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礼》【四集卷五】


   日期:2010/7/27 17: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集卷五 《二十四礼》 

  礼篇
  
  一、【公乘责弟】
  鲁公乘姒。责弟子皮。不习于礼。国相莫为。
  【原文】
  周鲁公乘子皮之姒。以族人死。哭之甚悲。子皮止姒曰。安之。吾今嫁姊矣。异日。子皮告姒曰。鲁君欲以我为相。姒曰。勿为也。子皮问何故。姒曰。临丧而言嫁。不习礼也。子不可以为相。子皮曰。姒欲嫁。何不早言。姒曰。吾岂欲以嫁之故、数子乎。子不习于礼而相国。非有天咎。必有人祸。子皮不听。竟为相。未期年。果被诛。
  
  刘向谓公乘姒缘事而知弟之遇祸也。可谓智矣。待礼然后动。不苟触情。可谓贞矣。且言妇人之事。唱而后和。盖其深明于内则之礼耳。惟深明于礼者。乃能知人之非礼而相国。适以自取其祸也。
  
  【白话解释】
  周朝鲁国公乘子皮的姊姊。有一回、他族里的人死了。很悲伤的哭。公乘子皮就去劝姊姊道。你不要这样的哭了。我晓得了。我现在把你早点嫁给人家就是。过了好几天。公乘子皮就去告诉姊姊道。鲁国的国君。要叫我去做宰相。你道好不好呢。他的姊姊说。你还是不要去做的好。公乘子皮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的姊姊道。你前一次、当着人家有丧事的时候。就说到出嫁的事。这是不懂得礼的表示。不懂得礼的人。那里可以去做官呢。公乘子皮说。你姊姊自己要想嫁人。为什么不早点对我说呢。他的姊姊说。我那里是为了要嫁人的缘故。才来数说你吗。你自己不懂得礼。要去做官。就是没有天祸。也是一定要有人祸的。照我的意思。你还是不去做的好。公乘子皮不肯听他。终于在鲁国拜了相。做不到一年的官。果然有了罪。被杀死了。
  
  二、【孟光举桉】
  孟光貌陋。深习礼仪。为夫具食。举桉齐眉。
  【原文】
  汉梁鸿妻孟光。字德耀。肥丑而黑。力能举石臼。年三十。嫁鸿。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光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与共隐霸陵山中。后又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鸿每归。光为具食。未尝仰视。举桉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之妻。能敬其夫若是耶。乃舍之于家。
  
  吕坤谓女子之爱憎。色居其先。而德为轻。此俗子庸夫。YIN邪之陋识也。孟光貌陋而梁鸿贫。二人者以德相求。鸿不丑光之色。光不厌鸿之家。至于绮罗脂粉。亦愠不使御。鸿之心岂以色为重轻哉。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隐士梁鸿。他的妻子姓孟名光。别号就叫德耀。身体生得很胖。并且相貌丑陋。皮肤很黑。可是他的力气很大。能够把舂米的石臼擎了起来。年纪三十岁了。才嫁给梁鸿做妻子。他起初嫁到梁家来的时候。装饰得很好。梁鸿见了。觉得这个女人太喜欢装饰。心里就很不高兴。这样的有七天。梁鸿终于不对妻子去讲话。孟光于是就改换了服色。头上挽了一个像椎子一样的髻。身上穿了布衣。做着一切的工作。梁鸿见了就很喜欢的说。这才真是梁鸿的妻子了。于是两夫妻就一同隐居在霸陵山里面。后来又搬到吴下去。住在吴下一份大人家皋伯通家里的廊下。替人家舂着米过日子。每每梁鸿从别的地方回到了家里。他的妻子就给他端出了饭菜来。给他吃的时候。孟光总是低着头。永不敢抬起头来。去看丈夫一看。举起碗来的时候。一定齐了眉。表示恭谨的意思。房主人皋伯通。见了他们两夫妻这般的举动。觉得非常奇怪。就说道。这一对夫妻。一定是两个隐君子。假若不然的话。那末做工人的妻子。那里能够这样的敬重他的丈夫呢。于是就请了他们两夫妻。在自己的家里住着。
  
  三、【续母方肉】
  陆续之母。探狱洛阳。作食馈子。葱寸肉方。
  【原文】
  汉陆续母。吴人。治家有法。续为太守尹兴门下掾。时楚王英谋反。事连续。逮系洛阳狱。母自吴至洛阳。无缘见续。但作食馈之。续对食悲泣不自胜。使者问其故。续曰。母来不得相见。是以悲耳。使者问何以知之。续曰。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是以知之。使者访诸谒舍。果然。嘉之。为上书述续行状。续得赦还。
  
  吕坤谓人未有心正而事邪者。亦未有事慎而心苟者。陆续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卽此二事。而其平生之端方。言动之敬慎。可以类推矣。吾故录之。以为妇女者取法焉。
  
  【白话解释】
  汉朝陆续的母亲。是吴地的人。他的治理家政。井井有条。陆续在太守尹兴的门下做了属官。这时候楚王名英的造了反。这件事连带了陆续也有干系在内。于是把他捕到洛阳去。下在洛阳的牢狱里面。他的母亲得知了儿子有了罪。下在牢狱里。就赶紧地打从吴的地方赶到洛阳来。可是没有法子。可以到监牢里去和儿子见面。只能亲自做了吃食的东西。去送给儿子吃。陆续看见了禁子送进来的东西。是母亲的手迹。于是对着这些东西哭个不住。朝廷里差来的人。见了他这样哭。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为了什么缘故。陆续说。母亲来了。我不能见着母亲的面。因此悲伤的。那个人又问他。你怎么晓得你的母亲来了。陆续回答道。我的母亲切肉。一定块块是四方的。断葱、一定是一寸长。我见了刚才送进来的东西。是我母亲的手迹。所以晓得我的母亲来了。那个人就到旅馆里去一问。果然他的母亲来了。就很称许他。又上奏章到皇帝那儿。说陆续平日的品行很好。这件事、显然是冤枉的。因此陆续才得免了罪。
  
