于正知,心平气和地安住,这就是定。所以《六祖坛经》说:“心直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反过来即告诉我们,持戒是为了心平气和,参禅是为了行直,不谄曲。果能这样即是修定,才不至于治标不治本,打车不打马,而浪费许多时间,做无义行。

  三、近静:此指由定所发无漏妙慧。如《略论》说:“依于止,观察真谛,净慧即发。”意思是说,依于定如理观察诸法实相,即能开启我们的智慧。所以真正的无漏慧,是由持戒生定,由于定心不散乱地观察诸法实相,才能开无漏慧。我等生死凡夫,业障极重,难以证得无漏妙慧,但应励力于佛言祖语,读诵受持,广积资粮以期开慧。因此作为一个学佛者,三学都要并重,才不至于偏修佛法。

  四、德增:为人之师,德行应增盛于学生,并常以德服人。如弘一法师,有学生做错事,大师知道后并未呵责,他认为学生犯错是他的德行不够,于是用绝食的行动来感化学生,最终使他们自己真诚地站出来忏悔。如果师长的德行不如学生,那学生不久即会离师而去。因为每个人都是向比自己殊胜的人学习,决不会向不如自己的人学。所以宗喀巴大师引《亲友集》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

  五、精进:《唯识三十论释》说:“精进,谓于善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学佛者,应该勇猛不退怯地去修持善法,断除恶法,对治懈怠、懒惰,圆满一切善业为最终目的。作为法师,自己如果整天懒懒散散,没有勤修善业,断除恶法,不但利益不了自己,又怎能去利益别人、教导别人呢?

六、教富饶:作为法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理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才行。绝对不是只懂得一宗一派的教理即可,而是要尽力广学多闻,去通达一切圣教。否则,即与“法门无量誓愿学”的菩萨行愿相违背。如果能力有限,现生可以以一宗、一经、一论作为主要研究通达的对象,但对于他宗和社会知识也应略学,摄为自己研究对象的辅助或注解,这样我们才有办法去教化不同类型的众生。只要我们真正去了解佛法,佛法是相融通的。如果能够这样产生决定的信解,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塔基。比如学净土者,若没有涉及他宗基础教理,那他一定看不懂《弥陀疏钞》、《弥陀圆宗钞》、《弥陀要解》,也就意味著他学不好一部《阿弥陀经》,又怎能称为净宗学人呢?又众生根机无量,法门亦须无量,若自无学修,又怎么能应机予药呢?所以,为人师者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自利利他。

  七、善达实性:即通达无我真理,或于教理有胜解。如《广论》云:“是殊胜慧。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我们现今很多法师可以说都没有通达实性,但如果能从经论理解,亦可为众说法,同样可以利益他人。要不然,我们就会失去许多引导众生学佛的机会。当然,最好是能达实性、悟无我理。有一次,某居士家人重病,问我怎么办?我就告诉他:“回家发愿诵持《地藏经》百部,回向给他。”这是《地藏经》里告诉我们的方法。居士听后即如法诵持完一百部《地藏经》,家人之病果然痊愈。真是不可思议。这就说明了自己所学,只要是正见佛法,虽然自己未修未证,若能转教他人,他人也会从中得到很大利益。象这样的事,作为佛子又何乐而不为呢?

  八、具巧说:说法者应鉴机说法,采用种种方法,方便善巧地解说佛法,务必使听者尽可能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维摩诘经》说:智慧以为父,方便以为母。如果没有智慧方便,众生极难得到法的利益。如佛世时,目犍连和阿难尊者,各教导一名弟子。目犍连的弟子俗家是洗衣匠,尊者教他数息观;阿难的弟子俗家是打金匠,尊者教他不净观。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气很难相应,修了很久,这两个弟子都没有悟道。于是二尊者去问佛陀,佛陀知其根机秉性,即把二弟子的修学法门对换一下。他们很快就与法门相应了,不久这两个弟子就都证得了阿罗汉果。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说法者不仅要具足智慧,还得具足善巧方便。

