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说业障


   日期:2016/10/7 15: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指业障是妨碍修行的罪恶,业是造作,佛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不妄语,善业;杀盗YIN妄,恶业;非善非恶叫无记业,刹那不停的在造,从来没有止息的在造。我们知道,口业是言语,着重在言语,饮食也是口业。意业是指念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一般人粗心大意,他不知道什么叫业,知道这是业,业决定产生障碍,业力障碍了我们的心性,我们再说粗一点的话,业力障碍了我们的灵性,用佛法的术语说,障碍了我们的智慧、障碍了我们的德能。

  业障的说法

  业障的症状

  业障测试

  如何消除业障

  业障和魔障的区别

  大虚法师:业障和冤亲债主有何不同?

  星云法师:消业障的四大方法

  净土法门法师:尽除业障 福慧现前

  业障的说法

  佛教用业障比喻人的罪孽。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业累。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

  另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俱舍论卷十七等,谓一切恶业中,以五无间业为业障,余一切恶业非为业障,无碍于圣道之修行。

  所谓五无间业,即:(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恶心出佛身血。八十华严经卷二世主妙严品(大一○·九上):“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佛光大辞典》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昙无谶》:“ 进更思惟:‘但是我业障未消耳。’”《法苑珠林》卷七五:“如是神呪,具大威力,能受持者,业障消除。”

  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我们呼吸没有停,我们脉搏跳动没有停,睡着了它还不停,还在造作;我们每一个器官,内脏器官,它在那里运作也没有停止,甚至于每一个细胞的新陈代谢都没有休止,这些作为统统都是业、身业,不只是这个经上常常讲的,那是讲大的、严重的,杀盗YIN妄。

  业障的症状

  一.业障极重之人,常全身是病,几乎从头到脚都有问题,若如此,便是过去世的业太重所致。

  二.业障与魔障有个共同点,即是医生检查不出病因。而其相异之处为:以业障来说,医生虽检查无病,但其实有病,只是世间的医学,不论中西医,都无法检查出来而已,这便是业障病。至于魔障病,则是医生检查结果是无病,而实际上亦无病。然而,虽说无病,却表现有病,且极其受苦。如此一来,常很可能被别人误解成装病,而不容易受人谅解。

  三.昏沉。业障重则常多昏沉,顺顺无生气。

  四.掉举。业障重之人学佛之后,很不容易平静下来,而且常易兴奋,不能自己。

  五.散乱。业障重者:心很容易散乱,不易集中精神。例如修数息法,从一数到十,他都很难作到,也许偶而能一、两次达成!其实数息法从一数到十,我们每人从小就会了,且又不用思考、亦不须逻辑推理、也无善恶之分辨,可说是最简单不过,然而当盘腿静坐时,许多人就是数不来。这就是因为无明业障,障住了本心之明的缘故,好像被一团大雾笼罩住了,故每次数着数着,就如在大雾中迷失一般而忘失了。

  六.失念。业障重则心容易失去正念。

  七.妄想。业障重之人:心容易有妄念,胡思乱想。这是比较轻的业障。

  业障测试

  一、重业障:

  1念佛时,越念越累,越烦,越紧张,越怀疑,越恐怖,越念气越短促,气不能调顺。

  2越念脑子越乱妄念纷飞,无法调伏,有时胡想到天外,清醒时己过了很久。

  3念佛时胡想一通,佛号成了顺口溜,或者赶着时间念,敷衍了事。

  4打不起精神念佛,犯昏沉、掉举的毛病。

  5根本不想念佛,拖一次、算一次,有时连〔正念〕都不起,只起邪念。

  6念佛念经时,产生怀疑的思想,或相反的思想。

  7念佛念经时,受到旁人的阻挠,讥笑,毁谤。

  8 常生恶梦。

  9临命终时,魔来附身,或见己亡亲友来迎,胡言乱语失去正念,或晕迷不醒,正念全失。

  二、轻业障:

  1虽知念佛重要,但懒于念佛,心定不下来,打不起精神。

  2念佛时,佛号一跑掉,能立刻察觉拉回来。

  3念时可以抑制妄想,越念妄想越小,头脑越清楚。

  三、微业障:

