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修行方法比修行本身更为重要


   日期:2010/9/18 15: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泣告各位同修:别再走弯路了!!! 耽误您几分钟时间,请听我肺腑之言

菩提108 2010-9-17 15:10 编辑


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修行方法 比修行本身更为重要!

不管是参禅求证空性,还是念佛欲求往生,菩提心乃是重中之重!


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忏罪、积资的过程。对于凡夫来说,忏悔业障、积累成佛资粮的一切窍诀中,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

菩提心可以使我们花很小的功夫,获得最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事半功倍。要知道,同样念一句阿弥陀佛,有无菩提心摄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别!


《入菩萨行论》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 《无量寿经》告知我们,往生净土的正因是: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整个佛法的精华归纳为三主要道,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菩提心的基础是出离心,而要想证悟空性,菩提心乃是最强大的利器!

为何修好菩提心,证悟空性如此快速?
 因为菩提心直接面对的,就是行人自私的我执。通过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观修,就能快速断除我执
  另外,在凡夫所有忏罪、积资的窍诀中,菩提心的修法是至高无上的。即使没有另修忏悔、积资,单是菩提心就能达到这一效果。如果同时修持忏悔、积资,则更殊胜。
  因为菩提心的所缘,是整个法界,是一切苦难众生
  

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云:
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
祖师大德的悲切婆心,于此淋漓尽现。


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彻悟禅师《语录》云:
 "......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


印师文钞《净土指要》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
 "
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与大乘之愿心,不相背也。"(印师文钞《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 "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印师文钞《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印师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
 "......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印师文钞《复陈慧超居士书》)


大安法师在讲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时说:
 "上品下生者......跟前两品往生不同,[亦信因果]。大家注意这个""啊,"亦信因果"呢,就是或信或不信,这就叫亦。前面两品是要深信的,那么这一品,上品下生,他即便是信,但信得不深......但是他虽然信,或信或不信,或者信心有间断,但他有一点,对一切大乘经典,他不怀疑,不诽谤......他没有什么其他的殊胜的行业,只是发了菩提心。可见发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议,一发菩提心,你没有干什么,你都能够上品下生......"


济群法师在《汉传佛教的反思》中说:
 "大乘本是积极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国却给民众留下了消极出世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大乘经典便代表着大乘佛教,学习大乘经论自然便是大乘行者。岂不知区别大小乘的关键在于发心,在于是否具足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观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对菩提心不够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摄等菩萨行门,似乎只是为大菩萨们所说,与个人修学并无关联"
 "
鉴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认为,未来的佛教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菩提心......"


净土法门法师也说:
 "《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为什么那么少?(就是)虽做到一向专念,(却)没有发菩提心"
 "
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发愿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思惟经文,不能够含糊念过。"

《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三辈往生"中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句话,"发菩提心"。你要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法师《学佛问答》)
 西方净土虽有四土之辈,然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往生要件。不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胜。(净土法门法师《怎样念佛往生成佛》19974月讲于洛杉矶)
 "再说一句老实话,真正发菩提心,没有念佛也能往生"(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讲义》)

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师时,皆合掌当胸,但说到他的根本上师金洲大师时,双手合什于头顶上并流下眼泪,呼唤上师的尊名。他的弟子不解地问:"尊者,为何偏偏在说金洲大师时合掌于头顶,难道其他诸上师都比不上金洲大师的功德大吗?"阿底峡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师都与佛无别,功德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对我的恩德不一样。我现在心中有的这一点点菩提心,全都有赖于金洲大师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对我的恩德最大。"


有位师兄在一篇帖子里写道:
 今天突然想要得到一个"威力最大、最猛历无上的咒语",一个对一切众生帮助最大的、能平伏一切战争、灾难和疾病,能解脱一切恶道众生,能让众生都深信佛法、走向修行之路的最伟大无上的咒语。于是,我决定请求上师开示。我拨通了上师的电话,我问上师:"有没有对宇宙一切众生帮助最大的咒语......"后面的"能平伏一切战争、灾难和疾病"还来不及说,上师就告诉我:"!",如同已经预知了我要问的问题。我如获珍宝,连忙问道:"是什么?!"
 "
菩提心。"上师一针见血地给了我答案--"菩提心"!

我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但直到今天得到这个答案,我才深深地懂得了:菩提心竟然是如此地重要! 和不可思议!!!