  九、具悲愍:佛陀说法,是因为看到许多众生在生死中轮回,苦不堪言,为使众生脱离苦海,证涅盘乐,因而发悲愍心而说。那作为法师,首先应向佛陀学习他这种悲愍心。现今处于末法时代,佛教更为时代所需要,故而法师要有“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精神,去为众生说法,决不可为名闻利养而当法师。然而现实中确实有为了私利而作法师的,他们教课是为了身价的提高、利养的丰厚,或者是当作一种自我修学的方法,因而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讲课是讲给自己听的,为了更能促进自己的学习,所以讲一些没讲过的课。”还有的法师出于私怨,为了为难某些领导,就煽动其他法师,故意教几个星期的课,然后甩手不干,一走了之,致使佛学院陷于半瘫痪状态。但他们没想到,损失最大、受害最苦的是他的学生,而不是他的领导,真是于心何忍!象这样的法师,绝不是以悲愍心为众说法,到底是何居心,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因此,作为佛子,千万不可如此,以免既损自己,又损圣教。

  十、离厌:作为法师不可以有厌离说法之心,只要能让众生得到利益,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数数宣说。然而现今有不少法师,学识和修行都很好,但却不大愿意为众说法。或许我是凡夫俗子,难测菩萨们的境界吧!古代高僧大德,为法忘躯,带病说法的事例很多。我等新学法师应常阅《高僧传》,时刻作为策励,以免厌离说法。

  以上所讲的是善知识十相。下面我再依《广论·依止善知识章》谈谈作弟子的三个条件。

  一、正住:谓不堕党类。就是说作为学生,不可以有宗派之见,评论这宗派好,那宗派不好,甚至贬低他宗,赞扬自宗。要知道一切经论都是佛说,不是道的主体,即是道的支分。作为佛子,我们有何资格进行批判,自招谤法罪过?我在佛学院读书时即犯此毛病,极端赞叹净土法门,贬低其它法门,更可笑的是还闹著要退学,去专修净土。幸好有二法师相劝,方没造成重大过失,而且还继续学习了许多正法。所以我从内心里感激这二位法师挽救了我。希望我这痛苦的经验,也能给同修们作为借鉴。

  二、具慧:作为弟子要有智慧善于观察,寻找真正的善知识,一经认定,即终身依止。这样才能迅速增长功德,成就佛道。若自无此能力,应从善知识、可靠之人介绍,或由大众认定亦可。不然盲目地依止,满腔热情想学正法,反而学了邪法,那时真的会一失足成千劫恨。作为学法者,不可不慎。

  三、求法义:谓学佛者,具备正住、具慧二个条件,还需要有求法的意乐。也就是说,要有诸佛菩萨为法忘躯的求法精神。如《大般涅盘经·圣行品》中所述世尊因地为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而舍身之难行。除此之外,还要去除听法时的三种过失,应作如理的六种思维。

  离三种过失是:(1)若器倒覆:如《广论》云:“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又云:“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谓喻成见具足的有情,虽然身在讲堂内,由于成见,法水难以灌入。犹如盆器倒覆,雨水下得再大,也无法装入盆内。如有位学者,听说某禅师学问很高,内心不服,故找禅师论一高低。禅师在接待这位傲气十足的学者时,给学者倒茶,一直倒满学者的茶杯,乃至溢出,流淌一桌子,禅师还在倒。于是学者实在忍不住说:“禅师,茶已经倒满了。”禅师微笑著回答说:“是呀!我慢高山法水不入,犹如装满水的茶杯,已无法再装茶水了。”象这样具足成见、我慢贡高的人,现今比比皆是。如此之人虽然闻法,法水不入,难得法益。 (2)纵然向上然不净洁:如《广论》云:“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谓喻邪见众生虽能听法,然用世间种种不究竟观点妄自评判;或即便接受佛法,由于邪执,理解错误;或为了名利,乱传邪见渗入的道法,欺诳众生。如台湾青海无、卢胜彦等,虽然也学习佛法,但具诸邪见,为了名利,打著佛教的旗号,宣传带有邪见的教法,贻误众生,即是此类。 (3)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如《广论》云:“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此喻一类众生虽然听法亦无邪见,但精神不集中,开小差,或闻后不思维,于法师所说法义不能牢记,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如许多学生都喜欢听讲,但不喜欢背诵、做作业、考试、思维等。当法师提问时常常一问三不知,真是左耳进,右耳出,更谈不上学而致用了。如此之类即是盆底穿漏,难蓄法水,不得实益。

