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10


   日期:2010/7/28 9: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集)  2005/7/21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5-10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课程已经进入第四天,从诸位老师、诸位朋友的脸上看不到疲惫,真是学而无厌,再来会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确确实实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以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趣所在。

  有一些老师提到我们《弟子规》还没有正式来讲,其实《弟子规》在哪里?就在生活的点滴当中,当我们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已经做到「过能改,归於无」,绝对不掩饰。当我们时时提升自己的学问就是真正做到立身行道,扬名於当下以及后世以显父母,也就是在尽「入则孝」这个部分的内容。我们提了那么多事例,这些事例都不离《弟子规》当中的教诲,为什么我们在课程当中要提这么多处事做人之理?我们要时时想到《大学》里面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要依循道德,而「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些道德完全含摄在我们生活点滴当中,当我们修身的功夫提升了,与学生相处的过程当中,遍地都是灵感,遍地都是教育的机会点,假如我们的修身功夫不足,很多机会教育可能当面错过。

  有一次有一个学生主动走到讲台旁帮老师擦黑板,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我们应该怎么做?适时的「称赞如来,随喜功德」。诸位朋友,普贤十愿在哪里?在每天的早课当中吗?非也。六祖惠能大师说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不只是六祖这么说,孔老夫子也是提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我们普贤菩萨坐的是大象,在我们大殿外就有两尊非常庄严的大象,大象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它能承载非常重的重量,代表我们人要有担当,要有胆识。接著,大象的每一步都踏得非常的厚实,代表学问重在能实践、落实。普贤菩萨表的是悲智愿行当中的行的精神,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行是普贤菩萨。

  当我们面对校长、面对同事、面对家长,以至於面对学生,我们都有一份恭敬之心,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尊敬每个人本善的心,做到礼敬诸佛。当看到学生有好的表现,跟自己的本善相应,我们懂得称赞如来。当我们看到下班以后,同事还依然在那里改作业,在那里备课,看了也很感动,马上走到他的教室去,拍拍他的肩膀说道:教育界就是有你这样的老师才能出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国家才有栋梁之材。本来他已经改得很累了,腰都已经弯下去了,突然怎么样?哇,抬头挺胸继续干,这就是称赞如来。我们每天在工作当中尽心尽力,这是内财布施;每天上课把做人处事的道理传递给学生,这叫法布施;我们与学生相处,处处能提起爱心,而不是情绪发泄,学生跟我们相处当中,心里非常的平安,他了解到老师不管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是为我著想,这是无畏布施。还有当学生明白做人处事之理,他的人生不用在错误、懊恼当中经过,他能减少多少恐怖、减少多少过失,这就是真正让他心里无畏,让他人生愈走愈光明,这是最彻底的无畏布施。所有圣哲人的道理就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当我们有这样的领会,每一天上课,您会感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当看到学生主动第一次来擦黑板,这位老师就跟其他的同学说道,诸位同学,孔夫子告诉我们有三达德,哪三达德?智仁勇,三达德。接著老师又说道,这位同学主动来帮老师擦黑板做到了智仁勇。第一个,他看到老师上课很忙碌,明白这个时候应该帮老师擦黑板,他视思明,看得明明白白,这个有智慧。能看到老师的辛苦进而主动帮忙,能体恤老师,这个做到什么?仁慈之心。第三个,当他要走出来的时候容不容易?想说这么多人在看我,不好意思,他能突破心理的恐惧去做道德之事,去突破自己的惯性,这个是勇气,他做到智仁勇。当我们这么样去把道理开显,学生会感受学问就在生活点滴之中。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学生看到地上很脏,主动开始扫地,扫到一半,他就跟老师说,老师,我扫地也是智仁勇。为什么?看到地脏了,我明明白白,这个叫智慧;我不希望地很脏,让同学生活在这个环境身体不好,我是仁;别人不敢做,我敢做,这是勇。老师的修身功夫是教学的成败关键,教学的方法虽然重要,但是老师的心态、老师的存心是关键所在,因为同样的言语不同的存心讲出来,效果一不一样?不一样。