  四、【礼珪尊祭】
  礼珪尊祭。率敎严恭。乱中宗表。见必侍从。
  【原文】
  汉陈省妻杨礼珪。生二男。长娶张度辽女惠英。少娶荀氏。皆贵家豪富。从婢七八。资财自富。礼珪以其姑遗教。敕二妇躬任劳苦。二妇再拜受教。从孙奉上微慢。礼珪抑绝之。感悟改过。遭乱流行。宗表欲见之。必自严饬。从子孙侍婢。乃引见之。曰。此先姑法。四时祭礼。亲自养牲酿酒。曰。夫祭、礼之尊也。年八十九卒。
  
  礼珪之礼教多矣。出语必称先姑成法。一也。姑为母师。习其遗教。二也。二妇豪富。敕其亲劳。三也。从孙微慢。即抑绝之。四也。乱中、宗表见。必侍从。五也。四时祭祀。亲具牲酒。六也。宜其妇亦有母师行矣。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陈省的妻子姓杨。名叫礼珪。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娶了张度辽的女儿名惠英的做妻子。小儿子娶了荀家的女儿。他两个媳妇的娘家。都非常的贵显。并且很有钱。从嫁的丫环有七八个。嫁过来的资财也很多。可是杨礼珪不管他们的娘家怎样有钱。仍然用了他婆婆从前遗传下来的家教。去教导两个媳妇。自己亲自做着劳苦的工作。两个媳妇见了婆婆这样的品行。于是也拜着受了教训。杨礼珪有个从堂侄孙。他侍奉尊长。稍稍地有了些怠慢的行为。杨礼珪觉得他这种行为。是很不行的。于是对从堂侄孙断绝了来往。从堂侄孙就觉悟着改过了。后来遭了时局乱离的当口。他家里也跟着在道路里奔走。迁徙不定。有宗族或表亲要想去见他的面。杨礼珪一定自己先很严厉地整饬了一番。身后跟着了儿子孙儿和丫头们。然后才肯见面。他说道。这是我已去世的婆婆的家法呵。每逢四时八节祭祀祖先。一定用亲自养的牲畜。酿的好酒。他又说道。我们要晓得祭祀、是在礼法里面最尊重的呵。他去世的时候。年纪八十九岁了。
  
  五、【陶湛款宾】
  陶母礼客。不患家贫。剉荐截发。款待嘉宾。
  【原文】
  晋陶侃母湛氏。归侃父丹为妾。陶家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侃结交胜己者。宾至。辄款延不厌。一日大雪。鄱阳孝廉范逵宿焉。母乃撤所卧新荐。自剉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以供肴馔。逵闻之。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后为浔阳县吏。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母封还。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是增我忧矣。
  
  吕坤谓读诗见鸡鸣。妇人欲成夫德。至解杂佩。陶母爱子。剉荐断发以延客。不更切哉。子也何以慰母心。友也何以答母意乎。世之礼客如陶母者诚稀。而为友者。果能益人之子。足当陶母之情否耶。
  
  【白话解释】
  晋朝陶侃的母亲湛氏。当初是嫁给侃的父亲陶丹做小老婆的。陶家非常贫苦。湛氏每每很勤俭地纺了纱。织了布。这样的赚了钱来帮助家用。他教陶侃要结交比自己好的朋友。然后可以增长学问和器识。家里虽然贫苦。可是客人来了。很肯款待。一些儿没有厌恶的心。有一天、雪下得很大。鄱阳地方的孝廉。姓范名逵的。到了陶家过夜。陶侃的母亲就把自己床上新做的草荐。拿出来割断了做草料。亲自去喂客人的马。又暗地里剪下了头发。把头发去卖了钱来。充着酒菜的费用。范逵得知了这回事。就叹口气说。若不是这个母亲。那里生得出像陶侃这样的儿子来呢。后来陶侃在浔阳县里做小官。管着捕鱼的地方。有一次、把一瓮的鲞鱼。送给他的母亲吃。湛氏就原封不动的还了他。并且写了一封信去斥责儿子。说、你做了官。把官里的东西送给我吃。这反使我增加了许多的忧愁呵。
  
  六、【茂德孀居】
  茂德早寡。不出户庭。绝会亲族。慎尔仪型。
  【原文】
  北周大左辅于实女。字茂德。年十四。适韩觊为妻。生长膏腴。动遵礼度。躬俭约。宗党敬之。年十八。觊从军没。茂德哀毁骨立。恸感行路。及免丧。父以其幼少无子。欲嫁之。誓不许。遂以夫孼子世隆为嗣。身自抚育。卒能成立。自孀居后。绝亲族往来。有尊就省谒者。迎送皆不出户庭。蔬食布衣。不听声乐终身。诏表门闾。
  
  于茂德青年守节。不出户庭。断绝亲族往来。终身不听声乐。此守礼之正者。然而孀居。少妇之能知此者鲜矣。况其生长膏腴。年甫十四。已动遵礼度乎。宗党敬之。门闾表之。青史传之。礼所生也。
  
  【白话解释】
  北周时候。有个做了大左辅官的人。姓于名实。他有个女儿名叫茂德。在十四岁的时候。嫁给韩觊做妻子。于茂德虽然生长在富贵人家。可是他的一行一动。都遵守着礼法。对于自己的用度。也非常俭约。所以宗族乡党里的人。都非常敬重他。十八岁的时候。他的丈夫韩觊在战场上打仗死了。于茂德哭得很悲哀。差不多瘦得身上的骨头。都露了出来。他这种悲哭的声音。就是连路上走着、毫不相识的人听见。也要替他悲伤。等到丈夫的丧服满了以后。他的父亲因为他年纪很轻。况且又没有儿子。想给他再嫁。他发了誓不肯答应。于是就叫他丈夫的庶子韩世隆给他做了儿子。他亲自抚养了世隆。后来韩世隆终于能够成立。于茂德自从守寡以后。对一切亲戚宗族里的人的往来。都断绝了。有去看望他的人。他迎接送去。从没有走出门庭来的。并且吃着蔬菜。穿着布衣。终身不听音乐。后来皇上下诏在他的门上。旌表着他的节行。
  