《智海浪花》里有一篇文章写道:
 (我的第一位上师)觉三上师是湖北黄陂人......有一次,上师问及三峡工程的进展情况,我说我现在对这类事情毫不关心。他略带责备地对我说:"你是不是中国人呢?有关大众利益的事你都不关心,那你还关心什么呢?"

  我这才觉察到,学佛后自己对周围的事物越来越无情,这已是误入歧途了,哪里还谈得上菩提心呢?我想身口意皆不离菩提心,度化众生不仅仅靠讲经说法,身口意皆能度化众生。要想自利利他,内证功德是多么重要啊!

  有了这次经历,我以后就时时刻刻尽力按上师的榜样去多观想天下如母一般的众生所受之苦。一日,我自己在房间里思维《上师供》的法义,渐渐地,第一次生起了为救度无边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而修行之心。当我思维良久走出房门时,却发现 觉三上师早已站在那里。他显得特别高兴,手颤抖得很厉害。我问上师,手怎么抖得那么厉害?他只是慈爱地望着我。心的感应使我明白,上师已知道了我的全部心态。

  当天吃中午饭时,上师非常高兴地对大家说,人人都要发心利益众生,要你追我赶速证菩提!今天斋堂包饺子。而平日里,如果不是喜庆的日子,寺庙里是很少包饺子的。
 (末学每当看到这个故事,都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

杨洪居士每次给干旱地区求雨,只是念佛或大悲咒而已:
 "我代替他们求雨,希望龙天护法帮帮忙下雨。让他们有水种田有饭吃,我答应以后有机会,我会将佛经和善书传给他们,让他们知道因果的厉害后,他们自然坏事就不做,好事就会多做。但是眼前他们没饭吃,您慈悲慈悲下下雨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很奇怪的,我替他们忏悔,自己慈悲心一起,也哭了起来......

结果没几个小时,那边就开始下雨,一下就下了二十六个小时!"


为什么我们念佛不能求雨呢?--因为我们的菩提心不够啊! 纵然有一点相似的、模糊的、不真切的菩提心,可是作用太有限了。


发菩提心者是世间最尊贵的人。经中说:一有人发菩提心,大地就会震动,诸佛宝座也将颤动。因为大地是有情共业的力量所感,发菩提心者将引导无量有情,动摇轮回,大地无法承受而产生震动。


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释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
 此话的真实意趣是,如果仅仅因为佛非常伟大,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发愿成佛,就没有考虑众生的解脱,所以不是大乘法。这句话揭示出,如果不考虑众生的解脱,即使为发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三殊胜修法》慈诚洛珠堪布)


《菩提心略修法》(慈诚洛珠堪布)中说:
 "出离心与菩提心,是凌驾于一切修法之上的无上大法"
 "
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为他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
 "
有些人在修小乘的四禅八定时也会有一些感受,所谓的感受就是心能够平静下来,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但是,这有何功德呢?没有什么功德。此修法,佛教有,外道也有,是内道和外道所共有的。如果有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性见,那么就可以将这种寂静修法,做为一种修行的基础;如果没有,那么这种修法究竟属于外道,还是属于佛教,都很难说清楚。"
 "
即使我们修禅定时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不起一个杂念,那又怎么样呢?没有杂念能解脱吗?在没有杂念的基础上证悟空性,才能解决生死问题,若没有证悟空性,只是心平静下来,也不是很难。以前也讲过,很多动物在冬眠时,心里也没有太多杂念。还有,我们在昏沉时、进入深度睡眠时、或是晕倒时,内心也没有什么粗大的念头。但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 "
华智仁波切讲过,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闭关九年,断绝与任何人的来往而修大圆满,连解脱的种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脱的种子,那成就就更谈不上了。"
 "
佛陀曾经讲过,想成佛的人不要学太多,只需要学一个法,这个法就是大悲心。为什么只须学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办。"
 "
如果我们有菩提心,就能于一剎那间清凈无始以来的罪业,犯别解脱戒和密乘戒的罪过也能清凈,同时也能圆满众多资粮,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既没有单独修金刚萨埵等忏悔的法,也没有单独修曼茶罗等积累资粮的法,仅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圆满。"
 "
在《经庄严论》里讲,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堕地狱的业,也不可能近期内堕落,此业在很久以后才会成熟;堕入地狱后,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轻微,历时很短,不同于其它的地狱众生;在感受这些痛苦的同时,他也从未舍弃过利益众生的决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象从梦中苏醒过来一样,地狱苦报便会立即结束。"