  我们昨天提到一句很重要的话,「士有百折不挠之真心」,我们这一颗心是已经奉献教育到终生,任何的困难我们都甘之如饴,磨炼自己,提升境界,用这样的心态百折不挠,自有「万变不穷之妙用」。因为想利益学生,很多的方法就会从你的自性智慧当中冒出来,要有自信,不要担心到时候遇到状况了怎么办。在今年三月份,我在台南讲了四十个小时的课程,把《弟子规》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现在好像慈悲台有在播放,我们华藏净宗学会也会在短时间之内把这套碟做出来,到时候您在教《弟子规》教到哪一句,可以找到录相带就我一些经验跟你做一些交流、做一些切磋。当然这五天的课我们还是会随著谈论到的五伦关系跟《弟子规》做教学的结合。

  只要你确实有信心、有爱心。我真正教书的时间是两年半,两年半时间,很多教学的方法都是被学生逼出来。曾经有一次下完课,几个学生还没走,在那里跟我闲聊,有一个学生就提到,他说老师,你来了以后,我们班调皮捣蛋的同学每天都很害怕,为什么害怕?不知道老师今天要出什么绝招,他们都有点害怕。其实我听到这个话,面带微笑,心里面很恐惧,因为其实我每天也都快觉得江郎才尽,但是往往在当下当中就会有新的方法冒出来。古圣先贤冥冥当中都在庇荫我们,今天我们体会到这一点,往后我们要上讲台以前,您可以先静下心来启请古圣先贤加持你,相信一定会常常能够妙语如珠。

  很多道理我们不把它讲透彻,没把它听明白,在我们的心中会认为我已经了解了,我已经知道了,而这个信根扎得不够深,往往真正遇到事情我们就动摇。因为我从事教育是完全主动来走这一条路,而在走这一条路以前,已经受教於师长的教诲差不多有二三年的时间,把很多道理不断的听仔细、听了解。心理状态打根基打好了,面对学生没有所谓的情绪化,没有所谓的退转,来自於信心。

  记得有一次我在打电话,我母亲就跟我说了,她说你又在那里吹牛了,后来也讲了很多次,我都笑一笑。突然有一次我母亲又说,你又在吹牛了,我跟我妈说了,我说母亲,你从刚刚听我讲话听到我把电话挂掉,有没有一句废话?我妈妈说没有。我说妈,没有一句废话怎么叫吹牛?我母亲点点头。我接著又跟她说道,现在要把一个道理讲清楚,能不能五分钟讲清楚?很难。今天你不把它讲清楚了,对方听了说喔,我知道了,他知不知道?他以为他知道了。当他真正被挫折退回来了,他也不觉得是因为他理解得不够深,他会把责任往哪里?往外推。学生不受教,众生没善根,往这里推出去了。所以要把一个道理讲清楚,现在不花个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很难。而且每一位朋友打电话来都是一个缘分,都不能保证往后还有没有机会再接这一通电话,那这样的缘分很难得,我们要尽心尽力成就对方。从此以后,我妈妈就没有再说我吹牛了。这是体会到理不明、信不深,在教学的过程以及人生行道的过程会觉得处处有障碍,因为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才把道理讲得很清楚。今天这个信根不扎深,回到目前的社会,大半的人都是重视名利的追逐,很可能在我们教孩子德行的过程,慢慢一点一滴就退回来。

  我们昨天提到在功利主义之下,人的存心从自私发展出来,自私提升变竞争,竞争提升变斗争,斗争提升变战争,最后走向末日,这条路不能走,能不能走?悬崖勒马。诸位朋友,我们走出这一个大门,走出五天的课程,请问我们还会不会继续走这条路?你有没有信心不会走这条路?有,好,只有一个人说有。你不知道我很胆小。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好骗,哪两种人?一种是父母,一种是老师,只要有一个学生觉得受用,我们就会苦口婆心,不疲不厌,其实这样的精神就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要时时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当你真正明白这一点,你就不用担心师长不住世了,只要你是真干真修的人,佛氏门中怎么样?不舍一人。也透过我们的教学更能体会佛菩萨、圣贤,以及师长的那一片心,你就不会乱担心了。我们一定要明白末日与大同世界之间只在一念的转变,转变成仁慈,转变成互助互爱,大同。诸位朋友,刚刚我们在看「牵手人生」有没有感受到他们是走向这条路,互助互爱,学生感动了来帮忙,邻里乡党感动了,建这个房子是要教育好我们的子孙,怎么可以不帮忙?我们提起的是情绪用事就会唤醒别人的不理智,我们提起真诚就能唤醒一切人的真诚,大道至简,要信真理,要信圣贤教诲。所以大同世界并不遥远,在当下的家庭以至於你的班级里面都可以达到。