  七、【郑崔夜绩】
  崔氏知礼。诫子名扬。夜分犹绩。媲美敬姜。
  【原文】
  隋郑善果母崔氏。子为方岳。袭封公。母恒纺绩。每夜分而寝。善果曰。儿封侯开国。秩俸幸足。母何自勤若此。母曰。吾谓汝知天下理。今闻此言。公事何由济乎。今秩俸。乃天子报汝先人殉命也。当放赡六姻。为先君之惠。至丝枲纺绩。妇人之务。自皇后及大夫士妻。若惰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
  
  郭燮熙谓郑母诫子。与敬姜吻合。彼云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此云天下事何由济。彼云自上以下。谁敢YIN心舍力。此云自皇后及大夫士妻。有惰业者。是为骄逸。敬姜博达知礼。郑母其善学敬姜哉。
  
  【白话解释】
  隋朝时候。郑善果的母亲崔氏。虽则他的儿子做了大官。袭了公爵。他仍然纺着纱、织着布。每天一直做到半夜里。才去安睡。郑善果见了母亲这样地辛苦。就对他的母亲说。儿子已经做了官。封了侯。所得的俸禄。也是很富足的了。母亲为什么要自己辛苦到这般田地呢。崔氏听了就说。我从前以为你已经可以懂得天下的大道理。现在听到你讲出这番话来。你道理还没有明白。怎么可以去办理国家的公事呢。你要晓得这些俸禄。是皇上报你上代丢掉了性命的功劳。照这样说来。你把这些俸禄。应当先去分散给那亲戚人家。表示是先人的恩惠。至于纺纱织布绩麻等等。都是做妇人的份内应做的事。上自皇后起。下至做官人的妻子、和读书人的妻子止。若是对于他应尽的职务。有懒惰的人。这就是骄逸的行为了。我虽然不懂得礼法。那里可以自己破坏自己的名誉呢。
  
  八、【楚媛不违】
  楚媛八岁。忧侍庭闱。勤苦好礼。行之不违。
  【原文】
  唐纪王慎女楚媛。封东光县主。八岁。慎疾。忧不甘食。慎怜之。绐曰。已愈。主察颜色未平。忧如故。长适裴仲将。事姑如母。严夫如宾。柔睦娣姒。慈惠幼贱。时戚里竞奢。见主约。谓之曰。人生在适志。独勤苦何为。对曰。我幼好礼。今行之不违。非得志而何。且妇以恭逊成德。骄纵败名。况贵宠固傥来物也。可恃以陵人乎。
  
  礼、与其奢也宁俭。楚媛非特好礼行礼已也。其孝德尤可嘉矣。武氏专政。纪王以非罪徙死。主号恸呕血数升。既免丧。绝膏沐者二十年。中宗复辟。上书讼王冤。乃得昭雪。复其官爵。陪葬昭陵焉。
  
  【白话解释】
  唐朝纪王名慎。他的女儿名叫楚媛。封做了东光县主。当楚媛八岁的时候。纪王有了疾病。他心里忧愁得连饭也吃不下去。他的父亲看着他年纪很小。很可怜他。就骗着他说。我的病已经好了。楚媛仔细看着父亲的脸上。还带着病色。心上依然忧愁。这就可以晓得他幼小时候的聪明了。后来年纪长大了。就嫁给裴仲将做妻子。他服侍婆婆。像在家里服侍母亲一样。对待丈夫。好像宾客一样的尊敬。对婶婶姆姆很和睦。看待晚辈和下人们的态度很慈爱。这时候、王亲国戚的家里。非常奢侈。大家比富斗巧。他们见了东光县主很俭朴。就对他说。一个人生在世上。只要适意就好了。汝独自这样勤勤俭俭辛辛苦苦地做什么。楚媛回答他们道。我从小就喜欢讲礼法。现在我照着做去。不违背礼法。那我的志愿达到了。岂不是适意么。妇人家有了恭谨谦逊的行为。就可以成好的德行。有了骄奢放纵的行为。就可以败坏他的名誉。况且富贵和恩宠。都是傥来的东西。得来很容易。失去也是容易的。那里可以依靠了他、去欺陵人家呢。
  
   九、【陈郑申教】
  郑氏女侄。选入宫廷。申之以礼。作女孝经。
  【原文】
  唐陈邈妻郑氏。其女侄策为永王妃。氏虑其少长闺闱。不娴诗礼。欲教以为妇之道。申以执巾之礼。乃述经史正义。祖汉曹大家之言。编女孝经十八章。各为篇目。一如孝经章体。因作表奏闻。略谓天地之性贵刚柔。夫妇之道重礼义。仁义礼智信。是谓五常。五常之主在于孝。后其书大行于世。家庭之间。获益不少。
  
  陈郑氏赋性聪敏。幼好读书。长益不倦。每览先圣垂言。前贤行事。未尝不三复抚躬。而欲并余芳。步遗躅焉。因恐女侄之不娴于礼。而作女孝经。以申执巾之礼。卒至千秋传诵。岂特其女侄受惠也哉。
  
  【白话解释】
  唐朝时候。陈邈的妻子郑氏。他的侄女嫁了永王做妃子。郑氏恐怕他的侄女。从小生长在深闺里。没有熟习诗礼。就想去教他做妇人的道理。和女子服事丈夫的礼节。于是就搜集了经史上的义理。仿着汉朝曹大家的体例。编了一部书。叫做女孝经。书里头分了十八章。每章有每章的篇名。这是和孔子孝经体例一样的。这部女孝经做好了以后。他就另外做了一封表章。把这部书奏到皇帝那儿去。大略说、天地的本性。就重在有刚有柔。夫妇的道理。就重在礼字和义字。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所说的五常。五常所最要紧的主脑。就是一个孝。后来这部女孝经。在世界上非常通行。家庭里面读了这部书。得了益处的地方很多很多。
  