  1念佛不易生病,防止灾厄,魔魅,及一切不吉祥之事。

  2念时心平气和,心胸自然开阔,包容一切,不起分别心。

  3修行中会有瑞应,好梦。

  4修行中会逐渐降伏 贪、瞋、痴、慢、疑、五毒。

  四、极微业:〔仍有无明,尘沙二惑〕

  1金刚持念时,返闻自性,能听到内有佛号,清清楚楚,字字分明。

  2念佛时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丝毫妄念不起。

  3念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时,与别人说话或工作时佛号仍能绵绵不断。

  如果有人发愿学佛修行时,许多烦恼事都来了,甚至事业不顺利了,身体也生病了,在诵经、念佛、打坐时,心头烦恼不安,渹涌而起,不得安宁,须知此是多生冤家相寻,怕你跑了〔逃出三界外〕讨不回旧债,所以千方百计找麻烦,要你退道心;一退道心,似乎道心一退,万事又太平了,冤鬼阴谋得逞,可是你又得回到六道中去轮回了,如果你努力精进,道行日深,甚至出家,冤鬼们更不会放松,他们会用酒色财气、荤腥、享乐、贪、瞋、痴等邪恶来引诱,使破戒、堕落。

  可知修行是有许多业障的,大小多少端视个人多生多劫以来所积累的业种而定,须知修行本来就是法力与业力的较量;法力降伏了业力,修行一帆风顺;业力胜过法力障碍就多。

  行者必须戒慎恐惧,精进不己,始得有成,至于业轻的人,一旦皈依三宝,以佛力加被故,受戒修行一切顺利,家宅安宁,事业宏展,如果精进用功,必有感应道交,祥瑞呈现,这是多生多劫福慧只修得来的结果。

  如何消除业障

  业障在于自心的执着,如果我们对相上不执着、不分别,那么,我们内心里面的业障就不存在。最大的业障是内在里面的习气。加持是一种增上缘,最重要的是根本的亲因缘,就是自性要开发出来,也就是说要内在开发出智慧,内心没有种种相的执着。

  相的执着分表层的还有深层的,表层的执着就是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执着;深层的执着就是内在的种子跟习气。种子跟习气是内在最大的战场,修行就是一种内在的战争,如果你容许无明的存在,那么内在里面就变成真如跟无明的一种战争,光明、平等、智慧的真如心跟你内在里面的无明烦恼在战争。

  所以,所谓的业障,其实是来自一颗无明的心,是你内在的那颗无明的心叫做业障。什么事情看不开就会有业障,要是什么事情都看得开,那么业障就不存在。烦恼也是一样,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东西。

  业障是无明烦恼,克服心里障碍自然消除,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业障和魔障的区别

  一.业障是内在的业因,魔障是外来的。然究其实,皆是里应外合。正因你心里有毛病,如有内奸,于是才里应外合而成其魔事。

  二.魔障是由业障而生起的,故业障实是魔障之因:基本上来说,如果没有业障,也就不会有魔障。

  三.因魔障而起之事件比较大且猛烈;因业障所生者则强度较小。

  四.魔障是医生查不出病症而实在也是没有病,可你自已却觉得有病,这是一种假病真受苦。而业障则是医生说你没病,可实在是有病,这是一种真病真受苦。

  五.业障通常只是自己个人遭破坏,可魔障则会因你而连他人也会遭到破坏,乃至于令自他皆沦为魔之眷属、或为魔所使、为魔所用。一旦进一步而天魔入心,就会牵累一大票人,无数的人都随之而成魔子魔孙。

  一般而言,小修行之人所遭受的是业障,大修行的人方遭魔障,故一般人发生魔障的情况较少,大都是业障较多。若没有几分道力或修行的人,还用不着魔来坏你,你自己的业障就足够把你自己障得死死的了。

  大虚法师:业障和冤亲债主有何不同?