  这三种过失,一般学佛者都容易犯。为了真正学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实利益,作为学法者应励力断除。

  于听法时须具六种思维是: (1)于自安住如病者想:谓我等无始以来具足种种贪嗔痴等烦恼重病,若不医治即危害累劫,生死流转无有停息,苦不堪言,极为可怕。如《入菩萨行论》云:“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是以知病才会想方设法去求医,佛子为求解脱,亦应作如是思维。(2)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谓我等犯身重病时,都急于寻求善医,若得会遇,便大欢喜,随教随听不敢有违。而今我等犯烦恼极重病,更应如是。因为说法师能予法药治疗我们烦恼重病。如《摄德宝》云:“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3)于所教诫起药品想:如诸病人,于其医师所配的药方,会起极珍重想。求法者,于说法师所有教诫,亦应如是,起难遭遇想。 (4)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谓诸病人诊断之后,若不服医师所配之药,病定不愈。求法者亦复如是,若听闻法而不修行对治,烦恼之病,生死过患,即永不能除。所以应于闻法后起殷重修。如《三摩地王经》说:“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5)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谓说法师代佛宣法,若作佛想,即能生起极端恭敬,并于所说法起难遭遇想,而能随顺受持。这点很少闻法者做到,于是极难得到听法的利益。所以印光大师告诫后学说:“于三宝所,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有十分利益;全无恭敬,全无利益。” (6)于正法理作久住想:学者闻法,一则自利,二则利他。谓求法者于正听法时,作是思维:我今听法是为了延续佛法。希望佛法兴盛发达、久住,广利有情,使诸众生脱离苦海,永免轮回。因此,求法者应尽其所能,学习继承佛法。弘法者尽最大的努力弘扬、延续佛法。这样才不负佛陀“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教诲。

  如果一个求法者,能够达到正住、具慧、求法义这三个学生应具的条件,那他一定会常常听闻到佛法,并得到法的真实利益。作为求法者如果已具足这三个条件,应该欢喜赞叹。若不具足,或仅有少分,应该多多策励、时常反省。对这三个条件,应珍惜执持,不令忘失。

  以上,我已经把善知识十相以及弟子的三个条件都介绍完了。在现今末法时代,能具足善知识十相的人,已非常少。但是作为现在的法师,如果能把善知识十相,当作一面镜子,时常拿来观照自己,并且常有惭愧心,努力向善知识十相看齐,以期达到真正的具相善知识。我等先学法师应多励力,否则枉为人师,自害损他,于心何忍!而作为求法学生更应该努力具足弟子的三个条件,为了自他的利益和佛法的兴盛,真诚求法,努力学习,以求将来能为佛教尽分力,发分光;更于善知识十相当作寻师求法的标准,千万不可以善知识十相寻求衡量法师的种种过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业。当知如《广论》说,有一相具足之师长,学者依之,亦能得大利。即使法师真的有过错,也能谅解,如此才不负求法的初衷。我想法师果能向善知识十相看齐,学生能尽量向弟子的三个条件迈进,那么,师生的关系一定会很融洽,教学一定会达到最佳效果,正法也一定能够久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善知识       十相)(五明学佛网:善知识       十相)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真实善知识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善知识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非善知识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谁是善知识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二、禅的正见研习与参学 如何参学善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关于善知识 

 仁清法师:怎样鉴别善知识 

 陈兵教授:怎样参访善知识? 

 如瑞法师:祈请善知识应具之心 

 道坚法师:破山海明的出家修学生涯之参访善知识 

 智光法师:参禅路头见闻录 第六章 密参禅师对真空、来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