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释宏满:分析“八识心王”的实际功用


   日期:2007/10/2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释宏满

人们平时所讲的自我意识或自由意志,都是在第六识的层面上讲的,并且还在境中了知分辨“我”是如何自由、如何争取自由,更有甚者还会著书立说,宣传关于自由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或为之而作的努力往往使人适得其反,以至生起更多的烦恼。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当我们触境时,所缘的是感觉,所依的是六根,所归的是意识。

一 八识的概括性名称——心意识

心识也叫心意识,可以分成三义来理解。“心”指阿赖耶集诸法种子生起诸法之义;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是指我们的肉团心,而佛教里对心所赋予的内涵是“积集义”,也就是能够积累种种经验。在无尽的生死过程中,我们所有的生命经验,以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储存在我们的内心,由我们的心来聚集并保存。它像是一个容量无限大的仓库,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
“意”指末那缘境时“恒审思量‘我’相随”,与六识为同时根,是思量之义,即有能够思维的特征。思维有时需要借助外在环境,有时不需要借助外在环境。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储存着许多思维的素材,那就是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即使我们闭起眼睛,思维照样可以进行,照样能够陷入遐想之中,这就是意所具有的功能。
“识”指六识对六境,了解辨别差异之义,当我们的六识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时,能够对所接触的对象进行分别和判断,能够区别高下、善恶、美丑,这就是识所产生的作用。
心识缘境有三种分别。一是“自性分别”,是指于现在事相上不与他事相比较、用他事相推知现事相,只在自相上“任运分别”,是所缘相“无异无别”。二是“随念分别”,是指于过去之事相,追忆想念而起分别,是依经验常识的分别。三是“计度分别”,是指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未现之事相,构思测度计量而起分别,是非依经验常识的计度分别。在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只有“自性分别”一种功能;第七识则具有“自性”、 “计度”两种功能,而计度只在“现在”一世;第六识则三种分别广具。
心识又有三种“量”。心识缘境作用时,第一量叫“现量”,是指于现前境上,离名言种类等所有分别,“逼附境体”,显现量知境之自相。第二叫“比量”,是指于不现在前的境上,藉已知境类比度量而正知之。第三是“非量”,是指谬误之量,于境上“非可现知明白而照,又非可比拟推度而知”,无境体可量度而起心量。在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只有一个“现量”;第七识只有一个“非量”;第六识通具三量。
现在再论心识的功能,就比较清楚了。前五识在境上,运作本是“现量”、是离分别名相的“自性分别”、“无异分别”,是于境上照知境体自相的,并无染着。但是,当第六识参与运作时,情形即时翻转。第六识把境相比较分类,安立假名,于过去经验、常识来判断现在的处境;更与第七识同根执“我”为实,变本加厉地“计度分别”、无中生有、三心四相林立,起谬误心量。这个第六识的功能以第七识为核心,形成了“酱缸”。它可以把真理化为谬误,执“我”为是,更不自知。我们的所谓“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皆由此出,然而我们并不觉知“自我意识”的根源、和“自由意志”的真实含义及达成“独立自由”的正法。这里如果用一些比较确切的词语来比喻,大概应当是痴心妄想、做白日梦等等。