  我们不要去管什么“民间”的,或者“官方”的说法,我们不去这么分别。我们就从佛法真实义的角度,用佛法的正理、智慧,去研究和剖析这个问题。在师父个人的理解里,所谓的“业障”和“冤亲债主”,是可以划等号的。不过我的定义,和你所讲的“民间”的定义和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所谓“冤亲债主”,既有那种无情无形的一类,也有所谓的“有情众生”,特别是跟我们有恶缘的众生,什么都有。其实这些业障也好,冤亲债主也好,师父以前也都讲过相关的话题,但是你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深思,去举一反三。

  注意!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冤亲债主,不管是有情的还是无情的冤亲债主,所有的这些业障和冤亲债主,归根结底,都是由我们的“心”引发的!都是由“我”,由“自我”引发的!所有业障和冤亲债主,追本溯源,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最大的业障和冤亲债主,就是自我,就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不是外在的!所以你把握这个根本点之后,那其实要谈修行和对治,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

  你不用管这个业障的具体显现是什么,是工作中的业障,是跟同事的不和?还是家庭的业障,跟老公、老婆吵架?还是说丢了钱包?还是说中了彩票?不管是顺的还是逆的境界,都是落在我们的自身,都是因为有“我”,所以最大的业障和冤亲债主其实是“自我”,是我们自己!你需要去降服、去察觉、去突破的唯一的业障和冤亲债主就是你自己,不是别人!了解这个意思吗?把握这个原则之后,在很多修行法门上就可以一通百通,就不会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花言巧语,被那些扭曲的邪见谬行所误导了。

  当我们把握住“自己才是最大的业障和冤亲债主”这个根本知见、根本点之后,那么我们要修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向内求,就不会向外求了。很多人在这点上,就被你说的那些误导给带歪了。在他们想象中,需要解决的是外在的那些业障和冤亲债主,他们想要解决想象中的那些恶鬼众生,想要改变世界,改变环境,忘了其实真正最需要解决的是自己!

  很多人就是被这种似是而非的、误导性的言论带离了佛法修持的核心宗旨——“心外求法,即是外道”!这种邪知邪见,这种误导性的知见,是很微妙、很可怕的,害人于无形中,断人慧命于无形中。这种说法,其实可以定义为是附佛外道、邪魔外道的邪见。如果我们自己非常清晰,佛法与外道修行的不共之处,能把这个搞清楚的话,这种说法你一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会把众生引导到哪个方向?一听就知道它是不是有问题?如果你听不出来,那说明什么?说明你还有很多基础的工作需要做,说明你在基础的闻思修上、在基础的知见上还没有过关,是不是这样?那么你就应该补课,花点时间把佛法正见这个基础、把这一课补好来。否则很容易在盲修瞎练的过程中,被带歪了,被带到阴沟里都不知道。这个问题说小可不小,它其实是个很根本、很原则性的、很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就是在这些很微细的知见上不清晰,不断地偏离正道,一偏之后就越偏越远,“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那就很可惜很可怜了。

  星云法师:消业障的四大方法

  第一点要忏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知无明的时候,造下了种种的恶业,比如杀生,堕胎,骂人,埋怨人等等,这些都是不好的。忏悔,先明白到自己的过错。在我们生活当中,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今天闻法了,来参加法会了,自然就知道过去是无明造成的,那我们就要忏悔。忏悔是什么呢?忏悔就是改过。怎么样改过?比如以前你在家里面总是看公公婆婆的不好,那你就忏悔---从今往后我要以一个孝顺媳妇的本分来完善。怎么样去完善呢?就是要顺老人,你顺老人了自然就不会埋怨老人,你没有埋怨了,命运就开始变好了,就没病了。你在生活当中,总是看不惯丈夫,总以为自己是最厉害的,要超过他,自己要说话算数,结果呢---腰痛了,妇科有问题了,开始变成衰相了,就开始不好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顺其自然,你太过于强大,所以你老公在那里埋怨你。由于你有好强的心,总觉得他很多时候就不如你想的那么好,所以你就有烦恼,你就很痛苦,痛苦了病痛就来了。

