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四章 积善 (1)


   日期:2010/9/11 14: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四章   积善

正文:是道15则进,非道则退

译文:我们平时每做一件事都要事先想清楚,若是附合因果规律的善事,附合公众心理的善事,就要身体力行,努力去做。若是逆天理违背公众心理的恶事,就应该立即警觉,赶快停止不做。

分析:

什么是道?道,在生活中指的是人们公认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我们做人的准则。那么这个准则又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顺天理,合人心。非道则反之,就是逆天理,拂人心。为此,我们要招来福报,就必须做附合人心之事,众善奉行。其次,对境一定要做好抉择。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必须先想一想,怎样做才能顺天理,合人心。如果是正确的,就要努力去行;如果是错误的,立即停止。假如我们不是小心行事,一念差错,就会走入非道的路途,所以,对境的抉择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我们面对冤家仇敌,是生嗔恨,还是忍辱?面对公款,和别人的行贿,手是伸,还是缩?对贫困病苦之人,是尽自己力量帮助,还是漠不关心?做生意是诚信经营,还是坑蒙拐骗?这些平凡的事情,考验着我们的身心。我们是选择道,还是选择非道?往往是立见分晓。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清醒地面对人生,时时刻刻避凶趋吉,这才会是光明的人生之路。再次,把握身口意的行为。道与非道体现在生活中,就是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行为,口中、笔下的每一句话,以及我们的所思,所想,起心动念。古德说:“大道不离目前,而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道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行为语言和思想,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善人。

事例一

先生是一位读书人,自称唯物主义者。几十年前他到寺院去,别人即使不拜佛,也怀着敬仰的心境,他不但不敬佛,反而口出恶语,耻笑礼佛拜佛的人。当时,他仕途顺利,春风得意。自此以后,不但仕途屡遭失败,而且还身体多病,亲人频频出事,生活极其悲惨。后来,他遇到善知识,指出他的恶业所在,他用几十年的时候修行佛法,忏悔罪业,直到到晚年才转为顺境。为此,每当他听到无知青年,信口诽谤佛法时,必定现身说法,为他们做前车之鉴。

再析

有体验的事情,才会有深刻的体会,李先生体会到做非道之事遭受恶报,所以,他会极力阻止他人重蹈覆辙。如果我们人人知道做逆天理,拂人心的事情,必然遭致恶报,就绝不会做“非道”的事情了。

事例二

张某,相貌堂堂,才华满腹,因为犯了邪YIN,先是工作受挫,接着患了心脏病。他认为是环境不好,本着“人挪活,树挪死”的古训,离开了故乡,到外省工作。但是,恶业并没有因为他工作地点变动而消失,虽然在外省他是一张白纸,但是不久,他就受到排挤,然后失去了工作。为生存,他又搬到南方,这时,有人劝他积功累德,改变命运。因为屡受挫折,他听从劝告,努力做助人之事。过去,他从来舍不得布施,即使是旧衣服,他也是放在衣柜里,别人跟他要,他也舍不得送人,自己不穿也放着。现在会主动到街道捐衣服,捐款,帮助贫困户。并且初一、十五必到寺院去供养,礼佛忏悔,经过努力行善,几年后,他终于找到一份工作,生活可以安定下来。

再析

由此可见,道可带给人以福善,非道可带给人以灾祸。世人执着的乐事,如大吃大喝等,须知杀生吃喝则是非道,用公款吃喝也是非道。所以,这些所谓的乐事,可能会给你结出苦果。要知道避过是立志行善的人的第一坚要之处,要先从这样的事情做起。

正文:不履16邪径17,不欺暗室

译文:我们做人一言一行,起心动念,一切立身处世行为,都不应该偏离正道,决不可昧着良心走向邪路上去。即使在房室阴暗处,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可以做欺心昧理的事。