一天早晨,阿底峡尊者说,在印度,他的一个修喜金刚的弟子堕入了声闻的灭定。尊者身边的侍者就问,修喜金刚怎么会堕落小乘道呢?阿底峡尊者讲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刚,也有可能堕入小乘,也有可能堕入恶趣。那么,大乘和小乘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呢?阿底峡尊者强调,其差别只在于是否发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差别了。


并非一味念佛才算修净土,除了在信愿上着力外,重要的是忏悔业障,和积集往生成佛的福报资粮。业障轻了,资粮充足了,不但往生把握更大,而且品位更高假设有谤法者,若他信愿念佛而没有励力忏罪,可知往生极难。若他虽没念佛而励力忏悔、积资,以忏悔、积资之功德回向,愿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则其往生要容易得多


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忏罪、积资的过程。我们念佛之所以信不深、愿不切,行不力,之所以不能一心不乱,就是因为业障的蒙蔽所致。业障有一个可怕的特性,就是造业后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藏传佛教在修正行前,必须完成基础加行的修习,其中一项就是忏罪。忏除粗重的业障后,才能修正行,而且忏罪贯穿于平时每日的修行,次第非常严谨。


当然,末学并非要大家正行、助行颠倒,而是说在某一个时期中,忏悔粗重的业障和积资,确实比一味念佛要来得快。好比在去某地的途中生了重病,这时最重要的,是治病,而不是勉强地赶路。病好了,或病较轻了,就会走得更快。
 (望各位同修于此三思!


有人说,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同时念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就具足了一切善根福德。这样,忏罪、积资都有了,何必多求?
 当然,的确如此,一法含摄一切法。理虽如是,但在我们的修行还未到达万法一如的境界前,在行持上,有针对性的方便法还是非常重要的。归元虽无二路,方便还得多门。比如从理上讲,念诵文殊、地藏菩萨同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偏念阿弥陀佛呢?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曾发愿接引我们往生。



所以,修出离心还得依修出离心的诀窍(主要是观修世间无常、暇满难得、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修菩提心还得依修菩提心的诀窍,忏罪得依忏罪的诀窍,积资得依积资的诀窍。否则,勉强念了几句佛,到底罪障忏除了多少,福报增长了多少,这很难说。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又没有证悟空性,这样按部就班、自私自利地念佛,能有多大的功德呢?


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里讲了七要点(七殊胜)。菩萨行持六度时,每一度都应具足这七要点。这七要点又可归纳为三要点。如果具足此三要点,哪怕一个小小的善根,也是成佛之因。否则,即使外表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为解脱之道、成佛之因。这三要点是"前行发愿殊胜(为众生解脱成佛而发愿)、正行无缘殊胜(无分别、一心专注)、结行回向殊胜(为众生解脱成佛而回向)。"


有些修净土的师兄害怕了:我才不愿追求"新奇"! 修菩提心固然好,忏罪、积资固然好,但要我放弃"老实念佛,不换题目",我做不到!
 ------
这是典型的"闻思不够,理路未明"所致。
 当然,我们确实应该老实念佛,不换题目。但要知道:修菩提心并没有改换题目,并不是"新奇",而是应该!"老实念佛""修菩提心"并不是两码事!!! 正如"一心不乱""老实念佛"不是两码事一样。"修菩提心"是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是"基础课",而不是"进修课"


如同"一心不乱"是我们应努力追求的一样,"发菩提心"也是我们所应努力追求的。发菩提心不但与我们加强"信、愿"不相妨害,反而互相增益
 因为未发菩提心时,我们的"",不过是去极乐世界"避难"。而发了菩提心,我们的"",除了"避难",更重要的是去极乐世界"进修"""不同,""自然不一样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是菩提心愿。念佛的人如果菩提心没有了,就与佛难得感应。因为菩提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啊!!!


有人认为,只要能往生就行,何必追求一心不乱,修什么菩提心呢?
 印光法师说:"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复丁福保居士书》)
 目标本身就很低下,能保证往生吗?
 另外,如果罪障未除、福报不够,念佛能够相应吗?