  那我们要忏悔,忏悔就要各守本分。回去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媳妇有媳妇的本分,丈夫有丈夫的本分,公婆有公婆的本分。当我们忏悔了,认真守本分了,家庭就变好了,就会幸福了。忏悔很简单,忏悔就是自己肯认错改过。好比一个小孩子,当他知道自己不小心把花盆搞坏了,他母亲一看到她最爱的花盆被打烂了,肯定会很生气,想骂小孩子,甚至要打小孩子。那小孩子聪明了,他马上说:“妈妈我错了。”他母亲肯定开不了口骂他,更下不了手打他,这也是忏悔的好处。我们懂得忏悔了,业障就开始消除了。用什么方法消除业障也比不上我们的心忏悔到位。如果你感觉,“哎呀,我现在腰痛”,那你要找一找自己哪个地方做得不好:夫妻之间是否和睦,还是另有二心。你找到了,你一忏悔---从今往后,我好好认命,我好好做人,可能当下你的腰痛就没有了。忏悔就有这个力量。不要去问那么多为什么,今天晚上有法会的忏悔环节,愿我们诸位同修通过今天的念佛,再通过今晚的忏悔,明天个个都好起来。

  第二点就是念佛。大家来到这里念佛,要自己消业障,可能感觉找不到业障在哪里。我告诉你,你找不到业障在哪里,这就是业障。如果你找到业障了那不叫业障了,那叫做恶报。你为什么找不到业障呢?因为它障住你了,你就发不了心,你就念不了佛。找不到就说明自己的力量不够,业力太多,善根太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啊?认认真真地念佛,接受佛给我们的力量,接受佛给我们的好处。忏悔就相当于把我们身上所有不好的、所有的毒素全部清掉,念佛就是接受佛给我们增加健康正能量的营养。当我们身上没有了毒素,自然百病就消除,再加上我们接受佛慈悲的力量,接受佛慈悲的营养,接受佛慈悲的健康,我们能不好吗?肯定会好的!就看我们有没有心去接受而已。你接受几分就有几分的好处:你接受到位,一个佛七下来你全身健康;你接受一半你就好一半,你接受多一点点你就感觉好多了;你接受一点点你就有一点点感受;你不接受了,一个佛七下来,我怎么没有变化呢?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遍满我们整个虚空,当然也就遍满我们整个寺庙,也遍满我们整个佛堂,谁接受谁就得到。

  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念佛,你接受好的,你就得到好的,业障就进不来。如果你一生当中始终接受不好的,就有一身的业障,这里痛那里痛,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顺眼,这里讲是非那里讲是非。这样的人,你拜再多的忏,你念再多的经,都没办法消除。为什么呢?因为你拜一点忏,刚刚消一点,你到那一头又在讲是非了,这样是没办法消除的。念佛是很方便的,我在佛堂也可以念佛,在外面洗菜也可以念佛,在外面扫地也可以念佛,到哪里都是念佛的心,怎么会感召业障呢!你到哪里都是念佛的心,你感召的都是佛啊!佛常在你心中那多好啊,佛常跟着你那多好啊。你念他他就到你身边,到你身边了自然就保佑你,还要去哪里求呢,还用去哪里拜呢?所以愿我们诸位同修能够常常念佛,业障自然会消除,身心自然会安乐。

  第三点要发愿。发什么愿呢?过往由于我们太过于自私了,处处都在为自己着想,从来不考虑周边的人,所以到现在我们的生命就没有光芒了,我们的生命就是黑暗的了,越是黑暗我们就越痛苦。我们一天到晚始终都在为自己,所以我们的生命太小了,太没有福报了。如果我们能够发个大愿:我学佛了,我念佛了,愿我家人都好,我朋友都好,我公司都好,我这个村庄都好,这个地方都平安,不要为自己念,要为大家念。当你能够这样发愿,你的命才越来越大,福报才越来越大,你生活就幸福了。有的人念佛就为自己而念,有机缘闻到佛法,感觉好了,舍不得告诉人家,舍不得帮人家念,那不会永远地好。

  现在你觉得你有业障,就是你觉得你没有人家好,你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总觉得自己身体好差,总觉得自己家庭不好。你不要有这种想法,你要想“我虽然是这样子,但是我能够闻法,能够念佛,我好了,我要我周边的人---朋友、家人、同事、村民,都好”。你发了这个大愿,你的业障就没了。你没有愿力你就感召业障,越是感召业障你业障就越重。我们懂得发愿---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只要你发了这么好的愿,你的命天天在改变。你的愿越大,你的命就越大,你的命就越好,你的业障就没了。