  十、【杜后礼法】
  杜后治家。夙有礼法。教子君难。得绵宋业。
  【原文】
  宋太祖赵匡胤母杜氏。治家毅。有礼法。生五子。太祖其次也。太祖即位。尊杜氏为太后。帝拜于殿上。群臣称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庶兆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敬受教。
  
  五代之际。礼法荡然。故每不再传而易祚。宋太祖当五代之末。受周之禅。若非杜太后治家有礼。教子有方。安知其不蹈覆辙乎。观其尊为太后。时当朝贺。犹剀切教子。宜太祖之孝悌兼全也。
  
  【白话解释】
  宋太祖姓赵名匡胤。他的母亲杜氏。治家很刚决。并且很有礼法的。生了五个儿子。宋太祖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后来太祖做了皇帝。尊了杜氏做皇太后。太祖就在宫殿里拜着母亲。一班臣子又跟着道喜。可是这位杜太后。却变了面色。心上并不觉得欢喜。左右的人就问他道。我们晓得做母亲的。因为儿子贵了。于是母亲也贵了。现在你的儿子做了皇帝。真是富贵极了。为什么你的心里。还感觉着不快乐呢。杜太后说道。我听得古话说。做皇帝是不容易的事。因为做皇帝的位置。居在万民之上。若是他把国家治理得不错。那末这个位置。当然是很尊贵的。若是一个不好。失了驾驭的方法。那末就是要想做一个平民小百姓。也是想不到的了。这就是我所以忧愁的道理。宋太祖就很恭恭敬敬地受了母亲的教训。
  
  十一、【荆国寿舅】
  荆国公主。事舅如仪。因其生日。以礼谒之。
  【原文】
  宋荆国公主。太宗女也。幼不好弄。太宗常发宝藏。纵诸女择取。以观其志。主独无所取。及长。善笔札。喜图史。能为歌诗。尤精女工。嫁都尉李遵勖。旧制选尚者。降其父为兄弟行。时遵勖父继昌无恙。主因继昌生日。以舅礼谒之。真宗闻。密以缣衣宝带器币。助其为寿。遵勖宾客。皆一时贤士。每燕集。主必亲视饔饎焉。
  
  荆国之事舅。尽其礼矣。而其事夫之尽礼。亦足述焉。当遵勖守许州。得暴疾。主亟驰视之。后居夫丧。衰麻未尝去身。服除。不复御华丽。尝燕禁中。真宗亲为簪花。辞曰。自誓不复为此久矣。其守礼如此。
  
  【白话解释】
  宋朝的荆国公主。就是太宗皇帝的女儿。幼小时候。就不喜欢游嬉。有一次、太宗把一个藏着宝贝的库房打开。叫了一班女儿来。任他们自己选择了心里喜欢的拿了去。暗地里却去观察女儿们的志愿、究竟怎样。只有荆国公主。一些儿也没有拿去。到了年纪长大了。他的文墨很好。欢喜读书。并且能够做诗。对于刺绣女工。尤其是好得了不得。后来嫁给了驸马李遵勖做妻子。照从前的制度。凡是娶了公主做妻子的人。对父亲是用待兄弟一辈的礼节的。这时候、李遵勖的父亲名继昌的还在着。荆国公主在他公公李继昌生日的那一天。用了媳妇见公公的礼节去见他。真宗皇帝得知了这回事。就暗暗的送了荆国公主许多绢做的衣服咧、宝带咧、器皿咧、金钱咧。帮着他替公公去做寿。到驸马李遵勖家里来的宾客。差不多都是当时有名的人。在每次燕会的时候。荆国公主一定亲自去看着给客人吃的酒饭。
  
  十二、【张鲁戒食】
  鲁氏爱女。礼教入微。无私饮食。家法不违。
  【原文】
  宋张待制之妻鲁氏。参政宗道女也。其女弟为申国吕正献公夫人。女更配其子。则荣公希哲也。鲁氏甚爱其女。而居常至微细事。教之必于礼。如饮食之类。饭羹许更益。鱼肉不更进也。既归吕希哲为妻。一日、往视之。见舍后有锅釜之属。大不乐。谓申国夫人曰。岂可使小儿辈私作饮食。坏家法耶。其严如此。
  
  吕坤曰。妇人之于女也。在家恣其言动。以嬉狎为欢。既嫁。美其衣食。惟餍足是遂。见姑便以锅釜。惟知感恩。又安问家法可否耶。若鲁氏者。可为妇人爱女之法。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姓张的待制官的妻子鲁氏。就是宰相鲁宗道的女儿。他的妹妹嫁给申国公吕公著做夫人。他的女儿又许配给他妹妹的儿子。那就是封了荣公名叫吕希哲的了。鲁氏的心里。非常的爱惜他的女儿。可是家居的时候。对于很平常很微细的事。也一定教着女儿要有礼法。譬如吃饭的时候。饭完了。或者羹完了。这都可以再添的。可是鱼完了。或者肉完了。那就不可以再添的了。诸如此类。教训都很严的。到了后来。女儿已经嫁给吕希哲了。有一天、鲁氏去看望他的女儿。看见女儿的房后面。有铁锅铁镬等许多物件放着。心里就大大的不高兴。对着他的妹妹申国夫人说。你那里可以叫小孩子们、暗地里做了东西吃着。坏了家法呢。从这件事情看来。就可晓得他的方严了。
  
  十三、【尹陈童训】
  陈氏子幼。教以礼仪。及其长也。择善为师。
  【原文】
  宋尹焞母陈氏。处家整肃。虽贫窭不为戚然。焞童时。即教之动止语默。使合于礼。甫长。授以经义。闻程伊川先生颐善教。使焞往师事之。戒之曰。学有本原。必求其得。耕弗获。菑弗畬。弗贵也。焞后应举。发策语不善。不对而出。以告其母。母曰。吾知汝以德养。不知汝以禄养。颐闻之。曰。贤哉母也。焞于是终身不应举。
  