再说,修菩提心并不一定非得要你中断念佛,我们平常时时都可以观修
 很多三宝弟子的相续中都生起了不同程度的菩提心,有的还非常坚固。只要通过一定方法,长期薰修,一定会越来越增上。


又有人说:莲池大师《疏钞》曰,持名即为发菩提心。因此我只管念佛就是,何必另外修什么菩提心,无事找事?
 当然,只要能往生极乐世界,哪怕是边地疑城,迟早也会在佛菩萨的加持下,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 但在往生前心量的大小优劣,则直接关系到往生难易,以及往生品位的高低。如印光法师说"......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

还有人说:要生起真实的菩提心,远非一日之功。即使菩提心已很坚固了,也还有退转的可能,如舍利弗的公案。所以,倒不如一心念佛。
 当然,要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确非一日之功。只有证悟了空性,世俗菩提心才升华为胜义菩提心。但并非证悟了胜义菩提心,才开始产生力量。千经万论所赞叹的菩提心,如"菩提心一发,大地震动",其实主要还是指世俗菩提心。而且世俗菩提心也并非到了相当坚固,才开始产生力量。
 另外,舍利弗的公案恰恰启示了我们:正因为容易退转,无伪的菩提心不容易生起,所以我们才要念佛求生西方。


有人认为:般若为三乘之母,当摆在学修之首,应待彻悟空性证得解脱,再依空起用,广行利他事业。
 又有人认为,《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执着于这些有为法呢?
 对此,多识活佛回答说:"小乘法不能成佛,而大乘法能成佛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很显然不在智慧,而在方便法。《现观庄严论》说小乘罗汉入菩萨道,必须从大乘资粮道发心进入,无法从更高位进入。其主要原因是福德资粮不足,因而开悟的程度受到很大的限制"
 "
再者,破二障也不能光靠智能,要靠雄厚的福德资粮做后盾""这些都是藏传佛教根据了义经典,得出的正确结论。那种先修慧证得开悟,再修福德资粮的说法,是割裂智能方便二道,轻视慈悲善行的一种错误观点。"

宗喀巴大师向文殊菩萨请问中观见之甚深缘起法等问题时,菩萨解答后大师仍然不太明白,菩萨嘱咐说,除殷勤祈祷、仔细阅读经论外,要积集资粮,净治罪障。


  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蒙文殊菩萨威神力,摄入五台圣境,问:佛法浩瀚,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答道: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

有人说:发菩提心诚然有助往生,可能只要有一点菩提心,也就够了吧?
 净土法门法师说:"心量愈大,成就愈殊胜。"

慈诚洛珠堪布说:"只是偶尔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稳定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才算得上是一个修解脱法的人。"

很多同修也很重视菩提心,但只是停留在口号上,由于缺少实修的引导,因而只有一点相似的菩提心,无法深入。当然,能生起这点菩提心也是非常宝贵的、值得赞叹的!但这种相似的、模糊的、偶尔生起的菩提心是远远不够的!

菩提心必须每天观修,不修是发不出来的


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绝不会懈怠放逸,绝不会只为自己求往生、得安乐,绝不会得少为足,满足于 下品,甚至满足于 边地疑城。因为世间苦海中,还有无量无边的父母众生,在泪眼汪汪地等待着我们救拔。我们迟一天证悟,他们就会多受无边的痛苦!!!
 关于生起菩提心的标准,在许多典籍中有详尽的说明。简言之,就如一位母亲见其爱子堕入火坑,会感到一刹那也无法忍受,而奋不顾身地欲将孩子拉出火坑之心。


要想往生,除发菩提心外,绝对要避免的一个重大的障碍--就是谤法! 甚至连谤法的一切嫌疑都要避免。
 试看当今各佛教论坛上,谤法、谤僧的学佛者,太多太多了!!! 真所谓修为越差,胆子越大。有几个诽谤者意识到它的后果?又有几个意识到的作了真切的忏悔?更有几个忏悔者有了净罪的验相?......


很多人常以自己的分别念,以自己的经验常识,来揣度自己根本不了解、或者不理解的那部分佛法,或者跟着别人起哄,人云亦云。犯了谤法罪而自己还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谤法,还以为自己很清净,以为自己的见解很高超,以为自己"破邪显正,很有功德"
 有的虽然知道自己说错了,仍然觉得"这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丝毫不知自己造作的是极重的恶业!尤其通过网络传播,这种影响力更是大得可怕!!!

很多恶业的造作只需短短几秒钟,换来的地狱果报则是亿万斯年!!!
 犯了谤法罪,一定要猛厉地忏悔!不然的话,不但不能往生,而且必堕地狱!!!