  第四点是放生。劝大家有时间有能力,要关心和照顾老人、孤寡人、五保对象,然后每个星期去放生,龟啊、鱼啊、蛇啊、鸟啊都可以放。你有心关心孤寡老人也是一种放生,你有心关心五保对象也是一种放生,你有心拿五块钱去买几条鱼放,也是一种放生,你有心拿十块钱买几只鸟去放,也是一种放生。当你不断地去放生,你的业障会消除。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个世间是公平的,过去我们杀生、堕胎,干坏事太多了,所以我们的命就没那么好。现在通过去关心、帮助孤寡老人,去放生,把原来不好的那些平衡一下,平衡了就好了,不平衡始终感觉哪里欠缺一点什么。有的人会想:那我放生放到什么时候啊?我关心帮助孤寡老人要关心帮助到什么时候啊?不用这样想,你只管去做,你做到你越来越好了,你感觉幸福了,那就平衡了。当然放生不在于多少,在于有心。我今天有两块钱,我可以放两块钱,我今天有五块钱,我可以放三块钱,留两块给自己用。要不放完没钱坐车,在那里抱怨,不好。除了放生,我们还做一些其他善事,比如修路,修庙,修路灯,我们都可以去做,只要是有利益于大众的,我们都可以随喜。我们随喜了,命就好了。有的人说,哎,我的命为什么这么不好。因为我们在生活当中,命失去了平衡,所以才不好。那我现在要把我的命调到平衡,补到平衡,我的命就好了。听懂吗?

  很多时候我们不想去做善事,因为都认为是自己的,都是我的,舍不得付出,最后病也都是“我的”,痛苦也都是“我的”。我们不要这样,我们要的都是家庭的,一切都是大家的,当你为家庭去努力,为大家去努力,这样家庭就好了,大家就好了。

  当我们能够把这四点运用在生活当中,我相信我们今后都没有业障,都是福报。只要我们按这四点认认真真去做,我们的业障天天都在消除,业障消除到没有了,就剩下我们生命的功德,我们生命的功德就是天人的果报。我们再能够念佛,想去极乐世界,因为没有业障了,只有功德,我们肯定是上品上生。

  功德就是好的,功德就是幸福的,功德就是让我们的命不受苦受难。大家也可以对照一下,有没有功德就看自己有没有在受苦受难,不要以为自己做了一点好事那就是功德,我告诉你,补漏都补不来。所以你就还没有那么幸福,因为你的生命还没有平衡,你还在痛苦,你所做的还不叫功德。当你生命平衡了,业障消除了,自己幸福了,自己健康了,家庭和谐了,家庭幸福了,你天天开开心心了,那就平衡了。但只是平衡而已,还不是功德,我们还要坚持去做,活一天做一天。忏悔,念佛,发愿,放生,我们把这几项做起来,天天在行持,功德才会成长,命才是大命,大的命就有大的福报,大的福报就有大的幸福。

  净土法门法师:尽除业障 福慧现前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说得肯定,没有丝毫疑惑。但是,有人求有感应,有人求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大师告诉我,因为他有业障;业障忏除了,必定有感应。我们读《了凡四训》,从云谷禅师与了凡先生的对话就能明白,了凡先生认为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没有的求不到。云谷大师开示:「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求成佛都能作佛,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这个太殊胜了,非常吸引人。为什么能求得到?因为自性是圆满具足一切,只要消除业障,则有求必应。

  忏悔业障,不论是哪个宗派、法门,都列为最初的重要修学法门,因为有业障就不能进步,不但不能进步,连大乘佛法之门都入不了。

  「忏悔」,忏是梵文,悔是中文,这个名词是梵华合一。忏是陈露先罪(陈述、发露)。以前所造的罪业,一丝毫都不能隐瞒;悔是后不再造,改往修来。我们学佛,要向佛菩萨、向大众求忏悔,罪业再重不用怕,只要肯忏悔,一悔就全消了。

  业是造作,业有善、有恶、有无记。不善不恶,称为无记。业有染有净,十法界中,六道是染,四圣法界是净。染业里面有善有恶,善恶层次不高,善业生三善道,恶业则生三恶道。学佛,最大的事情就是开悟证果,而善与恶都是修行证果的障碍。唯有净业没有善恶,我们称为纯善纯净,善恶两边都没有了才是纯善,才是净业。

  在六道里面,善业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经》,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从这里学起。十善业的细目是《弟子规》、《感应篇》,人人都学《弟子规》、《感应篇》,就是学「十善业道」。学佛先学做人,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学佛?