  这一部戏最后,马老师跟谷老师的精神感得慈济功德会去帮他们盖教室,盖得非常的庄严、完善。请问当初马老师决定办学,假如你是他的邻居、亲友,你会怎么跟他说?别傻了,趴著趴著比较不会中弹。人的理智还是意气在一念之间就断出来。马老师假如没有这么有教育爱心的父亲,他能不能成就?不能。一个人的成就都是众人的启发、众人的协助才能达成。马老师已经演出一场好戏,「诚者物之终始」,只要真心一发,所有的因素条件都会慢慢聚集,水到渠成。根本找到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相信我们这一个教育的爱心一发,「德不孤,必有邻」,你身旁会突然出现很多志同道合之人。其实说实在的,我们的身边现在有没有这样的人?很可能有,但是当我们的心境不够,这样的频率怎么样?接不上,很有可能当面错过。

  我还没教书以前,就教於一位三十多年教职的陈老师,他们家离我们家才五百公尺,但是都没有机会相见,后来为什么能相见?根源在我们有教育的爱心起来了,缘自然就能接上,根源在存心。今天我们要引导学生、引导小孩如何经营他的人生,把人生走得踏实、走得有价值,我们就要了解怎么走才是康庄大道。昨天提到年少的时候假如对他的处事做人没有扎根,对他很多物质的要求我们都给予满足,让他好像在天堂,事实上已经染上不好的习性,与人竞争,自私、奢侈,还没入社会就已经负债了,在工作当中时时损人利己,像战场,最后坟墓。

  其实在天堂当中也是在地狱,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他参加学校的球队,他的父母跟他说道,你的运动衣已经比较旧了,你又很喜欢某某名牌的运动衣,那爸妈给你买一件,刚好打折,这样很好。名牌品质假如很好也是很值得,因为一穿可以穿十年、穿十五年都有。但是名牌的衣服什么时候买?比方你要买冬天的衣服,等刚好过完年,换季前赶快去买,那就不会太贵了,明年拿出来有新衣服穿,又省钱,然后又能买到好的衣服。这什么时候教给孩子?现在就可以教了。他很高兴,跟著父母去买了一件运动衫,买完运动衫又看到名牌的裤子,又想买,在那里流连忘返。他的父母想,算了吧,就给他买条裤子吧,说好啦,就再给你买一条裤子,又买了那个名牌裤子。买了裤子以后,他的儿子又停在运动鞋的前面,他爸爸火都上来了,他说本来是要来买衣服的,走了走了,他儿子说看一下都不行吗?他爸爸忍不住了,啪!一巴掌给他打下去了。当然孩子的脸不要打,尽量要控制情绪,给他晓以大义,不要轻易用手掌打孩子的脸。因为我小时候有这个经验,不是我爸爸,我爸爸从来没有打过我。

  因为「善用威者不轻怒」,假如那个父母动不动就我打死你,这样的父母,孩子怕不怕他?保证不怕,因为他的飞毛腿一定练出来。是很有威严,瞪一下孩子就懂得收歛,这叫真正的威严。而且说实在话,这个威严怎么出来的?是你装出来的吗?能不能装?假如我们德行不足,言行不一致,你要装到最后也消气了。你叫他好学,你也好学;你叫他有礼,你也好礼,你的威严就出来了,威严在言行一致。不管是父母也好,为人长辈以至於老师,威严都从德行当中流出来,不是硬装,不是势服人。因为我小学的老师,学生犯错,他会「啪」一掌过去,那一掌打下去,我头都晕晕的,这个对脑子不好,对孩子的自尊不好。所以我父亲在处罚我都是很有威严,然后拿一根棍子很粗,我已经好汉不吃眼前亏,已经收歛了,都收歛了有什么好打?再晓以大义就好。