关于忏悔,一般要见到业障清净的净相,才有把握。要不然,轻描淡写地忏悔一下,到底忏除了没有,忏除了多少,确实很难说! (泣请各位同修于此处不要轻易溜过!)


千万不要以为谤了法,好象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影响,自己照常吃饭穿衣,自己念佛依然念得还好,甚至偶尔还有某些值得高兴的境界出现,以为照这样,自己依然可以往生。要知道,凡夫因为恶业太重,即使造作了极重的恶业,也不一定马上有什么反应。好比一盆脏水中再滴入一点脏水,根本看不出来。对于有的人,即使把佛经扔进厕所,也不一定有什么反应。而到了高层次,哪怕错动一个念头,可能很快就会有某种果报。
 千万不要掩耳盗铃,把生死大事来作赌注!!!


有人因为某法师说法有时不太严谨,因而大肆诽谤,动辄斥为"邪师""魔说",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种"非佛即魔"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悲哀的!
 平心而论,某法师的有些说法、提倡确实也值得商榷。但你不信的话,可以不依,没必要一棍子打死。该法师对当代净土宗的推广弘扬功德巨大,有目共睹,依他修行而往生的比比皆是。千万人与他有缘,因他而学佛,若肆意诽谤,必定影响千万人的信心,则此过大矣!另外,王龙舒居士也会集过《无量寿经》,被莲池大师所批,最终也站立往生,没有被世人称为魔;夏莲居、黄念祖居士的成就也是不可能轻易被人抹杀得掉的;教内有些人还说"要往生必须明心见性",尽管问题也比较严重,但未必都是魔。
 当然,象FL功、QH无、萧PS、卢SY之流,毫无疑问必须旗帜鲜明地揭露批判。


往生极乐的另一个障碍是五逆,这一点,一般人都不可能造作。


此外,还有一个重大的障碍,是盗僧祗物。
 《大集经》说:"盗僧祗物,罪同五逆"

《方等经》中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祗物,我所不救"

可见盗僧祗物的过患是多么严重!


经常看到有的居士出入寺庙,率意而为,对此毫无警备之心,不禁替他捏着一把汗!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因果没有认识,不知如何取舍,无意间造作了极其可怕的恶业,给自己的往生带来严重的障碍。
 在因果取舍上,应越保守越安全,不要说僧众的一茶一饭,就是一张过期的报纸,都要注意,不能抱侥幸心理,总打"擦边球",千万不能自我欺骗!

欲升反堕--世间可悲的事情还有比此更甚的吗?


关于菩提心的具体修法,经论中有着广泛的教授。修菩提心之前,一般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菩提心的基础。还有特殊的两种最殊胜的修法, 一个是弥勒菩萨、月称论师传下来的七重因果;一个是文殊菩萨、寂天论师传下来的自他交换。这两个方法能够很有效地、很快地把菩提心生起来。


这里特别向大家推荐的是《西藏生死书》第十二章的《慈悲-如意宝珠》里的修法(原文请自己查找),这个修法可谓"一针见血"。简介如下:


慈:简单说就是爱心。当没有足够的爱心时,有一个方法,就是观想有人曾经给过你的爱,比如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小时候对你的爱。记住一个特别感动的例子,让那种感觉重新生起,并且充满感激。让爱从心中流露出来,然后把这种爱延伸到一切众生。先从你最亲近的人开始,然后延伸到朋友和熟人,然后延伸到邻居、陌生人,甚至延伸到你不喜欢的人或者难以相处的人,甚至是你的所谓"敌人",最后则延伸到整个宇宙,让这种爱变得广大无际。


悲:启发悲心有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是自他交换,把正在受苦难的那个众生看成自己。尽可能详细生动地想象你要怎么挨过那种痛苦。同时要知道,人家和自己有同样的感觉,同样希望快乐,同样害怕痛苦。


还有一个发起悲心的有效方法,就是想象正在受苦的众生是你最爱的人,比如你的儿女。十分自然的,你的心胸将打开,悲心将生起。有人会问:我这么做,我的亲人会受到伤害吗?绝对不会!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还会帮助他们,甚至对他们经历的一切痛苦产生疗效。因为他们是你发起悲心的工具,即使只是一瞬间的事,也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功德和利益,它可以加持和治疗一切相关的人。(还有人问:观想成自己的父母岂不更合理吗?是的,只不过现在的人大多数对儿女的爱心,比对父母的爱心要强,观想成父母反而没有观成儿女更能启发悲心。但在念众生恩时,应观想成父母---末学臆注,无教证)