  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老老实实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决定不违犯,这样能消除我们的业障。恶业少了,烦恼少了,智慧就长,福报也长,真的不求都来。善恶就像明暗一样,暗消除了,光明一定现前;明消除了,黑暗一定现前。善恶是阴阳的两面,只要把恶业消除,善业自然现前;努力修善,恶业自然就消失。

  我常勉励同学,首先把自己内心的根本障碍消除,这叫真正忏悔。何谓根本障碍?世尊把一切众生的业障讲到究竟处,归纳为「贪瞋痴」三毒烦恼,贪瞋痴能生一切恶业。反之,「不贪、不瞋、不痴」,称为三善根,世间所有一切善法皆由此而生,这把根本找到了。

  我们的毛病习气,总是对一切人事物有一个错误的念头--控制;从控制再增长就是占有。这个念头从何而来?从贪瞋痴。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控制、占有的念头,就能心开意解,忏悔业障就能修成功。明知控制、占有是错误的,为什么还放不下?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老师教我们看破、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以为所有一切现象是真的、真有,所以才会起贪瞋痴、控制占有的念头。《般若经》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真的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有占有、控制的念头吗?没有了。包括自己的身体,我们都不能控制占有,何况身外之物?

  古大德讲得好:「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新殃就是业障,随缘才能消业障,不随缘就是制造业障,怎么能消得掉?念念在正道,行行在正道,自性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自然现前。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人随缘,没有攀缘的心,得大自在。你有攀缘的心,纵然得到了都不自在。比如求财,财得到了,自不自在?不自在,患得患失,苦不堪言。什么都没有,什么也不缺乏,这个日子多自在快乐!有好,没有也好,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就接近自性了。回归到自性,自性是究竟圆满没有丝毫欠缺。这就是诸佛菩萨、一切圣贤修学的终极目标,佛家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真叫得大自在。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人希求却求不到。实在讲不是求不到,是他不肯把业障放下,只要能把业障放下,人人求得到。为什么?《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本具的为什么不能受用?因为有业障。虽有业障,性德圆圆满满,并没有减损,只是有障碍不能显露而已。这个障碍就像云彩遮住了太阳一样,所以只要我们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业障就忏除了。

  如何忏悔?真正忏悔不是后悔,后悔无济于事,而是知过能改,后不再造。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夫都有过失,知道过失就要把它改过来,以后不能再重犯。颜回是真正在修忏悔法,孔子对他非常赞叹,说他「不贰过」,他的过失只有一次,同样的过失绝对不会再犯,这叫真忏悔。绝对不是做错事情,在佛菩萨面前求原谅,明天再干,干了再去祷告,这个没有用处,这是假的,不是真修行。真修行,形式上在佛菩萨面前发露求忏悔,忏悔之后,绝不再犯。真正用功夫,要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去恶就善,改往修来。

  忏悔要从最粗最重的地方下手,最粗最重的无过于执着。首先要把自己最严重的毛病找出来,譬如我贪心重,贪心里有贪财、贪名、贪利、贪色,哪个烦恼习气最重,先把这个忏除,比较轻的就容易了,瞋恚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世间法、对佛法都不执着,就能入佛门,入佛门就是入觉悟之门。如果你不肯放下,虽然学佛,不能入佛门,为什么?不觉悟,还是迷惑颠倒。所以,忏悔不能没有智慧,智慧才能消业障。

  智慧从哪里来?最方便的就是听经学教。多听经,多读诵,长时期受经教的熏习,时间久了就起定的作用,定才能开慧。所以我们讲修行,特别是初学,修什么?就是修忏悔,真正修忏悔就是改过。每天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发现过失并把过失改掉,这叫修行。行是错误的行为,修是修正,修正错误的行为就称作修行。错误的毛病不肯改过来,不是修行。尤其戒律,着重在行,出家人最好是用《沙弥律仪》,这是出家人的本分;在家同学则用《弟子规》。如果出家人修行感觉有困难,习气太重,也从《弟子规》、《感应篇》学起。这两门修好了,再学《沙弥律仪》就一点都不难,因为已经有根了。