  但是这一巴掌也把他儿子打醒,就突然醒过来,就没再看了,回家了。回家以后,他的儿子跟他母亲说道,他说母亲,欲是深渊,本来我要去买一件T-Shirt很高兴,买完T-Shirt应该是快快乐乐,结果贪心起来了,又要买裤子,买了裤子又要买鞋子,本来快乐变什么?苦得不得了。当人贪心开了,绝对没有快乐可言,好像打麻药一样,一看到别人有,自己又浑身不自在,所以这个天堂是什么?假的。

  应该让孩子走的人生是年少开始培福,我们常常提到福田靠什么?靠存心,心耕。有这样的为人处事态度,他在念书的过程都想著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报效社会国家,他一出社会懂得造福。我念书念了十多年,国家花了多少心血、财富在里面。诸位朋友,您现在曾经听到一个大学生说,国家对我栽培很多,社会对我付出很多,来,你曾经听过的举手,惨不惨?我们到底在生产什么产品?可不要生产出来都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他懂得造福,晚年福分现前可以享福,人的福分在中晚年享那才是真福气。中国话都是流传恒长久,这些话语我们要时时去领受、去学习,以至於效法,甚至於要多提醒。俗话说「少年得志大不幸」,为什么?他年少就赚了很多钱,他会怎么样看待他的际遇?他会觉得,你看我小小年纪就能做这么大的事,他的傲慢心起来了,人情世故又不熟练,又不懂得处处让功於众、处处替人著想,慢慢的他的福分开始消退了。而且年轻就起傲气,到了中年事业失败懂不懂得自我反省?很困难。这些都是人生的体悟。

  当你的孩子三十岁就有点小成就了,我们该怎么做?可别在旁边在那里哎呀,儿子,爸爸真以你为光荣,这么会赚钱,那你儿子保证不知道天高地厚。要提醒他,多少人栽培你,好好感谢,社会栽培你,还有这么多人帮助你、协助你,你要好好爱护这些部属员工,要这样去提醒才对。福分点滴积累,到了晚年就非常的厚实。

  从小「福田靠心耕」,当孩子受到父母的引导懂得孝亲尊师,懂得「凡是人,皆须爱」,他两岁就可以积福了。有一个孩子两岁来上课,上完课第一节回去,他的母亲问他,你今天学了什么?这个小朋友马上慷慨激昂的回答孝顺父母。诸位朋友,假如你刚好站在旁边会有什么感觉?两岁多的孩子这么讲,肃然起敬。这个孩子有没有在培福?有。他现在福气不只在山东培,不只在海口培福,他现在培到台湾来了。我们每一个人听了之后对圣教起信心,他这个福分无法计算。他这个事例、他这个德行已经达到齐家,假如你是他父母会不会觉得很汗颜?刚好你爸妈来了,小孩子给你倒茶,你站在那里都觉得很尴尬,有没有?两岁的孩子都懂得做,我还不懂得做。

  有一个孩子三岁多,跟他父母还有外婆出去郊游,在公园里面,带了两把椅子,他的父亲坐下来看报纸,孩子坐在另外一个椅子上,因为他身高不高,坐上去已经有点腾空了。没多久,这个孩子从椅子上跳下来,一跳站不稳,往前倾倒就跌下去了,他的父亲看到了赶快把他扶起来,你怎么了?怎么从椅子上面跳下来?这个孩子说道,他说外婆走过来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所以我要让外婆先坐。你看他爸爸听到这里,丈母娘走过来他是视若无睹继续看报纸。真的,这么小的孩子真做到了,他一定齐家了。再来,治国,这个例子已经讲遍大江南北,又讲到好几个国家地区去了,这个孩子有没有福?有。假如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是这样的为人处事态度,那后福无穷,你担什么心?杞人忧天。这样的孩子大学没有毕业,不知道有多少亲友开公司都怎么样?等著他去上班。为人老师、家长要高瞻远瞩才能引领孩子人生走得愈来愈宽广。