分析

人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念之间,都不应当偏离正道。为此,一要在心地上清除邪径。邪径就是邪恶害人的地方。比如说,赌场,卖YIN的场所,吸毒之处,传销窝点等地。如果立志做善人,这些邪恶的地方我们是绝对不去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用投机钻营谋求地位,用权利给子孙谋福,同样是一种邪径。另一方面,在心地上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邪径,我们生起了一丝恶念,就是邪径。虽然是起意,并未有行动,也断然使不得。我们不履邪径,要从防微杜渐开始,哪怕是一个念头,也要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不能心存求福,如果用所求之心去造福,所造之福会变得非常微小,这也算是一种邪径。倘若为了沽名钩誉,为提高自己地位去行善,这仍然是一种邪径。必须心地无私,才是真正的正路。二要在心地上光明磊落,在公众场合,众目睽睽之下,我们常会自律,但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处所,有的人就会放逸。有智慧的人,即使在无人看见的地方,心地也是光明磊落的,无论是公众之中,还是独处之时,都不会做苟且之事。

事例一

北方某市的农村,有一个人姓郭,平素里郭某老实任干,家里盖起了几间平房,日子过得很不错。他经常在矿山轮大锹,很能干,一天装卸个二三十吨没有问题。他也有妻子儿女,工作中他见矿上的男人,女人都三班倒,男人常不在家,女人下夜班常一人独行,于是心生恶意。从2005年开始,常在晚上抢劫强奸妇女,然后照常生活上班,没有一点异样。三年间他一个人就做案27起,终于在20067月被布网的民警捉住,郭某一直以为自己很隐密,但作恶必得恶报,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事例二

林义在北方一个乡做民政助理,一干就是几十年,几乎成了终生职业。在农村乡镇,民政助理是一个实权人物,手中掌握着钱物。但林义在工作中,不存一分私情,他对全乡的优抚对象,帮扶对象十分熟悉,经常到家中了解情况。一次,他到贫困户张某家看望,发现他住了几十年的房子不行了。过了几天下暴雨,林义半夜起来,想到张某一家,不知房子怎么样,就冒雨前去探望,半路过一条河时差点被水冲走。等到他赶到张某家时,那一家老小还在睡觉,他急忙叫起他们,让他们赶紧到邻居家避雨。张家人刚出屋走了十几步,就听“轰”地一声,房子塌了。张家人一见,跪在雨中感激林义。过后,林义又张弄着帮张家盖起了新房,张家将他视为救命恩人,感激不尽。几十年来,林义为上百户优抚和帮扶对象盖了房,为几百户人家解决了困难,但他手中的权力始终公平利用,没有向亲友倾斜一分。他的姑姑去世前,求他给姑夫办个优扶本,好有点固定收入。他知道姑夫不附合条件,没有给办。他的一位亲属办优抚证时,与他同期办理的人明知道他的亲属条件比他们优越,可以得到更多的补助,还是商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到上级去告状。所以拿到证时,他们争着看他亲属的补助是多少,当得知和他们是一个标准时,顿时哑口无言,心服口服,一致称赞他办事公正。林义几十年如一日地热心工作,受到群众的拥戴,在退休前被评为市精神文明标兵,受到市政府的奖励。家中子女也都读大学出去工作。

事例三

陈阳是一高中教师,她一心为了学生,全力做好教学工作。他班上有一个贫困生,父亲病故,母女相依为命,不但没有钱买学习资料,连吃饭都困难。陈阳知道这种情况后,就出钱给她买资料,并且天天打饭给他吃。学生不好意思接受,他就说老师食堂饭菜便宜,才几角钱,让学生每月交三十元钱就够了,实际上他每月都要花一百多元钱,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三年,到那个孩子考上大学为止。还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父母离婚后,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降。陈阳从生活上关心他,在思想上教育他,使他能够面对现实,重新振作起来。十多年来,陈阳所带的高考班,每年都排在全市第一位,他所教的学生,98%都考上合适的大学。2004年,他有二个学生分别考入北大,清华,其中一人高考成绩排列全省第二名。陈阳是一个好老师,做为母亲却无暇顾及女儿,女儿上下学由丈夫接送,他更没有时间对女儿辅导,一切由女儿自己面对。另一方面,对于不附合标准的亲友的子女,他们要求通过她的关系进入重点校,陈阳都是劝他们选择合适自己的学校,没有开过一次绿灯。为此,亲友说他六亲不认,连自己孩子都不管。但是陈阳在学校,却成为一个热门老师,许多家长托人把孩子送进他的班级,他们说,把孩子交给他放心。

正文:18德累19

译文:我们积德就象积聚钱财,渐渐地增加,渐渐地多了。累功就象筑墙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地筑,慢慢地就高大了。

分析:

如果我们不注重修身,不去积德,德就不会崇高。如果我们不去累功,功就不会增大。首先,积功累德要有一颗至诚的心。我们知道,因果不虚,作恶得苦报,行善必得福报。商人赚钱,是由少到多,我们积德累功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件一件的善事,没有一年一年的坚持不懈地行持,就没有福德的增长。俗话说,春种一粒种,秋收万颗子。积功累德也是这样,只要你肯做肯行,必将舍一得万报。

积功累德要有持久心。《太上感应篇》说,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如果我们发心积功累德,每日三件善事,一年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千三百善。如果对这件事有畏难情绪,认为难以完成,或者主观上不去思考,不去行动,就一定会有许多客观的困难,一定会完不成。所以,积功累德关键的一点是要有持久心,不能发心不做,或者半途而废。所以,凡是遇到了一切善事,都要欢喜去做,不要因为吝啬钱财而中止,不要因为怕人耻笑而情疑,不要习惯于安逸而不够奋发,不要被私欲所牵绊而影响决策,不会因为事情大而生畏难情绪,不会因为善小而忽略,不会以事情忙碌为理由而推诿,不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个人的名节而不救患难,这才是真正的积功累德。

积功累德在逆境中要有勇猛之心。人生之路并不是处处美景,我们大多数人会遇见逆境和不顺心的事情。如果想走出逆境,积德累功更需有勇猛之心。如果想出离六道轮回,首先的一点,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在行持中,要将自己想成是患重病的病人,事业受挫或家人不顺是种种症状,而因果不虚的理论是能治疗我们病患的妙手回春的医生,积德累功就是能治我们病症的良药。要想到,自己是重病的病人,需要大剂量用药才能除病,要想化逆境为顺境,则必须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所以,逆境中行善,更需要勇猛精时之心。同时,还要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勉励而行,定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事例一

华敏多年不顺,事业受挫,家庭分散,为此,有人劝他积功累德改变困境,并送他《太上感应篇》和《了凡四训》。华敏如获至宝,行持多年,环境渐渐改善。华敏在资助孤儿时,事迹登在某杂志上,为此有一农民来信诉说自己妻子离婚,父母不喜欢自己,又无力再成家的困境,华敏去信劝其行善改变命运,并讲了自己的体会。那位农民只是要求华敏给其安排工作,华敏无力做这件事,劝其学习美发技术到城里打工。其人不学,只是要华敏给找固定工作。华敏劝其做助人之事,没有钱可以出力,可以劝别人做善事,并送给他一些佛学书。几年过去了,华敏的功德日增,而那位农民还是报怨命运不公,抱怨没有技术,打工挣不到钱,抱怨说不上媳妇。还时不时写信,要华敏给安排工作。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与其有时间抱怨命运,不如实实在在地做几件善事,与其高喊行善得乐,不如边讲边做,功德更加圆满。

事例二

赵力勇是一个农民,他的家在北方的一个山沟里,现在五十来岁。在四十多年前他在马路上被汽车撞伤,因为没有钱治伤,最后截掉一条腿,成了皮肤癌,生活要走到了尽头。他妻子一个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他虽然有病只好骑自行车捡废品卖,如此生活得很贫困。但是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看到八十岁的涂玉芬老人和他的盲儿子生活非常困难,他家的房子就要倒塌了,没有人帮他们解决困难。赵力勇就和妻子商量把他们母子接来同住,收养了两个老弱之人。就在他们母子搬出那个房子不几天,房子就倒塌了。家中一下子添了两个人,没有住的地方,赵力勇的妻子陪涂老太太住,赵力勇陪盲儿子住,直到2003年老人八十六岁去世。现在盲人杨井森还生活在他们家里,已经六十多岁了。看到有许多孤寡老人没有收入,无处可去,赵力勇舍出三百多平方米的田园,盖敬老院,杨杖子开发区的吴亚光张罗钱,他们盖起来房子后,先后住进了几位老人,但是他们没有收入,一切支出由赵力勇和吴亚光承担,后来他们呼吁社会赞助,把善行做了下去,现在赵力勇仍然活在世间,两个孩子也都出去读书了,他们夫妻还在照顾那些没有亲人的老人们。

赵力勇是一个残疾人,他面对困难很多,但他没有退缩过,宁可自己不享受,也要帮助别人,是因为他有一颗助人的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才会获得如此福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