二 八识心王的功用

八识心王,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心,为什么我们一心能有八识? 原来人们通常都是执着于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除人们的执着。
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五识,这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其作用是:眼识依于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耳识依于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鼻识依于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舌识依于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身识依于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为此,前五识是感觉器官,始终依附于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作用。
五识依于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内根、外根的分别。外根,就是我人视觉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但这五种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质,它的作用是辅助内根,是内根的依托处,这在佛经上称为扶根尘、扶助内根的尘法。扶根尘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又称之曰“净色根”,又名胜义根。佛经上说:胜义根质净而细,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见,唯佛眼天眼可见之。近代科学发达,使我们知道所谓净色根,事实上就是人体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净色根有发识取境的作用,功能殊胜,所以名为胜义根。
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范围以外。如眼只能缘色,不能越色而缘声; 耳识只能缘声,不能越声缘香,其他各识亦然。并且,五识缘境,只是感觉,“唯是现量,不带名言”,所以无分别的功能。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的内容,是第六意识的功能。
所以说,眼、耳、鼻、舌、身是帮助我们获得感觉的五个器官,也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五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器。再高明的科学家也要借助仪器才能观察星空,才能探测石油。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要借助于五识的帮助。而对那些通过修行获得天眼通、天耳通的人来说,他们经过特殊训练的“仪器”,又比我们常人高明许多。
常人的眼睛叫做肉眼,它所能认识的范围极其有限,只能看到光明而看不到黑暗;只能看到近处而看不到远处。在一部名为《超视觉世界》的影片中,所展现的世界都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我们的眼识如此,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也同样如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五识所能认识的世界非常狭窄。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地依赖它们,觉得能够看到的才叫做存在,而无法看到的就不存在;能够听到的才存在,无法听到的就不存在。这样的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将其作为衡量是非的唯一标准,无异于一叶蔽目。
第六识名为意识,这是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人的思考、判断、记忆、决定,以至于喜怒哀乐的情绪作用等等,全是第六识的功能。前五识各有其根,第六识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识是依于清净四大组成的净色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识依于第七末那识,是心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缘的是色法; 第六识缘法境,是心法。前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而第六识则是前五识任何一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即与之同时俱起,以发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
意识与前五识比较,它有下列几种特点:1、意识缘虑法境,它能了解分别一切外境;2、意识能了别一切色法 (物质现象) 的自相与共相。即此物单独的形相,及与他物比较的差别相;3、意识不仅了别在的事和理,并且还能了别过去、未来的事和理;4、意识不仅是刹那了别,还能相继不断地了别;5、意识“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业果。
意识有“五俱意识” 与“独头意识”的分别。五俱意识,并不是同时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视缘而定。五俱意识缘外境时,要经过五段程式,才能充分发生其了别作用。这五段程式,又称为‘五心’。五心是:1、率尔心,这是前五识根境相对生识,刹那间的了别;2、寻求心,这是五俱意识于前五识刹那了别之后,生起寻求之念,以了别外境;3、决定心,五俱意识寻到了目标,决定去了别;4、染净心,五俱意识了别外境后,所生起的善恶染净之心;5、等流心,这是因五俱意识的善恶染净,相续流转,而成就善恶之业。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的意识。独头意识缘虑的只是法境。
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茶杯并觉得它是茶杯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茶杯的好或不好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眼识对境界的认识,在时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现在的境界;在空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带名言的。所以,佛教里称眼识为现量,为“现量缘境”也就是说:当五根对五尘时,第一刹那,还没起反应的时候,就是对外境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输入大脑,这叫现量。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取决于第六意识的作用。而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前面说过,我们现有的许多认识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们有限的经验得来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疑会有许多偏差乃至根本的错误。所以,我们要通过对经教的闻思,以正确的方法对世界重新进行观察、认识和分析。在唯识宗的修行里,有四种如实智,只有经过如理的思维之后,我们对世界才能达成真实的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佛法的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很多人学佛之初,看了两个禅宗公安,就要无分别。但如果我们开始就不分别的话,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的观念里,当我们连是非尚未辨别清楚时,所谓的修行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先要分别,在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进一步修止、修观,方能成就无分别智。当我们修观感到困难时,还要从观里面出来,再作进一步的分别,使我们所认识的境界得到确认。
意识除了具有认识的作用,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进行。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都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如果说错误的分别是贪、嗔、痴产生的根源;那么,正确的分别就是开发智慧的基础。
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判断,全以第六识为主,第七、八识是属於潜意识的范围。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无疑义的是第六识的活动一定受到第七、八识的影响。
第七识名为末那识,末那二字,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意,但恐与第六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名。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恒审思量”,思量些什么呢,它误认为第八识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自我”。它恒常的审虑思量,执着自我。因此,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中心。
说到思量二字,八个识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识时常间断,也没有审虑作用,所以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有审虑的作用,但也有时间断 (如五位无心) ,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是“恒转” (恒转如瀑流) ,但它并不审虑,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唯有第七识,它恒时审虑思量,执著自我,维护自我,这就是我人何以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起惑造业,损人利己的原因了。
前五识和第六识,都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而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所谓潜意识,也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它的活动。虽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事实上,它直接影响着意识的活动。
第七识有一个最不好的特征:就是“我贪”,看见什么东西都是我的。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想到最多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自我,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我们做任何事情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并以自我为中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就是末那识的作用。末那识的现行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烦恼与它恒常相应,这四烦恼是致使末那识产生强烈自我的根源所在。在它们的作用下,我们整个身心都被强烈的我执所包围。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是好事或坏事,都不会忘记这个自我,都不会忘记去著相,这就使得我们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地带着功利的色彩。因此,在禅宗里禅堂修行中最重要就是要消灭第七识;祖师云:“打得念头死,使汝法身活”。因此对一切事物要随缘,不要执着;禅堂有一句话叫“随他去”,随他去一切都随他去,一切都自然放下、自在,自在才能解脱。要怎样才不执着呢?打个比方:好像照相机对着空境而过,不要按快门一样,一切都是一闪而过。
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这也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藏识,是说此识含藏万法种子,不令失坏; 又因为它历经生死流转,永不坏灭。藏是储藏意思,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藏,是指它能储藏万法种子而生起宇宙万法,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受到前七识杂染法的薰习,现行种子受薰成为新种子,但是仍然藏于第八识中。这时的新种子称为能藏,第八识称为所藏。执藏又称“我爱执藏”,这是因为第七识误认第八识为自我,对于自我妄生贪爱,执著不舍,这称为“我爱执”。这时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
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宝藏,是一切身心活动产生的根源。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这些经验也叫种子,我们曾经做过的每件事,曾经说过的每句话,都会在生命中播下相应的种子;甚至我们的起心动念,每一次贪心,每一次嗔恨心,每一次慈悲心的产生,也都会形成不同的种子。正因为阿赖耶识真实地保存着我们的生命经验,所以,我们无始以来做过的一切才会如影随形,功不唐捐。
阿赖耶识既是生命经验的储藏室,同时也是我们命运的主宰。众生无始以来在六道流转生死,沉浮不定,从天上到人间、到地狱,虽然每一期的色身在不断消亡,不断转换成新的躯壳、新的生命形式,但阿赖耶识始终贯穿其间。佛不讲灵魂说,而以阿赖耶识作为轮回的主体,有人可能会不解:阿赖耶识和灵魂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要知道,灵魂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阿赖耶识则刹那生灭,相似相续,它时刻都在随着我们的所作所为而变化。当我们行善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善的种子,生命中善的力量就随之增长;当我们作恶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恶的种子,生命中恶的力量也随之加强。阿赖耶识虽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变化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佛教中,往往将阿赖耶识比喻为流水,因为它具有流水般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的特征。这一理论既不同于唯物论者的断灭说,也不同于一神教的永恒说。唯物论者认为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而基督教等一神教,又将灵魂当作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得到救赎的灵魂可以在天堂享有永生,罪恶的灵魂则永远在地狱承受煎熬。从佛法的观点来看,生命虽然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有四圣六凡的差别,其中,在十法界中有果位层次最高的佛,有我们这些凡夫众生,还有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众生。即使就人与人来说,生命素质也存在高低形式的不同。但生命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塑造。所以,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导,和灵魂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与灵魂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可帮助我们认识轮回的问题。正如中观宗所讲的那样:“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没有我,没有造业的人,没有受报的人,但因果业报也不会消失。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比较深奥,不容易认识清楚,更难以理解透彻。