  忏悔业障,从前无论在家出家,都用「功过格」,这个方法很笨拙,但对于初学、中下根性的人非常有效。「今天,我做了哪些好事、哪些错事?」记下来,善行要加强、要增广;过失,要改掉,后不再犯。

  真正用功过格的人、认真修行的人,三年不能成圣人,也是贤人君子,世间真正的好人。所以修行人不能一天不知过,一天不知过,这一天就空过了,要知过改过,功夫才会得力。真正想修学的人,不能不自爱,不自爱怎么能爱人?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爱戴?自爱是什么?本性本善,心行不善就是不自爱。学佛的人一定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尊佛,这是真正自爱。回归自性,回归到本来佛,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染着,这是真忏悔。

  我们学《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目标就是忏悔业障。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吃亏,中国古人常讲「吃亏是福」,不要怕吃亏上当,更不能有占便宜的念头;念念想占别人便宜,那就错了。能够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不论他是善意、恶意,毁谤也好、侮辱也好,甚至于陷害,我们从中学清净心、平等心,没有怨恨,没有瞋恚,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要心平气和,业障就忏除了;若心还有不平、还有怨恨,就是造业。如果别人侮辱我、陷害我,我们要感激他,为什么?要不是他这样对我,我心中还有这么多烦恼习气,没有发现。幸亏他用这种方式对待我,把我的烦恼习气引发出来,我感激他,否则我如何忏悔业障?如果受一点小小的委屈就很难过,要发脾气、要报复,这是小人,不是君子,怎么能有成就?

  中国谚语常讲「量大福大」,量太小,哪来的福报?没有福,哪来的智慧?古人所谓是「福至心灵」,人有大福,智慧就现前。福跟慧常常有连带关系,真正的福报里面有智慧,肚量大能包容,什么都包得下。人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告诉我们,「爱、感恩」是宇宙的核心。他经过几十万次的实验,就是爱与感恩的那个水结晶的图最美。人是有心而感,水无心而现而应。

  因此,要学包容忍耐,要学习在任何场合不发脾气。发脾气骂对方,对方受害三分,自己受害七分。「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发脾气对自己是最大的损失,现在医学也讲发脾气消耗的能量最大。所以,爱发脾气是愚人,不是有智慧的人,我们一定要自爱,一定要把烦恼习气断除。生活要清淡,顺境不生贪恋,逆境不生瞋恚,这是真正爱自己,身体一定健康长寿。

  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对任何一个人都要尊敬,对任何人心地要清净、平等。别人有困难,我们尽心尽力的帮助,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怎么可以不尊敬?现在他业障太重,显得很愚痴,说不定他一忏悔觉悟,业障放下了,他的成就高过我,这很难讲,所以对人一定要尊重。自己这样做,教人也是这样做。我们有这样忏悔的心,就能把我们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矛盾忏除化解掉。

  宇宙是一体,和谐没有对立。人跟人本来也没有对立,对立是从自私自利、贪瞋痴产生的,根还是在贪瞋痴。没有贪瞋痴,没有自私自利,哪来的对立?这样你才晓得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圣贤,没有对立的念头。

  读经听教是忏悔业障,是帮助开悟、放下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是在这么多年当中天天读经、天天放下,哪里会有成就?大忏悔大悟,大放下大成就,彻底忏除业障就成佛了,还没有彻底放下,就是业障没有忏除干净。

  修行的总纲领在哪里?其实这些纲领、原理原则,佛都讲给我们听了,就是改变错误的思想,不再犯同样的过失。李炳南老师以前常常提醒我们「改心」,改心就是改正错误的念头。最重要的,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改过来,起心动念为法界众生、为诸佛菩萨,这是上求下化,求诸佛菩萨加持,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是真正的纲领。我们要念念有这个心,念念有这个愿,这是真正的忏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业障)(五明学佛网:修行       业障)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