  和靖处士之母。可谓善教矣。谚云。桑树从小直。故教子必慎于童时之动止语默。使合于礼。以先入为基。及长。再为择善师而从之。如是则内有母教。外有师训。虽欲其不中矩。不可得也。
  
  【白话解释】
  宋朝尹焞的母亲陈氏。他的处理家务。很整齐。很严肃。家里虽然贫苦。可是不带着忧闷的脸色。尹焞在幼小的时候。对于他的一举一动说话或不说话的时候。就教着他要合乎礼法。儿子稍稍长大了。就叫他读着圣贤的经书。他又听人家说。当时的伊川先生叫程颐的。善于教诲后学。于是就叫儿子去拜伊川先生做老师。当临走的时候。陈氏训诫他说。凡是学问。一定有个本原。要求得了这个本原才好。耕了田没有收获。开垦了的土地。不继续用着开垦的工夫。这种没有恒心的习惯。都是不足取的。后来尹焞的学问成就。去应考试。这次考场里、所出策问的题目不大好。于是尹焞连文章也不做。就走出了考场。又把这个情形去告诉给母亲听。陈氏就说。我只要你用道德来养我。不要你求了官、用禄米来养我呵。伊川先生得知了这番话。就说道。这位母亲真真是贤德呵。于是尹焞终身没有去应考。
  
  十四、【谢后端重】
  谢后端重。宜正中宫。不妒贾女。礼遇日隆。
  【原文】
  宋理宗即位。议择中宫。杨太后以谢深甫有援己之功。命选谢氏女。时谢氏惟后在室。生而黧黑。翳一目。乃送之就道。旋病疹已。肤蜕。莹白如玉。医又去翳。遂与贾涉之女同入宫。贾女有殊色。帝欲立之。杨太后曰。谢氏端重有福。宜正中宫。贾妃专宠后宫。后处之裕如。不以介怀。太后益贤之。帝亦礼遇日加。
  
  许止净曰。正位中宫。自是福德甚厚所致。黧黑翳目。正所以保全待字之身。不使轻于作合也。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命意恰与此同。孰谓人生穷达。彼苍无权乎。
  
  【白话解释】
  南宋朝理宗初做了皇帝。这时候还没有选定皇后。就要选择一个正位中宫。杨太后的意思。因为谢深甫对他有帮助的功劳。于是就叫理宗去选谢家的女儿做皇后。这时候、谢家只有一个女儿。并且这个女儿。相貌很不好。皮肤的颜色很黑。一只眼睛里、又有一层膜包着的。可是谢家没有另外的女儿了。只得把他选了去。忽然他生起麻疹病来。等得他的病痊愈了。脱去了一层皮肤。于是身上就光润得像玉一样的白了。有个医生又给他除去了眼上的膜。于是眼病也好了。因此把谢后和贾涉的女儿。一同进了皇宫里。贾家的女儿、相貌非常的美丽。照理宗的意思。就想立贾女做皇后。杨太后不肯。说道。谢家的女儿很端正稳重。是有福相的。应当把他做了中宫的皇后。于是谢氏就做了皇后了。后来皇帝很宠爱贾妃。谢后对着这种情境。仍旧和平常一样。一些都不介意。杨太后愈加称赞他的贤德了。最后皇帝的看待他。也一天好似一天。
  
  十五、【周崔揎袖】
  崔氏守礼。执臂非宜。自揎其袖。悬笔书之。
  【原文】
  元周珠赫妻崔氏。从珠赫官平阳。金拔城。下令。官属妻子匿者死。时珠赫以使事在上党。崔即抱幼子祯。以诡计自言于将。将信之。使军吏书其臂。出之。崔氏曰。妇人臂。使人执而书。非礼也。予吏金。请书之纸。吏曰。令不敢违。令崔自揎袖。悬笔而书。既出得免。未几、珠赫卒。崔年二十九。誓不更嫁。有求娶者。毁面绝之。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书臂非授受之事。出罪等援溺之时。乃以妇人之臂。使人执而书为非。宁予吏以金。请书于纸。是不特惜身如金。且重其身有甚于金矣。殊令人肃然起敬也。
  
  【白话解释】
  元朝时候。周珠赫的妻子崔氏。因为周珠赫在平阳地方做官。崔氏也跟在任上。后来金国的兵。攻破了平阳城。下了一个命令。说、凡是做官的妻子。有躲匿了的。都要处死。这时候、周珠赫正差到上党地方去办公事。并不在平阳城里。崔氏就抱了他最小的儿子名周祯的。去见将军。说了一番诳话。将军竟相信了。就叫军官在崔氏的手臂上写着字。然后放他出城。崔氏说道。妇人的手臂。叫人家执着了写字。这是不合于礼上的。就把金钱给军官。叫他写在纸上。不要写在手臂上。军官说。上官的命令。是不可以违背的。就叫崔氏自己揎起了袖子。军官执着笔悬空写着。于是崔氏出了城。得免了性命之忧。过了没有多大的时候。周珠赫死了。这时候崔氏的年纪。才二十九岁。他发了咒。不肯再嫁人。有人来向他求婚的。崔氏把自己的面孔毁坏了。去回绝向他求婚的人。
  
  十六、【李后严明】
  李后明礼。约束母家。帝王有过。责数交加。
  【原文】
  明神宗生母李太后。约束母家。其父伟有过。后召入宫。切责之。不以父故骩祖宗法。教帝甚严。帝不读书。即使长跪。每遇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召帝起。帝尝被酒。令内侍歌新声。辞不能。乃戏割其发。后闻之。传语张居正。具疏切谏。令为帝草罪己札。又召帝长跪。数其过。帝涕泣请改。乃已。
  
  许止净谓历史上为后妃者。能约束兄弟家人。已不可多遘。况于其生身之父乎。至能严教帝王之子。虽有小过。不稍宽假。则李后实绝无而仅有。史称万历初政。几于富强。不能不归功李太后也。
  
