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宽容的魅力


   日期:2007/10/22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在明华居士的家乡几乎家喻户晓,故事发生地离明华居士老家非常近。(明华居士注)

宽容是每一个有慈悲心的人应具有的美德。具有宽容心的人,能在事情陷入僵局时峰回路转,也能使紧张的人际关系变得柳暗花明。宽容是一剂良药,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更多地替别人着想。在历史上无论世出世间,都有许多给人启迪的关于宽容的故事。

清代大学士张殿英在京为官时,一天,他收到一封家书。看过信之后,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家人的邻居想向外扩三尺院墙,而张殿英的家人寸土不让,由此争执不下。无奈,家人写信:给张殿英,希望借他的权势威吓邻居,以使邻人停止侵占院墙。张殿英随即回信一封: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尚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立即按照张殿英的意思让出了三尺地给邻居。邻居知道此事后,深感愧疚,也主动让出了自己的三尺地,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有名的“六尺巷”。这个故事成为宽容的美谈流传至今。

在佛教中,宽容的事例比比皆是。佛教中讲忍辱,实际就是宽容的广义概念。在汉传寺院,我们一进入寺门就会见到一尊大肚弥勒佛,他是佛教宽容的形象代表。弥勒佛的全称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代表着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未来。弥勒菩萨在中国的应化道场是浙江奉化雪窦寺,据说他就是契此法师,又称布袋法师。他整天背着大布袋到处度化众生,尽管弘法艰难困苦,但依然自得其乐。弥勒佛的形象就是依布袋法师的样子塑造的,他的形象表达了深奥的内涵:笑容表现了愉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的希望,方耳象征着福气,大肚表示宽厚能容。

当我们拜佛时,就会从佛像中看到宽容、平直和开怀。在拜佛之中,我们自己也就熏染上宽容、喜悦的福气。在礼拜弥勒佛时我们会受到甚深微妙的启发:生活之中肚量最为重要,它给了我们广大的思想空间和无尽的欢欣。布袋法师说:

我有一布袋,

虚空无挂碍。

展开遍十方,

入时观自在。

好的肚量就像他所说的大布袋,展开来像遍十方那样宽大,那才有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任由自己悠游,生活自在,到哪里都可以契机应缘,都可以和谐圆满。

宽容使我们表现出好的情性,同时也能引发别人的回响。禅宗有则公案;古代一个禅院里的老禅师,有一天晚上,他到院子里散步,发现墙角有一张椅子,一看就知道有出家人越墙出去溜达了。这位老禅师就把椅子移开,然后自己蹲在那里。不久,果然有—位小僧人翻墙,踩着法师的背跳进院子。小僧人见刚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不禁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老禅师这时并没厉声责备,只是以平和的语气说:“天冷夜深,当心着凉。”这位禅师宽容了弟子,徒弟也因师父给他反省悔过的机会而深感内疚,此后,他再也不做违规的事了。不久寺院所有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就更没有人再到墙外闲逛了。这就是禅师的肚量,是他的宽容给了弟子接受教育和成长的机缘。

一位僧人若懂得宽容之道,会使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在现实生活中,当领导的若能宽待员工,便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如果人人都能以宽容之心待人,我们的生活便会显得十分美妙,处处变得和睦融洽,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因此会成为人间净土。(信息来源:摘自《广东佛教》)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