如何观想慈悲?例如,一位老婆婆孤独而又悲伤地经过你身边,干瘦的双腿,还有她几乎提不动的两袋东西;一位拄着拐杖的男孩,在交通繁忙的午后,慌张地想过马路;一只在马路上流血不止几乎要死去的狗;打开电视机,一位老太婆指着一碗汤说,那是她今天唯一的食物,不知道明天还有没有;电视《动物世界》里一只老虎正追赶一对梅花鹿母子,眼看就要赶上;一只小猴儿紧跟在母亲身后,突然掉进脚下的沼泽,惊慌挣扎,这时一只凶猛的鳄鱼游了过来……


任何这些景象都可以打开你的心眼,让你认识到世间无边的苦难。当你觉得有一股悲心从心中涌起的时候,不要把它扫开,不要故意去想别的事情,用那个快速出现的慈悲心,把心专注在它的上面,深入你的内心去观想、发展、加强、加深。(此段不要粗心溜过!)


一切地方的一切众生都在受苦,把你的慈悲和三宝的加持,回向给所有的众生,使他们减轻痛苦,早日解脱。当你深入地观想慈悲时,你会知道,要想帮助众生,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要赶快觉悟,就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决心和责任感,自己发愿成佛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


网上有一篇《我的学佛之路》的帖子,这样写道:
 ......后来,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一个殊胜无比的菩提心修法窍诀,就是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第十二章的《慈悲-如意宝珠》。这是我自学佛以来一个极其重大的收获!是它全面地、深入地改变了我的修行进程。我甚至发愿,当我在获得了超出轮回的把握以后,我要着力弘扬这一菩提心修法窍诀......


因为我是个不孝之人,尽管观想成父母更合理,但观想成父母反而没有观成儿女更能启发悲心,所以就常观成儿女。我常想,在这一点上儿女倒是帮了我的大忙。


开始修此窍诀时,有时一、二个月都不能生起那种强烈的菩提心,而且要非常集中精神,深入观修才能生起。到后来就没有那么困难了。每次生起后,都能感到慈心充满,而且具有穿透力,这时念佛就象念到自己的血肉里去。有时念及众生的痛苦,而自己无力救度,即使以后成佛也无法度尽众生界,在上师三宝面前,我不禁悲从中来,泪下如雨......


每次生起菩提心,都有瑞相出现。或梦举身高飞,或获得宝藏、舍利,或清洗血管,或清洗男根,或于身上拉出蚂蟥,或凝视虚空,或刺上身血供养三宝等等。


后写了一篇发愿文,如下:
 愿我速得成就最胜结缘解脱佛,结缘力与解脱力十方世界中最为第一。十方菩萨欲度众生而缘悭难度者,称诵我的名号因缘即得成熟。
 愿我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际,眼耳鼻舌身意所见所闻所触所缘、并间接影响之一切众生,及见、闻、触、缘、并间接影响我之一切众生,我皆令其速得解脱。
 愿我成道后,生生世世分身无量,与无量众生展转结缘,展转度化,乃至一切与所结缘众生结缘者,亦与结缘而度化之。如是展转增上,以至无穷。
 愿我成道后,长向无佛法众生处行,愿一切与三宝无缘众生,皆得与我结缘而度化之。
 愿我成道后,分身长伴地藏菩萨,助其教化,乃至作其补处。
 愿我即生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不出人间一年,即回入六道,普度众生。



最后要说的是,惭愧的很,本人撰写此帖,并不代表自己就有了菩提心,自己就很清净,只不过自己稍稍有一点自知之明而已。好比运动场上一个跛子运动员,自己跑不快,却为别人干着急,而呐喊助威一样。
 祈望各位同修不以人废言!
 另外,本帖不是什么正规论文,可能不少地方不严谨,也祈望各位取清扬浊,勿至争战再起为盼。若觉得有一定意义,敬请转帖,则幸甚!


若有错失,至诚忏悔!愿三宝加持,不使流毒世间。
 十方诸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修行方法)(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修行方法)  

 法宣法师:劝发菩提心文白话浅译 

 吴润江上师:发菩提心义诀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