  【白话解释】
  明朝神宗皇帝的亲生母亲李太后。对于他的娘家。约束得很严紧。不使娘家的人作恶为非。有一次、李太后的父亲名伟的。有了过失。李太后就把他的父亲叫到了宫里。切切实实地把他斥责了一番。并不肯为了父亲的缘故。去轻视祖宗的法令。李太后的教训神宗皇帝。也很严厉。有时皇帝不肯读书。就叫他在地上跪着。每每皇帝打从讲经书的地方进来。就要他学着讲书的臣子一样地讲。遇着上朝的日子。李太后就在五更时候。到了皇帝睡着的地方。叫了皇帝起来。有一次、皇帝吃酒醉了。叫太监唱着新歌。太监回答说不会唱。皇帝就把他的头发割了下来。李太后得知了这回事。就叫人去对宰相张居正说。叫他上了奏章来劝谏皇上。又叫他替皇上写了一封责罚自己的诏书。李太后又把皇帝叫了去。叫他跪在地上说着自己的过失。皇帝哭着请求改过。于是才许他起来。
  
  十七、【白孟礼教】
  孟氏敎子。告圭惩之。诸妇久侍。莫敢失仪。
  【原文】
  明白圭继妻孟氏。性端静。寡言笑。每以随夫宦邸。不得奉侍舅姑为恨。方物佳味。未寄不尝。尝谓人子不善。其母每庇护不闻于父。则子恶日纵。故诸子有过。必告圭惩之。遇诸妇尤有礼法。侍立终日无敢失容。凡中馈事。皆使亲劳。虽居京师。日躬事蚕绩。曰。诸妇皆出自贵家。吾将使其知成之不易。庶几能俭约也。
  
  是又一程晌妻侯氏矣。侯氏凡诸子有过不掩。卒教二子灏颐。皆成大儒。孟氏诸子有过。必告圭惩之。厥后诸子家京师十余年。食逾千指。内外肃然。无有敢骄泆者。皆孟氏礼教之所致也。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白圭的后妻孟氏。生性端庄幽静。就是说话嬉笑的时候也很少。他每每因为自己跟随丈夫住在衙门里。不能够在家里侍奉着公公婆婆。很以为心中的恨事。那地方有美味的出品。在没有寄给公婆以前。他总不肯先吃的。孟氏常常说着。儿子有了不好的行为。做母亲的每每偏护着。不肯给他父亲晓得。这样一来。那末儿子的不好。就一天一天的放纵起来了。所以孟氏的几个儿子有了过失。一定告诉了丈夫。叫他斥责儿子。孟氏对待新妇们。尤其很有礼法。镇日地在他的旁边侍立着。不敢稍稍失了礼貌。凡是家里饮食的事情。都叫媳妇们亲自去做。虽然住在京城里。但是还天天亲自养了蚕、绩着丝。他说、我的几个媳妇。都是富贵人家嫁出来的。我要叫他们晓得来源的不容易。那末才可以使他们能够俭省了。
  
  十八、【德芳丧祭】
  德芳夫妇。守礼三年。见不踰阈。酒肉共捐。
  【原文】
  明余懋衡妻江氏、名德芳。幼读书。通诗易二经。懋衡遭父丧。孑然苫块。不御酒肉者三年。江氏亦不以酒肉进。相见不踰阈。性喜俭素。终身布衣椎髻。教子如严师。有过必杖。既贵且老。祭祀必手亲苹藻。尝曰。世人享客丰而奉先菲。何其舛也。语人子妇必以孝。语人妯娌必以和。懋衡后官至南尚书。江氏封夫人焉。
  
  史载余江氏通诗易二经。吾谓其且通丧礼祭礼焉。礼、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夫有父丧。则不以酒食进。相见不踰阈者三年。夫为尚书。己封夫人。年已垂老。祭祀必手亲苹藻。非通礼而能若此乎。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姓余名懋衡的人。他的妻子江氏。名叫德芳。幼小读书。就通了诗经和易经。余懋衡的父亲死了。懋衡守着孝。很孤单的睡起在草荐土块里。并且不饮酒、不吃肉。这样有三年。江德芳见了丈夫这样的守礼。他在三年以内。也不把酒肉献进到丈夫那儿。夫妻见面也不过了门限。江德芳生性喜欢俭朴。终身穿着粗布做的衣服。头上梳着像椎一样的髻。教训儿子像严紧的先生一般。儿子有了过失。就用杖去打。后来江氏富贵了。并且年纪已老。他祭祀祖先的时候。一定亲手去办祭菜。他常常说。世界上的人。待客人的菜很丰盛。可是祀祖先的祭菜很菲薄。这是何等的错误。他对了做儿子做媳妇的人讲话。一定叫他们要孝顺。对妯娌们说话。一定叫他们要和睦。后来他的丈夫余懋衡。官做到南京的尚书。江氏就封了一品夫人。
  
  十九、【朱祝恭敬】
  祝氏恭顺。洒扫门庭。躬亲祭膳。妥慰先灵。
  【原文】
  明朱道行妻祝氏。年十三。即依其姑吴氏。家贫。无臧获。吴淅米。祝炊薪。吴操臼。祝汲井。吴缝纫。祝浣涤。吴性俭。爇灯、捻草细如发。为省膏也。煮茗、不更举火。出诸余瓮。吴以是传祝。祝以传其妇徐。遇祭祀。辨明起。洒扫庭户。涤几席。治膳必洁且热。曰、鬼何知食。惟得气耳。贫家纵不得明粢丰盛。奈何不以气妥先灵乎。
  
  祝氏无忝于温良恭敬。宽裕慈惠矣。其事夫也。有顺无拂。即与儿媳及孙男女语。先为和悦笑容。语乃发。驭下亦然。终其身无怒色。无论讪谤鞭笞也。夫与子同年举孝廉。垂老而操作如故。尤可风矣。
  