三 心所有法对八识心王的辅助作用

前面所说的八识是心王,也就是心的主体。此外,还有心所,它辅助心王认识境界。任何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生,必然有心所与之相应,才能完成心的认识作用。在唯识宗里常以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心如师做模型,心所如徒弟在模型上涂抹颜色。由心所的现行,才能完成心王的认识。
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1、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2、与心王相应。3、系属于心王。心所以此三义又名“我所”。这些心所,随着顺违之境,而起爱憎善恶之心,助成心王的事业。认真的说,心王本身无善恶,不能单独造作,必须心所相应方有势力,心所协助于心王,互相呼应,以造作善恶之业。这八识心王,每一个心王好比是一位国王,既然是王,不能没有臣属辅佐。所以心所就好比是国王的臣属。心所有五十一位,分为六组,叫做‘六位心所’。这六组是:
一、遍行心所:分别是触、作意、受、想、思。
二、别境心所:分别是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心所:分别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根本烦恼心所:分别是贪、嗔、痴、慢、疑、恶见。
五、随烦恼心所:又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三种。小随烦恼分别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中随烦恼分别是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分别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六、不定心所:分别是悔、眠、寻、伺。
由以上六位心所看来,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烦恼、随烦恼却有二十六,这也就难怪人们的善习少而恶习多,或者说是世人的善行少而恶行多。而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不善的种子;有无漏的种子,也有有漏的种子。每个人的种子不同,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人特别淡泊,有的人特别贪婪;有的人特别慈悲,有的人特别残忍;有的人特别谦和,有的人特别傲慢。
学佛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过程,这也是佛法不同于哲学的区别所在。虽然哲学也讲到本体,但只是停留在分析认识上。而佛法所阐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的,我们只要如法修行,开发出自身的无漏智慧,同样有能力证佛所证。因为佛法的真理是实证的,因而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我们仅仅通过意识云认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在禅宗的修行里,要我们在“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生”时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要“一念不生”?因为一念产生之时,就已落入意识的范畴。而我们所要认识的智慧和真理,是超越意识的境界,是要通过无漏的智慧去证得。


(注:本文为宏满大和尚在曹溪佛学院及广东省佛教协会执事培训班的讲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宏满       八识心王)(五明学佛网:宏满       八识心王)  

 顺德宝林寺宏满大和尚 2017年春节慰问大良敬老院 

 宏满法师:生命有限,应积极寻求解脱 

 宏满法师:珍惜生命,请勿自杀,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宏满法师:无毒不美味,我们人类每天都在饮苦食毒 

 宏满法师:修福与惜福 

 宏满法师:为人切莫造口业 

 宏满法师:如何做一个感恩的人 

 宏满法师:珍爱生命 切莫堕胎 

 宏满法师:试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 

 宏满法师:坚决抵制异端邪说 引导大众远离邪教 

 顺德宝林寺宏满大和尚悲心支持顺德大良医院慈善门诊 

 宏满法师:试论赵朴初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