  另外有一个孩子六岁。其实孩子很好教,是我们有没有教。这个孩子当初还没有接受圣贤教诲,他有外公外婆,他妈妈有三个兄弟姐妹,爸爸有四个兄弟姐妹,他又是第一胎,请问他有多少人疼?有十几个大人疼。他的爷爷,有一天大家在吃饭,他的爷爷对大家说道,这个孙子讲的话就是我讲的话,看到这个孙子就像看到我,打他就是打我。这个孩子再有天赋异禀,最后会成啥样?「宠猪举灶,宠子不孝」。这个孩子有一天吃饭看桌上五六道菜,突然按著桌子往后一退站起来,我不吃了,菜太少。菜有没有太少?哪没有太少?皇帝吃饭多少道菜?他小皇帝,他没有错。他的爷爷马上走过去,孙子,你要吃什么,爷爷马上去买,这反教育太严重。他的父母看了,不行,再下去来不及了,赶快帮他的孩子找到一个最重视德行教育的幼儿园。而这家幼儿园非常的特别,它是条件最不好的,还有一点,它是老师薪水最低的,还有,它是老师平均学历最高的,这个不是他们学校老师去调查的,是家长去调查的,你看家长有没有智慧?学历最高却收入最低,代表在这里工作的老师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有牺牲奉献的精神。

  他把儿子送过来教孩子对老师有礼貌。「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当然要「晨则省,昏则定」,早上见到老师要行礼,老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吗?他的孩子已经宠成这样,这个躬能不能鞠下去?皇帝都是每一个人给他行礼,他怎么可以跟人家行礼?腰怎么样都弯不下去,他的母亲示范,老师好,鞠了好几个躬,孩子是如如不动。他的妈妈一看,都快上班了,下次再说吧,就走出幼儿园正准备要去上班。诸位朋友,要不要离开?你第一次没把他教对了,第二次再教比第一次的难度更高,要慎於始。我们第一次没有把圣贤的教诲给人家讲清楚,你第二次再来跟他说明,他对我们的信任绝对无法达到第一次的状态,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先入为主。所以我们不用太著急,一来根基打好,二来要把对方的状况、因缘分析好,因为欲速则不达。其实要弘扬文化要时时记住「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个次第不能乱。第一个读诵,为什么?才记得住,不然一跟人接触,这个张三怎么了,李四怎么了,又伏不住了,假如你背得够熟,突然张三,人有短怎么样?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句经文就像一道光芒照过来了,你说张三不错,李四很好。读诵以后才能熟悉,进而受持去落实,一落实就演出来,演出来人家一看,嗯,学弟子规好,学圣贤好,你跟人宣扬正法的因缘就会水到渠成。当然这一开始要谨慎。

  他的母亲走到幼儿园社区外突然觉得不行,打了一通电话给他父亲报告现在的情况,他先生马上给公司请假赶了过来,带著太太一起走到幼儿园,站在孩子的面前,然后跟孩子说,孩子,我们求学问最重要的要先对老师恭敬有礼貌,爸爸现在示范如何跟老师行礼,他爸爸就鞠下躬来,然后说老师好。看看他儿子,他儿子没动,父亲继续鞠躬下去,老师好。就这样不知道鞠了多少躬,他的父亲依然心情平稳,不疾不徐,鞠到他的儿子放声大哭,哭出来。哭什么?惭愧。哭什么?体会到父亲那一片教育他的爱心、耐心,把他的惭愧唤醒,哭出来,当场就鞠躬鞠下去。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以身作则。

  另外有一个妈妈觉得教礼貌很重要,从此带孩子出去一看到人就开始拉拉他的衣服,假如拉衣服没有反应就拉拉他的手,假如继续没反应就捏他一下,他的孩子一出门回来,妈,我累死了,我喉咙都快沙哑了。孩子很累,谁也很累?妈妈也很累。后来她念头一转,上行下效,她就主动见人就问好,不管是亲戚朋友都很主动,那一份自在、那一份恭敬,无形当中就薰习他的小孩,所以现在不用捏,孩子很欢喜都跟著一起问候长者、问候客人。大道至简,我们千万不要把它搞得太复杂。

  这个家长懂得孟母三迁,这个家长懂得以身作则给孩子当榜样,经过一二个月的调教会成为什么样子?欲知结果如何,我们下一节课再讲。好,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五明学佛网: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幸福人生讲座)  

 幸福人生讲座 夫妻和睦相处之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四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三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二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一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十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九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八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七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六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