  【白话解释】
  明朝朱道行的妻子祝氏。十三岁的时候。就依靠着他的婆婆吴氏过生活。家里很穷苦。没有奴仆。婆婆淘着米。媳妇烧着火。婆婆在舂米。媳妇就到井里去汲水。婆婆做着缝纫。媳妇就去洗衣。两个人都很勤俭地做着。婆婆吴氏生性俭省。点菜油灯的时候。就把灯草捻得像头发一样的细。因为这样就可以省油了。煮茶的时候。不另外烧着火。只在瓦瓮里用余火热着就好了。这种俭约的行为。他们一直传授了三代。吴氏传给祝氏。祝氏又传给他的媳妇徐氏。祝氏每遇着了祭祖先的时候。天色稍稍有些儿亮。他就起身了。洒扫庭户。揩洗几桌。做的祭菜一定要很清洁。并且又要很热的。他对人家说道。鬼那里能够真的吃下东西。无非得的热气吧了。像我们这样的贫穷人家。就是不能办了很丰盛的饭菜。那里可以不用热热的气。去安慰祖先享受呢。
  
  二十、【冀李安囚】
  李氏被囚。治麻勿惰。未见其夫。出之不可。
  【原文】
  明冀元亨妻李氏。武陵人。元亨被诬。并家属系狱。李氏无忧怖色。在狱中。与二女治麻枲不辍。或怪问之。李氏曰。吾夫尊师乐道。岂有他虑哉。后事且白。守者欲出之。不可。曰、未见吾夫。吾出安往。诸僚妇闻其贤。召之。不赴。己洁一室就见之。则囚服而见。手不释麻枲。问其学。曰、吾夫之学。不出闺门衽席间。闻者悚然。
  
  元亨受业于王守仁。守仁擒宸濠。内监张忠许泰忌其功。诬以谋反。捕元亨拷掠。使诬服。元亨不承。乃并家属系焉。李氏治麻不释。未见其夫。出之不可。召之不赴。闺门衽席之学。守礼而已。岂有他哉。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冀元亨。他的妻子李氏。是武陵地方的人。冀元亨给人家诬害了。连家里的人也都关在监牢里。李氏在监牢里。一些儿也没有忧愁恐惧的神色。同了两个女儿。不住的绩着麻。有人见了他这样的行为。觉得很奇怪。就去问他。李氏说。我的丈夫平日做人。是很不错的。尊敬先生。安道乐命。那里会有别的意外事情发生呢。将来这件事。一定可以剖白的。管守着的人。要放李氏出来。李氏不肯出来。说道。没有看到我的丈夫。叫我出走到那里去呢。同官的妻子听到他这样的贤德。就去叫他来见。李氏不肯出去见他。自己在那里清洁了一间房子。请了同官的妻子来相见。见面的时候。李氏穿了犯人的衣服。手里还是绩着麻枲。工作不息。那个人就问他丈夫的学问。李氏回答道。我丈夫的学问。就是在闺房寝处的地方。也是不脱离的。听了他这句话的人。都非常惊异。
  
  二十一、【朱王女范】
  王氏丧母。绝不归宁。相夫有礼。女范德馨。
  【原文】
  明朱诠銶继妻王氏。山西人。幼年丧母。故自归诠銶后。绝不归宁。相夫有礼。治家克俭。尝以不及事翁姑为恨。每祭祀必斋戒。抚前妻之女。不啻己出。诠銶官至镇国将军。卒。王氏终身缟素。永绝庆吊。不礼宾客。不精饮食。严守阃则。子妇辈谒见。必教以孝弟诸大节。经史次之。著有女范十篇。盛行于世。
  
  朱王氏洵深娴于礼矣。古者女子出家。父母在则归宁。父母殁则使人问其兄弟而已。所以别嫌也。乃丧其夫后。竟以缟素终身。永绝庆吊。不礼宾客。其守礼别嫌至矣。女范十篇。为女子尤不可不读。
  
  【白话解释】
  明朝朱诠銶的后妻王氏。是个山西人。在他幼年的时候。就没有了母亲。所以自从嫁到朱诠銶的家里来以后。绝对的不回到娘家去。他的对于丈夫。很有礼节。治家很勤俭。他常常因为没有见着公公婆婆。心里很以为是一件恨事。所以王氏逢着公婆忌辰。祭祀的日子。他一定先斋戒着。他抚养着前妻生的女儿。和自己生的一样。后来朱诠銶做到镇国将军的官。死了。王氏就终身穿着丧服。也永不和人家来往。就是社会上一切庆贺吊丧的事。也都断绝了。也不见宾客的面。就是对于自己的饮食。也不求精了。王氏对于闺门以内的礼法很严。儿子媳妇们去见他的时候。他一定教训他们、要孝要弟等等的大道理。先要实行孝弟的工夫。至于读经史的书。还是第二桩要紧的事哩。他又做了一部书。书名叫女范。共有十篇。这部书在社会上很通行着。
  
  二十二、【沈胡拒医】
  沈妻胡氏。拒医谨身。寡妇之手。不近他人。
  【原文】
  明沈袠妻胡氏。将嫁。而袠父练丧。袠病呕血。比服阕始婚。胡年二十七。逾六月。袠病笃。呼妇叩之。胡曰。向未婚时。吾父及昆弟疑君疾。不欲遣。我誓不改。今日固所甘心。袠卒。胡哀哭不绝声。尽出奁具治丧事。有他讽者。断发剺面绝之。晚年染疾。家人将迎医。胡告其父曰。寡妇之手。岂可令他人视。不药而死。
  
  古者男女两手不相及。礼也。然病者延医诊视。不在此例也。况胡氏年已五十一乎。乃曰。寡妇之手。岂可令他人视。宁不药而死。其守礼何如乎。以视宋伯姬遇火。付未至。宁死不行。有过之无不及矣。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沈袠。他的妻子胡氏。快要嫁到沈家来的时候。沈袠的父亲名练的死了。沈袠哭他的父亲哭得很悲伤。因此得了吐血的毛病。等到丧服满了。才举行婚礼。这时候胡氏已经廿七岁了。结了婚六个月以后。沈袠生了病。非常厉害。就叫了妻子来。问他的意思。胡氏说。以前我没有嫁到你家里来的时候。我的父亲和我的哥哥弟弟们。就疑心着你有了医不好的病。不要叫我嫁过来。可是我立了咒。不肯改嫁。我这个计划。早已打定了的。所以现在就是守了寡。也是很甘心的。后来沈袠果然死了。胡氏很悲哀地一声不断的哭。把自己的嫁资尽数拿了出来。给丈夫作丧事的费用。有人隐隐约约地劝他改嫁。胡氏就割去了头发。划破了面孔。去回绝他们。到了年老的时候。生了病。家里的人。就要去接了医生来。给他看病。胡氏不肯。就对他的父亲说。寡妇的手。那里可以叫别人看着呢。终于不肯吃药死了。
  
  二十三、【张刘顺从】
  张妇刘氏。委曲顺从。非礼之命。剖别从容。
  【原文】
  明张晋妻刘氏。贵家女也。其姑悍妬。有三媳。均为虐出。刘乃第四媳也。于归后。甚得姑意。人骇究其由。惟顺从二字。凡有教训指使。罔不唯命是遵。即非礼之事。或断非妇人所能为者。当命之时。亦无推却。久之。则将其事之是非。从容请命。往往有言。姑未尝不从。事之三年。姑竟化为慈。续娶三媳。不再以虐闻。
  
  秦定叟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亦无不是底舅姑。特无顺从之子媳耳。虽然。苟顺之。易也。所难者。于所不当为之事。卒能委曲谏止。不陷姑于非礼非义之中。且化姑终成慈爱之誉。是人之所难能尔。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张晋的妻子刘氏。是富贵人家的女儿。他婆婆的凶暴是出了名的。张家起先有了三个媳妇。都因为受不住婆婆的虐待。就一个个的离开了张家的门。说起来刘氏是他婆婆的第四个媳妇了。刘氏嫁到张家来以后。很得到婆婆的喜欢。人家都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是什么缘故。刘氏说。没有另外的道理。我只有顺从的两个字。凡是婆婆的一切教训和差遣的事。我一一遵了他的命令做着。就是有时候婆婆有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有断断不是妇人家所能做的事。要叫我做。我当他命令我的时候。我也并不推却。过了许多时候。又把这件事的是非。慢慢地的对婆婆说着。往往我所说的话。婆婆是没有一次不听从的。这样的侍奉婆婆。有了三年的工夫。他的婆婆。竟改变了从前的态度。变得很慈善了。后来又去续娶了三个媳妇来。再没有虐待的事情发生了。
  
  二十四、【周后抑骄】
  周后御下。以礼裁之。田妃恃宠。召见故迟。
  【原文】
  明庄烈帝后周氏。其先苏州人。徙大兴。性严慎。尝以京师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从何知之。固不语。至他政事弗与也。田贵妃有宠而骄。后每裁之以礼。岁元日、寒甚。田妃来朝。翟车止庑下。后故良久。方进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无他言。而袁贵妃之朝也。相见甚欢。与语移时。田闻而大恨。向帝泣焉。
  
  愍皇后端重有谋。举动以礼。口避政权而不语。心知国计以微言。惜乎崇祯帝十八年来。不听其一语。卒致寇破都城。国亡身缢。令后自裁。后犹领旨惟谨。竟先帝而缢死。殊可悲已。
  
  【白话解释】
  明朝崇祯皇帝的皇后姓周。从前周后本来是苏州人。后来家里搬到大兴地方。于是就算大兴人了。周后的性格。生来是很庄严谨慎的。后来流贼攻打京城很紧。崇祯帝心里。很是焦急。周后就对皇帝说了一句隐语道。我们南边还有一家居住的所在。崇祯帝就问他。你这是从那儿晓得来的。周后就不肯再说了。周后平日对国家的政事。是一些儿也不插话的。那时候有个田贵妃。因为皇帝很宠爱他。所以生得很骄傲。可是周后每每用了礼法去节制他。在有一年正月初一的那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田贵妃来朝见皇后。他坐的雉羽饰的车子。已经到了廊下了。周后故意的停了许多时候。才起来上了御座坐了。受着田妃的拜。等到田妃拜完了。就马上走下去。一句也没有同他说话。可是这一天、当着袁贵妃来朝见周后的时候。大家很欢喜地见了面。对他谈了一回儿的天。田贵妃得知了这回事。心里就非常的痛恨周后。在皇帝的面前。流了许多的眼泪。
  
  【绪余】
  女子之礼。谨饬身心。慎修名节。温柔卑顺。则事人有礼矣。恭肃端庄。则持身有礼矣。在家则尽其礼以事父母。出嫁则尽其礼以奉舅姑。有子则尽其礼以教儿女。至于四德。尤所当知。妇德尚静正。妇言尚简婉。妇容尚闲雅。妇功尚勤慎。四德备则礼备。虽才拙性愚。家贫貌陋。不能累其贤。四德亡则礼亡。虽奇能异慧。贵位芳姿。不能掩其恶。事人以礼。守身以礼。正家以礼。教子以礼。方得为巾帼完人。否则悍妒YIN僻。无所不为。祸夫家。羞母族。诵相鼠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之句。将无地自容矣。为女子者。尚其以礼为大防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育故事       )(五明学佛网:德育故事       )  

 傅味琴居士:谈烧香、礼佛、供养、学法、修禅定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主礼台南正觉寺佛三开示(80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主礼龙善寺佛七第二天晚上开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主礼龙善寺佛七第一天晚上开示 

 惟觉法师:博学与勤学──导师于中台佛教学院结业暨开学典礼 

 黄夏年教授:明州佛教与四明知礼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 

 温金玉教授:百世辉煌:山西佛教文化巡礼 

 蔡惠明居士:中兴天台的知礼大师 

 陈星桥居士:哈尔滨普照寺巡礼 

 陈星桥居士:福建雪峰崇圣寺巡礼 

 陈星桥居士:灵岩山巡礼